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基础医学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重组教学内容,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该《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有提到,现代医学教育改革应当积极地开展横向以及纵向的整体课程改革,将教材以及课程中应掌握的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整合,而对于医学的基础性课程,应当涵盖具有其特点的生物医学在内的许多内容。我国从古至今,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都在延续着。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为注重学科的专业型知识,注重书本知识以及课程大纲内容,但是很少注重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融,这使得同一系统的不同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学科中,而学生就会体现出“前期知识容易遗忘,后期知识没有巩固”的特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空间也比较小。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被动学习不能够培养出适合时展的医疗人才,也不能够满足上述《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的标准。而所谓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医学教育会议中较受认可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在教学上,可以按照器官所固有的认知形态规律,将与临床医学有关联的多门学科的知识用系统的方法来进行分组,进而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教授。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更易接受,学生会对其感兴趣随之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突出新颖教学方式
4优化基础医学课程情景教学体系
作者:杨函单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基础医学;转化医学;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杨峰,男,1974-10生,硕士,副教授.;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是近年出现并迅猛发展的医学新概念,是未来医学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1,2,3]。转化医学研究在有效促进医学研究发展的同时也对现行的医学人才的培养体系和医学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有目的、有步骤的培养医学生的转化医学研究意识和基本能力,使我们未来的医学工作者能够具备转化医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在未来的工作中适应并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是目前基础医学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1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及其含义
1992年,science杂志首次提出了“从实验室到临床”的概念[6],1996年,Lancet杂志第一次出现转化医学这一名词[7]。2003年,时任美国NIH负责人的ZerhouniEA在NIH路线图计划(NIHroadmap)中正式提出把转化医学作为NIH未来工作的重要目标[8],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药物研发之间固有的屏障,在从事基础科学发现的研究者和了解病人需求的医生之间建立起更直接的联系,能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新发现和新成果迅速有效的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
转化医学核心是推动医学科学研究理念的转变,即以患者为中心,依据临床医疗的实际需要来指导整个研究过程,迅速有效地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的医学研究机制[9]。其中心内容是试图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缩短研究成果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过程。
转化医学研究提倡建立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双向、开放的研究平台,倡导实验室与临床研究的双向转化。为实现实验室和临床之间及时有效的交流,需要建设强大的、稳定的研究平台。转化医学又是一个多学科的系统,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强调多学科交叉性的课题攻关协作,力求实现多学科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转化医学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的联系,它强调医学研究要“来自临床,服务临床”,将成为现代和未来医学研究的主要模式。转换医学倡导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同时,临床上出现的问题又能及时反馈到实验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种良好的双向互动可推动医学全面、可持续性的发展。通过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
2基础医学教育与转化医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现行的医学教育和研究体制造成了基础医学研究的直接针对性和应用性不强,而许多临床上有价值的发现无法准确反馈给基础研究工作者。转化医学研究模式的提出很好的解决了这种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割裂状况,顺应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针对性的基础医学教育是转化医学发展的良好基础。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开始着手规划,培养出既懂基础研究又精通临床、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能较好结合基础与临床的高水平人才是转化医学研究开展和发展的基础和关键。2009年9月,在中国工程院与上海院士中心联合举办的转化医学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提出了我国转化医学未来的发展战略重点应放在以医、理、工结合的方式培养临床医学科学家。
转化医学研究的开展离不开基础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支持。在医学领域中,教育、研究与实践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而教育是指导科研与实践的基础。转化医学以促进科学发现转化为医疗实践并最终服务于病患为目标,其实现离不开基础医学教育培养的高素质的转化医学研究队伍。高等医学院校作为转化医学研究的主体之一,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在保持注重学员对知识的掌握和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该有目的、有重点培养学员以临床实际需求为研究出发点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科研能力,让学员在开始就建立基础医学研究来自于临床、根植于临床、服务于临床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基础科学必须与临床医学结合,才有生命力。
转化医学所倡导的基础与临床相结合也是未来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更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如何把握教育、研究和实践三者的关系及其定位,通过教育弥补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差距等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问题,必须认识到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必须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才有生命力。只有以转化医学理念作指导,注重培养临床和基础一体化高水平研究人才,才能更好地推进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3强化基础医学教育,促进转化医学研究发展
转化医学的发展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造成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研究之间的脱节:临床医生不关心也难以理解相对深奥复杂的基础医学研究,而基础医学研究者对于临床病人的实际情况缺乏直观的认识和了解,研究工作难以切合病人的实际需求。在未来基础医学教育中,我们应该通过完善教学理念,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加强科研反哺教学,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大力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3.1完善基础医学学科建设,适应转化医学的发展
学科建设是医学院校和医院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建设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基础医学学科体系,促进新型转化医学研究人才的培养,是转化医学研究顺利开展的根本。完善基础医学学科建设,首先要根据转化医学发展要求调整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理念,我们要以转化医学的思想统领医学学科建设,培养基础与临床工作紧密合作的意识,鼓励学员培养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协作的学习和研究习惯。其次要建立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体系,转化医学倡导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医学的发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对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增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可有计划的新开设一些交叉学科前沿领域的新课程。还要建立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实验课程体系,特别是设立打破传统医学的学科分隔、能够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加强临床医学生的个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我校新近综合多个基础医学学科实验室,融合多学科特点而成立的实验教学中心,正是顺应这种要求而产生的,未来也将在转化医学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2提高基础医学科研水平,促进转化医学发展
基础医学研究是转化医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转化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支持,基础医学研究的水平是转化医学研究能力的重要体现。在近代医学发展进程中,医学基础研究进展迅速,而临床医学研究则相对滞后,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搭建了沟通二者的桥梁,一方面促进医学基础研究的临床应用,提高临床工作者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结合临床选题,为解决临床需要提供了迅速有效的途径。转化医学的发展要求重建注重基础医学研究的临床医学研究体系,一方面通过针对临床问题的基础科研水平的提高,实现转化医学的实验室与临床的双向转化作用;另一方面,建立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在基础医学学习过程中开展基于转化医学思路的课外科研活动,使课堂的理论知识和科学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基础医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以优化先进技术的运用,充分利用空间及资源,将基础科研与临床紧密衔接,把医学研究实验室建成转化医学人才培养教育实践基地,不断培养优秀的青年转化医学人才,从而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3.3改善基础医学教学,培养转化医学人才
2.激发成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学习兴趣的体会徐维祯,王燕,李迪,谷鸿喜
3.提高医学免疫学理论课教学质量的体会秦娣,卢春,QINDi,LUChun
4.生理学立体化教学模式实践叶红伟,李正红,关宿东,高琴
5.改革医学影像学专业病理学教学的设想与尝试张琼,甘怀勇,刘德纯
6.导入式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李明凯,罗晓星
7.CBS与LBL在解剖学教学中的结合应用探索潘学兵,涂腊根,林小珊,叶坤棠,钟翠芬
8.如何保持解剖学授课激情的探讨冯宇鹏,张富兴,李辉,李云庆
9.点面式和PBL教学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韩彦龙,孙凯,卜晓波,宋洁,王春涛,邓代千
10.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交叉与衔接探讨傅奕,周晓霞,朱网娣,FUYi,ZHOUXiao-xia,ZHUWang-di
11.八年制学员卫生毒理学教学体会陈宏莉,柏桦,张伟,王钊,彭洁,海春旭
12.问题教学法在自由基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秦绪军,柏桦,刘瑞,王钊,彭洁,海春旭
13.积极开展航空疾病教学,丰富军事医学教学内容罗勇军,周其全
14.集体备课在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技能中的作用张海锋,李嘉,冯娜,刘文冲,迟素敏,周京军,王跃民,裴建明
15.精品课程建设在医学教育改革中的实践及体会郑敏化,张瑞,冯蕾,秦鸿雁,韩骅
16.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探讨陈志瑾,丛延广,胡晓梅,黎庶,朱军民,熊坤,饶贤才
17.医学细胞生物学综合性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何志颖,訾晓渊,朱海英,谢东甫,苏娟,胡以平
18.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王晓霞,解军,张悦红,程牛亮
19.生物化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体会付晓红,彭家和,何凤田
20.探究式学习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初探金凤,徐尚福,邓江,李利生,高杨,陆远富,聂晶,杨丹莉
21.临床免疫学与检验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郭术俊,钱中清,马华
22.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危晓莉,林海燕,姚根有,WEIXiao-li,LINHai-yan,YAOGen-you
23.实验教学改革中培养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探讨张海元,夏鹏,何小兵,班静
24.诊断学实验的教学设计与思考范爱华
25.七年制医学生神经内科临床实习教学方法实践与思考杨宇,孙欣,吴江
26.PBL教学模式在胸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徐鉷,闫小龙,李小飞,汪健
27.肿瘤学临床教学的探索李多杰,李红伟,彭开桂,沈学明,江浩
28.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与思考包杰,曾方银,张鹏,熊石龙,郑磊,王前
29.病例分析试题的改革与探索邓宏军,,罗志刚,汤永红,宁文锋
30.留学生人体寄生虫学双语实验教学探索与思考陈金铃,朱丹丹,秦永伟,段义农
31.医学留学生病理学教学初探龚晓萌
32.生物化学专业英语教育初探郑君芳,李硕,贺俊崎,ZHENGJun-fang,LIShuo,HEJun-qi
33.病理学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甘怀勇,张琼,刘德纯
34.我校人体解剖学教师的职称学历及学缘初探熊克仁,侯良芹
35.青年教员教学能力培养的探讨罗教华,舒为群,陈济安,邱志群,曾惠,黄玉晶
36.医学教育后期回归基础的研究探索王秀国,潘模英,朱志红,WANGXiu-guo,PANMo-ying,ZHUZhi-hong
1.病例导入法在医学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王雪梅,方强,夏惠,WANGXue-mei,FANGQiang,XIAHui
2.将科研融入医学遗传学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马长艳,刘丽,MAChang-yan,LIULi
3.组织学与胚胎学双向互动式整体思辨教学改革分析袁新初,周乾毅,张伟,程桂荣,袁世锦
4.护理专业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体会许朝进,张军明,雷亚宁
5.改革病理学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思考王爽,赵亮,周军,丁彦青
6.以系统科研培训为体系,开展生理学第二课堂活动夏建霞,易维京,熊加祥,胡志安
7.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生理学教学模式白晓洁
8.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课堂教学方法与技巧探讨包金风,马行,邢淑华,BAOJin-feng,MAXing,XINGShu-hua
9.八年制医学生医学统计学PBL教学法的实践张彦琦,王文昌,刘岭,伍亚舟,易东
10.山西医科大学七年制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分析研究汤艳,陈培刚,秦小兵,闫慧锋
11.学导式教学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翟爱霞,李玉军,付英梅,考文萍,钟照华,张凤民
12.药理学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任平,蔡飞,欧阳昌汉,闵清,吴基良
13.改革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田元新,谢宝平,刘利红,张勇
14.医用有机化学分子模型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张建,孙体健
15.武汉大学动物实验技术平台建设的探讨与实践李湘东,唐志佼,孙理华,LIXiang-dong,TANGZhi-jiao,SUNLi-hua
16.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探讨杨艺,隋建峰
17.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学内容改革徐莉春,贺珍,许爱芹,张美荣,邵继红,覃朝晖
18.病理学研究生临床病理技能培养的探索和体会史永华,顾霞,SHIYong-hua,GUXia
19.提高进修生肾脏病理学教学质量的实践和体会黄云剑,赵景宏,聂凌,卫静,张璟
20.牙体牙髓病学实训课教学模式优化与实践林媛,余擎,邝容,吕海鹏,孙汉堂,倪龙兴
21.素质教育下的口腔修复学教学改革探讨赵彬
22.临床路径教学法在实习医师带教中的应用司文,王文杰,王铁军,牛国盛,江坤,吴瑞岳
23.医学寄生虫学的过渡-浸没式双语教学的几点体会彭鸿娟,杜华,王春梅,陈晓光
24.病理学全英文教学中的难点及其解决方法刘凯珊,LIUKai-shan
25.对南亚留学生生物化学全英语实验教学的探索周静华
26.南亚医学留学生卫生学教学探索吴冬梅,倪春辉,张绮,张正东
27.研究生单克隆抗体技术课程双语教学的设计与实践丁天兵,扈国栋
28.药用植物学双语教学初探晁志,梁镇标,宋建武,张宏伟,刘传明,陈兴兴,马骥
29.基础医学双语教学分级模式的构建向丽,王光西,叶迎春,XIANGLi,WANGGuang-xi,YEYing-chun
30.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在法医病理学中的应用高彩荣,郭相杰,孙俊红
31.物理诊断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体会陈卫强,黄亚渝,梁蓉,丁杰,欧阳海峰,郭长存,刘娜,程何祥
32.实验诊断学数码互动虚拟教室系统的建立洪俊,李艳,HONGJun,LIYan
33.多媒体教学在临床检验脱落细胞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苗小艳,贾莉
34.临床医生课件制作体会王江,耿召华,李楠,高峰,祝善俊
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焦炳华,冯伟华,黄才国,缪明永,王梁华,黄平,钱峥,何军,许金廉
2.传统教学法与PBL教学相结合在医学微生物学中的应用赵芳芳,刘勇,刘婷婷,闵红林
3.微生物学及免疫基础课堂教学问卷调查分析与研究张宏方,环诚,张怡敏,李卫中
4.医学寄生虫学教学改革探讨周书林,高锡银,唐小牛
5.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的探讨柴立辉,刘瑞敏,刘峰涛,白慧玲,马远方
6.建构主义理论在神经科学基础教学中的运用王曦
7.细胞与组织培养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余晓玲,蒋建利,陈志南
8.诊断病理学特色课程教学体系的思考与构建杨景,郭乔楠,卞修武
9.在生理学教学中注意大学生的科研素质训练李珍,王烈成,LIZhen,WANGLie-cheng
10.改革生理学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盛慧,倪鑫
11.创建优质课程,促进生理学精品学科发展刘亚莉,周京军,李嘉,迟素敏,裴建明
12.医学生物化学中多元教学模式的实践殷冬梅,沈勤
13.药学专业药剂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申强,李建伟,李囡囡
14.医学院校分析化学课程体系重构的设想张莉,张惠静,郝敦玲
15.医用有机化学教学中辩证思想的应用王莉,王龙,李争卫
16.案例教学法在卫生法学教学中的应用程景民,覃凯,李佳,薛贝
17.公共选修课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初探何崚,黄丽仪,黄树林,HELing,HUANGLi-yi,HUANGShu-lin
18.通过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对医学遗传学的兴趣孙海明,张学龙,徐丽丹,陈峰,白静,傅松滨
19.改革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冯蕾,秦鸿雁,郑敏化,张萍,梁亮,魏亚宁,韩骅
21.提高生理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张淑苗,毕辉,殷玥,李娟,郭海涛,裴建明
22.牵张反射模型的制作张咏梅,祁友键
23.药物化学实验境内外学生分流教学改革的探索郭嘉亮,孙平华,陈卫民,GUOJia-liang,SUNPing-hua,CHENWei-min
24.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的创新教学探讨汪应灵,晁淑军,刘振岭
25.消化内科医师加强医学分子生物学继续教育探讨刘娜,张鹏,杨艳,张宏博
26.内分泌研究生教学中引入心理学课程的探索吴静,吴良燕
27.以教学评估为契机提高骨科学教学质量于哲,郑联合,周勇,郭照江,范清宇
28.NCCN指南在肿瘤学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华,董忠谊,罗何三,王剑,邹金金,曾钦
1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进一步重视素质教育,医学人才的培养力求全面发展
3注重师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4学科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此外,前些年高校合并的浪潮使相当一部分医学院校合并组建了综合性大学,这些举措在促进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推动学科发展,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起了不少的作用。但是,医学院校合并之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这需要医学教育不断与其他学科整合、渗透和融合,在尊重医学学科自身规律的前提下,认真探究医学教育在综合性大学中应有的位置,在多学科的融合和交叉中,不断促进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总之,基础医学教育的基本使命是培养医护工作者从业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面对21世纪急剧变革的世界,基础医学教育也必须用变革的精神来予以应对。新世纪的基础医学教育变革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适应医学科学发展、适应医学模式及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需求、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基础医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应是培养具有较坚实的医学基础科学知识、较强的医学基础科学素养,能利用所学知识从生理、心理、社会等不同层面考察、分析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较好地适应今后的临床医学学习和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工作的医学生。
作者:周菊香莫中成单位:南华大学南华大学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关键词:整合课程;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方案设计
1医学整合课程的发展现状
1.1医学课程模式的回顾
1.2我国医学整合课程的发展现状
2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的构建
2.1构建方法
学校成立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在深入调研国内外课程整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教学研究项目为导向全面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的顶层设计。专家组查阅资料、调研学习、专家咨询、反复论证,确定整合课程方案,征求校外医学教育专家建议。经过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论证,党政联席会通过后逐步实施,并通过持续的教学改革促进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模式的不断优化。
2.2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
即“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药物治疗”为指导思想,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按照人体器官系统逐一学习基础医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使医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更加符合学习的规律。按照人体器官系统教学,“从宏观到微观”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从形态到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对功能的理解;“从正常到异常”可以加强比较,增加对疾病的认识;“从疾病到药物治疗”有利于学生对药理知识的掌握,为实施以问题为基础(PBL)创造良好的条件,可为后续学习临床医学课程打下更系统和坚实的基础。
2.3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方案思路基础医学课程
2.4改革教学方法
2.5创新评价模式
实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各模块学习效果评价涵盖基础知识及理论评价、基本技能评价、PBL/CBL评分、学生互评等;学生整体能力评价;学生基本知识评价通过两次基础医学综合测试形成所有评价结果,及时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各种意见或建议,配合整合课程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
3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的保障措施
3.1更新教育理念是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的前提
学校采取“请进来、送出去、自充电”,培养一批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骨干。邀请国内外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专家来校开展医学教育学术交流。派出骨干教师赴国内外学习或参加学术会议,使教师了解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提高对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改革的感性认识。学校、学院教师发展中心要定期开展教师培训,通过亲身体验,提高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的实践能力。
3.2持续的教育教学改革是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的根本
学校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作为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学校成立课程整合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在深入研究国内外课程整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教学研究项目为导向全面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探究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方案,经过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论证后逐步实施,并通过持续的教学改革促进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模式的不断优化。
3.3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团队是整合课程的基石
学校依据各器官系统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建立由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教师组成的多学科交叉教学团队,明确教学团队负责人的职责,各学科教师合作实施器官系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整合教学团队实行集体备课和预讲制度。通过集体备课,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教师能够充分剔除重叠的内容,进行讲授内容的分工合作,真正做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合作教学,保障各器官系统知识结构的整体性、系统性,提高教学效率。在预讲过程中,可以帮助教师找到整合的最佳结合点,加强各学科教师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改革;基础医学;教师;临床教育
1、前言
2、概述
3、加强基础医学教师临床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必然影响着医学思想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疾病谱、人口结构、心理状况和健康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了医学模式和医学思想的不断变化。如从生物医学发展为环境医学、社会医学,从个体医学发展为群体医学,使医学思想从以单个患者为中心转变为以各种群体为中心,从以医院为基础转变为以社区为基础,从以疾病治疗与身心健康为目标转变为以身心健康与社会、环境相和谐为目标;从临床医学发展为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使医学思想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从以诊断治疗为重点转变为以预防保健为重点。另外,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医学研究水平和疾病防治水平,学科的分化越来越细,学科的交叉日益增多,新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不断出现。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新的诊疗技术层出不穷,许多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在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社会、科技和医学本身的高速发展、知识的分化与综合,进一步丰富了医学科学的内涵,也为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医学教师必须根据现实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使教学更贴近于社会和临床。
4、基础医学教师临床教育的措施与途径
4.1教师反思
4.2校本部培训
基础医学教师参加临床见习或实践是加强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最有效途径。基础医学教师不参与临床实践,不接触病人和临床医疗人员,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最新的临床工作方法和特点,就不可能得到准确的临床资料。学校在改善学生教育环境的同时,也应积极改善教师的教育环境。高等医学院校一般都有自己的附属医院,学校应充分利用这种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校基础课教师与临床医生的联系,如组织活动时打破基础与临床的局限、增开学校与附属医院之间校车班次等。对于基础课教师参加临床见习或实践的重要性,学校有关部门及附属医院应有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基础课教师到临床见习或实践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做好协调工作。另一方面,学校应采取激励政策,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开展多种组织形式,鼓励基础课教师下临床。例如,针对目前社区医院普遍存在医疗水平较为落后的情况,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定期参加社区医院临床科室的诊疗工作,如查房、病例讨论与疑难病会诊等,不仅有助于基础课教师临床知识水平的提高,还能发挥基础课教師基础知识扎实的优势,为临床实践服务。
4.3学术交流
一、临床医学教育理念改革
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临床医学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实施的医学生通识教育课程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学习自然科学使学生理解所处的世界继而与其保持适当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和实事求是的态度,重在描述分析和解释;学习人文科学更清楚地认识人的本质,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重在评价、判断和批评;学习社会科学,理解社会环境和社会中的各种机构,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社会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它介于自然和人文科学之间,既重描述也重评价。三种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在医学中都有深刻的体现。医学是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寓一体的的科学,自然、人文和社科知识本身就是医学教育的一部分。
1整合课程的含义
2医学整合课程的国际背景
2.1欧美国家整合课程发展历程
2.2亚洲国家和地区整合课程现状
3国内整合课程现状
4国内外对整合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
5国内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5.1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教师培训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大课讲授为主,注重课堂教学形式,强调知识的传授,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视不够,而整合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推动整合课程实施,不但需要教学管理决策者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投入到改革实践中,更重要的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让教师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掌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5.2强化组织保障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大多是基础医学课程、临床专业课程以及临床实践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课程整合需要打破传统的课程和教研室的概念,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在整合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特别是实施垂直整合时,目前的基础医学院、临床学院的分段管理模式将成为最大的制约因素。因此整合课程顶层设计者应以整合课程需求为导向,打破院系、专业、学科的壁垒,对组织机构进行科学整合,这是医学课程整合的难点。
5.3完善整合课程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对于医学生来说,无论成为哪种类型的从业人员,其扎实牢固的科研素质对于其日常工作是非常重要。然而,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仍然普遍存在只重视教学,而忽视了科研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医学生毕业后的发展,也不能满足未来生物医学研究发展的需要。因此,提高医学生的科研素质是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当代医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迫在眉睫[3]。做好医学生科研素质培养工作应当注意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营造重视科研的学术氛围
1.1具备全面科研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培养医学生科研素质的基础。
科研素质氛围的提高首先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吸引与稳定科研人才是提升高校科研水平的关键[4]。医学院校应当充分发现人才,引进高水平人才,如高学历的医学科学研究人员或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同时,加大本校教师的人才培养力度,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激励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出外进修、攻读学位或出国留学。最重要的是要留住人才,为他们提供优厚的任职待遇,如给予充足的安家费,解决配偶就业问题,这样抓住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心,才能促使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安心为院校的科研工作积极投入和奉献。
1.2制定奖励政策促进高等级科研项目立项
科研项目的开展是科研工作的具体载体。对于成功申报获得立项的高等级科研项目,给予负责人和团队适当的奖励,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立项热情。如国家级项目负责人给予重奖,省市级项目给予科研经费配套拨款。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重点项目给予优先解决仪器设备的采购和配套,为科研项目的开展提供保障。
1.3建立及运行科研实验平台
成立科研实验中心,集中资金购置大型先进医学科研仪器设备,统一管理,集中使用。建立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专人负责。通过面向社会开放服务,收取一定的费用,从而降低维护成本,提高仪器使用率,充分发挥集中优势,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5]。
1.4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科研学术活动
以各学科为依托,利用各自学术团体开展学术活动。积极支持学科申请主办国家、省市级学术会议,为学术会议的承办提供便利条件。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发动本校的专家教授开展学术讲座,开阔学生视野。开展专题讨论,促进教师与教师及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
2.培养医学生的科研兴趣
基础医学教育中,其理论与实验教学都涵盖了各学科发展中的知识积累过程和实验技术进展。基础医学理论教学中,重视绪论或导论中的医学史或学科发展史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科背景,使得学生对于每一门课程的学科研究进展有清晰的认识。注重学科研究进展过程中各种革命性的经典实验技术的介绍,让学生懂得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在理论教学中适当加入名人典故的介绍,如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奖者及其贡献,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教学中重视学生实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正确的操作手法是做好科研实验的基础,是良好科研素养的点滴积累过程。实验课带教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操作手法,如实验用具和用品的正确拿取方法,样品和试剂吸取和加入的动作要领,目测观察时的角度等。同时,要强调实验室安全,教会学生穿戴防护服、手套、口罩等,做好实验保护。
3.提供医学生科研实践的机会
3.1建立面向大学生的专项科研基金
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采用公开辩论竞争的方式进行项目选拔立项。由学生自己完成项目的选定、实验方案确立、具体实施,实验结果获取和分析,并最终完成科研论文的撰写和发表。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科研立项、实施、结题全过程的机会。
一、抓好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
(一)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提高教学质量可以通过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这一有效途径来实现[1]。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示范性课程,必须有很好的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在建设过程中,教师队伍会不断优化,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通过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体系的建立,也会示范带动其他课程建设的发展,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二)提高教师授课质量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主动学习,要想使学生主动学习,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重采用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开展课外研读小组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质疑、探究、合作中自主学习,形成师生间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空间。教师要通过介绍典型案例、先进前沿发展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充满责任感和荣誉感,从而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
(四)注重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3]。注重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是对学校基础医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资源储备。要通过业务交流、资助服务、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促进骨干教师队伍快速成长,造就一批水平高、业务精、素质强的医学教学、科研队伍。
二、强化实验课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一)改进实验教学的方法内容
传统的实验教学课程大多是简单的验证理论教学内容,这种方法已不适用于当今的医学教育。随着医学教育的深入改革,对医学学生的培养已经从填鸭式教育转向问题性、综合性教育。实验教学也应顺应这一改革趋势,摒弃传统实验教学项目中一些过时落后的单一实验项目,加入一些动手性强的综合性、开放性实验。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入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加强实验教学教师队伍的培养
一直以来,由于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处于次要地位,实验教学的师资不被重视,实验课大多是由青年教师来担任,对于实验教师的培训也是少之又少,导致实验教师的水平一般,很难提高。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应该重视实验教学教师队伍的培养,让骨干教师参与实验教学,并定期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在实验技能和操作方面不断提高。
(三)完善实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绝对不拘泥于某一种方式,要结合实际,多种方式统筹使用,提高医学教学质量[5]。
(一)传统教学模式
(二)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三)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医学教育改革
1国外医学院校中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的现状
近些年来,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医学教学改革中,非常注重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应用,各个教育结构和学者们也加大了研究力度。下面将从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上分析国外发达国家如何在医学教育改革中促进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融合。
1.1课程设置
在国外医学技术较为发达的国家,在设置医学院校课程时,大多数都是采用理论知识教学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还对不同学科进行整合,跨越不同学科实施教学。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更倾向于对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运用,从宏观角度上来对疾病和治疗学进行分析[1]。比如在哈佛大学中,将第一年的基础教学课程的主线设置为分子-细胞-器官的整合方式;在第二年,更注重理论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在病理生理学内容中,加入了人体营养学、药理学以及病理学等专业课程;在第三年的实习课程中,对不同临床学科进行纵向整合。而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则是将教学课程按照不同主题内容整合成为基础医学,具体包含5个模块,分别是基础医学、人类健康与疾病、医学实践、临床实习以及临床发现之基础。其中基础医学主要包括遗传学、解剖学及组织学等内容;人类健康与疾病主要对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等内容进行了整合;医学实践主要对营养学、体格检查等内容进行了整合。除了美国以外,在日本以及欧洲等发达国家,也对课程进行了不同方式的组合,以整合的方式,在实践中融入理论知识,让课程的实用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1.2教学方法
2我国医学院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的现状
2.1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框架
当前,我国也开始学习国外整合医学课程,比如在复旦大学,整合了基础医学和预防医学课程。和国外相比,我国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框架,没有将课程内容进行更好的统一,同时,课程内容的分离度也比较高,缺乏统一的课程教学方案以及教学质量监督体系[2]。学生不能更好参与到实践学习中,无法及早接触临床,对患者和疾病缺乏认识,导致临床经验不足,无法深入了解所学的领域,造成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的脱节。
2.2PBL教学缺乏充足的师资力量
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外PLB教学模式,并在国内开始推广,在医学教育改革上取得了重要的成绩。然而由于国内部分院校老师思想过于保守,对教学改革缺乏足够的认识,在教学中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在实际授课中,不能够传授创新理念和思想给学生。此外,一些授课老师仅仅传授理论课程知识,缺乏足够的临床经验,不能将临床实践经验融入到理论教学课程中,导致学生理论知识和临床知识的脱节。
3加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的对策
3.1对医学课程进行有效整合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当要将课程的先进性、科学性、启发性、思想性以及适用性等特性表现出来,结合整体医学特点,对整合课程的逻辑性进行充分考虑,将学科意识逐渐淡化,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包含分子向细胞的转变,结构向功能的分析等内容,在课程中融入疾病、治疗与健康知识,重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的融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2强化师资力量
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的关键因素就是教师,通过建立教师培养机制,强化师资力量,并根据教学效果对教师和教学方案进行调整,使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有效保证[3-4]。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育改革观念,激发教师探究新型教学方法的热情,发挥教师引导和启发的作用,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促进课程整合工作的正常进行,使PBL教学模式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5-6]。
1、教学方法及手段落后传统的实验教学,老师先讲理论,原后给学生示教,学生再按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在实际操作中,忽视了学生实验综合水平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的培养,缺乏运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上实验室管理体制上的弊端,使实验教学受人力物力限制,设备陈旧,教学手段落后,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技术尚未较好地在教学中得到应用。
2、缺乏有效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方法教学质量的评价是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我国高职医学教育实验教学一直缺乏系统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实验教学的考试只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的评价,只注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实验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忽视了学生要掌握实验操作技术要领外,还要运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
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1、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扎实基础知识和熟练掌握专业技术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医学教育实践性很强,根据医学教育的规律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关系,确定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三早”(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成为学校医科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
2、构建新的高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构建新的高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创新实验教学,对原来单一、陈旧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对零散于各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地重新组合,根据临床护理所需技能重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内容,将传统的验证性的动物实验改为临床护理技能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形成贯穿于医学高职教育全过程的新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为卫生高职教育寻找一条适合基础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发展高职医学教育。
3、改革实验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分组实验法、角色扮演法、计算机模拟实验法。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我们改革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措施。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综合使用教学网站、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网络平台等多种教学手段;以视频和动画教学为突破口,加强VCD、DVD教学资源的建设。基础联系临床,理论联系护理工作实践。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组织学生到医院见习和参加社会实践,融“教、学、做”为一体。目前,中心拥有数码互动显微教学系统、数字解剖实验室教学系统、形态学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等一批可以满足现代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仪器设备。
4、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包括每项实践任务的出勤及操作技能达标情况,课外作业和实践报告的完成情况,课堂笔记及随堂小测试的成绩。“结果评价”包括平时理论测验、操作技能考核及期末书面考试的成绩。
三、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应用价值
1、利用组织学、细胞生物学和病理学一些有学习价值或有代表性实验教学积累和科研成果,结合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教学的需要,对现有的实验项目进行改革。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对实验动物进行操作,给予实验动物施行人工因素的干预,模拟异常发生过程,使动物正常形态结构发生改变,然后制作组织切片并通过观察(包括显微镜观察)记录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完成实验报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初步的科研训练和具有创新精神。
2、在实验教学方法改革中,针对不同模块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形态学的解剖学应用“学生学在先,教师导在后”的“三段五自”教学法(理论教学阶段-尸体操作阶段-课堂演讲阶段;自读教材、自剖标本、自查标本、自我总结、自我演讲)、病理学的“CBL教学法”、组织胚胎学的“分层实验学习模式”;机能学实验教学中采用“以疾病为主线的PBL教学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