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小孩也能召唤出故宫里的“怪兽”,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新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最近,由同名儿童文学改编的动画剧集《故宫里的大怪兽》第二季开播,孩子们将再次开启在故宫里的大冒险。故宫与童话,乍一听,是两件不相干的事儿。故宫有史可考、有据可依,宏大深厚、气象万千,这些形容词大抵与童话是不搭界的。可是,谁知道故宫在夜深人静时会发生什么呢?
看,在故宫太和殿的屋脊上,在“骑凤仙人”的率领下,“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狎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等10只神兽,600年如一日,值守紫禁城。在作家常怡的笔下,孩子们打开了与神兽交流的通道。
而现实中的故宫,在这些年来也展示出了它的另一面——故宫是普通人创造的故宫,每一个平凡小孩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童年,也可以由此出发,去探索中华文明的秘密。
故宫就是“家门口最大的公园”
对小时候家住北池子大街的常怡来说,故宫在童年记忆中并不是一个“厚重”的地方,从爷爷家出发,走路3分钟即达,那就是“家门口最大的公园”。不少从故宫博物院退休的老人,是常怡家的邻居。在那个电视还没普及的年代,闲来无事,街坊们就爱坐在胡同口聊天,到了晚上,老人们就特别爱给孩子们讲宫里的事儿。
小朋友们最爱听的就是关于宫里“怪兽”的故事,有些害怕,又更好奇——那些遍布紫禁城的“怪兽”,在深夜是如何“活”起来的?
“巍峨的宫殿其实内部采光并不好,孩子可能会觉得阴森森的,但因为听了那些‘怪兽’的故事,孩子去逛故宫时就会循着故事的轨迹去寻找它们的踪迹,就这样慢慢地,我们开始了解故宫、理解故宫的文化。”常怡说。
一个住在故宫边的孩子长大后,也更能与被家长带着逛故宫的孩子“共情”,当看到孩子还不能与略显厚重的传统文化产生心灵的交集时,常怡觉得,是时候召唤出“怪兽”了。
“很多人小时候都痴迷‘怪兽’,但很遗憾,以前这些‘怪兽’大都来自国外动画片。其实我们自己的文化中有那么多‘怪兽’,这是传统文化中最有趣、想象力最丰富的一部分。”于是,常怡决定,要召唤“中国的怪兽”。
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龙、凤、狮子,屋脊上还有天马,是忠诚、勇敢、胜利的象征;狎鱼,龙首鱼尾,因其生活在海里,寓意灭火防灾;狻猊,降服百兽,护佑平安;獬豸,象征司法公正;斗牛,龙头牛身,镇邪,护宅;行什,人身猴脸,传说有防雷功能。除了这些站在屋脊上的神兽,故宫里收藏的珍贵文物中,也到处可见各种“怪兽”的身影。
常怡说:“创作《故宫里的大怪兽》,不仅因为这是一个让孩子了解故宫的很好入口,更因为神兽本身承载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每一个都是有讲究的,寄托着先人的无穷想象力和美好的祝愿。”
故宫可以是轻盈的、有趣的
故宫曾经是皇家居住的宫殿,如今是大家参观的博物院,总之,它一直“活”着。故宫所承载的文化是多元的,建筑与文物固然典雅厚重,但这并不妨碍它有很多种模样,它可以是轻盈的、有趣的。
《故宫里的大怪兽》是童话,还从2021年开始演绎为动画剧集,第一季上线后就入选了多个榜单,而更重要的是,孩子喜欢。
动画剧集总制片人张苏粤介绍,剧集采用“真人+CG”的模式,出于两个考量:一是原著儿童文学共有18册,覆盖小学全年龄段,孩子们进入高年级后,心智迅速成熟,在动画剧中加入真人实拍,符合孩子的口味,也在感官上突出了“平行世界”双线叙事的合理性;二是为了全方位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实拍向孩子们真实展现故宫的建筑和文物,通过动画创造出一个奇幻国风世界。
吸引常怡的不仅有神兽,她还追着宫里的野猫跑,远远地观察过黄鼠狼出没,看着乌鸦落停在树上又成群飞过角楼……所以在书中,常怡也创造了一只名叫“梨花”的猫,是古代宫中妃子养的“宫猫”的后代,还是故宫里最畅销报纸《故宫怪兽谈》的主编。
在现实中,故宫有200多只野猫,每只猫都有名字,故宫还为它们设计了系列文创产品,撸猫也成为很多年轻人进宫的打卡事项之一。故宫还有狗,名副其实的“大内御犬”,每天闭馆后负责安保巡逻,十分敬业。于是,故宫又开发了狗服。猫猫狗狗,都是故宫。
故宫可以看到、触到,还可以听到。今年8月,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出版了一本新书《故宫的声音》,46种声音都是从故宫实地采样而来。
单霁翔介绍,有的声音寻访故宫的古建筑,比如凿冰声带大家来到皇家冰窖,一窥皇帝如何过夏天;有的声音带你沉浸式体验传统,比如跟着茶碗、茶碟的碰撞声,围观乾隆怎么过大年;可以跟着宫里的叫卖声、故宫猫的叫声、自动讲解器的声音,来一场耳朵的游园之旅;还有的声音连接古今,比如在鹿鸣声中,从紫禁城里的小动物讲到故宫博物院的动物展览……
“作为一个老故宫人,我希望把更多有关故宫的知识传递给读者,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但紫禁城里的古建筑不会说话,陈列在展厅里的文物不会说话,这本书从声音的角度入手来讲述故宫的故事,使冰冷、单调的文物陈列变得可亲可近,更有吸引力。”单霁翔说。
让孩子们看到一个“普通”的故宫
在常怡的笔下,每个在宫里冒险的孩子都不是“完美的”,有成绩不突出、体育不突出,总之各方面都不突出的小姑娘,有成绩很好的小胖子,有单亲家庭的孩子……
今年602岁的紫禁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更是许许多多普通人的创造。当孩子们看到一个“普通”的故宫,或许也能更好地认识一个“普通”的自己,更重要的是,他们会懂得,普通人是能创造美好生活的。
2020年12月31日,在紫禁城600岁最后一天时,一部3集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上线,听名字很宏大,但纪录片很愿意把镜头给普通人。养心殿外墙的墙皮掉了,修缮时露出了里面的砖,有一块砖上的铭文记录了烧砖工匠名叫陆奎;修玄穹宝殿时,故宫博物院古建部管理组组长齐飞在木梁上标记,这一天是2020年10月15日,而下一次有人看到这行字,又该是百年后……
该片导演之一、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梁君健说:“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晚上的故宫在干什么,运输建筑垃圾的大车只有晚上才能进宫,深夜的故宫热火朝天。”
深夜的故宫,故宫猫在穿梭,大内御犬正在巡逻,那么,会不会上演一场“博物馆奇妙夜”,你猜?(蒋肖斌)
高中是我目前人生中压力最大的一段时期,在那段有些灰暗的日子里添了几个新爱好:听摇滚乐、看恐怖片、读鬼故事、吃甜食和吸猫。当时家里还没有条件养猫,最主要的吸猫渠道就是欣赏猫咪的美照,四处拍摄街猫的喵呜不停和专注拍摄宫猫的克查就是我最喜欢的两位猫咪摄影师。
这本《在故宫遇见喵》正是由摄影师克查和画师张文悦共同创作的猫咪图谱,以一只毛色黑白相间乌云盖雪酷似黑猫警长的猫咪“警长”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拟人的口吻讲述了37只在故宫中生活过的御猫的名字、亲缘、性格、关系、活动区域和日常状态。
从题材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基本信息、口述生平、延伸常识和漫画日常四个版块。
这本题材风格如此温暖治愈的书并没有循规蹈矩仅以猫咪的名字作为索引,而是精心为37只猫咪绘制了专属漫画形象,毛色不同、神态各异,或坐或站或回眸,名字也使用了加粗柔和暖色调充满童趣的可爱字体。虽然有些已经被领养从“宫猫”转型“家猫”了,但可以试试能否一眼辨认出那些“网络红猫”!
几百张高清照片全彩印刷,拉低镜头高度,贴近猫咪视角,细腻展现了御猫们的日常生活,站、坐、趴、行走、跳跃……即便无缘亲临故宫寻觅拜访,也可以通过书中无论数量还是种类都堪称丰富的生活照来了解,仅从作者选取的极具代表性的照片就能看出谁更活泼好动,谁更胆小敏感。
作者根据御猫们的亲缘关系和性格特点,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了拟人风格的漫画,读者们不但可以看到通过健身变成肌肉猫的警长,还可以听到饿肚子的吉祥喊妹妹如意帮忙做饭,甚至可以窥探以冲刺速度出洞干饭返回的帕帕的残影……看似完全虚构并不存在的故事,其实仔细想想与出场猫咪的性格行为真的十分相符。
开篇的手绘故宫建筑位置示意图和结尾注明猫咪分布情况的故宫寻猫路线示意图首尾呼应,完美契合了本书的副标题“御猫寻踪地图”。从午门进入故宫,接着几乎踏遍整座宫城,最后出东华门结束旅程,读完《在故宫遇见喵》的读者们是否也和我一样,已经心动到开始策划一场寻猫之旅了?
有生之年,一定要去故宫一次,不只是想亲身感受宏伟壮观的建筑和文化历史的沉淀,还想邂逅悠闲生活、勤劳捕鼠、守护文物、迎送游客的御猫们,见一见尽职尽责的警长、敏感胆小的帕帕、机敏霸气的大黄、高雅从容的嘚嘚……故宫,不只有庄严古朴的宫城、承载文明的器物,还有暖心治愈的猫咪!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28期,原文标题《紫禁城里的喵星人》
记者/宋诗婷.摄影/刘顺儿妞
寻找御猫
就在我们快要放弃的时候,小胆儿出现了。
故宫西北侧的纪念品商店和休息区旁有两个不起眼的暗渠洞口,摄影师花哥曾在这儿拍到过两只猫站在洞口往外瞧的画面。“我们试试,希望不大。”花哥说,遇到猫那次,洞口外的空地还没摆上纳凉的太阳伞和桌椅,也就没太多人在周围出没,“人一多,猫害怕,就要躲得远远的”。
花哥使出了第二招,他打开手机,放了一段猫叫声,两种喵喵喵的声音交替响起,一个低沉些,是公猫叫,一个尖细些,属于母猫。猫叫模拟器操作了几轮,花哥弯腰看,洞口依然没有异动。
“没有了没有了,我们走吧。”花哥转身要走,我不死心,蹲在地上眼巴巴地又看了几眼。没想到,这一眼竟交上好运气。“来了来了来了!”我激动极了,大声叫住花哥。只见黑洞里闪着白色和黄色的影儿,影儿慢慢移动,越来越近。虽然蹲得足够远,但我也不敢动,连呼吸都很谨慎。只见那渐近的影儿一点一点遮住了洞口的黑暗,在阳光和阴暗的分界线处犹豫了几秒,终于又向前一步,一只黄白猫的圆脑袋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好运气啊!”花哥边说边蹑手蹑脚靠近洞口,撒下两把猫粮,就赶快撤了回来。小猫怕人,不敢出洞,又抵挡不住美味猫粮的诱惑,只好伸出爪子,一下下把猫粮扫到离洞口更近的位置,小心翼翼地探头吃。
这猫白色肚皮,头顶和背脊是橘猫的颜色,根据长相判断,来者是小胆儿。据说,小胆儿常年与胆儿小组团出现,但今年开春以来,胆儿小不见了,只剩孤孤单单的小胆儿。没伙伴儿相伴,小胆儿更小胆儿了。
花哥架起相机,记录自己今年第二次拍到故宫猫的幸运时刻。从2018年年初起,这位微博名为“喵呜不停”的上海摄影师就经常来北京,来故宫拍猫。皇城之下,红墙黄瓦之下,哪怕是眼前这么一只最常见的中华田园猫都似乎沾上了皇家贵气,显得神秘而骄傲。“要拍出北京的城市特色,故宫再合适不过了。”花哥说。
架起相机的工夫,围观小胆儿用膳的人越来越多,大人、孩子们被花哥控制在安全距离之外,大家不顾身后著名的坤宁宫、乾清宫,不顾触手可及的千百年历史,注意力全被眼前这么一只猫吸引了。
这是最近几年的有趣现象,故宫里的猫拥有了大批簇拥者,来故宫看猫也成了一条新旅游路线。
在有名有姓的故宫猫里,小胆儿不算有名。更出名的是鳌拜、小崽儿、白点儿等出镜率更高、胆子更大的猫。见到小胆儿之前,我和花哥在故宫一开门时就冲了进来,直奔珍宝馆、颐和轩、景仁宫、冰窖等故宫网红猫常出没的地点,寻找它们的现在和过去。
春天的颐和轩海棠花开,小崽儿眯缝着眼睛,倚在海棠花下的红漆长廊上,胖嘟嘟的身子顺着长廊铺展。去年,听到小崽儿去世的消息时,摄影师刘顺儿妞最先想起了这个画面。
故宫猫的走红当然与它们所处的特殊环境有关,而那些一次次跑进故宫,拍下宫猫倩影的摄影师对白点儿、小崽儿们的走红也功不可没。
“80后”摄影师刘顺儿妞是最早拍摄故宫猫的几位摄影师之一。“严格算起来,第一次拍到故宫猫是在2016年。”那会儿,这位家有7只猫的猫奴摄影师还是个故宫小白,只是在某次春日游览时,无意中拍到一只胖猫,当时也并未放在心上。一年后,完成了两年京都主题拍摄的刘顺儿妞开始为下一个两年拍摄计划寻找主题。没有灵感,她就打开资料库,随意翻看。“突然就看到了那几张故宫猫的照片,第一反应就觉得,这可能是个不错的拍摄主题。拍故宫的人多,但专门拍猫的应该很少。”刘顺儿妞说,当时,故宫猫还没像今天这么出名,她都是从故宫工作人员的微博上找到些关于故宫猫的背景、常出没的地点等信息,再自己标记好,按照事先设计的线路按图索骥。
“后来才知道,2016年我拍到的那只猫叫馒头。”馒头曾经总是和景仁宫“红人”鳌拜一起出现,如今它已经被领养回家,成了只平民家猫。
拍得多了,刘顺儿妞和宫里的名猫们多少能建立点感情,她也能看到些网友们看不到的宫猫的另一面。小崽儿健在时,另一只宫猫二毛常年游荡在颐和轩的琉璃瓦之上,刘顺儿妞因此拍到很多二毛飞檐走壁的画面。这只花耳朵大白猫有时严肃地站在故宫屋顶,专注望向远方,确实有种帝王将相的大气风范。但小崽儿去世后,刘顺儿妞又去拍照,竟然看到二毛慵懒地躺在小崽儿曾经的地盘儿上。她这才知道,看起来乖巧又亲人的小崽儿在猫界是个霸道的主儿,骄傲的二毛并非天生骄傲,它只是害怕小崽儿而已。
景仁宫的鳌拜因其狂野的造型而得名,在广为流传的照片里,鳌拜都是严肃脸,威风凛凛的架势。“其实它特别嗲。”刘顺儿妞说,每次见她,鳌拜都喵喵喵叫个不停,跟着她要好吃的。另一只常遇见的猫是景仁宫的景小崽儿,“它看起来高冷,其实奶凶奶凶”。
故宫前院长单霁翔在职时曾多次提到,故宫有近200只猫。但游客每次去,就只能见到公共区域的那么几只。“但有两次真是让我开眼了。”刘顺儿妞说,她每次去故宫都差不多耗上一整天,有两次,故宫快关门了,正殿的游客们差不多走光,闭馆的音乐声想起。“突然,喵喵喵的叫声不断,一堆小猫咪从洞里钻出来,从四面八方涌来,汇聚在中轴线上的大殿里。那个画面真是太可爱了。”那一刻,刘顺儿妞觉得,所谓的宫猫们大概是真的有灵性的。
宫里的日子
口口相传中的故宫猫的灵性也是有些历史根源的,宫里的猫往上数个几十代,有些可能还真是“皇亲国戚”,血统高贵。
古代达官贵人养猫的传统可以追溯到西周,到了唐朝,猫这种被历史选中的小生命就已经广泛被饲养在宫廷之中。故宫前院长单霁翔曾说,今天的故宫猫都是有编制的。这更像是句玩笑话,但在明朝时,宫里的猫真有编制。那时,宫猫地位曾相当高,皇宫内甚至设有专门的“猫儿房”,有专人服侍猫主子们。明朝太监刘若愚在《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中记载:“猫儿房,近侍三四人,专饲御前有名分之猫。凡圣心所钟爱者,亦加升管事职衔。”这说的,就是当年猫主子们的待遇。
历史上,关于宫中之猫的真事、传说也不少。明朝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爱猫丧志的故事流传颇广。这位顶级“撸猫达人”有两只最钟爱的猫,画眉和狮猫,前者甚至被他册封为“虬龙”,是历史上第一只有封号的猫。虬龙去世时,朱厚熜将它葬在万岁山,修“虬龙墓”,连下葬的棺材都是金子做的。
如此爱猫的皇帝不多见,但宫中嫔妃养猫却是个时髦事儿。再加上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猫与狗相反,属阴性,又与女人妩媚、妖艳,甚至略带邪气的气质暗合,历朝历代里,与猫有关的争宠故事就从未断过。
这些真事和传说流传到现在,无一不附加在今天的故宫猫身上,增加了它们可以传播与解读的空间。在今天的故宫内,“猫儿房”早已取消,宫猫们有些名气大,但更多的则是独自游荡在皇宫内的默默无闻的喵星人。
一个工作日的下午,我随在故宫工作的付蔷进了工作区。和对外开放的公共区域相比,那里有工作人员照顾,因而聚集的猫更多。
在器物部的院子里,一只瘦弱的黑白花猫蹿到付蔷身前。它个头不大,嘴上有三朵小胡须。这猫让我觉得眼熟,后来想起,几天前,另一位拍宫猫的摄影师克查刚刚在微博上传了这只小猫的照片。“正帮小七找领养呢,前两天克查来给拍了照片。”付蔷说,小七是在正在施工的大高玄殿遇到的,大家觉得工地环境太乱,小家伙还怀着孕,在那儿生活不安全,就把它抱出来,去医院做了引产。过去几个月,小七一直被付蔷照顾着。它黏人,年纪也还小,适合家养。付蔷觉得,像小七,哪怕是像鳌拜一样的网红猫,如果没有固定主人,归根结底还是流浪猫。与其如此,不如尽可能地帮它们找一个家。
安抚好小七,付蔷又带我到后面的院子里找一只大黄猫。“大黄14岁,老了,不太爱动。”付蔷说,大黄一直被部门的一位大姐照顾着,十几年了,算是活得不错。她叫了几声,大黄没理。我又在边边角角的地方找了找,最后在一个废弃的桌子下面发现了它。绕过大黄所在的院子,付蔷又带我找到一只躲在一堆施工用的灰砖后面的花猫。花猫躺在砖与墙的缝隙里,头顶有几块板子帮它遮风避雨,食盆和水放在身边,已经空了大半,显然也有人照顾。这只被称作“狼”的猫也年岁不小,“狼”这名字和它身强体壮时的吃相有关,它个头一般,但吃起东西来如狼似虎,因而得名。
之前,克查就和我说过,故宫里的猫严格意义上也算是流浪猫,但生活在封闭区域内,比外面的猫安全很多。“我和他们有些老员工聊过,故宫向来有照顾流浪猫的传统,可能老员工退休了,交代小辈们多照顾一下,这传统就一代一代传下来了。”克查说,故宫里的很多猫都有明确的年龄,甚至谁和谁是一家,哪只小母猫怀上了哪只小公猫的孩子大家都很清楚。原因全在于一直有专门人照顾,照顾它们的人对猫太了解了。“普通的流浪猫平均寿命在三五年,但故宫里的很多猫都能活到十几岁,这真的很不容易了。”
宫猫的面子很风光,内里也有诸多难处。没有了“猫儿房”,今天的故宫猫全靠爱猫的工作人员照顾。“不同部门、不同区域各自负责各自的一片儿。”付蔷说,爱猫的工作人员有个群,里面有80多人,大家日常晒晒猫照片,各种信息会互通有无。宫里猫多,难免有个大病小情。单个猫绝育、打疫苗,区域内的养猫人就自己解决。遇上大病,大伙就一起帮忙。前阵子,有只猫生了病,跑了很多次医院,医疗费前前后后花了上万块,治病钱都是在群里众筹的。即便已经尽力照料,但故宫猫也不得不面对所有流浪猫必须面对的现实。猫瘟、口炎、肾衰竭……各种猫身上的高发病都会不时地找上故宫猫。甚至只是平稳地过一个冬天,都不是件容易事儿。“故宫每年冬天都会有几只猫挨不过去。”付蔷说。
但照顾宫猫的付蔷,为故宫猫义务拍摄领养照片的克查,以及为故宫猫提供绝育、疫苗等帮助的“它基金”陆萍却有更深层的担心。“看到网上那些公号发布的宫猫照片,我会隐隐担忧,大家觉得宫猫的生活太好了,流浪猫有人照顾,这会造成更多的遗弃。”克查对我说。
但对于这些宫猫和跟付蔷一样照顾猫的员工和志愿者来说,他们要每天面对大猫小猫的吃喝、疾病,甚至是死亡,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魏璎珞的使命
克查把“它基金”的负责人陆萍介绍给我,作为国内唯一一家有资质的动物保护基金会,“它基金”从去年开始为故宫猫提供帮助。
“它基金”的流动医疗车会定期到故宫帮宫猫们做绝育和打疫苗。“各个部门一次攒个三两只要绝育的猫,再有十几只需要打疫苗的,我们的车就能去一次。”陆萍还记得有次去故宫时见到的那个“特别好玩”的画面:“付蔷在群里一招呼,各个部门照顾猫的人就都往医疗车这边赶,有骑着自行车背着猫包的,有蹬着小三轮载着猫的,还有前面的人骑车,后座上再来个人拎笼子的……大家驾驶各种交通工具来给自家院子的猫打疫苗,我们还得开辟个候诊区,那画面还真是挺有爱的。”
和这“有爱的”画面相比,陆萍记忆更深,也更有可能改变故宫猫和其他流浪猫命运的事是一次“碰瓷儿”。去年下半年,“它基金”的医疗车曾到故宫给宫猫们做绝育、打疫苗和例行体检。车是从东华门进的,大伙儿停下车,本想去逮住那只四处留情又不好抓的大黄猫,但几个人在一片竹林里找了半天都没找到。
“结果就碰到了它老婆。”陆萍说,那是一只玳瑁猫,大家走近一看,大猫身边有一窝小猫,小猫们都像是被黄鼠狼咬过,已经断了气。只有一只黄毛小猫还奄奄一息,它的头部和下颚被咬穿,看起来也挺不了多久。
医生和护士赶紧把小猫带上医疗车,送进医院。小猫在宠物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待了四五天,总算是救活了。“你说是不是碰瓷儿的?如果没恰好遇到医疗车,可能就没命了。”陆萍说,当时《延禧攻略》的热度还在,她就顺嘴给小猫起名魏璎珞,后来才注意到,“人家是只小公猫”。
魏璎珞在宠物医院和陆萍家住了一阵子,为这只小宫猫的未来做打算时,她觉得,能有人领养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没有,就还要把小猫送回故宫去。
“它基金”的捐款人刘英姿看到魏璎珞的消息,有点坐不住了。“它太小了,还受过那么重的伤,回去怕是活不长。”刘英姿想了想,家里已经有6只猫2只狗,不怕多一个魏璎珞。
2018年10月11日,宫猫魏璎珞正式有了主人,住进了位于北京顺义区的大房子。房子里有个50多平方米的露天小院儿,足够它和另外几只猫狗一起撒欢。
领养一只故宫猫,对养宠物很有经验的刘英姿来说也是不小的压力。她显然在魏璎珞身上花了更多心思。“刚到家时,我几乎是24小时不离身地照顾它。”那会儿,刘英姿还在公司坐班,每天早上,她把刚40多天大的魏璎珞放进猫包里,背去公司。晚上,再把它背回家。
一天天长大的魏璎珞渐渐显现了它的性格。“确实和普通的猫有些不一样。”刘英姿说,不光她这么觉得,相熟的宠物医生也这么说。这只看起来普通的橘猫一进家门就很懂事,大家叫它“魏璎珞”,它立马就有反应。这是它文雅的一面,而狂野的那一面有时让人招架不住。一次,刘英姿带魏璎珞去宠物医院体检,它不准医生碰,挠人、“骂人”的疯狂架势吓坏了医生。“从没见过这样的猫,死盯着你的眼睛反抗,厉害得很。”医生和刘英姿这样说。不仅如此,作为一只有着宫廷流浪猫野性基因的小猫,魏璎珞格外热衷于狩猎。7个月刚过,也刚做完绝育,它就跑到小区里抓鸟、逮鼠,其他经验丰富的大猫们,都比不过它。“现在才10个月,魏璎珞已经长成我们家体重最重、个头最大的猫啦。”刘英姿说。
虽然,魏璎珞每天和另外6只猫生活在一起,但刘英姿给魏璎珞的“教育”完全不同。
魏璎珞虽然野性很强,脾气很臭,但却是一只“上得了台面的猫”。作为一只“猫主子”,它竟然懂得“坐下”,会握手,即便在人多的场合,它也能一动不动地躺在盒子里,任喜欢宠物的大人、小孩摸上几把。
在刘英姿和陆萍看来,宫猫魏璎珞或许可以成长为一只“公关猫”。它是流浪猫得到救助,并最终找到领养家庭,过上幸福生活的典型案例。所以,刘英姿从一开始就在有意识地训练魏璎珞。她每天带它去上班,让它对人多的地方脱敏,更善于与人打交道。学会“坐下”和不乱吃东西是它作为一只有名气的小猫,出门在外能不伤害人也不被人伤害的基本保障。再加上会“握手”,也不怕不懂事的孩子偶尔抓一下尾巴,可以说,魏璎珞已经是一只能见大场面的猫了。
不久前,刘英姿带魏璎珞参加了一场在龙湖时代天街举行的公益活动,活动上,魏璎珞老老实实地坐在那儿,和喜欢宠物的观众友好互动。“宫猫当然让魏璎珞身上有天然的光环,我希望大家能通过它了解到,流浪猫也能很亲人,很乖,值得被领进家。”刘英姿说,相较于和各种品牌合作,这是她和魏璎珞更想做的事。
虽然已经有了点名气,刘英姿也担心魏璎珞被有心人盯上。但她还是每天放它出门,去院子里耍,去做它作为一只猫想做和应该做的一切事。养猫,就得顺应它的天性。
有时,出门前,刘英姿会和魏璎珞聊一聊。“璎珞你不要乱跑,你只有和我在一起时,你才是故宫魏璎珞。要是跑出去,你就是流浪大橘,你知道吗?”每当和魏璎珞这样“谈话”,刘英姿都觉得,这只与众不同的大橘都听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