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大家还记得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曾在2000年推出的一款概念车———挑战者。虽然被称为“概念车”,但它和今天不少自主品牌的“概念车”不同,当时的挑战者已经完成了全部工程验证实验,并且通过了国家的整车定型鉴定,换句话说,这是一款马上就要走上生产线的“准量产车型”。
挑战者的出现曾令中国的车迷心动不已,一方面,这款外观新颖的SUV很符合当时的市场潮流;另一方面,挑战者是在中美合资的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吉普)内由中国人主导开发的一款产品。时任北京吉普首席造型师的陈群一,正是挑战者的外形主设计师。
挑战者承载荣耀和心痛
在北京吉普主持造型设计,尤其是设计“挑战者”的经历给陈群一带来了一系列的荣耀。然而外界很少知道,在陈群一的心中,带给他诸多荣耀的“挑战者”却是一块难以愈合的伤痛。2001年北京吉普方面多次发出“挑战者”行将量产的信号,并透露出“定价10万元,年产3万辆”等细节信息,但由于中美双方对“挑战者”看法不一,在激烈的斗争后,北京吉普董事会最终没能批准这一自主开发的车型上马。承载北京汽车人梦想,历时4年开发的“挑战者”项目无疾而终。不久以后的2002年和2003年,中国汽车市场突遇井喷行情,经济型SUV大行其道,并将长城汽车等昔日在乘用车领域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推上SUV市场潮头。
面对录音笔,一向爽朗的陈群一却显然不愿意回忆那段经历,他只说让亲手设计的“挑战者”下马,“就像失去亲生孩子一样难受”。
不再设计一款量产车
此后陈群一虽然又主持设计了BJ2S二代军车以及“战虎”军用越野概念车的外形,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方案最终都未实现量产。2003年,虽然心怀对北京吉普的10年情感,陈群一最终还是选择离开,转奔总部位于上海的本土设计公司———同济同捷并担任设计总监。
同济同捷与国内许多企业拥有合作关系并为它们开发车型,但陈群一从未推出过一款自己创作的产品。比如长城汽车的精灵、炫丽、i7以及非凡等车型均由同济同捷主持外形设计,陈群一也经常奔波于保定长城和北京的工作室之间,但创作这些车型外形的全部是同济同捷的年轻设计师。对此陈群一曾解释道:“我的命运比较有趣,凡是我亲手从头到尾设计的车型都没有量产,我想一辈子能够设计一款挑战者也就足够了,以后我不会再独立设计一款车型。现在我所做的工作只是帮助我的团队进行设计,协助他们创作好的作品,这才是最有意义的工作。有些设计总监喜欢将自己的思路强加到设计师身上,但我不会那样做,我非常尊重这些年轻设计师的创作。”
今年4月,陈群一离开同济同捷,转投阿尔特(中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担任设计总监。阿尔特(中国)的前身是北京精卫全能科技有限公司,在造型领域精卫全能与同济同捷在国内拥有同样的知名度。陈群一,他仍然坚持不会再设计一款量产车的理念,他说:“我的目标是要做一个没有作品的大师。”
-设计师专访
4月初,记者采访了转投阿尔特(中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并担任设计总监的陈群一。
车要有生命
新京报:没有干扰时,你希望设计一种什么样的车型?
陈群一:如果是给别人设计一款车,那肯定还是要先了解别人的需求,了解市场上的车型,然后设计比市场上别的车型都高明的车,更满足大家需求的一款车,具体是什么款式我不知道,但这款车一定要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感,要有生命。
我想要给自己设计的车,它肯定不是什么三厢、肯定也不是什么大排量超豪华的,一定是既轻松,又方便的一款车。
体现中国元素
要体现精神层面
新京报:在中国市场,汽车产品需要增加中国元素吗?
陈群一:我觉得现在的一些设计已经将中国的元素形而上学化了。中国元素是什么?我个人认为不是一个圆门,也不是一把扇子。要体现中国的元素应该去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
我非常赞同中国车一定要加入中国元素,但中国元素更多应该是精神领域的东西,比如中国的精神之一是“低调”,“不张扬”,设计时能够体现这种精神就是中国元素和汽车设计的结合。
新京报:现在一些合资公司在中国搞本土化设计,您怎么看这些设计?
陈群一:这是很有必要的,有些植根本土的设计中心已经比较成功。
新京报:那可不可以理解这种设计也是“中国特色”或者说“中国元素”?
陈群一:当然算是,而且这是“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一些国外的设计公司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国市场的特点,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全球畅销车在中国卖不动。
国内设计师要从小做起
新京报:现在国内有很多自主品牌企业热衷于请国外的设计公司来进行新车设计,这是为什么呢?
陈群一:第一,曾经有一些自主品牌请国外的设计公司、设计室设计的产品在中国取得过成功。第二,确实现在一些本土的设计还是不尽如人意。
但是中国设计师会认为,如果整车厂总是不把设计留给本土,那么中国的设计师队伍会没有机会,这会形成恶性循环。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我认为这个过程是,设计师先做一些小的改进设计,在有限的“圈子”里面让企业感到本土设计师的能力,再逐步扩大范围,争取获得企业更多的信任,最终走向更大的设计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