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中,杨先生按照梁老师的要求发送了身份证和证书的照片。不久,杨先生就得到答复称,一家公司要和他签为期三年的合同,并将一次性支付给杨先生22万元。
如此高的回报让杨先生心动不已,同意签合同。不过,梁老师告诉杨先生,签合同前需要他付费2500元办理人才入库证,也就是由教育公司通过相应注册手续,把杨先生的证书放入“人才库”,完成这项手续后才能和单位签合同。
客户维权,再觅商机
这些证件没有人力社保等部门的官方认证,也不是职业准入资格证书,吴某交代,这些证件没什么用,挂靠不出去,他们也没有合作单位,纯粹就是为了赚钱。
随着被害人越来越多,要求退款的人也逐渐增多。而这竟让吴某发掘了新的“商机”。
2022年下半年,吴某招募人手成立了一家“法律咨询公司”,根据之前掌握的信息联系被害人,询问是否遇到办证被骗的情况,并声称可以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帮被害人维权、追讨回费用。根据需要追回的金额不同,被害人必须先缴纳398至3980元不等的服务费。而所谓的法律咨询到最后就是建议被害人通过12315投诉。
经查,2021年4月至2022年11月间,全国各地有700余名被害人上当受骗,被骗金额达900余万元。2022年11月,警方根据线索抓获了在内蒙古的吴某等人。该团伙其他嫌疑人后续也陆续到案。
宝山区检察院经审查认为,吴某等人合伙,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他人财物,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于2023年6月12日以诈骗罪对吴某等34人提起公诉。2024年4月25日,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吴某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并对其他人员作出有期徒刑六个月至五年不等,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至六万元不等,部分人员被宣告缓刑。
检察官提醒:
资质证书是从事某种职业所应具备的条件和身份证明,由国家特定部门针对特定人员发放。证书挂靠行为本身就是不合法的。对于持证者而言,挂靠虽然看似躺着就能赚钱,但实际上同样有风险存在,如出现问题,持证者也要承担相应责任。所以挂靠并不牢靠,千万不要被不劳而获的思想诱惑,既冒风险,也会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