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深入探讨老年人生活状态的纪实文学作品。通过真实的故事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老年人如何在生活的挑战中,寻找生活的意义。本文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作者:陈车乔
01
一
六十七岁那年,陈玉玫决定去学车。这时距离考驾照的年龄限制仅有三年。
提出学车想法后,大女儿说她这是捣乱,“这么大年纪,哪怕学了也不可能真开啊。”陈玉玫不管,自己跑到海淀一所驾校报了名,“什么行不行的,必须学。”
夏天,她每天坐公交车去驾校,往返要三个多小时。练习倒车入库时,频繁侧头往后看,对颈椎产生压力,她总是觉得头晕,还吐。有时候学完车,到家已是下午两点,她累得只想躺下,饭也不吃了。
学一趟车下来,陈玉玫瘦了不少。几个月后,她终于顺利拿到驾照。
02
为了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新需求,2020年11月,驾考新规实施,取消学员的年龄上限,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也能考驾照。2021年,全国六十岁以上的驾驶人数达到一千六百五十七万,较前一年增长了16.36%。高龄学车潮应声而至。
与此同时,老人驾驶安全也引发了社会的争议和担忧。考虑到老人驾驶可能存在的风险,不少驾校依旧表示暂不接收七十岁以上老人。对学车的老人来说,身体条件是迈不过去的障碍,他们不得不在应变能力及操作技能上苦下功夫。
03
2021年,五十八岁的昝(zǎn)会敏开始学车。教练跟昝会敏说话时,发现他总是听不清。当时,昝会敏的左耳会出现轰鸣,还伴随着头晕,有时人直接就晕倒了。去医院做完检查,得知左耳耳膜塌陷,他开始佩戴助听器。
小时候,昝会敏的右耳因耳膜穿孔失聪,听力一直靠左耳。在噪声环绕的工厂工作三十几年后,他的左耳听力也受损了。
家人不同意昝会敏学车,但没人能拦住他。他独自去驾校报了名,还找了个一对一的教练,家里人只好由他去了。在儿子昝文涛眼里,父亲平日里并非果断、胆大的人,学车是他最坚定的一次选择。
04
自知年老可能跟不上学习,昝会敏试图靠勤劳弥补。科目一考试时,他一闲下来就会在手机上刷题、试考,试考完还会咨询儿子这个分数“稳不稳”。
对老人来说,消化新技术是个漫长的过程。今年五一,为了帮儿子拿东西,昝会敏第一次开车上了高速,因为不会使用导航,只能靠路标辨认方向,最后错过了高速口,儿子为了找他,在高速上来回绕了一个多小时。
05
年老的身体并不会因为意志坚定就不拖后腿,每一个具体的缺陷都在提醒老人,学车并非易事。2020年6月,五十二岁的鲁冰走入交警大队,接受驾校报考前的常规体检。视力测试时,她被要求用手指出视力表的方向,到第二行,她眼里的字母已经模糊不清。视力不过关,就考不了驾照。
没想到,“老花”来得比她想象得更早。不便早就埋伏在日常生活中,平时改学生作业或者备课,用眼久了就不舒服,学生搞小动作也看不清了。为了学车,鲁冰换了一款针对远视人群的双焦距老花眼镜,上半部可以观察三米以上的物体,下半部可以观察近距离的物体。换完眼镜,她顺利通过了驾考体检。
06
攻克了视力,下一道难关是睡眠。鲁冰住在张家界市下属的县城,驾考考点设在市区,学员需要提前一晚到附近住宿。鲁冰认床,第一次考科目二,她整晚没睡着。考到倒车入库时,她感觉脑子出现了几秒钟的短路,根本不记得自己是怎么操作的,直到广播播报压线了,才反应过来——“挂了”。科目二补考,为了解决睡眠问题,她连吃了两包感冒药,那晚勉强睡了四个小时,顺利通过了补考。
拿到驾照不久,鲁冰开车就发生了两次剐蹭,都是因为经过很窄的弯道。从那以后,她开车都倍加小心,没再出现意外。
07
二
为了学车,退休的大学教授姜栋拿出了钻研学术的精神。
起初,姜一娜并不支持姜栋学车,担心他年纪大了,反应慢。况且不是所有人都遵守交通规则,路上太危险了。后来丈夫说服了她,老人平时很宅,开车还能多出门。
姜栋学车有两个目的。一是接送外孙上学,二是带威特去看海。威特是他们家养的哈士奇,几个月大时被姜一娜带回了家。带它出门玩,打车非常不方便,需要事先写好备注:狗不会随便尿尿、没有笼子、不会毁坏车上的东西、有少量毛发、愿意支付清理费用等,然后等待愿意接单的司机。
08
一家人曾带威特去看过一次海,那次没打到车,找了一辆货拉拉,价格还不便宜。姜栋特地留下司机的名片,想着以后还能带威特去看海。
姜栋和妻子都是大学教授,学校在上海奉贤,退休前他们住在学校附近,退休后住在市区。退休生活重复着简单的日常,吃饭、睡觉、遛狗、下棋、看书。姜栋遛狗勤,一天带威特出门三四次。今年姜栋六十四岁,威特十一岁,都是高龄,威特对他来说是“一起养老的伙伴”。
从市区到奉贤,不走高速要开两三个小时,走高速只要三四十分钟。姜栋不敢上高速,只能绕远路。为了带威特去奉贤,他跟着女婿反复练习这条路线。
09
今年6月,上海解封后,姜栋重新练了一个多月车,练到可以独自开车上路,终于能带威特出去玩了。他在网上搜索防止宠物把座椅挠花的保护垫,打算提前定制。此时,威特的身体突然有些不对劲,出门遛弯时会往河里跳。9月,威特被查出恶性肿瘤,接着是手术住院。其间,姜栋没有停止练车,他打算等威特康复之后带它看海。
和姜栋一样,鲁冰练得最多的路线,也驶向自己最关切的对象。鲁冰的妈妈已经八十六岁,跟二哥一家住在村里,山区处在县城最高点,号称“湖南小西藏”,离县城有一百多千米。平时鲁冰从县城去村里,只能搭乘班车,一天只有三趟。村里人买东西,只能到二十千米外的乡政府附近。鲁冰下定决心学车,是为了探望母亲。
10
自从会开车后,鲁冰回老家的次数变多了。每次回去都会住一晚,陪妈妈说说话。山路崎岖,坡道多,有的路段还特别窄。从县城开往山区,别人开两个小时,她要开仨小时。
鲁冰的弟弟定居在了湘西,其间母亲只去过一次湘西,那是二十几年前,去看望弟弟新出生的小孩。今年五一,鲁冰本想要开车带母亲去湘西,不料有了突发情况,只好取消行程。明年鲁冰就退休了,她想早点帮母亲实现这个愿望。
11
学车的念头,在昝会敏心里藏了很久,逐渐化为执念。以前,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允许他买车。作为厂工,他每月工资只有两三千。妻子在家务农,育有两女一子。2015年,五十二岁的昝会敏从工厂内退,每月退休金一千。为了赚钱,他在熟人的推荐下去了一家化工厂上班,工厂在隔壁市,只能节假日回家,更是强化了他买车的想法。
昝会敏和妻子年轻时经人介绍认识,两人都喜欢跳舞,县城的舞厅就是他们约会的地方。后来家里买了CD机和大音箱,两人经常在院子里跳舞。这几年,妻子身体不好,再也不能下地,舞也很少跳了。昝会敏明年即将退休,买车以后他的目标是上高速,好带妻子去外地玩。
12
三
昝会敏的二手车,车窗和车锁都有点不好使,雨刷器也老化了。为了买下这台车,他背上了两万块钱的车贷,每月还七百六十一元。
第二天,昝会敏失业了。
为了支付车贷和日常开销,昝会敏在运城、临猗两地奔波,想找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拿着中专文凭,他依然在劳动市场四处碰壁,只能安慰自己“人生没有退路”。
13
对老人来说,买车往往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在夕阳的余晖里,驾驶自己的车,他们需要思考通向哪里。
姜栋是恢复高考第一年的高考生,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他是中国第一批学习计算机的人,后来进了高校当老师。姜一娜小时候很崇拜父亲,长大后,父女之间的沟通变少了,不再像儿时那般亲密。直到父亲报名学车,父女俩围绕学车的话题多了起来。
姜一娜考了四次才通过科目二,姜栋却是让驾校教练吃惊的“好学员”,不仅在评测记忆力的科目一拿了高分,剩下的科目也都一把过。回到家,他还会点评一起学车的学员。恍惚间,姜一娜觉得记忆中那个神采飞扬的父亲又回来了。
14
有时候,父女俩的角色还会互换,女儿变成了那个安抚父亲的人。有一次,姜一娜带姜栋练车,他不小心撞到了别人的车子。保险公司的人到现场查看情况时,姜栋在一旁将脸拉得老长,情绪很低落。从那以后,他开始抵触练车。为了鼓励父亲,姜一娜帮他买了更适合开车的鞋子、眼镜,安排好一切装备。丈夫也配合她,一有空就去找姜栋练车,软磨硬泡下姜栋终于同意“复出”。
威特出院那天,是姜栋开车去接它回家的。宠物医院的人问,要放在后备箱吗?姜栋心疼,让威特去了后座。保护垫没买成,座椅上只简单铺了个毯子。威特看起来恢复得不错,姜栋心情也特别好。
15
她原以为,拿到驾照后出国也能开车,可以带外孙女出门玩。出国后她才知道,在国外开车得考当地的驾照。反复修炼的技能最终没能派上用场。
对陈玉玫来说,学车的价值重在体验,感受自己并未随年龄衰老的活力。小时候住的院子里停了辆汽车,她和男孩们一起爬上去玩,一直很羡慕会开车的人。临近七十岁,她终于开上自己的车,在没人的路上体验“驰骋”的感觉。刚出国那几年,每次回北京探亲,她都会去更新驾照,这对她来说是宝贵的珍藏。
16杀青段
因为腰椎管狭窄,加上严重的静脉曲张,临近回国前,陈玉玫坐上了轮椅。说是“坐”,更像是推着轮椅走,每走二十米就得停一会儿,从小区站岗处到核酸点,得停六次。大女儿见状,给她买了个新的电动轮椅,她练习一次就学会了,走哪都用它。
院子里闲坐的老太太们夸她:“你怎么敢坐这个啊!我们坐个轮椅都要别人帮忙推。”陈玉玫嗓门大,朗声应道:“这有什么啊?我还会开车呢!”
辛夷格格133
最新作品
简介
爱Pia戏(aipiaxi.com)是中国Pia戏爱好者聚集地,汇集众多PIA戏剧本、为大家提供优质剧本、广播剧配音作品,喜爱pia戏的用户的聚集地,来戏鲸认识新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