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认为,消费者成熟度的欠缺是导致设计行业形成不良竞争,偏向商业化发展的原因之一,只有消费者不断成熟了,对室内设计有了更清晰的辨识,对家居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市场才会向更良性的方向发展。
在王凤波老师的理念当中,能够体现个人生活方式的,自已喜爱的家具、家饰、格局、色彩,就是自已的风格。但王凤波表示,“去风格化”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只有当设计师不再持续复制,而是培养自身拥有独特性的时候,“去风格化”才能一逐渐实现。
让设计师在高级平台上坚持“设计”在专业基础上赚钱
网易家居:王老师从事设计工作十几年,一直有自己对设计的独特想法和理念。现在自己做企业了,可以将自已对设计的想法充分展现出来了,那么您觉得我们企业最突显的特色和理念是什么?
王凤波:我们是从8月23日正式开业的。我对这个企业的想法和以前做设计的想法一样。我们这个行业当中设计师的水平不一样,不良的竞争导致很多东西已经不能完全专注于职业本身的需求了,不是设计了,很多是商业的竞争。但是我们做的设计本身也不是纯艺术,是跟艺术沾一点边的行业,可能要上升到精神的层面,如果纯艺术也很难生存。比如有些设计师很有才华,但是他们可能不够商业化,因此赚不到钱,就会被排挤到边缘地带。而一些在我看来不能称之为设计师的人,他们能够赚很多钱,因为会宣传,迎合了市场。
但我依然认为要毫无保留的培养设计师。我们这个企业定位是比较高端的,在工装的项目上定位特色的酒店、会所,在住宅上只做高端别墅、大的豪宅,或者自己搭建的一些项目。我希望我们非常好的设计师能有一个平台,接触到这样的案子,在把他们的才华发挥到极致的同时也能够在经济上有所受益。
网易家居:那您在团队成员的把控上应该是比较严格的。
网易家居:现在的团队成员有很多是您之前的团队成员一起过来的,或者是其他公司有一定知名度的设计师,那么未来我们会从院校发展一批年轻的力量吗?
王凤波:会,我们最近也还在和一个学院谈。我还是希望在我们现有的这些人能够稳定地消化现在业务的同时再招收一批毕业生,因为他们还没有商业化,还是一张纸。我不希望一些很有潜力的孩子在不良的环境中过早的商业化,他们在我这里,可以更好地坚持自已的东西。
2014年主攻主题会所、酒店、咖啡厅等公共项目
网易家居:2014年有哪些具体的发展规划?
王凤波:明年有自己要做的几个项目,我们自己参股开发了一个房地产的项目,明年自已要做这个。还有几个酒店会所今年都在洽谈当中。目前,10月份和11月份要做女子会所,主题会所大概有四五个左右,有两个已经合同签完在做方案了,有两个在做前期的一些准备工作。明年还有几个北京和外埠的大项目。
提高消费者成熟度品质设计方能走入“寻常百姓家”
网易家居:您想为设计师提供这样一个定位高端的平台,让他们可以更好的发挥自已的才华,那么您是不是觉得偏向于高端的设计作品才更能激发设计师的潜能,才可以更好地自我展示
王凤波:当然要有大空间,有足够的投资计划、经济支撑,这样每一个设计师都愿意,就可能发挥得很好,但是这个不是绝对的。比如做会所、咖啡厅,有的时候我们的设计费很高,但是施工的投资会很低,作为一个好的设计师,我们会帮客户把这方面的钱省下来。所以我们不是说有很多钱可以花,用好的材料,就能出好作品。我们用自己的设计理念,用很简单的东西同样可以打造出非常好的设计效果。可能我们的面积很大,但真正的设计当中的元素未必是花很多钱来实施的。这是两个概念,我们的设计费是统一的,就是几百一平米,有些客户可能宁愿把钱花在设计费上,其他施工方面会省一些造价。
网易家居:谈到这里,目前设计行业可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有品质的设计作品多半出现在一些高端场所和豪宅当中。可是大部分经济能力偏低的普通消费者,他们的“家”虽然空间较小,但也需要有品质的生活。您觉得未来设计行业会在这个层面上有所发展吗?
王凤波:我认为有,我也曾经努力这样做过,一度培养了一批年轻的设计师打造小户型。他们的年龄跟那些年轻的业主比较接近,都是刚结婚钱又不多,又希望自己的小蜗居很有创意、很温馨,他们在技术层面上追求很高,但经济上达不到。
同时,我不知道这类客户是通过什么渠道来认识设计师这个群体,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鉴别什么是好的设计,所以他们不懂。如果他们通过一些正确的途径认识到什么是好的设计,这些设计师是有意愿为他们这些年轻群体打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的。但年轻的客户群恰恰都被市场占据了,最后导致千篇一律,谁家都一样。
个人炒作致使设计行业发展趋于商业化
网易家居:您怎么看国内设计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
王凤波:我觉得无论媒体还是外行,大家所了解的设计界是通过一些活动、比赛等等,看到报道说某某是名星设计师,通过这种途径才了解到一些设计师。但实际上,真正好的设计师有很多大家都不知道,他们不做宣传,也不屑做宣传。那些参加比赛的当中不乏优秀者,但大部分我认为是靠商业宣传的,这类比赛10个当中有9个都没有水平。去年新增的整个亚太地区的比赛,我认为还是比较全面客观的,但某某厂商赞助,我认为很多都是内定的。
所以,老百姓并不认识设计师,一看某个是明星就找他,这样就变成了商业性的,而真正好的设计师没有人去追捧,也没有人包装,所以他们生存状况很不好。目前来看,这个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商业化,经常看到一些并不像设计师的人,每天到处讲,但真好的反而难被发现。
另外,目前行业还有一个弊端,就是客户喜欢找外籍设计师,认为只要是外籍设计师就是好的。但是他们一定都好吗?本土的设计师就全都不好吗?真的不是。他们也排挤掉了我们自己的设计师。我认为,只能是客户慢慢变成熟,行业才能向更良性的方向发展。
色彩的和谐运用在于敏感度和搭配比例
网易家居:王老师一直是玩儿转色彩的魔法师,您的作品喜欢运用色彩来展现家的感觉。无论每年的流行色调如何变幻,色彩诠释出的效果不会变。您是如何和谐运用各种颜色,完美展现心中所想的?
王凤波:色彩是有科学性的,我们做色彩构成,有一定的科学性,可以分出冷暖等等,它是有章法的。但是有时候色彩又没有规律,就是人的一种感觉,有的人天生就敏感。比如小孩画画是没有感觉的,他没有学习色彩,但是画的时候可以非常漂亮,各种颜色在一块儿,有的人一搭就很好看,有的人一画就乱七八糟的,这是为什么?其实我们小的时候懂得看世界的时候,从听觉、味觉、视觉、触觉上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对于色彩来讲,有人色盲看不清颜色是天生的,也有的人天生对色彩敏感,但说不出来道理,我就是属于这种。在我的心里没有流行色,我就是发自内心的对色彩的喜爱。
因为所学的专业,我懂得了一些关于色彩的运用和分配,这样色彩就容易把握得很好。其实所有的色彩都是好的,没有不好看的。不好看就是因为搭配,其实搭配也没有关系,主要是因为他们之间的比例有问题的,没有比例就产生不了对比,其他颜色比例大了就把主色调给抢了,比如5种色彩,每一种都占20%,就不对了。可以70%是一个颜色,剩下30%分的很多,比如零点几都不到,你会觉得色彩非常丰富,但你不会觉得很乱,就是因为有主色在里面。
其实基本色就是12种颜色,我们会做一大批的色彩构成,就是学习什么颜色放在一块儿会是什么颜色。
风格即自我“去风格化”之路任重道远
网易家居:今年米兰国际家具展归来之后,很多老师在探讨今年米兰展折射出的设计走向。暨展出的东西不再像过去强调固定的风格,更多地是体现出的人文元素和生活方式。所以设计界掀起了关于“去风格化”的探讨。您对此如何理解?您觉得“去风格化”会是未来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势吗?怎么样才能真正做到去风格化?因为对于一些水平尚未达到一定程度的设计师来说,“风格化”更容易模仿和掌握。
王凤波:那就要看这个设计师自身的阅历和素质。如果一个设计师就只会做一种风格,让他做别的风格,或者跟这个风格沾边的,他做的一塌糊涂,那我认为他不是一个非常合格的设计师。他其实就是在背一个概念,在复制。他对这种风格的设计比较娴熟,就当成一个工作不停的做,让他从框定的思维模式当中跳出来,确实是很难。
这些年,我对“风格”的说法有很多的抵触,但是我们为什么还要说风格,因为它是一个介于客户和设计师之间能够共同表达明白的语言。可能双方都不知道怎么表达,后来设计师找到一个图片说这个是什么风格,户判断是否是他想要的。于是风格变成了一种解释的符号,越解释就越成了固定模式。我们看任何一个案例,你能确定这个就是这种风格吗?其实里面包含很多种元素。如果问我们家里面有多少文化元素在,可能能找出N多种,有的来自于东南亚,有的来自于欧洲,每一个东西都代表了自己的一种文化。所以我觉得“去风格化”的说法,归纳的挺好,不要打上一个风格的印记。作为“家”来讲,我认为风格就是自己,自已喜欢什么,什么就是你的东西。
原来流行“后现代”时,大家全做这种,黑玻璃、黑镜子,全都框定住了。如果把这种名称去掉,大家发自内心的喜欢什么感觉,大概的调子颜色等等,觉得舒服这就够了,这就是一个家的设计。
网易家居:既然已经没有所谓的“风格”的指引,那么怎么才能更好的体现出业主喜爱的生活方式?
王凤波:比如,我想掌握我的生活方式,我不是一个朝九晚五上班的人,我的生活方式比较自由,生活的习惯就是什么东西都可以随手拿到,我不喜欢东西收藏到柜子里整整齐齐,而是希望很舒适,随手拿书随手拿东西,但是看着很随意。那么我怎么展现这样的生活方式?就是不管用什么符号,我的整个体系中的感觉是一个非常自由的空间,摆放的家具形式完全不同,不像之前三加二加一这样的一个套路的沙发摆放形式,我可能喜欢全部单个摆一圈,觉得这样舒服;或者家里没有餐桌,就是喜欢天天在吧台上坐着吃喝,不喜欢聚餐,就去掉餐桌。把原来在脑子里形成的所有必须的东西都去掉,那就变成了你自己的生活方式。
网易家居:这个好像武侠小说中的剑客,学习了很多剑招,但到了最高境界的时候是要把招式全部忘掉,用意不用招。
王凤波:对,比如,在一个家中男主人和女主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在一个大别墅当中,我就可以把他俩的空间做得完全不同。楼下可能非常粗犷,释放田园的感觉,楼上女主人就很艳丽,实现她的公主梦。
我们未来谈住宅,我认为可以谈生活方式,就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可以取消传统的东西。客厅可以全铺小靠包,地下铺一个大的毯子;卧室也可以弄一个小窝,我认为只要彰显自己的个性,或者能表达心理上和感觉上的需求,就没有界限。所以“去风格化”应该是,可以打破原来固有的传统当中客厅、餐厅、卧室、书房有界限的格局,完全可以按照自由的方式,回归到最原始,最本性的状态。我想如果每个设计师可以倡导不用刻意做什么,每一个客户也想这样享受生活的时候,市场就成熟了,家装设计是为人的生活创造居住环境,而不是像样板间一样,为做一个什么东西而做。
网易家居:您觉得色彩会受风格的影响吗?我感觉某一个“风格”的色彩运用也有一些固定的套路。
王凤波:我一直认为色彩应该是最不受各种流行的趋势的影响的,它是附加在所有那些具象的东西上的。例如,简约不一定是从颜色上简,我认为简约是一种感觉。也有一些大的颜色可以做简约风格,但是大家不知道为什么,只要提到简约就想到黑、白、灰,从色彩上也简了。其实我们经常会看到国外的案例,他们做的简约并不是色彩单调,也有很多颜色,但是有颜色的也做的很有线条感,很有几何的感觉。
网易家居:真正“去风格化”之后,格局、色彩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打破。
王凤波:对。我觉得当一个设计师成熟的时候,会形成自己独立的东西。如果每一个设计师都能够把自己培养成这样一个让自己变独特的设计师的时候,他就打破了传统的东西。现在之所以打不破,就是一批批复制,因为一些年轻设计师不会做设计,全是人家怎么做,他就怎么做。比如梁志天老师,影响了一批设计师,都学习他的风格。我认为要想彻底的“去风格化”,仅米兰展上的一些体现是远远不够的,肯定要经过很多年,但是有这种意识就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