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物化学》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必修课,4学分。近年来,本着夯实基础、融合专业、强化思政的原则,遵循贴近行业发展需求、支撑专业教学的改革思路,打破了传统学科体系,重组重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借助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国家教学资源库、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自主开发的虚拟仿真软件和动画等信息化教学资源,运用“三协同、三融通、三结合”的教学策略,灵活使用启发式、探究式等先进教学方法,形成了服务专业、支撑考证的特色教学体系。
一、教学整体设计
(一)课程定位
《动物生物化学》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需要《化学》《生物学》等课程为基础,同时又为《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兽医临床诊疗技术》《养牛与牛病防治》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图1),是考取执业兽医师资格证的必考科目。
图1课程定位简图
(二)内容设计
本课程以“一主线三融合”为课程思政的建设理念,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融入“大国三农”情怀——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融入“厚德敏行、允智允能”的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校训——成为具有宽厚的美德、敏动善行,且有智慧有技能的人;融入“蓄德自牧、富饶天下”的动物科技学院院训——涵养品德、管理自我、富农兴邦,以此为指导重构教学内容。(图2)
Ⅰ.生命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认识物质与生命的紧密联系,正确看待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学习科学家艰苦奋斗、不懈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Ⅱ.营养物质在生命有机体内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增强畜牧业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专业素养;通过营养物质的对立与统一,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Ⅲ.指导机体生长、发育和繁殖所需要的信息如何贮存和传递?(从“核酸检测”中坚定制度自信,培育家国情怀)
图2重组重构设计图
(1)知识基础
本班学生均为普通高中毕业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和化学基础,有利于本课程的学习;调查问卷表明,62%的学生有机化学基础较为薄弱,这给代谢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学生已经学习酶和生物氧化,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单元前测验显示,合格率100%,优良率71.2%,掌握程度良好;通过前面项目学习,初步具备了利用离心技术、分光光度技术、电泳技术等分离分析生物物质的能力(图5)。
(2)认知能力
具备一定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评价能力有待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亟待提高。访谈表明,作为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不了解行业现状和上下游产业链,对未来就业岗位不明晰,不了解开设课程对就业岗位的支撑作用,因此学习目标不明确,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持续引导(图3)。
图3学情分析——单元前测、座谈交流
(3)学习特点
(4)信息化素养
访谈和调查问卷表明,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化能力,会使用网络学习平台,虚拟仿真软件等教学资源,但是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查阅资料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图4)。
图4学情分析——自主学习及信息化偏好调查
本着“夯实基础,服务专业”的原则,依据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标准,充分考虑执业兽医师考试的需求,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素质、知识和能力三维教学目标(图5)。
图5教学目标
根据学情、后续学习的需要及未来岗位需求,制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是三大营养物质代谢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难点是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反应过程。
5.教学策略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学习金字塔等教育理念,采用“帮学”模式,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三协同、三融通、三结合”的教学策略(图6)。
图6教学策略
鉴于学情,采用小组讨论式、问题探究式、启发式、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国家教学资源库、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自主开发的虚拟仿真软件和动画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手段开展教学。
二、教学实施与成效
(一)教学实施
按照“三协同、三融通、三结合”的教学策略和“精-巧-通-用”的教学流程实施教学。
采用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协作学习,课后体验学习三种方式相结合进行学习,充分利用学习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课前,教师或者学长助教发布预习任务至学习平台,学生自主完成预习,教师根据完成情况适当调整教学策略;课中,教师(或兼职教师)为主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游戏等方式开展协作学习,并将学习结果记录在学习平台,面对抽象复杂的反应过程,采用动画、虚拟仿真等信息化手段辅助学习,助力突破教学难点;课后,在兼职教师和学长助教的指导下,深入校内外实训基地和社区开展体验学习,如:在学习项目七蛋白质的价值和去路时,学生课后去饲料厂体验学习蛋白质在饲料配方中的合理有效应用,去动物医院体验学习转氨酶指标的临床诊断应用,最后将学习报告提交学习平台(图7)。
图7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体验学习
评价主体包括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学长助教及学生本身,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充分利用学习平台实现教学全过程的信息采集和评价,评价体系见图8。
图8考核评价
(二)学习成效
通过课程改革与教学实施,同学们的职业素养、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与2018级相应班级成绩比较,改革后学生平均分由75分提升至86分,优良率由48.5%提升至75.8%,达成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分析和指导生产实践的能力,针对饲料搭配及营养代谢疾病等问题,深入企业和养殖户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120余人次,达成能力目标;学生积极到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践锻炼,到社区、公园宣传均衡营养、健康减肥的理念20余次,充分体会到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疫情期间班内有11名同学自告奋勇加入当地志愿服务队,参加抗疫工作,亲身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成了素质目标(图9)。
图9学习成效
图10教学相长
三、教学特色与创新
学长助教的朋辈教育,可实现有效和高效沟通,使学生更快地了解本课程对后续课程、岗位需求和执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提升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促使学长更加注重自身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并挖掘更多的实践案例作为学材引入教学,实现与岗位和证书的进一步融通,更好地发挥帮学、助学的作用。
经过重组重构,打破了传统学科体系,对标行业、企业标准和执业兽医师考试大纲,将原本理论性强、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化、条理化,实现了与专业课程、职业岗位和资格证书三融通,形成了特色教学体系,提高了服务专业的功能,对同类专业基础课的改革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四、教学反思与改进
(一)教学反思
1.课程改革后,更好地做到了课程与专业、课程与企业的融通,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与行业、企业发展的动态吻合度还未完全建立,双师素质需要持续提升。
2.基于现代职业教育背景,智慧教学和信息化教学已是常态化,特别是校企融合后,教学资源需要持续丰富和完善。
(二)改进措施
1.应继续加大与后续专业课程教师的沟通,增强与行业企业的交流,邀请更多的专业课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与改革,使本课程更好地服务于后续课程,更加贴近岗位需求。安排团队教师分批次进行半年以上的企业研修,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推动教学改革持续深入。
2.应持续丰富完善课程资源;创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开发新型活页式教材;构建教学一体化的虚拟仿真实验实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