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3年和5年的设计师能力技法进行分析拆解,并结合自身的能力提升法进行逐次讲解,讲述如何提升自我与最终的实现职业目标。
一、设计师的常规日程安排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常规的,UI设计师的平均常规日程,按设计师的大环境逻辑,基本分为几个日程排期(一天内):
这样的日程安排,看起来合情合理并奋发努力,实则可是魔鬼式的操作练习;我想只要是已经步入职场的设计师,几乎无法全部做到位,就算可以,如果从质量把关,也是不合格的。
1.3年设计师的日程规划
从上述来看,不管是3年还是5年的设计师,貌似猛然一听,好像是全部都概括在内的,其实不然;作为已经工作3年的设计师来讲,上述6点,是建立在当前设计师已经摸清自身方向,并确定想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前提下,进行提升的。
比如说:A设计师希望未来的自己做到产品负责人,那么,他更多学习的就是关于理论的、产品思维、市场营销、数据调研类的知识;而B设计师,比较憧憬实力派的技能大法,痴迷视觉的呈现,那可能就需要强化平面、色彩、三维等方面的视觉技能提升;但不管怎么说,上述都还只是三年设计师考虑的提升范畴。
对于一名UI设计师来讲,在入行时,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门槛,那就是技法熟练问题;而通过2-3年的技法打磨与提升,我们几乎可以迎刃有余的完成各种视觉效果,包括AE动效,直到3年左右,大部分设计师会再次遇到一个瓶颈期,那就是转折点。
这个时候我们通常考虑想要提升的,就不单单是只是技法的问题,而是还有思维的问题——我们通过3年左右的工作实践,我们越来越会发现单纯的技法无法支撑我们展现的视觉,因为这个时候别人会经常问你“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那么做?”、“加这个的意义在哪?”、“那个的交互逻辑是什么?”;这个时候,就是我们需要用专业的语言、合理的表达方式进行支撑我们的作品产出了。
所以,我们可能更多的会学习或背会那些叫牛逼的专业名词和术语,以便某个时刻脱口而出。
2.5年设计师的日程规划
而对于5年的设计师来讲,将会再次进入到一个全新的转折点,也叫瓶颈期;和上次不同的是,这次你会较难发现你已经步入一个全新的瓶颈期,而是或多或少会感觉到迷茫与无助,并在此盘旋。
这里面有两个引导:
引导你迷茫无助的是你的年限问题,随着越来越久的工作设计,你会逐渐对此行业麻木与烦躁,想要换个口味,这是人之常情;引导你迷茫无助的是你自身认为技能与思维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可依然没有遇到伯乐,进不了大厂,薪资提不上去导致的心灰意冷;
所以,在这个阶段的设计师可能会有部分就计划要离开这个行业,并且,对于5年的设计师来讲,从大学本科毕业开始工作直到5年后,普遍人均年龄也都在28-30岁左右;按照中国的妈妈思维,这个年龄就该回家结婚生子了;所以,对于已经工作5年的设计师来讲,是比较中性的一个瓶颈期。
在这个阶段并坚持下来的设计师,他们的日程规划大多建立在提升思维与业务能力上,什么意思呢?
不管如何,5年设计师的日程规划一定是已经有一个较为完善的自我逻辑在内的,是一个为未来考虑和担忧的思维逻辑。
二、不同规划的不同结果
我们每个设计师最终都会走向不同的方向,有的最终从事了运营视觉设计,有的从事了负责产品项目,有的从事了电商设计,有的从事了插画设计,还有的从事了设计讲师,等等;而这些方向当初的原点,其实都大相径庭,都是在做一些杂活儿类的设计;比如在你干着界面设计的本职工作时,boss还“优待性”的送你一些其他活儿干,并告诉你这是你成长的好机会。
规划的出现恰巧就是在这些所谓的机会中出现的,TA一般会在你接触了很多种需求并操刀后,逐渐让你明白,你喜欢的职业规划,这不是一个一撮而就的事情,更多的应该是顺其发展的事,然后中途定位,最后再全力勃发。
我们设计师的职业规划最终都会分为以下4个类型,在这里为大家列举,以便参考:
团队、项目负责人;专注某一领域的创业人;线上、线下的设计讲师;攒够积蓄改行;
不管你希望未来选择哪种结果,目前来讲,在职设计师日常最需要解决的还是提升自己再某一领域的长版,而不是短板;你应该做的是在你的规划范围上,无限延长你的长版,并称为这一领域的专业人,而短板,足可以在未来用找合伙人或雇佣人员的方式去解决。
三、到底是年限重要还是技能重要?
这个标题内容是很多设计师都争议的一个课外话题,为什么呢?
如果从找工作角度来讲,5年的设计经验听起来就一定比3年的要好,就算不上进,给HR的第一感觉也是见得多,练得多;但现实总有一些逆天的设计师,刚刚毕业就拥有超高的技法,虽然或许只是没有实战项目的操练,但有技法的支撑,我想就算实战,应该也不会差到哪去。
这样的结果第一导致的就是部分设计师的心态扭曲,能力没有太大优势,那就用年限凑数了,其实这是一种很常见的事情;我之前面试过很多小伙伴,虽不能说能力特别优秀,但起码我个人觉得,还是有一些比较不错的人选,但最终没有选择他们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在年限这块儿不太诚实;我个人对这个比较看重,主要因素在于我考虑对方的心理动机就是不自信,找捷径!
我们可以推断一下,一名设计师,如果是脚踏实地的那种,勤奋苦练,他压根不会造假,为什么呢?
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就是三少(年限少、经验少、练得少),通过明确目标低,然后在其他方面拔高自己来弥补先天的不足,这样我想很大一部分HR也是可以接受的;除非是大厂刚需,但通过年限造假的设计师是哪种心态呢?他们我推测的是明知道自己作品不太抢眼,不去提高作品质量,而是将年限改一下数字,起码…这样比较简单吧。
这样的心态其实我们可以代入产品的用户地图中体现出来,比如:产品操作的某一节点用户用来不爽,我们就需要通过修改这一节点尽可能的使用户愉快舒适起来,或者增加魅力属性的功能,如果最终的结果离预期依然较差,我们还可以通过奖励机制效应对用户二次刺激,提升用户在体验地图上的整个水平线处于较高地位;这就是脚踏实地的设计师做的事情,在明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下功夫,提升自己。
我同样也去面试过很多公司,其实公司考虑也不单纯只是看年限,他们运用这个筛选器,也只是筛漏一些较为平庸,没有亮点的设计师;只要是你有能力并符合他们的工作需求,他们其实也很愿意找你聊聊,因为他们招聘的初衷和看中的,其实是你的能力能扛下他们公司多少事的问题,还有就是性价比。
四、如何正确提升设计师能力
说到提升能力,最离不开的其实是自律,设计师同样需要这两个字做日常支撑,随着设计年限的增加,很多设计师会出现麻痹与不痛不痒的状态,解决这种结果最好的办法就是定目标、定计划;目前设计圈内较为主流的提升方式就是按年做计划,当然还有按1000天做计划的,那更需要坚定的毅力了,我们当前还是先按年做参考。
先说提升的方向,内容大致包含:软件提升、思维提升、创意提升、协作提升、解读提升、写作提升,这6个方面,我按照顺序依次来讲一下:
1)软件提升
作为1-3年的设计师,软件是最基础的硬性刚需,不管是从事电商行业还是互联网行业,都需要足够的软件技能来支撑你的工作,软件方面大致有PS、AI、AE、C4D、PR、Sketch、principle、Axure、XD,等主流软件。
2)思维提升
思维是指你对产品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洞察能力,这里面包含最重要的就是心理学和行为学的部分;因为在我们做产品时,最需要掌握和理解的就是用户同理心(心智模型)和行为惯性,你越是深刻的理解你的产品目标人群,你就越能做出合适的产品界面,包括配色。
3)创意提升
创意是由灵感组合的结果表现,其祭奠一定是大量的练习和浏览不同的设计风格而最终表现出来的,所以,想要拥有一个头脑风暴式的创意思路,是需要大量的沉淀练习基础和视野拓展的。
4)协作提升
协作是针对我们在日常工作岗位中与其他成员的协作能力,这其中也包含沟通、协调、效率问题,你的能力越高,见得越多,涉及的领域越光,你就越容易和其他成员对接需求;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名UI设计师懂前端代码,他就可以很好的将自己的视觉设计稿解释给前端开发,更强的会直接写出一个公式,这就是协作的优势。
5)解读能力
我们每日都几乎会接收到新的需求与大纲题材,理解材料和需求的能力就是解读能力,你的产品思维越丰富,见得越多,你的就容易理解需求与核心问题。
我还是举例表示一下,一份设计需求,要设计一个模态弹框的引导功能,如果是一名新手设计师,多少会需要二次对接需求;但如果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就会立马想到某产品中的这种类似手法,并理解当前的新需求。
6)写作能力
这里你可能会问,我们是画图的设计师,又不是写稿子的编辑,怎么还有写作能力?是的,这里的写作不是指让你写论文写稿子,而是让你写产品报告、产品功能说明、思维产出的能力,你的写作能力越优秀,你就越能写出精彩并具有缜密思维的产品文档,反之不然。
说完了提升的方向,我再来说说提升的计划,刚才讲到,目前设计师圈里主流的提升计划就是“按年续费”,当然也有按天续费的;比如使用并记录产品日记,这里我主讲“按年续费”。
我们一年365天,你在计划前首先就应该明确你想要提升的方向点,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要先说提升方向的用意,你需要先明确你要提升6点里的哪些点,然后再将它加入你的计划中。
我推荐大家的计划一般是由总过渡到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先来一个宏观计划,比如我一年要专门搞写作和技法提升,这两个提升就是一年的宏观提升,然后我们在针对这两个提升点进行分档;比如我一周要完成2篇高质量写作和7个日常练习作品,这样,就明确知道你一周的提升计划了,然后这还没完,继续细分;这是为了提防我们的拖延症,如果你不细分到天的话,很可能就前半星期推到后半星期,然后后半星期一忙就找借口放弃了。
2篇高质量写作,一篇可以在周一、二、三完成,另一篇在周四、五、六完成,而作品练习就是每日一练了;这样持续一年,你的能力想不提升都难。
前期求稳不求快,每日根据自身的日程做调整,然后固定下来并实施下去,当你适应了这个强度后,你可以在下一年里再给自己“加一把料”。
在做任何自我持续提升的事情前,我们都应该记住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水滴石穿不在水流大小,而是持续。
五、总结
你为什么焦虑?——因为这么久了我都没感觉自己有提高;你为什么感觉没有提高?——因为我现在做的工作都是和之前差不多的;你为什么认为是差不多的?——因为内容一样,没有变化;你为什么会觉得没变化?——因为我想提高一下自己的产品逻辑,可现在的工作还是和之前一样;你为什么想提高产品逻辑?——因为我喜欢做产品,想将来…
通过5问推导法,你就能清楚的知道你想要什么,你未来想做什么,其实我们每个设计师的内心都有一个小宇宙,只不过可能有的还没感觉而已;这样,就需要我们自己去审视一下内心,发现自己心里的美与不足之处,并加以提高。
我相信,只要你拥有目标,立下计划,并稳稳的坚持下去,就一定成为当初你想成为的那个人…共勉!
作者:西瓜,公众号:西瓜的设计
本文由@西瓜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