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摘要:电影以故事来赋予城市情感,依靠观众在城市中的旅游体验再度复制出现电影中的场景,对城市品牌塑造与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城市的决策者将城市形象广置于电影媒介之中,电影逐渐成为观众解读城市形象的窗口。台湾青春题材电影是许多80、90后的青春记忆,城市利用电影所展开的故事重塑城市品牌,电影中出现的地域延伸为具有文化品牌的城市印记。受众因电影心生特定的城市情节,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及文化旅游消费,提升地方城市品牌传播。
关键词:台湾青春电影城市形象品牌传播
一、台湾青春电影的界定研究
(一)台湾青春电影的定义
青春,是在16到30岁阶段,即个体的青少年时代。这一时期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是各种青春叛逆心理出现的阶段,它表现出了成长的痛,青少年对于家长老师的叛逆、对于爱情的冲动与渴望,对于友情的重视,对于未来的迷惘与无助[1]。青春是一部永远也说不尽的话题,台湾青春电影多以成长为核心,表现青少年从学校到社会期间的自我认知与反省过程,表现青少年的成长现状和心理认知题材的电影。
(二)台湾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
“新电影运动”给年轻导演提供了灵感和思路,他们勇于打破固有模式,从自身出发讲述青春的故事。在20世纪80年代,《从风柜来的人》《恋恋风尘》采用散文式、委婉含蓄的情感表达;《独立时代》采用批判性、直接深刻的情感表达。虽然在表现效果上侧重有所不同,但都是以纪实的手法深入描写出青年人的生存状态。
到20世纪90年代,台湾青春电影在艺术手段上寻求新的突破与创新,它不再一味追求所谓的真实,而是在结合真实的基础上采用表现主义与写实主义相结合。《美丽在唱歌》《爱情万岁》《听说》《心动》等影片开始探索青年人的内心世界;同时,这一时期也开始探索把青春电影向商业电影靠拢,寻求口碑效果和收益的双赢,为后来的青春电影指明了方向。
如今,青春电影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出现多元化兼容并包的阶段。电影《艋舺》中表现出的热血青春,《斗鱼》中展现的疼痛青春,《我的少女时代》中流露的美好青春等,这种多元化为青春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新鲜元素,青春电影已成为台湾电影市场的新生代主力军。
二、台湾青春电影中的城市元素表现
(一)本土化的风俗乡情
台湾重视本土文化,且本土文化多样性及深厚的历史底蕴,需要依托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让人熟知。风俗乡情的再现,通过场景、语言、服饰等的本土化形式,使观众对台湾的城市形象理解和认识更加清晰和深刻。台湾的高山居多,降水量多,平原偏少,城市的建筑布局密集,房顶的坡度大是一种明显的区域特色;电影《艋舺》《斗鱼》中再现了台湾传统的街道夜市,把传统的上居下店的临街店铺模式通过电影一一展现。艋舺是台湾的代表性区域,也一直都是商业中心。电影《艋舺》里“这就是庙口,我们的地盘”就是依据这里兼具的商机与梦想。电影中地方秩序需要依靠角斗来维持,彼此划清界限,合理分配利益,处理帮派大小事宜等故事的表述把地方市井都表现到位。
(二)唯美清新的包装风格
台湾青春电影自发展以来,在镜头、人物、场景方面一直沿用的唯美清新的形式主义风格统一了其包装风格,并得到一代代的继承与发扬,也定格了一代又一代导演们的精心、精致及轻巧的工作态度。电影《最遥远的距离》通过长镜头展现了台湾东海岸靓丽的风光,拍摄以长镜头为主,具有纪实性与缓慢性,从而展现景观的客观全面,营造出辽阔宽广的视觉效果。电影的男女主角基本上都是选择阳光帅气的男生、清纯可爱的女生,人物的服饰多以校服、格子衬衫、斜挎包等出镜,使得人物显得既清纯整洁又有一种质朴自然的气息。场景的多样性会使城市脱离具象层面,构造不同的视觉与空间,展现更多关于文化层面的内涵。电影中的场景包装多是从阳光、校园、单车、沿海公路、海浪、沙滩、码头、田园等方面描绘出质朴自然的台湾风光。
三、台湾青春电影传播与城市品牌塑造
(一)电影营销与城市品牌
(二)台湾青春电影中的城市品牌塑造模式
1.多维角度下的城市品牌植入
2.城市品牌在台湾青春电影中的具象及抽象表现
城市品牌是其在统筹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自然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的全貌。城市品牌在台湾青春电影中作为风景和故事背景的影像,使受众在情感诉求和精神文化方面达到认同[3]。电影《花漾》的取景地在台湾北部的马祖列岛,被称为最具地中海特色的建筑群落,当地政府为了保护其原有的风貌,将其整顿修缮后变为颇受欢迎的民宿和咖啡馆。这些特色建筑常常在电影的常规镜头中看到。经过电影上座之后,该岛屿的热度也开始持续上涨,这样不仅重塑了城市形象,又进一步传播了城市品牌。
青春电影记录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变化历程,借助青春电影中的人物、情节、语境等,使城市脱离冰冷建筑中的固有印象,为城市增加情感温度,也直接影响了受众对城市的判断与选择。城市的发展变迁正好符合电影表现的时空艺术特征,城市文化的融入也提高了电影的基调与层次。
(三)台湾青春电影中的城市品牌传播模式
1.镜头的灵活运用
本着镜头为内容服务的原则,在镜头的选择上呈现多元化表现手段。《练习曲》中利用长镜头较强的纪实性,生动地展现了台湾的靓丽美景。蒙太奇手法的应用营造波折的剧情冲突,增强电影的故事性,赋予其强烈的代入感。倾斜急促的镜头则表现内心的惶恐不安,移动的组合镜头形成了流畅贯穿的视觉效果。各种镜头的融合使城市形象表现得唯美精致又浪漫,城市品牌的传播就寓于在镜头语言中。
2.场景的巧妙设计
台湾青春电影变身台湾旅游的宣传片,代入受众对过往岁月的回忆,展现出当地的历史文化、美食美景和地标建筑,如做旧的门窗,古朴的道具,释放出固有的元素特征。台湾典型的热带气候,再加上复杂的地质地貌,成为天然的场景取材胜地,如电影《海角七号》里阳光灿烂、风光旖旎的恒春小镇;《盛夏光年》里天空湛蓝、白云朵朵的花莲;《单车上路》里惊险刺激的断崖景观公路;《最遥远的距离》里的东海黄金海岸线。台湾青春电影是清新、纯爱的代名词,人们会本能地渴求简单的心理趋势,电影主题的情感渗透无形间影响了受众,也宣传了城市的文化。
3.利用多平台渠道传播
台湾青春电影利用娱乐产业的大平台,利用年轻受众来累积口碑与票房;利用网络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符合青春电影的观看群体,进行网络互动[4]。电影《不能说的秘密》《听说》的高票房,就是通过媒体平台植入网络和社群营销,发布剧组最新剧照及动态,推广旅游路线等在社交平台活跃热度,在影片上映前就赚足了受众的好奇心,既推动了票房,又带动了旅游。
4.把握受众怀旧心理
青春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抓住受众心理的青春怀旧题材永远不会落后。进入影院观影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主要选择,有个性、有思想的大学生构成了台湾青春电影的受众群,成为消费的主力军。台湾青春电影对青春的诠释,正好满足该群体的怀旧心理,满足他们对于青春的纪念与回忆。通过观看青春电影,通过影评进行二次传播,在虚拟的世界里体验情感的宣泄和畅想,感受电影主角经历的青春,结合自己对青春的独到感悟在自媒体平台抒发观影感受,形成潜移默化的口碑效应。
四、台湾青春电影中城市品牌塑造与传播的借鉴
(一)还原电影场景,提升深度体验
城市品牌传播在于出售一种更为现代化的娱乐休闲方式,传播一种健康的生活理念。它不再是出售生硬的城市景观,而是对消费者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台湾垦丁的夏都沙滩酒店就是将电影《海角七号》中主人公居住的场景保留,开展深化电影体验旅游,重新温故电影经典桥段。它与受众在沟通交流上更契合,不止停留在具象的参观旅游,而是在双方之间建立信任感和满意度。
(二)凝聚优势资源,全面展开推广
(三)开发城市文化,加强心理认同
打造城市形象,要从根本上挖掘城市文化的核心,提升受众的心理认同感。城市文化形成一定的城市品牌,也是大众辨识城市的重要依据。电影《艋钾》《花漾》都引起了当地对自身文化定位的思考,也加强了对台客文化和花岗岩特色房舍的保护。《海角七号》引发了观众对人性的思考,将人文关怀融于城市故事中,体现出城市对人的尊重和包容,将城市品牌有效且深层次地传达到受众心中,也是最打动受众的地方。
注释:
[1]郑文杰,吴春彦.年的影像:对国产青春电影的青年叙事和青年形象的研究[J].电影文学,2021(15).
[3]李小霞.试论城市品牌与城市形象塑造[J].沈阳大学学报,2008(10).
作者简介:
夏初蕾硕士研究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品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