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调查方法选取荆门市三级医院15名护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名社区护士及养老机构5名养老护理员通过预调查,间隔2周后重测,测得问卷信度系数为0.94,内容效度0.93。在2013年6月实习前由项目组负责人对荆楚理工学院2010级护理本科班实习并参与本次课题项目的18名学生进行统一培训,18名学生分别在湖北省武汉市、孝感市、荆州市、宜昌市、襄樊市及荆门市10所三级临床医院实习,由18名护生在实习医院及实习医院附近的60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所养老院,于2013年10月—2013年12月以方便抽样的方式现场发放问卷,并解释调查目的,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并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410份,回收有效问卷392份,有效回收率为95.6%。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软件输入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被调查者一般资料392名被调查者均为女性,年龄20岁~65岁(32.33岁±10.17岁);学历:中专以下18人,中专89人,专科168人,本科及以上117人;职称:无职称31人,护士157人,护师117人,主管护师及81人,副主任护师6人;护士执业资格:无资格43人,有资格349人;工作单位:临床医院229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31人,养老机构32人。
2.3老年护理培训内容排列前5位分别是:老年护理心理学307人(78.3%),老年营养学290人(74.0%),人际沟通284人(72.4%),老年康复学283人(72.2%),社会学241人(61.5%),其次是护理法学237人(60.5%),社会福利206人(52.6%),老年护理伦理学195人(49.7%),老年用药护理192人(49.0%),护理保险184人(46.9%),临终关怀182人(46.4%),老年健康教育177人(45.2%),老年精神护理学163人(41.6%),老年健康评估136人(34.7%),老年健康管理125人(31.9%),排列最后2位是老年生理与病理116人(29.6%)与老年护理研究52人(13.3%)。
3讨论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社区护理;护理需求;护理教育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化成为许多国家人口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也面临着老龄化“银色浪潮”的冲击。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统计1,1990年以来,我国老龄化人口以每年3.32%的速度增长,2000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占总人口的10.09%,全国开始进人老龄化社会;2011年江苏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258.8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7.00%,其中80岁以上老人占老年人口14.5%,老龄化程度位居全国第三,成为老龄化进程最快的省份之一。据预测,到2025年我省老年人口将上升到20%,可谓“超老年型”,老年人口的比重将在2040—2050年达到25.5%,届时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
江苏省老龄化呈现基数大、高龄化、空巢多、留守老人比例高等特点,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发生慢性病和体力衰竭的危险年龄段,加上老年人社会角色的改变和适应能力的降低,出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健康问题,老年护理成为卫生事业的一大难题。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和老人居家养老的心愿迫切需要社会性的服务机构和组织承担起养老的责任,老年社区护理服务成为新的焦点。
1老年社区护理工作面临的难题
1.1卫生服务模式的改变增强了护理工作的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卫生服务模式从传统生物医学的医疗救治逐步转向对卫生服务对象(包括健康人)身体—心理—社会的全面照顾,包括保健、康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等,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不再仅仅作为医生的助手,而将与医生、药师等其他技术人员一样,成为整个医疗保健队伍中的重要一员,共同承担医疗保健任务。护理服务对象也从原来单纯照顾生病的人,扩展到整个人群;工作领域从医院扩大到社区;研究范围从单纯地研究对疾病的护理扩展到所有影响人的健康的领域。
1.2护理人员的匮乏使老年社区护理面临严峻考验卫生主管部门的权威数据表明2,2011年我国每千人口注册护士1.89人,远低于发达国家6.25人的平均水平,医护比1:0.79,与卫生部2015年医护比1:1的发展目标相差甚远。目前,世界医护比平均比例为1:2.7,亚洲平均医护比大于1:2,我国香港地区、英国、泰国、德国以及日本等都超过了1:4,芬兰、挪威、加拿大等国家甚至超过了1:6。护理人员整体情况姑且如此,老年社区护理人员情况则更不容乐观。目前江苏省社区护理人才量、质严重欠缺,至2011年底,注册护士约14万人,社区护士仅占3%,在社区卫生机构中,医护比约为l:0.346,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1:(2—4)。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虽达到60%,但绝大部分集中在三级综合医院,社区护士普遍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知识老化、社区护理知识匮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由单纯护理治疗服务向整体护理模式的转变。
1.4社区护理工作不尽人意调查表明,老年护理的需求占社区护理的70%,城市老人的护理需求率高达50%以上。但目前,老年社区护理工作的现状离老年人的要求还相距较远,一是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忽视了预防保健和康复、护理。虽然开设了不少家庭病房,但主要针对患者,其系统性和规范性不够完善;二是以大中医院为中心,忽视了基层老年卫生保健工作。表现在社区老年卫生服务方面,没有健全的卫生服务体系。据调查,超过20%的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而目前实际能提供的服务与老人的需求相差4—5倍。50%的老年人因为社区服务机构在医疗条件、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而表示不愿接受其提供的服务。
2人口老龄化的护理需求现状
2.1身体护理需求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竭,各脏器组织逐渐衰退,其功能普遍降低,如因缺钙导致骨质疏松而引起的骨折以及腰、肩、膝的不适;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的病变;胃肠功能退化引起的便秘等。诸如症状均需要有良好的治疗与护理。根据全省各地老年人健康普查表明4,60岁以上老年人中无重要脏器疾病的仅占20%—25%,74%以上患有各种慢性病。影响我省老年人身体健康及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为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病、恶性肿瘤。此外,便秘、老年痴呆、白内障等非致命性疾病也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2.2心理护理需求老年人的情绪纷繁复杂,常见不健康的心理精神状态有3种:
2.2.1孤独失落感孤独、寂寞、失落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心理特征。老年人由于神经抑制高于兴奋,喜欢在安静环境中生活,患病后更加明显,严重可产生忧郁症。
2.2.2忧虑抑郁感老年人从几十年繁忙的工作到退休,这种社会角色的突然转变会使他们心理上一时难以适应,从而产生心烦、怀旧的心理,觉得事事不如愿。
2.2.3烦躁易怒,情绪改变老年人情绪体验的强度和持久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5,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兴奋、激动,易发火,喜欢唠叨,与人争论等。
2.3社会护理需求老年人在社会角色方面,面临着从以工作为中心的职业角色,过渡为以家庭为中心的闲暇角色,社会交往范围变窄、收入减少,以往的社会地位改变。随着人口高龄化、家庭的空巢化和小型化及社会流动频繁,“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四二一”的人口结构愈加明显,空巢老人的比例还将进一步增加。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失去全方位养老的功能,越来越多的老人的生活照料将依赖于社会性的服务机构和组织,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将肩负起养老的重担。
3老年社区护理教育的现状
3.1专业规范教材缺乏传统老年社区护理教学只是在临床护理教学的基础上,简单的增设《老年护理》、《社区护理》等课程,学习内容不明确。目前,江苏省大专院校还没有统一的老年社区护理专业规范教材,内容的选取没有统一的标准,更没有建立统一的知识评价体系,使得老年社区护理的教学内容处在不确定的状态。
3.2教师认知局限老年社区护理与临床护理在服务理念、服务范围、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老年社区护理教师多接受临床思维模式的教育6,大多未接受正规的老年社区护理系统培训,思想观念未发生根本转变,这是目前制约老年社区护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3学生实践经验不足目前我省各大专院校院的护理实习生更多的是到综合性医院实习,仅在实习阶段安排1—2周的社区实习,知识传授与工作实际严重脱节,社区实践经验缺乏,学生普遍未能认识和理解社区老年护理的真正内涵。
3.4社区护理缺乏吸引力对2009—2011年护理专业15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92.3%的毕业生选择到综合性大医院就业;2.0%的毕业生选择转行;5.7%的毕业生考虑如不能进综合性大医院,选择到一级卫生院。可见,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也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这也是社区护理教育很薄弱的一环。
4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高等护理教育应对
4.1确定培养目标老年社区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单纯的医疗护理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精神、心理、生活等多方面护理的需要,当今的老年社区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技术,还需有足够的人文、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对人际沟通能力、管理协调能力、职业道德、奉献精神等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老年社区护理队伍不仅是专业护理人员,还包括护工、志愿人员、家庭照料者等。这些人也承担着大量的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和疾病的护理,但是这部分人中的大多数缺乏从事老年照料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他们必须进行必要的培训,如采取岗前教育、岗中带教、岗后考核的方法。但加强护理队伍建设,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规范护理行为,保证护理质量。
4.2完善课程结构护理教育需改变以往偏重于教师“教”的传统,注重教学与实践相衔接,重视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和特点,合理设置课程,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如对必修课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整合,选修课以专业对技能和知识的需求为依据,开设老年心理学、老年伦理学、老年康复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满足老年人对高等护理人才的需要。
4.3依托基层社区开展社区护理实践建立社区护理基地,促进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有利于组织学生深人社区开展各项卫生保健服务工作,在促使居民的卫生保健意识及健康水平提高的同时,使学生的社区卫生服务意识及工作能力得以提高,受到双赢的效果。也可以依托家庭病床,积极组织学生深入开展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服务,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地运用于实践中。
5展望
中国的人口政策、经济条件等因素决定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及老龄人口比重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我国老年护理的状况无论是从护理专业在整个卫生领域的位置,还是从今后护理专业在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来看,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专业护理人才量、质不足,势必影响老年护理的内容和质量。面对我省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护理教育应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出适合新时代社会需求的、具备多元化护理角色的专业老年社区护理人才,为深化居家养老的内涵贡献一份力量,为老人的健康提供量的支撑和质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张晓青.新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研究的新动向,人口与发展,2009,15(3):101—108.
[2]张楠,李伟.浅议我国城市社区老年护理的发展与完善[J].卫生经济研究,2010(3):22—24.
[3]林小萍,林保萍.老年人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9,7(4):93—94.
[4]张娜,蒋银芬.离职护理教育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0,9(28):85—86.
关键词:老龄社会养老问题思考
一、老龄人群面临的主要问题
老龄化社会进展的不平衡:现有研究统计,我国城市空巢老人家庭已超过50%,大城市达到70%,相比之下,农村空巢老人比例明显高于城市空巢老人比例,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劳动人口大量涌进城镇,导致城乡人口的变动,且也造成农村空巢老人比例上升。研究统计,东中西部地区老龄人群比例差异仍明显,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为东部地区,总而言之,应加强农村老年人群的经济效益管理。
二、老龄化社会的演进
2008年老龄化概念已提出,但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从最初的提出发展至进行,逐渐应用于广大人群。近年来联合国提出,年龄≥60岁老年人占总人群的7%,则可判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人口老龄化标准,其主要用意在于改进人口经济、环境、资源等。与人口老龄化相比,健康老龄化强调的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改变过程,更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贸易水平以及综合素质。
早期联合国针对“健康老龄化”便提出了照料、参与、独立、自我实现等原则,以保障、健康、参与作为三大支柱,不仅强调老年人群不会带给社会负担,其更是社会和家庭的财富,从而激发老年人技术、智力、体能等方面潜能,在实现老年人健康基础上,做到老有所为,尽可能为社会提供自身一份微薄之力。
三、对于社会管理的国际经验
重视养老专科护理人员的培训:在德国,政府将老年人专科护理人员分为老年护理助理和老年护理人员,其中护理人员资格证主要是指通过专业培训,且不断提供职业水平人员。中专职业培训主要针对失业者、家庭妇女、应届高中毕业生等10年基础教育人群,通过1.5年专业知识学习基础,加上重点培训职业能力,从而考取老年护士助理资格证,同时通过临床3年考试和学习,可获得老年护理人员资格证。同时德国大学还设有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且部分人群已完成硕士、学士的进修。
四、结语
参考文献:
[1]姚余栋,王赓宇.养老金融:应对超老龄社会之道[J].银行家,2016,(04).
[2]杨国才.少数民族老龄社会与养老政策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
[3]陈永昌.中国养老面临的问题及以房养老的可行性[J].北方经贸,2014,(11).
[4]建立养老机构准入制度推动社会养老服务发展[J].社会福利,2012,(04).
[5]岳瑛.试析中国特色老龄社会中老年教育功能的拓展[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03).
【关键词】长期照护;培训;养老问题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快速增加的老年高龄人口,对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长期护理及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增加了老年服务提供的难度[1]。在这个群体中,70%的老年人患有2种以上的慢性病,尤其是高龄失能老年人则需要更多的医疗设施、场所、人员以及相应的服务体系来应对,因此长期照护服务是至关重要的[2]。
1长期照护服务人员现状
2长期照护人员的培训现状
2.1长期照护人员的需求及影响因素
2.2长期照护培训现状
目前从事长期照护培训的机构和人员不一,如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的下岗无业人员的照护岗前培训,以培训初级长期照护人员为主;经济发达地区由政府牵头建设的养老照护培训基地,也有部分医疗机构和护理院校组织的不定期培训等,培训内容以最基本的照护知识为主,但取得养老照护培训资格证上岗的人员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3建议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引起社会疾病的负担加重,将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我国长期照护服务的专业化发展尚处于探索之中,如专业化发展问题、服务的连续性问题、政府的政策及规范化管理问题、培训的方向和内容等。
(1)建立规范的长期照护制度,即可缓解日益增长的机构长期照护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又可起到推进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目的,整合社区老年人服务资源,引进专业护理力量,建立长期照护服务平台,促进正式照护与非正式照护的对接。
【参考文献】
[1]张友庭.人口高龄化趋势及长期照护制度研究:以上海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56-60.
[2]徐新鹏,王瑞腾,肖云,等.冰山模型视角下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人才素质需求分析[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4,1(25):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