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的剪纸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我省有五个城市列入其中,它们是鞍山的“岫岩满族剪纸”、锦州的“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抚顺的“新宾满族剪纸”、朝阳的“建平满族剪纸”、大连的“庄河满族”,以上均收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2濒危状况
剪纸艺术是一门口传心授的技艺,在传承中极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已经影响了剪纸艺术的发展,所以人作为传承的载体,对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关键。老一辈的传承人在消亡,能够继承这门技艺的人寥寥无几,而新一代的青年更愿意接受现代的文化,对于民族民俗的文化艺术却缺少传承和创新的责任,甚至于对传统的民俗文化失去兴趣或相知甚少,如果想把继承创新满族剪纸艺术的希望寄托在现代青年的身上,恐怕他们现在还担不起重任。
而对于传承人也有其担心之处,其一,一些传承人缺少创新的意识,不注重自我的艺术修养和技艺的提高。其二,传承人的徒弟虽多,但能独当一面的接班人却寥寥可数,继承人的队伍中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其三,老旧的思想观念也是一些传承人不肯突破的枷锁,他们的民族色彩浓重,这也导致了传承人的缺失。
二满族剪纸的教育传承方式研究
1普及教育
2高校教育
3社会教育
(1)建立社区兴趣班
在社会这样庞大的群体中绝不缺乏对剪纸艺术的爱好者及感兴趣的人群。针对这样的群体,政府可以在社区内开设剪纸培训班,把在社会中对剪纸有兴趣的群体归拢起来。社会办的培训班如果想要长远的发展,就要学会抓住他们的好奇心,进行专业的引导,可开展普及型和系统性两种培训班,从文化历史、艺术特色等基础知识开始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重视;在此基础上进入系统班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学习,对于天赋高的重点培养,使其可以成为民间剪纸艺术家。
(2)增建公共文化艺术馆
剪纸艺术的发展是需要相互交流切磋的,所以为他们提供相对应的交流场所是必须的,政府应考虑增建公共文化艺术馆。时代的变迁,现代人的单元房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不似以往街坊邻居可以经常炕上、院里常交流,这也使人们的心理空间在变小。建设公共文化馆可以为剪纸艺术提供一个固定的场所,可每月或节日在此举行剪纸艺术交流展览会,鼓励全民参加,调动剪纸艺人的创作欲望,用交流激发创作灵感,回归生活,让剪纸艺术重新引导大众审美取向。
同时,政府文化部门可以建立剪纸的小型博物馆,把优秀的剪纸作品收入其中,尤其是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从过去流传下来的作品给予收藏与保护,让更多的社会群体可以欣赏到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
三满族剪纸的保护方法建议
1确立保护的思想
(1)加强立法保护
法律可以保护满族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就是根本的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亡,可人们却没有树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立法保护刻不容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儿戏,是我们肩负的重任,是要子孙后代传共同去努力完成的。想要这项工程实施好,走得远,眼前的应急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见识的法律和政策作为坚强的后盾去约束和保障。”
(2)建立科学的管理机构
2设立满族民间剪纸文化抢救、保护资金,开发监制文化产业
时代在变迁,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却遭受现代化的冲击,迅速萎缩。我们应顺应时代变化,以不变应万变,通过合理开发剪纸的文化产业,来满足现代人们的需要,这也是无形中保护满族剪纸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但经济强大,文化产业也应是评判一个国家强大的标准。文化产业想要强大,需要政府无条件地给予支持才能得以继承与发展。满族剪纸作为民间的技艺可以融入到旅游经济中,同时开创到创意文化产业中来,变换形式地发展下去。
(1)宣传
辽宁省文化部门也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将满族民间剪纸有系统地纳人各地博物馆、艺术馆、民俗文化旅游胜地的陈列窗口,使其为宣传地方文化服务。
(2)与旅游相结合推进满族剪纸的开发
3应用数字化手段保护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迅速,把剪纸艺术与数字化文化遗传相结合运用是保护剪纸的必然选择。例如,美国数字图书馆中的“美国记忆”项目,把历史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数字化,供观众在线浏览信息,其独特的功能设计赢得每年3亿美元的收入。
彩调、桂剧、壮锦、绣球、侗族大歌……曾经光彩夺目的美丽、智慧与欢乐,在绵延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后,如今已成遗产,历经数百年甚至千年正面临着失传。如今许多非遗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困境,非遗如何继往开来,得以传承?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为了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从2006年开始,中国就陆续确定并公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省区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逐步向市县扩展。于是,在现代中国的一个个喧哗的都市中,徽墨、陶艺、风筝、剪纸等等听上去显得古早的“绝活儿”如今成为年轻人坚守传统、传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阵地。而为了保持生命力,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90后”等青年吸收进来,作为新一代的非遗传承者。无论是“家学深厚”的非遗传承人,还是普通的城市青年,中国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正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与责任感。
嘎藏加措“热贡艺术”唐卡
出生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嘎藏加措是一位“80后”藏族青年,刚满35岁,他自11岁进入寺院为僧,成长为一名唐卡绘制名师,也是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热贡艺术”的传承人。
在修行道路上,嘎藏加措未止步于独善其身,而是选择了兼济众生。2011年,他与热贡艺术发源地之一吾屯上庄的桑杰法师一道,四处奔走筹款,在同仁县的隆务河畔创建热贡民族文化宫,并于2013年6月落成。“我以前看到很多唐卡艺术家,技艺非常精湛,却因为没有进行系统的文化学习,无法向别人阐释自己的作品,感到很痛心。我认为艺术的传承者不但需要学习技艺,也应该好好学习文化。”
何鹏飞山西绛州剔犀技艺
“80后”何鹏飞7岁就开始跟随父亲接触漆艺,上学的间隙也会与父亲一起创作,并在大学毕业后专攻剔犀作品的纹路设计。何鹏飞对云雕的花纹很感兴趣,这也正是绛州剔犀技艺的独特之处。在过去,山西的新绛云雕就曾被作为珍贵的艺术品供皇宫贵族使用。如今,这种云雕花纹作为绛州剔犀制作技艺的“魂”,也是何鹏飞痴迷、一直在寻找的东西。“将剔犀发展与各种文化产业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更深入地挖掘传统文化,再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做出符合现代审美方式和现代需求的作品,这是我最想做的事情。”
聂鹏山东高密聂家庄泥塑
“90后”聂鹏和父亲分别是聂家庄泥塑第21、22代传人。“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流传山东高密的俗语记录了聂家庄泥塑曾有的辉煌。而今,据聂鹏介绍,聂家庄以制作和出售泥塑谋生的农户仅存10余家,且经营者的年龄平均在70岁以上,传自明代万历年间的“百年遗产”缺少年轻的继承人。
做泥塑的人虽然少了,但喜欢泥塑的人并未减少。年轻的聂鹏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后,建立了泥塑作坊和实体专卖店。聂鹏对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新的想法。“传承民俗文化事业,不能再继续照搬老一辈人的方式了,要打破聂家庄泥塑传播的区域性,必须在推广上创新”。
方斌安徽徽州石雕
粟未希重庆大足剪纸
23岁的粟未希是大足剪纸的第四代传承人,两年前,大足剪纸正值濒临失传的时候,他接触并热爱上这门传统手工艺。从学习技法到创作作品,他逐步掌握了大足剪纸的各类技法,并设计原创作品50多幅,其中一半以上作品被酒店和企业家购买收藏。
大足剪纸产生和发展于重庆市大足区,取材于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石窟造像,运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剪纸的技法,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作为一名“90后”非遗传承人,他希望传统的非遗艺术形式能够得到更多年轻人的喜爱,更为活跃地传承下去。
畅杨杨河南孟津剪纸
【关键词】传统剪纸;艺术;服饰设计;融合
一、中国传统剪纸艺术
中国传统剪纸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传统艺术。和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剪纸蕴含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东方文化艺术的传承。形态各异的树叶、花朵,晶莹剔透的雪花及山川景物,都给予人们大量的创作素材,促进了人们对剪纸造型艺术的思考。据记载,在公元前1600~1100年间就有人在树叶上进行剪刻纹样、镂空刻花,到了西汉初期就有了可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用金银箔、绢帛、皮革等做为剪纸的载体,通过雕、剔、剪、刻、镂等手法,制作成装饰品。
中国传统剪纸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样式,是民间美术的基础和精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剪纸受到政治、宗教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发展空间,传承着中华民族的艺术特色和本土精神,体现了艺术最本质的审美特征和精神境界。剪纸作为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结合了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其元素种类丰富、形态多样。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广泛应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对各种现代设计艺术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与现代服饰设计的融合
从技法上看,剪纸是运用刀法在纸上镂空剪刻成特殊纹理,展示阳纹与阴纹的对比。剪纸服装是在裁剪好的面料上,根据服装风格特点裁剪有镂空剪纸效果的图案纹样,再把这些带有图案的面料与其他面料一起缝制而成,把图案纹样设计在需要的位置,这就成为了具有剪纸艺术效果的服装。
(一)镂空纹理手法与现代服饰设计的融合。剪纸作为一门镂空艺术,在造型上讲究体现实体和留白、主体和衬体、前景和背景之间的关系,是以二维空间为造型基础的平面艺术。剪纸运用在服饰设计上,可以利用剪纸工艺,通过选择适合的面料,利用压花的形式制作出镂空的肌理效果,剪纸压花设计有美观和加强服饰牢固度的作用,这种形式运用到服饰设计面料的创新改造上,将呈现丰富的透叠、立体、盈动感。国内外许多服饰设计师运用中国传统剪纸的造型元素在服饰设计中寻找新的突破,设计出有独特风格的作品。剪纸的载体换成了服饰,利用剪纸手法,将其部分元素运用到服饰设计中去,给服饰设计带来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二)阴阳对比手法与现代服饰设计的融合。中国传统剪纸既讲究阴阳对比手法,也注重构图的均衡稳定,它通过图案中阴阳的结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光影效应。为保持整张作品的完整性,剪纸过程中要遵循“阳刻线线相连”和“阴刻线线相断”法则。使用阳纹与阴纹的对比剪刻,虚实、主次分明,如以虚为用、虚实相生、虚实转换等增强服饰的立体美感。阳刻剪纸保留了原稿的轮廓线,剪去轮廓线以外的空白部分,每一条线都是互相连接的。现代服装设计师大胆采用了新型木质或特殊材质的材料,结合阳刻剪纸工艺表达出夸张的造型,体现出工艺的精美,体现设计师独特的艺术创意形式。阴刻剪纸是刻去原稿的轮廓线,保留轮廓线以外的部分,所以阴刻剪纸的线条不一定是相互连接的,作品是块状的阴阳结合,是根据剪纸里虚实关系的需要采取阴刻和阳刻交叉办法,使画面效果更丰富,主次更加分明。设计师采用阴刻和阳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来呈现作品,在制作工艺手法上体现传统艺术文化与创意思想的融合。
三、结语
将传统剪纸艺术与服饰设计相融合,即是将剪纸的美学原理转移到服饰上,服饰民族标识性的增加是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传统特色所给予的,这种服饰民族标识性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为服饰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灵感。总之,剪纸艺术在不失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还要适应时代的变化。任何一种艺术能否成长发展,取决于它能否吸收新的养分,适应时代的发展并不断挖掘出新的潜质。在当今多元化设计领域里,如何运用传统剪纸艺术设计出与众不同又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作品,必须研究其更深层次的内容。现代设计理念在传统剪纸中的运用,将为剪纸艺术创造出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剪纸艺术的创作也会不断推陈出新,具有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谢志诚.中国民间美术研究――谈论剪纸艺术[M].贵阳:贵州美术出版社,1987.
[2]陈竞.中国民俗剪纸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5-38.
[3]柴京津,柴京海.中国剪纸艺术[M].北京: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4]吕胜中.中国民间剪纸[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
[5]王光普.民间传统剪纸纹样[M].兰州:甘肃人民美出版社,2009:17-20.
[6]陈竟.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剪纸是中国传统非遗艺术,在全国,剪纸艺术家数不胜数。但是,把剪纸列入教学计划,并自己出版教科书用来传授剪纸艺术的艺术家就屈指可数了。张凤琴就是这样一位剪纸大师,谈及退休后的快乐生活,她说:“我的快乐‘剪法’,给很多人带来了快乐。”
张凤琴的剪纸艺术来自家传,自幼跟着奶奶学会剪纸,便激发起她喜爱美术的天赋,并一直将剪纸视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张凤琴认为剪纸艺术的魅力,在于合理地运用各种剪纸语言,将无限深远的空间压缩在一个平面上,显示出独特的风格。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张凤琴的剪纸课非常有趣,她首先在内容上选择十二生肖,讲解如何运用各种剪纸手法,如何装饰,通过夸张与变形,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学生们对此颇感兴趣。在授课中她还要讲到民俗文化,比如讲解各种吉祥图案,“连年有余”、“喜上眉梢”中如何利用汉字的谐音来表达某种美好的愿望等等,使学生感到剪纸是一门很独特、传统韵味十足的造型艺术。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次现场展示,张凤琴老师带着几个学生表演剪纸,引得国外专家叫绝,活动结束还缠着拜师,要请“神剪老师”去美国教中国剪纸,很多中国家长也请求带孩子拜师。那次,张凤琴再次感受到中国民间艺术的巨大魅力,她更坚定了要努力推广剪纸教育。张凤琴决定自己编写教材,但是这项工程非常辛苦,因为剪纸教材资料前所未有。2003年9月1日,由她编写的《轻轻松松学剪纸》教材发到学生手中,剪纸教育也被正式列入课程。
人物档案:
【摘要】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民间美术的传承途径离不开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有责任承担这份重担,为民间美术的传承创建良好的平台,使民间美术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得以延伸。就陕西民间美术来说,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进行传承延伸,让艺术设计教育带动民间美术文化的传承,同时民间美术也加强了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特色,实现传承的价值。
【关键词】陕西民间美术;艺术设计教育;传承
我国民间美术的传承途径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以前的师徒相传、家庭祖传形式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地消失和衰落,要想继续传承下去,必须寻找更有效的途径来做依托,让民间美术文化精髓传承下去。与此同时,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在寻求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教育定位,走中国特色艺术设计道路,成为目前各高校探索和研究的方向。以什么艺术资源来支撑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就成了具体的问题,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宝库则成了特色设计教育的能量源,这样两者之间就不谋而合,相互碰撞,形成了相互服务的关系。作为陕西民间美术选择当地高校作为依托进行传承,是目前最好的选择。陕西高校要建立特色艺术设计教育,从当地吸取民间美术文化养分是最便捷和最具有优势的选择。
一、陕西民间美术的传承现状
二、陕西民间美术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传承的可行性
(一)艺术设计教育可为陕西民间美术的传承提供良好的平台
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设计实践活动,促进了老师、学生对民间美术的理解和认识。在老师的指引下,学校可展开就近对当地民间美术文化进行考察活动,让学生主动接触当地民间美术,了解它们的历史、工艺技术、制作流程、艺术魅力等,并对其进行整理,作为学习资料进行借鉴。也可选择来自陕西本地的大学生来收集和挖掘陕西民间美术的种类及更详细的资料,为我们深入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从小到大这些都是他们身边的艺术,更加知根知底。另外在搜集过程中,学生及老师能够更好地感受陕西民间美术的魅力以及对技艺的掌握。比如,陕北剪纸的剪法、凤翔的泥塑绘制法和制模法、华阴的皮影的刻绘法和上色技巧等。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主动探究和钻研学习民间美术。
(二)艺术设计教育可使陕西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对地域文化吸取与学习,已经成为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一种趋势,并且有很好的适应性,所以,陕西民间美术对于陕西高校艺术教育来说,提供了充足的养分。比如陕北的剪纸艺术,我们在学习剪纸技艺的同时,也能够发现剪纸艺术中所蕴含的民族情怀,将其运用到艺术设计当中,可以进行包装设计,海报设计、图形设计、家装设计等,做到互为服务,达到剪纸艺术精髓的传承。
三、陕西民间美术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传承的办法
(一)培养陕西民间美术教育的师资队伍
要依靠艺术设计教育来加强陕西民间美术的传承力度,就必须培养一批民间美术的爱好者,并且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成立师资队伍,对民间美术文化进行学习探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学习,比如,访问学者形式、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邀请民间美术艺人来校做讲座、开设培训班等,还可以组织老师有规律的去民间美术发源地做调查。以此形成对陕西民间美术的保护、传承、利用的有效模式。近年来,有很多高校教师都在研究民间美术的工艺、历史、文化以及传承,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增设陕西民间美术课程
民间美术要想得到更好的传承,就必须让更多的人学习和掌握它。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文化传承环境,可增设陕西民间美术课程规范学习。课程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安排大纲,理论方面,主要讲授各种民间美术的发展演变历史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风格特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课讲授人员可邀请民间艺术家、专业教师进行专题讲座传授;实践方面,主要讲授诸多民间美术的制作材料、工具、生产工艺流程等,讲授人员可邀请民间艺术传承人通过现场演示的形式来讲解和传授,学校并协助制作多媒体来全方位展示民间美术的发展现状。
(三)加强陕西民间美术理论研究
(四)陕西民间美术用于现代地域化设计
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对于陕西民间美术的学习,不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且还为了能让它为本专业更好的服务,能够更好提取有意义的元素投入当地现代设计。专业老师在授课时,要让学生明白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让学生合理、科学的将陕西民间美术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当中,比如,剪纸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凤翔泥塑的配色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等。这样来,陕西民间美术与艺术设计之间则建立了坚固的桥梁,民间美术得到了传承,艺术设计教育也找到了合适的发展方向以及地域特色定位。
总之,陕西民间美术中丰富的表现形式、多样的造型手法、深厚的文化寓意对现代设计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推进作用,使陕西的设计教育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同时,设计教育又为民间美术的传承提供了有力的平台,促进了陕西民间美术文化在现代科技时代的发展,两者互相依存、相辅相成,共同创造地域艺术文化的美好未来。
注释:
校级项目:本研究课题支撑2011年度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文以载道——设计中的功能主义研究”》,项目编号:11XSYK336。
省级项目:本研究课题支撑2013年陕西省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当代中国功能主义设计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号:2013013。
省级项目:本研究课题支撑2014年度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视觉传达教学中功能主义设计教育理念创新研究》,项目号:SGH140811。
[1]徐岩东.民间美术走进高师艺术体系的探索[J]美术大观,2009(12).
[2]袁浩鑫,刘小军.中国民间美术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谈[J].中国成人教育,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