故宫博物院的LOGO设计取“宫”字形,“宫”字的一点取材于“海水江牙”和“玉璧”的图形元素;“宫”的两个“口”,表意紫禁城“前朝后寝”的建筑理念;“宫”字下边不封口,寓意皇宫过去是封闭的,而今日的故宫博物院是开放的。标志造型上方的“海水托玉璧”,取其珍如拱璧之意,璧是国之瑰宝,国之尊严的象征;造型中的矩形与故宫空间格局相符合,与玉璧构成“天圆地方”。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LOGO形象来自国博建筑的西立面,其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国博的主入口及其柱廊,给观者以庄严、稳重的视觉体验。
中国国家博物馆西立面照片
首都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的LOGO是采用“九叠篆”将博物馆全称刻印出来。
九叠篆,原本是一种流行于宋代的“国朝官印”字体,主要用于印章镌刻,其笔画折叠堆曲、均匀对称,布局呈正方形,填满了印面。折叠多寡,则是根据笔画繁简而定,有多到十叠以上者,九为数之终。九叠,形容其折叠之多,以朱文凸出九叠笔划特征。
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的LOGO形象是上博建筑核心设计理念的缩影,其将上博“天圆地方”的圆顶方体基座形象充分展现出来,具有较高的识别性。
湖北省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的LOGO形象是对其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的提炼,LOGO两侧编钟轮廓线条的重复,仿佛是敲击编钟后的袅袅余音,颇有兼具视听效果的想象空间。
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其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展现了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
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LOGO,采用双龙环绕成圆形,象征长安自古为帝王之都,中间则为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外观的形状。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主体建筑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设计师张锦秋操刀设计,古朴中不失文明古都的气派与轩昂。
河南博物院
山东博物馆
山东博物馆的LOGO脱胎于其新馆的建筑造型,下方书法字体则由郭沫若所题。这个LOGO的造型,也呼应其镇馆之宝商代亚醜钺的外形。
广东省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LOGO设计以“藏”字为设计依托,以植根于粤、寓意于博、蕴形于馆、凝神于藏为设计原则,标志隐含广东之字形、博之字韵。
四川博物院
四川博物院的LOGO是由“四”和“川”字上下组合形成一个鼎的造型,既通过文字传达出博物院的地域性,也通过鼎的抽象图形突出了重要馆藏文物——青铜器的特色。
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博物馆的LOGO展示了其馆藏文物——马踏飞燕的形象,具有强烈的动感和标志性。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这件两千年前制作的铜奔马造型生动,铸造精美,比例准确。奔马正昂首嘶鸣,举足腾跃,一只蹄踏在一只飞翔的燕子身上,展现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
湖南省博物馆
湖南省博物馆的LOGO非常抽象,关于其设计灵感也有多方面解读。其实,这个LOGO为湖南省博物馆新馆的造型剪影,其设计师也是主体建筑的设计师矶崎新。
此外,这个剪影LOGO也是《山海经》中神兽强良的造型。这种似羊非羊似虎非虎的神兽,绘制于马王堆辛追夫人的黑地彩绘棺上。
浙江省博物馆
浙江省博物馆的LOGO由抽象的线条组成,肆意挥毫的书法线条组成了代表越地传统建筑的写意轮廓,由远及近,依稀可辨亭台、楼阁、门檐等。
层层叠加的建筑,又组合为一艘乘风破浪的大船造型,大有千帆过尽是浙江的钱塘风范与气魄。
黑龙江省博物馆
黑龙江省博物馆的LOGO是以阿城金上京故地发现的铜坐龙为创作原型,标识字体采用的是郭沫若1962年亲自为黑龙江省博物馆题写的馆名。
铜坐龙,1965年出土于黑龙江省阿城市南城城墙边,应该为金代皇室御用马车上的装饰物。它集龙、麒麟、狮、犬形象和特点于一身,设计构想及雕塑水平高超。
吉林省博物院
吉林省博物院的LOGO为汉字“吉”与图形“鼎”的组合。“吉”为吉林省的简称,源于吉林省的创制,又有吉利、吉祥的寓意;“鼎”则取其权威、诚信、团结和统一的象征寓意。
辽宁省博物馆
辽宁省博物馆的LOGO取自其馆藏的红山文化时期玉猪龙形象。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是已知红山文化玉猪龙中形体较大,形制最规整的一件。玉猪龙明确出土于墓葬中,而且成对佩戴在墓主人胸前,是社会地位、等级、权力的象征,是按照一定规格制成的原始“礼器”。
红山文化时期玉猪龙
海南省博物馆
海南省博物馆的LOGO形象提取自博物馆建筑的主入口形式,具有较强的层次感。LOGO中心图形既是博物馆入口立柱的缩影,也是“海”的拼音首字母“H”。
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的LOGO是以印章的形式来表现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南京博物院的内涵。院徽图形由印章、汉字“南”和“中”以及回纹等变化而来,印章中间既似一个“南”字,又似一个“中”字,还似江南园林的窗格,也包含了回纹图案。院徽的颜色采用了前国立中央博物院院徽的蓝、黄色彩,意在体现南博与前身国立中央博物院的历史渊源和地位,进一步体现了其传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