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大力实施工匠精神培育工程,弘扬“班墨奚”匠心文化,秉承“尚德尚能,励志励学”的校训和“至诚至善,唯实唯新”的校风,秉持“德能并举、学做一体、合作共赢、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围绕优质校建设目标,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开放活校”四大战略,突出“服务实体经济、健康养老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三个服务面向,构建了“政校企行联动,课岗证标贯通,做学教赛一体”“校企一体,双师带徒”等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施“学徒制”“书院制”“导师制”素质教育改革,实施思政课“四个一”行动和“七进”联系学生制度,通过实施工匠文化提升工程,努力打造“文化引领,匠心育人”办学特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努力建设具有国际视野、国内先进、特色鲜明的优质高职院校。
案例1:枣庄职业学院实施师生入企教学改革构建“1345”产教融合新模式
针对“学生常在校、老师入企难”“企业师傅进校任教难”“学生实践能力不足”“校企协同育人运行机制不健全、合作内容碎片化”等产教融合痛点堵点难点问题,枣庄职业(技师)学院紧紧抓住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重大机遇,革故鼎新、大胆尝试,实施师生入企教学改革,探索人才供给方式变革的新路径,提高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适应性,形成了“坚持一根主线、构建三大机制、建立四类平台、实施五项融合改革““1345”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部省共建职业高地提供枣职经验和枣职样板。
(二)发展规模
学院坚持走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发展规模方面保持稳定,在专业结构上紧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施动态调整。
在校生规模保持稳定。2021年,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2566人,在校生规模保持稳定,见表1。
表1学生基本情况统计表
学年
全日制普通高职学历教育在校
生总数(人)
其中(人)
高中起点
中职起点
五年制转入
2021
11329
8149
2937
825
2020
10607
7706
2593
754
2019
9234
6521
1978
735
(三)专业结构
以专业群为抓手,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不断开展以“优化专业结构、打造专业品牌、凝练专业特色、构建一流专业群”为核心的专业建设工作。以产业链、岗位群和技术基础相近为依据构建9大专业群。同时,根据区域产业群的发展变化,动态优化和升级专业群,实现特色专业群建设与产业群发展的有效对接。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紧跟产业发展趋势,集中自身优势资源办好本区域支柱产业和新型产业需要的专业群,切实做到“当地离不开”。
(四)办学条件
表2办学条件变化情况表
办学条件
生师比
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平方米/生)
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生均实践场所(平方米/生)
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数(台)
新增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
生均年进书量(册)
2019-2020学年
17.42
52.46
16.31
27.62
7.89
24.47
10.07
9.38
2020-2021学年
17.01
50.51
15.29
31.29
7.43
26.00
11.5
17.24
办学条件日益改善,不断满足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学院办学条件符合国家标准,与上学年比较,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数、新增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生均年进书量等指标值明显增加,不断适应和满足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
二、学生发展
(一)招生情况
(二)立德树人
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为进一步健全学院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积极引导教师做“四有”“三者”好老师,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师〔2018〕16号)》以及《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学院制定了《枣庄职业(技师)学院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及《枣庄职业(技师)学院师德师风考核暂行办法》,旨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师崇德修身的基本遵循,坚持师德为上,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发挥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广大教师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案例2:枣庄职业学院“绿色高端化工教师团队”荣获“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
学院绿色高端化工教师团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党建引领和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投身职教事业;充分发扬科技创新、技能报国精神,爱岗敬业、淡泊名利;主动探索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山东省十强产业—高端化工和枣庄市“6+3”现代产业千亿级高端化工产业群的校企合作的教科研与社会服务,积极服务国家和省市化工产业发展战略。以绿色高端化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教改、产学研合作研发和社会服务为重点,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不断探究高职教育理论实践,探索实践“做学教赛”四位一体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形成一种可复制借鉴的职业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技能传创、技术协同,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得到极为显著的提升,三全育人教育教学成效明显。
(三)就业质量
学校把就业工作摆到学院发展战略位置,广开门路,搭建平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温馨服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就业与创业指导课,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积极主动的加强与广大用人单位的联系,建设大(中专)学生创业园,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积极采取大型校园综合双选会、小型专场双选会、企业宣讲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快捷、高效、精准的优质服务,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案例3:枣庄职业(技师)学院举办服务“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专场招聘会
3.就业区域
2020届毕业生共有2334名在山东省内就业,占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76.32%。其中,在枣庄本地就业的毕业生的人934人,占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28.01%。到省外就业的毕业生人数814人,占就业总人数的23.68%,其中到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就业人数相对较多。
图2毕业生就业分布
4.岗位变动及适应情况
毕业生工作岗位变化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无变动”的比例为77.00%,“升迁”的比例为8.45%,“调岗”占4.93%,“有离职”占9.62%。
图3毕业生工作岗位变动情况
毕业生工作岗位适应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很适应”的比例为27.46%,“适应”的比例为47.90%,“基本适应”占23.24%,“不适应”占1.40%。
图4毕业生当前工作岗位适应情况
5.学生、用人企业满意度
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评价,“很满意”占53.08%,“满意”占35.16%,“基本满意”占9.71%,“不满意”占2.05%。
图5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
毕业生对母校专业课程设置,任课讲师水平,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设备、设施,人才培养模式,校园学习、生活环境的满意度评价如下表所示:
表5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有关工作和服务的满意度
评价项目
很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1.专业课程设置
54.58%
33.93%
9.71%
1.78%
2.任课讲师水平
56.09%
34.47%
8.21%
1.23%
3.教学方式、方法
54.45%
9.44%
1.64%
4.教学设备、设施
54.04%
32.28%
11.63%
2.05%
5.人才培养模式
34.06%
10.26%
6.校园学习、生活环境
34.20%
10.39%
1.37%
图6毕业生对母校就业创业工作和服务的总体满意度
毕业生对母校校园招聘会组织举办,招聘信息收集、发布,职业能力培训,就业单位推荐,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教育活动开展,就业政策宣传、咨询,就业手续办理的满意度评价如下表所示:
表6毕业生对母校就业创业有关工作和服务的满意度
1.校园招聘会组织举办
50.34%
29.69%
17.51%
2.46%
2.招聘信息收集、发布
49.66%
31.19%
17.24%
1.91%
3.职业能力培训
50.07%
32.15%
15.59%
2.19%
4.就业单位推荐
49.79%
30.78%
17.38%
5.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49.93%
6.创业教育活动开展
16.15%
7.就业政策宣传、咨询
50.48%
30.92%
16.00%
2.60%
8.就业手续办理
15.61%
2.32%
用人单位对本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总体评价,“很满意”占43.07%,“满意”占47.52%,“基本满意”占8.91%,“不满意”占0.50%。
图7用人单位对本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总体满意度
用人单位对本校专业课的开设、专业技能培养、综合素质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评价如下表所示:
表7用人单位对本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有关工作的满意度评价
1.专业课的开设
41.58%
49.50%
8.42%
0.50%
2.专业技能培养
42.08%
47.03%
9.40%
1.49%
3.综合素质培养
42.57%
49.01%
0.00%
4.人才培养模式
47.52%
10.40%
5.人才培养质量
43.07%
9.41%
用人单位对本校就业指导工作和服务的总体评价,“很满意”占44.06%,“满意”占48.51%,“基本满意”占7.43%,没有单位评价“不满意”。
图8用人单位对本校就业指导工作和服务的总体满意度
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推荐、就业手续办理、招聘信息发布、校园招聘会举办、实习活动组织的评价如下表所示:
表8用人单位对本校就业指导有关工作和服务的满意度评价
1.毕业生推荐
48.02%
8.91%
2.就业手续办理
43.56%
7.43%
3.招聘信息发布
45.54%
46.04%
4.校园招聘会举办
45.05%
5.实习活动组织
(四)在校体验
1.社团建设彰显特色
学院现有大学生社团51个,社员2771人,确立了具有高职特色的“以文化、艺术、体育等传统型社团为基础,以专业技能和科技创新型社团为特色”的社团建设思路,社团在全省高校社团组织和全院团员青年学生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表9社团情况统计表
记录ID
社团名称(全称)
现有成员(人)
是否有获奖项目
学校指导部门
1
大学生艺术团
200812
50
学院团委
2
学院礼仪社
社团联合会
3
国旗护卫队
201009
20
4
红十字协会
200912
120
5
青年志愿者协会
110
6
青青枣职媒体工作室
60
7
绿洲心理协会
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8
匠诣天枢工作指导中心
201805
9
大学生篮球社
201409
君山体育组
10
“初翼”青年志愿者协会
132
医学院
11
倾梦汉服社
201810
30
12
羽毛球社团
201211
旅游管理系
13
星光吉他社
201610
智能制造系
14
零脚度足球社
15
养生理疗推拿社团
202110
16
奕轩五子棋社
201201
汽车系
17
大学生武术社
201609
80
18
大学生排球社
201801
19
HelloDance
经信系
星海动漫研究社
201701
21
瞭望测量社
建筑系
22
绿色低碳生活社
201212
化工系
23
精益工匠社
213
24
澣墨轩书画社
农学系
25
奚仲创新社团
31
26
Star舞社
201905
35
27
梦之声文化社
28
“创”青春
201911
29
炙纯摄影社
GBY街舞社
201910
茶艺社
201806
32
学院羽毛球联盟
33
大学生田径社团
34
保健养生社
大学生健美操社团
36
融媒体社团
37
青春自强社
38
逐梦社
39
兰台雅轩
4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棋社
41
奕语社
马克思主义学院
42
阳光俱乐部
202010
43
夜观星辰社
44
计算及维修社
45
鲁比克方块
46
匠新相声社
47
鲁南诗社
48
晨曦志愿
兰陵书院
49
兰陵青年服务队
清扬活动
51
跃动青春
案例4:枣庄职业学院志愿者获峄城区团区委高度认可
我院志愿者在此次盛会中展现了青春洋溢、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出色完成志愿服务工作,有力保障了大会圆满顺利举办,得到与会领导的高度认可,为我院赢得了声誉。通过此次志愿服务,同学们既收获了宝贵的活动经验,丰富了个人实践经历,同时也用实际行动为枣庄“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画上了一笔绚丽的青春色彩。
案例5:2021枣职舞蹈大赛“舞动青春,放飞梦想”圆满举办
此次舞蹈比赛为同学们提供了舞动青春、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平台,也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力,开拓思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以多彩的艺术形式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加强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
案例6:枣职主持人大赛|给你一只话筒,生动整个舞台
本次主持人大赛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我校广大同学之间的交流,增进同学们之间的了解,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发掘潜力展示自我的舞台,它诠释了青春与理想同行,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让我们期待着明年此时再聚此共享听觉盛宴!
2.心理健康教育四级预防机制有效运行
3.建立机制,精准资助育人
精准资助育人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基本保障,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实践载体。2021年9月份在原有基础上调整了学院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各系(院)学生资助认定工作组、各班级学生资助评议小组成员。学院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学生的资助工作,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受助学生的审核评定工作,系(院)学生资助认定工作组负责对学生的认定、审核工作,班级学生资助评议小组负责认定的民主评议和推荐工作。
学院积极构建了精准资助育人体系:一是完善精准资助工作机制。完善资助信息动态管理机制,升级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困难学生基本数据库,动态追踪学生家庭情况和在校信息,为实施精准资助夯实基础。二是拓展精准资助帮扶渠道。坚持分类实施为新生开通“绿色通道”。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家庭困难的同学提供多种类、多形式的勤工助学岗位以及专项资助。三是强化精准资助主题教育。针对不同年级、类别的受助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活动。搭建公益感恩平台,组织受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开展义工项目,用实际行动服务社会、成长自我。2021年奖学金和助学金发放总人数3936人,共计1368.75万元。
(五)技能竞赛
学院将技能大赛成效作为衡量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制定《关于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的奖励办法》,构建了“课堂有组赛,期中有单项,期末有综合,积极参加省赛、国赛”的良性运行机制,建立普遍性、经常性的技能大赛制度,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考”的良好氛围,克服疫情不利影响,积极拼搏取得较好成绩。
表10学生技能大赛获奖统计表
序号
项目名称
级别
获奖日期(年月)
首届“校园杯”全国宠物护理与美容职业技能大赛专业组
省部级
202105
首届“校园杯”全国宠物护理与美容职业技能大赛创意组
首届“校园杯”全国宠物护理与美容职业技能大赛快速美容组
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欧贝尔杯”山东省农产品食品检验技能竞赛
202011
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产品质量安全年检测赛项
202012
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建筑工程识图赛项团体
202101
第十二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山东省大学生智能制造大赛
第十二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山东省大学生机械CAD制图技能大赛
第十七届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
2021全国互联网维护行业技能比赛
202104
2020年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复杂部件数控多轴联动加工技术赛项
2020年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工业设计技术赛项
2020年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赛项
山东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化工生产技术‘’
全省“知艾防艾,健康同行”主题创新设计大赛
山东省首届“抵制传销,净化校园”文化作品征集活动
山东省“中华经典吟诵大赛”
关于“华熙杯”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
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汽车技术”赛项
第十五届全国“发明杯”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国家级
山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枣庄职业学院汽车工程系创新实践队
第十二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山东省大学生电动汽车设计大赛专科造型设计组
第十二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山东省大学生电动汽车设计大赛专科创新设计组
第十七届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山东赛区预赛
第十二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2020年“辰华科技”杯第二届山东省大学生装备制造业创新大赛
全国技工院校学生创业创新大赛山东省选拔赛
第十二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202009
第十二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山东省大学生电动汽车外形--技术创新组
表11教师业务技能大赛获奖统计表
参赛项目
赛事组织单位
获奖情况
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
山东省教育厅
三等奖
2020年枣庄市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
枣庄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二等奖
2020年枣庄市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
优秀奖
2020年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
枣庄市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
枣庄市教育局
山东省军事理论课教学比赛获三等奖
2020年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
山东省第八届“超星杯”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
山东省教育厅中国教育工会山东省委员会
学院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
2020年枣庄市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
一等奖
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国家化工教育协会
山东省职教学会2021年度“基础”课集体备课二等奖
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机械制造教学模式研究
枣庄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团体二等奖
山东省超星杯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优秀奖
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
2020年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
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
枣庄市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中职组)
2020年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中职组)三等奖
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
枣庄市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
第一届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
第一届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
2021年,我院教师参加各类教学能力大赛共获奖34项,相较去年增幅113%,取得了较好成果。
案例6:我院教师在山东省第八届“超星杯”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喜获佳绩
由山东省教育厅、中国教育工会山东省委员会主办,山东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承办的山东省第八届“超星杯”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决赛圆满落下帷幕,我院叶秀利教师荣获二等奖,宋园园老师荣获优秀奖。
(六)创新创业
学校根据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和山东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要求,不断开展高质量双创教育活动。我院建有大学生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园服务中心、大学生驾驶技能实训基地、大学生创业咨询、就业服务与孵化中心、大中专学生创业培训中心,与枣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合作共建枣庄创业大学,建立了鲁南人才市场新城分市场,与枣庄高新区合作共建了高新区人力资源市场;学院专门成立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并引入北京华普亿方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指导学生创业培训、孵化,构建了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大学、创新创业指导中心“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学院与枣庄学院、山东省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共建绿色高端化工技术技能创新平台,与全国技术能手、“大国工匠”赵峰技师工作站共建微细加工生产传承创新平台,3个平台获评山东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学院制定了《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院为山东省人社厅就业与创业能力培训项目绩效考核优秀单位。
学院与高新区联合建设“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枣庄市公共实训中心,总投资1.5亿元,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利用学院综合服务楼二楼东部(约1028平方米)启动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大幅增加创新创业场所。
表12枣庄职业学院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获奖汇总表(校赛)
校赛排名
项目编号
赛道
项目组别
项目类别
20211141961054
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智能饲喂系统
自主命题
高职
现代高效农业
20211141961063
履带式消毒车
高端制造
20211141960039
氧化锌纳米阵列光催化剂有机污水处理器
新能源新材料
20211141960068
农机云控平台
20211141960934
本固枝荣-家族文化建设
新一代信息技术
20211141960650
枣职智安平台
20211141960293
环保耐候水性乳胶漆
20211141961060
果树植保机器人
20211141960162
新型智能药物包衣工艺
生物医药
20211141960996
新型电动汽车变速器
20211141960024
二氧化氯空气消毒装置
20211141960638
预龋计划
20211141961044
云智红旅——沉浸式研学模式赋能红色基因传承
文化旅游
20211141960690
“田园养老”-乡村养老新模式
20211141960764
成才之路——青少年科学职业体验馆
20211141961067
基于台儿庄背景下的创意康养二日游
20211141961036
台儿庄古城母婴室创意设计服务
20211141960429
枣墨机床交易平台
20211141960867
3D魔镜(试衣镜)
20211141960249
漾彩新闻归类平台
20211141960353
霓裳细软——R范西(Fancy)
20211141960629
康康侠
20211141960208
高校开学疫情大数据保障系统
20211141960569
实验室用安全防护装置
20211141961072
鲜味道
20211141960884
悦木-精工造木与非遗传承坊
20211141960261
白笋王子
20211141960611
绝绝子枕头
20211141960180
心动凉拖
20211141960181
垃圾处理器
表13枣庄职业学院创新创业大赛汇总表(校外赛)
大赛名称
比赛类别、级别
参赛名称
第六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省级
石榴籽系列煎饼的开发与产业化
银奖
蔷科技服——中国新型智能穿戴设备技术领先者
铜奖
第四届山东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
蔷科技服——中国全自动采集智能穿戴设备技术领先者
山东省大学生医养健康创新创业大赛
母婴护理培训学校
益智小游戏
爱口腔护理驿站
智能科技服
混合翼无人机测绘
模拟箱
第十二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奚仲精神号”消杀防控车
职业院校教学软件开发
百合汇
我院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成功上传教育部创新创业网项2000余个,一千多名学生参加,我们成功组织了校赛,组队参加了省赛、国赛,获全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二、三等奖各一项,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三项、三等奖4项。
案例7:我院参赛团队荣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七)工匠精神培育
构建“班墨奚”卓越匠心文化体系,打造工匠精神传承培育的标杆。学院充分发挥枣庄作为中国工匠精神、职业教育重要发源地的品牌优势,深度挖掘“工匠祖师”鲁班、“中华科圣”墨子、“造车鼻祖”奚仲等枣庄古代工匠大师的工匠文化资源,构建完善了“四个融入”精神文化、“三馆六园六路一广场”物质文化、“三个结合”制度文化、“五位一体”行为文化的“班墨奚”卓越匠心文化体系。数字化提升工匠文化博物馆,推进“班墨奚”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院建设,举办“班墨奚”职业教育论坛,把“班墨奚”卓越匠心文化、工匠精神培育贯穿素质教育全过程。承担了教育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与文化育人丛书》编写工作,实施德廉展馆提升工程。学院先后获评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文化品牌示范基地,“班墨奚”文化入选2019全国职业院校“一校一品”特色案例,校园文化建设入选“山东省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优秀案例”,《坚持文化引领培育工匠精神实施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获评职业教育中华传统美德优秀成果展“优秀典型案例奖”。2020年,学院获评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工匠博物馆被确立为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科普示范工程项目。
案例7:我院“工匠精神培育”案例入选全国职业院校“奋进新时代中华传统美德职教行”活动优秀案例
从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获悉,由我院晁储军、孙晓飞、徐德水三位老师撰写的《厚植班墨奚匠心文化,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研究成果,在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工业文化研究及工匠精神传承等优秀工作案例征集评选中,荣获典型案例。
(八)1+X证书
书证融通,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的工作部署,深化复合育人,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坚持育训结合,主动参与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校企合作改善提升1+X证书实践教学与考评条件,稳步扩大证书培训和考核范围,多方合作开发职业能力等级标准和证书,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2020年毕业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人数2644人,证书获取比例84.06%。1+X试点证书数34个,覆盖24个专业,试点培训学生5320人。
案例8:1+X证书多轴数控加工师资培训班在我院举行
2021年7月30日上午,由我院与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第九期1+X多轴数控加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师资培训班”在智能制造系实训楼A座一楼实训车间正式开班。
本次培训班为期9天,来自全国6所职业院校的12名老师参加了培训。本次师资培训主要通过案例对NX软件建模、自动编程、Vericut仿真软件应用进行了深入讲解和交流,随后进行现场机床操作讲解,强调了多轴机床操作注意事项,并让每位学员独立完成了样件的建模、自动编程、仿真、机床加工,并对学员进行了严格考核。
三、教学改革
(一)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1.实施了专业群建设与专业优化
学院以产业群发展为依托,依据教育部《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对现有专业及专业群进行了梳理,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专业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学院专业群建设与专业优化方案,将全院原来的42个招生专业,整合成10个专业群。
2.开展了一流专业群建设
对接枣庄市6+3”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建设智能制造、医养健康、化工技术、现代农业技术与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5个专业群,将智能制造、医养健康专业群建成国内一流的专业群,将化工技术、现代农业技术与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等3个专业群打造成为省内一流的专业群,将旅游类专业群、汽车类专业群、建筑类专业群建成院级重点专业群,引领带动学院整体专业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3.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2020-2021学年,我院根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和《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语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9]61号)文件精神,着力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统筹指导、规范流程、社会公开、严格实施等工作,修订和制订2020级和2021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现行各专业总学时2500-2800学时左右,课内总学分140学分,允许拓展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互通,真正满足有兴趣、有余力的学生实现跨界复合的需求。
(二)理实融合加快课程改革
1.项目化课程建设
围绕学院建设优质职业院校的总目标,全面落实我院“十三五”发展规划任务要求,加大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大力推行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以能力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动态更新课程内容,带领学生“做中学”。
2.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为深入推进信息化环境下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独特优势,学院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2020年立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门。
3.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全院有国、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子项目3个,2021年新增1个。
案例9:《枣庄职业学院墨子国际学院》案例入选“2021职业院校对外合作与交流优秀案例”
9月17日至19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指导,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欧美同学会留加拿大分会主办的2021亚洲教育论坛年会在成都召开。同期进行的“2021职业院校对外合作与交流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中,我院选送的《枣庄职业学院墨子国际学院》案例成功入选,这是我院在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中取得的又一成果。
(三)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双元育人
1、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打造产教科融合创新发展高地
为贯彻落实山东省教育厅等14部门《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指导意见(试行)》(鲁教职字〔2020〕10号)文件精神,学校出台了《枣庄职业学院混合所有制改革办学实施意见》,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一是学院与枣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浙江大学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探索以混合所有制形式共建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枣庄)暨枣庄市公共实训基地,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整合,打造产教科融合创新发展高地,二是开展“园区+公司+学校”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试点。由学院二级独立法人—枣庄市大(中专)学生创业园管理委员会引进社会资本8000万元投资、学院占股30%注册成立了独立法人的“山东艺嘉机动车驾驶实训基地”,联合学院汽车工程系,开设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承担汽车专业学生驾驶实训教学任务,实施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三是校企共建以现代学徒制培养为主要特色的混合所有制二级产业学院。与北京艾立特教育有限公司共建“墨子国际学院”。与山东网红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电商直播技能培训基地,与天津滨海迅腾科技集团共建“山东智慧产业学院”。
表14混合所有制办学情况一览表
举办形式
名称
实施单位
合作对象
技能培训基地(法人机构)
山东艺嘉机动车驾驶实训基地有限公司
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学院二级法人单位)
自然人、金飞驾校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暨枣庄市公共实训基地
枣庄高新区、浙江大学山东工业研究院
技能培训基地(非法人机构)
枣庄职业学院电商直播技能培训基地
山东网红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二级学院
枣庄职业学院墨子国际学院
国际合作处
北京艾立特教育有限公司
枣庄职业学院亚湾旅游学院
上海亚湾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枣庄职业学院哈霓电子竞技学院
经济与信息系
山东哈霓电竞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产业学院
枣庄职业学院智慧产业学院
天津滨海迅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2、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双主体”人才培养协同机制。
坚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四共原则”,建立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校企共同制定专业标准、教学标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认证标准,共建校内实训室,联合开展技术创新、师资互聘、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实现共赢发展。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34个。目前学院有9个专业与10个企业开展了订单培养教育,订单培养学生数970人;合作企业接受实习学生数3609人;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数95门,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数43本。
表15校企合作办学情况一览表
合作专业名称
合作企业名称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空中乘务
北京中航天使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旅游管理(高铁乘务方向)
北京中航铁服教育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旅游管理(国际邮轮乘务管理方向)
青岛蓝色经济教育发展有限公司
旅游管理(空中乘务方向)
领航未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酒店管理(国际酒店经理人方向)
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方向)
电子商务(网店设计与运营方向)
会计(互联网财税运营与管理方向)
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表现方向)
山东新视觉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VR+BIM技术方向)
山东俊彦信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护理
3、实施师生入企教学,加快产教融合改革
(1)加强顶层设计
制定了《枣庄职业(技师)学院关于建立师生入企教学制度加快产教融合改革的实施方案》,确定了总体要求、考核性任务、鼓励性任务、师生入企教学评价标准、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
(2)校企合作,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①构建124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个中心(以育人成才为中心),两个主体(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四个结合(工作学习相结合、专任教师企业师傅相结合、学生员工相结合、理论岗位学习相结合)。
②对接企业工作岗位(群),共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课程体系对接工作岗位能力需求,教学内容对接典型工作过程。组建校企结合的师资团队,共同开展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提炼核心职业能力,构建厚德匠心、强技精术为目标,理实交替,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3)校企合作开发,共享课程资源
改革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校企共同完成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15门。
(3)强化管理,健全体系,提升培养质量
课程体系对接岗位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企业师傅的选聘标准与管理制度,做好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岗位能力培养。同时,校企共同选派专兼职教师,全程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实习。改革学徒课程考核标准,完善考核质量监控,校企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岗位成才。
(4)校企互聘共建师资队伍建设
①制定双导师选拔制度,构建教学团队
为保证教学质量和形成良好的教学团队,建立校企互聘共用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选拔企业优秀技术人才担任师傅。建立校企双向挂职锻炼制度,联合技术研发,开展技术服务与技能培训。企业师傅80名,打造形成了教学能力强、实践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②双向挂职锻炼,提升双导师教学水平
为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实施专任教师下企业,企业教师到学校的双向挂职锻炼,根据专业和学徒岗位的不同,目前,入驻合作企业学生数852名,已经选派校内专任教师45名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同时为增加企业师傅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共计有120名企业师傅到学院进行学习、培训和教学。
(5)构建师生入企特点的管理制度
①强化管理,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制度体系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工学交替组织教学,为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由校企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办法及学分制管理办法。融合企业岗位特点,强化学徒岗位学习过程管理和学分认定,并将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纳入学分认定。制定现代学徒制下的实习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强调工作过程考核,各专业根据企业岗位不同、学习内容不同、教学方法不同,建立学生自我评价、学校评价、企业评价、行业专家评价等多方考核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学徒岗位技能,达到熟练掌握岗位技能的目的。
②校企协同班组化管理,创新提升育人管理新模式
学徒试点班采用班组化管理,班级根据岗位相近分成班组,每个班组设置班组长,通过核心班组长带动各组成员。实施班组化管理,一方面与企业的工作模式、岗位管理高度融合,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另一方面班组化模式更加强化过程管理,强化自我修正,从而提升班级管理实效。
案例10:枣庄职业学院实施师生入企教学改革构建“1345”产教融合新模式
(四)教学资源
1.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
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基础上,联合行业企业、兄弟院校,大力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形成完善的专业教学资源体系,打造区域内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本学年新承担1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子项目),推动专业教学资源全面升级,促进数字化资源开放共享。
2.建设数字化教材
(五)教学信息化建设
1.实施信息化提升工程,打造人工智能校园
夯实支撑环境,加快智慧校园建设。立足教学、管理和服务需要,打造具有高度感知能力、协同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智慧校园。建设视频评课系统,实施痕迹管理,实现大数据及时分析,探索实行客户评价、同行评价、第三方评价有机结合,科学诊断教学效果。与深兰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共建枣庄深兰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学院及科创中心,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强智能化通识教育,全面开设人工智能和编程基础等通识课程,突出智能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特色。完善万兆主干、千兆桌面的校园网络,信息化水平达到全国同类高校先进水平,网络教学课程数116门,网络教学覆盖率达到48.13%。提高信息技术支撑管理服务能力,消除信息孤岛,全面提升大数据支撑教育业务管理、教学管理、服务能力,信息化管理与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2.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推进“线上、线下、项目化”为特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推进“线上、线下、虚拟化”为特征的混合式虚拟实训模式改革,促进“学习导航电子化、课堂评学信息化、课程考试网络化”,形成课堂教学新形态。
(六)师资队伍
1.全员覆盖,专注培育专业教师双师素养。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认定办法,实现双师认定全员覆盖。现有专任教师544人,其中专业教师413人,持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证书人数为395,占比为95.64%。
2.团队优化,打造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采用顾问指导、短期兼职、项目合作等方式,聘请术有所长、敬业爱岗的一线高技能专业人才加入兼职教师行列。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学名师数持续增长,拥有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主持人5人,省级技能名师工作室负责人2人。
3.名师领航,建设技艺超群的名师队伍。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建立技术技能大师库,聘请行业技能大师兼职任教,发挥技能大师的带动作用,培育一批技术好、业务专的技术技能大师。2020年新增“全国技术能手”2人,“全国劳动模范”1人,山东省首席技师7人,山东省技术能手3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1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负责人1人,博士1人。
4.绩效机制,提升教师队伍的工作活力。构建一级分配与二级分配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绩效工资与岗位职责挂钩、与业绩贡献挂钩的激励机制,在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中,加大对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教职工绩效奖励力度,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政策保障
(一)政府重视
枣庄职业学院紧紧抓住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重大历史机遇,主动积极争取枣庄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市政府正式印发《关于推动枣庄职业学院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枣政字〔2020〕9号),从办学目标、落实办学自主权、经费保障和改革创新等4个方面,提出人员编制、机构设置、绩效工资、经费管理等16条具体支持政策措施,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助力枣庄经济社会建设,政校密切联动,学校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学院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修订了《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等教学质量评价文件,以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使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持续提高。学院成立了质量管理办公室,将教学质量管理作为重要的部门职能,配备院级专兼职教学督导人员22人,系(院)级兼职督导员117人,强化教学督导职能,明确督导内容、程序和督导结果的使用,督导员通过强化查课、听课力度,进一步推进教学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学院建立了视频评教中心,实现了对教学过程的全程监控。
为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学院采用以“系(院)内部督导为横、院级督导为纵”的纵横双督导模式,质量管理办公室牵头对授课教师进行集中听课评课,进行全面课堂教学质量督导。纵横双督导工作的原则重点在导,寓导于督、以督促导、督导结合,目的使所有教师自觉提高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教学质量意识,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上好每一堂课。质量管理办公室制定了《纵向督导方案和评价标准》,各系(院)制定了详细的横向督导计划并严格执行。纵横双督导模式做到了对每一位教师督导听课的无缝覆盖。督导工作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开学第一课学院领导带队深入课堂进行听课评课,各二级学院党政领导亲自参与到督导活动中,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实践教学条件
1.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本年度学院已建立了154个校内实验实训室,覆盖了全部招生专业。学院重视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不断加大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力度,本学年新增实验实训室6个,本年度教学仪器设备投资1035万元,新增比例3%。
加大力度推进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目前学院与金飞驾校、枣庄高新区、浙江大学山东工业研究院、山东网红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艾立特教育有限公司、上海亚湾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山东哈霓电竞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天津滨海迅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7个二级产业学院、技能培训基地,其中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对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表16校内实践基地基本情况表
2019-2020
2020-2021
实践基地个数
149
154
建筑面积(平方米)
40,714.94
41,356.94
设备值(万元)
设备总值
8,469.70
8,603.70
当年新增设备值
571.30
1035
社会捐赠设备值
社会准捐赠设备值
0
设备数(台套)
设备总数
6953
7106
大型设备数
398
406
学年使用频率(人时)
校内
2219008.00
2413522.00
社会
280568.00
283669.00
原材料(耗材)费用(万元)
143.76
130.76
设备维护费用(万元)
88.39
72.39
工位数
7684
7742
专业覆盖率(%)
100
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施《关于建立师生入企教学制度加快产教融合改革的实施方案》,探索出一套适应师生入企教学的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学校治理制度,成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优化提高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质量,提升基地利用率,能够开展相当数量的实习实训项目,具有接受半年顶岗实习学生、接收应届毕业生等多种功能,使用效率较高,除实习医院外大多数基地能够发放学生实习补贴、提供住宿条件,能够较好地满足校外专业实训和半年顶岗实习的需要,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实习质量,促进学生就业。
表17主要校外实习基地基本情况表
主要实习实训基地个数
105
173
主要实习实训基地接待学生量(人次)
3824
4898
主要实习实训基地年使用天数(天)
31917
34748
主要实习实训基地发放学生实习补贴基地情况
发放学生实习补贴基地数
64
62
占基地总数比例(%)
60.9
35.8
主要实习实训基地提供住宿条件基地情况
提供住宿条件基地数
54
51.4
29.47
主要实习实训基地接受半年顶岗实习学生情况
其中接受半年顶岗实习学生数(人)
2406
2236
接受半年顶岗实习学生占毕业生比率(%)
74.6
64.47
主要实习实训基地接受应届毕业生数
其中接受应届毕业生数(人)
1066
684
接受应届毕业生数占毕业生比率(%)
33.1
23.67
五、国际合作
(一)坚持“请进来”,扩大中外办学项目
学院联合涉外教育机构,成立墨子国际学院和中外合作办学联盟,搭建对外交流工作机制;积极引进先进职教模式和优质教育资源,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持续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工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与韩国南首尔大学合作举办口腔医学专业及护理专业高等专科教育项目的基础上,今年学院成功申办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与泰国格乐大学、烟台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等2家涉外教育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2个,合作内容涉及学历提升、联合办学、校企合作、境外就业等;成功启动并促成与北京艾立特教育有限公司、北美通识国际教育咨询(北京)有限公司等涉外教育机构共建墨子国际学院暨中外合作办学联盟。目前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个,在校生295人。
图9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批准书
(二)坚持“走出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技能人才
出台《减免赴国(境)外交流学习学生学费暂行办法》,支持鼓励学生走出去,增加国际阅历。分批次派遣教师到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合作院校访学、进修,开阔眼界,更新理念。选派5名教师出国学习交流,6名学生国(境)外交流访学一学期以上。
参加中德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联盟会议,并加入联盟成为副理事长单位,加入中德职业教育与产教融合合作示范项目;参加“相约上合”中俄(山东)教育国际合作联盟成立大会暨中俄教育交流合作对话会并加入联盟,成为会员单位、参加“一带一路”鲁泰教育国际合作与发展对话会、中日(山东)教育国际交流对话会等线上会议,开通国际交流新模式。
案例12:泰国格乐大学来我院交流访问
在座谈交流会上,战振强对李黎光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就学院办学历史、科研成果及国际化工作等方面做了介绍。李黎光对枣庄职业学院的工作表示肯定,介绍了泰国格乐大学的背景和办学理念。随后,双方就“一带一路”建设、学生交流、专升本和师资进修合作展开深入讨论,双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签订了合作备忘录。
(三)实施墨子国际学院建设工程,提升国际合作交流水平
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扩大与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交流,建设5个以上墨子国际学院,打造中外合作办学联盟,开展职业教育国际交流研究,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国际职业教育品牌。
六、服务贡献
(一)多方面协同发力,提供高效能应用技术服务
优化“政产学研用”多边协作模式,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技术研发、技术咨询、技能培训等,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应用技术服务。推动实训、科研、社会服务一体化,开展有用、实用、管用的应用技术研究,助力合作企业提质增效。
(二)多维度构建平台,打造服务乡村振兴样板
与枣庄市农业农村局、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共建“枣庄新型职业农民学院”、与枣庄市农业农村局共建“枣庄市乡村振兴学院”,围绕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发展开展各类培训,培训总人数达2466人,获评“山东省优秀农民培训基地”。与2家企业共建市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成立现代农业博士服务团,设立专门工作站,开展企业技术服务60余人次。
(三)多领域拓大规模,打造高技能人才培训服务品牌
与优质行业企业联合承接高品质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参与制定重点关键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标准;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面向在校生开展培训10万人日。2021年技术服务、培训及专利转化到款额19050.73万元,较2020年均增幅12.86%。
图10社会服务到款额
案例13:“惠农助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2021年学院共完成培训14000余人,其中围绕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发展开展各类培训,培训总人数达2416人,获评“山东省优秀农民培训基地”;山东省乡村振兴继续教育培训25场,5400余人次。与2家企业共建市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成立现代农业博士服务团,设立专门工作站,开展企业技术服务60余人次。与优质行业企业联合承接高品质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参与制定重点关键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标准;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
七、面临挑战
(一)挑战
1.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创新还需进一步深化
学院把握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方向,进行了一些产教融合的实践和探索,提出了新理念和新措施,积累了很多经验,但面对新旧动能转换和企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仍需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转型。在现有校企共建“汽车学院”、校政共建“新型职业农民学院”等合作模式的基础上,还需继续探索混合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提升一体化育人水平;现有合作中企业参与教学的深度不够,急需搭建更加高效灵活的产教沟通协调机制,促进专业设置、教学标准、教学环节等在现有基础上更为紧密的与产业、行业、标准对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社会服务能力亟待进一步加强
办学优势尚未完全发挥作用,面向社会和企业的共享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作为产教融合“润滑剂”“粘合剂”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和彰显,在人才培养质量、应用技术研发等方面尚需更为主动的对接企业需求;在适应企业转型升级需求,打造区域研究中心、技术中心、工艺中心、检测中心等方面,尚需与企业采取更为务实、灵活的合作形式推进。
3.教学信息化短板要进一步补齐
面临硬件升级换代的迫切需求,各类系统的开发、整合、优化以及丰富、实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开发急需加速,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急需拓展。
(二)展望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需求和枣庄“先把经济搞上去”的目标定位,抢抓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重大历史机遇,按期完成优质高职职业院校建设目标,更好服务枣庄城市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
1.实施党建引领工程,构建党建育人新机制。健全党对学院工作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实施“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扎实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新时代育人工作新格局。
2.实施“两馆”建设工程,打造文化育人高地。全力参与助推中国职业教育博物馆和职业体验馆建设,打造“职教文化”高地。健全“班墨奚”匠心文化体系,树立工匠精神培育品牌新标杆。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3.实施“师生入企教学”工程,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实施《关于建立师生入企教学制度加快产教融合改革的实施方案》,探索出一套适应师生入企教学的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学校治理制度,成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命运共同体。
4.实施“双通”培养工程,构建类型教育新体系。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推动中职、高职、职业教育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横向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互通机制。
5.实施大学科技园建设工程,推进产教科协同创新。充分发挥人才集聚优势,孵化和引进更多的产业化公司,创建更多的科技平台,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积极创建枣庄高新大学科技园,共建“奚仲创新学院”,搭建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6.实施墨子国际学院建设工程,提升国际合作交流水平。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扩大与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交流,建设5个以上墨子国际学院,开展职业教育国际交流研究。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国际职业教育品牌。
7.实施信息化提升工程,打造人工智能校园。建设网上综合办事大厅、移动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大数据中心及应用平台、智能教学资源制作中心,构建一批虚拟仿真项目实训资源,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8.实施共建共治共享工程,打造服务城市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枣职样板”。校企共建共管“鲁班产教学院”,面向企业职工开展多类型、灵活性的职业培训和技术技能提升。全面加强现代制度体系建设,深化流程再造,加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表1计分卡
指标
单位
2020年
2021年
就业率
%
96.7
96.14
毕业生本省就业比例
71.69
71.03
月收入
元
3332
3618
89
89.2
母校满意度
98.1
98.32
自主创业比例
0.23
0.86
雇主满意度
99.16
99.65
毕业三年晋升比例
31.09
34.2
表2学生反馈表
2020级
2021级
备注
全日制在校生人数
人
4329
4507
教书育人满意度—
(1)课堂育人
调研人次
人次
17654
19787
学校填报
满意度
98.13
98.63
(2)课外育人
12356
13656
98.11
97.83
课程教学满意度—
(1)思想政治课教学
调研课次
课次
11739
11135
98.54
98.55
(2)公共基础课(不含思想政治课)
27055
27710
96.65
97.89
(3)专业课教学
32164
33437
95.99
98.53
管理和服务工作满意度—
(1)学生工作
10253
13255
97.43
97.63
(2)教学管理
20656
23650
98.70
(3)后勤服务
9740
21740
95.73
97.74
人日
30230
33374
学生社团参与度—
(1)学生社团数
个
55
(2)参与各社团的学生人数
2391
2771
表3教学资源表
—
17.41
17.04
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
79.44
77.51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比例
教学计划内课程总数
门
635
571
其中:线上开设课程数
455
507
线上课程课均学生数
人/门
35.63
37.15
校园网主干最大带宽
Mbps
10000
1000
校园网出口带宽
4396
6300
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
个/生
0.72
0.69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元/生
8525.56
8950.03
表4:国际影响表
全日制国(境)外留学生人数(一年以上)
-
——
非全日制国(境)外人员培训量
540
在国(境)外组织担任职务的专任教师人数
填报格式:××(姓名)在××(组织名),担任××职务;须逐一列出,否则数据无效。
开发并被国(境)外采用的专业教学标准数
填报格式:开发××标准被××、××采用(该标准须被2个及以上国家或地区同行所采用);须逐一列出,否则数据无效。
开发并被国(境)外采用的课程标准数
国(境)外技能大赛获奖数量
项
填报格式:××(姓名)在××(大赛名),获××奖;须逐一列出,否则数据无效。
国际合作科研平台数
填报格式:××(平台名称)成立于×年×月;须逐一列出,否则数据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