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流行病调查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1犬伤、狼伤人数资料:乡镇卫生院、县医院从2008年2月~2010年1月疫情统计上报犬伤432例,狼伤18例,县防疫门诊狂犬疫苗注射专册登记的598例。
1.2狂犬病例个案调查:27例记载资料中,犬发病21例,狼伤发病6例。
2调查结果
2.1致伤动物:27例狂犬病人,其中18例被狂犬咬伤,3例被健康的家犬咬伤、人亡狗键在;6例被疯狼咬伤。
2.2性别与年龄:男性16例,女性11例;男女之比为1.45:1,青少年发病较多。
2.3季节分布:全年均有发病,以6~9月份发病较多。
2.4地区分布:狼伤发生在山区丘陵;犬伤多数在平原和坝区。
2.5狼伤比犬伤发病率高。
狼伤比犬伤发病率显著性增高,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
2.6咬伤头面部、上肢比咬伤下肢发病率高。
咬伤部位与发病关系极为密切,其发病率以咬伤头面毒比上肢高,而咬伤上肢比咬伤下肢高,其差异极为显著。
2.7狼伤潜伏期比犬伤潜伏期短。
狼伤潜伏期最短23天,最长55天,中位数24天;犬伤潜伏期最长152天,中位数55天,狼伤潜伏期明显较犬伤为短。
2.8潜伏期与咬伤部位有明显区别。
咬伤头面部潜伏期比咬伤上肢短;咬伤上肢潜伏期比下肢短。
2.9犬伤接种狂犬疫苗比狼伤接种狂犬疫苗免疫效果好。
狼伤,犬伤及时使用狂犬疫苗接种,狼伤发病率为31.25%,其中3例全程接种未结束已发病。犬伤发病率为0.17%,显然,使用狂犬疫苗犬伤比狼伤免疫效果好。X2=151.42,P
3讨论与小结
3.2狂犬病发病率与致伤动物种类及咬伤部位:伤轻重、伤口正确处理,狂犬病疫苗接种及时等关系极为密切。本文狼咬伤发病率高达33.33%,犬咬伤发病率为2.04%;咬伤头面部的发病率为7.27%,咬伤上肢发病率为5.06%;咬伤下肢的发病率为2.88%。为此,对于头面部及上肢咬伤者更应重视,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3.3临床表现与病程:27例狂犬病人,临床潜伏期最短23天,最长152天,起病时,伤口周围多数有疼痛发痒或蚊走感,都有怕风,怕水,怕光,怕声的四怕表现,流涎,狂燥症状尤为突出。其中1例起病就有畏寒,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脑脊液变化明显,误诊为乙脑病人,但住院2天后,出现典型的狂犬病症状而死亡。8例狂犬病人起病时出现频繁遗精未见报告病例。本报告病例的病程最短3天,最长7天,一般在3天~4天。
3.4预防措施及经验教训:本报告病例狼伤18例,发病死亡6例,其中5例咬伤后的前2天正规应用疫苗注射,均在第4周后发病,潜伏期23天~24天;而犬伤582例,完成全程狂犬疫苗后,仅发病7例,故全程注射狂犬疫苗后,可使发病率下降,但不能确保不发生狂犬病。因此,对于伤势重者,应加用抗狂犬病皿清,借以延长潜伏期,给自动免疫创造先决条件,联合应用有助于降低发病率。有1例朱某虽然伤势严重,加用抗狂犬病血情,至今未发病。
本报告,犬狼是狂犬病传染源,而“健康”家犬咬伤后发病占14.29%,应采取预防措施,鉴于农村,城镇灭犬工作相当大的阻力,必须做好家犬管理,给家犬注射普用狂犬疫苗,以防狂犬病发生和流行。
参考文献
1目的
通过对哲觉镇伤寒的调查,找到可疑流行因素,为尽快扑灭疫情和今后防治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3方法
3.1调查方法:对疫区水源和学校周边环境进行现场调查、对全部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部份病例严格按1:1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对照调查)。
3.2、统计方法:数据用epidate录入,用epiinfo进行分析。
4结果
4.1基本情况:哲觉镇位于南面距县城98KM,于云南宣威、会泽两县毗邻,辖4片区26个村,9728户,41868人,全镇共24所学校,9054名学生。1个卫生院、26个村卫生室。病例所在的海田片区辖8个村,282户,12454人,7所学校1699名学生,病例所在的瓦竹小学和海田小学相距约18KM。
4.2临床症状及治疗情况:成立了海田、瓦竹两个救治点,累计收治1017名病人,其中49名症状较重的患者转入县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累计上报66例伤寒病例。
病例主要以发烧,头痛、腹痛、恶心为主,体温在38℃持续3天以上有21例,占病例总数的31.82%,体温在37.3℃-37.9℃有45例,占发病总数的68.18%。
4.3实验室结果:省、地疾控中心共采集病例血液标本38份,大便标本14份,肛拭子14份,咽拭子14份。其中,上级部门返回血液检测结果30份(16份肥达氏结果阳性,14份阴性),14份大便标本未培养出伤寒沙门氏菌,其余标本无结果返回。
4.4病例三间分布:
全镇共发病66例,5月31日出现首发病例,6月2日发病15例,出现发病的高峰,6月21日发病1例,以后无病例。
4.4.2病例地区分布:海田小学发病12例,罹患率2.15%,四年级的罹患率较高为5.15%;瓦竹小学发病51例,罹患率12.11%,三年级较高为21.28%(详细见表1)。
4.4.3病例年龄、性别、职业分布:年龄:发病最小年龄6岁,最大年龄30岁,高发年龄为9岁和11岁。性别:学生中男生发病34人,占发病总数的51.52%,罹患率6.37%,女生发病29例,占发病总数的48.48%,罹患率6.50%。男女发病率性别比为1:1.02。职业:散居儿童1例,占发病总数的0.15%,成年人2例,占发病总数的0.30%,学生发病63例,占发病总数的99.55%(详见图3)。
5现场调查结果
5.1水源调查:对瓦竹小学和海田小学饮用水源进行调查,水源为地下泉水无被污染可能,饮用水源未进行消毒处理。
5.2学生饮食习惯调查:
5.2.1学生饮水习惯调查:多数学生在校饮水从家中带来,喝完后也喝学校自来水。学校周边饮用同一水源的村民有饮用生水习惯但无发病。
5.2.2学生在校期间饮食调查:学生均在家吃饭后到校上课,部份学生带洋芋、饼干等食品到校中午食用,学校无食堂,不提供食物给学生。
5.2.3学生在校期间饮食调查:学校门前有小摊贩出售冷饮、油炸土豆、小饼干等食品。其中销售冷饮食品中,有无任何标识的小饮料,货源来自云南宣威市。多数学生有购买这种小饮料的习惯。
5.2.4流行因素调查:病例对照调查结果显示,食用小饮料者与不食用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OR=12.12X2=50.68,95%CI为5.59-27.90,P
6讨论
伤寒是一经过消化道传播的疾病,与吃进食物的卫生情况有关,本次疫情发生经统计学分析与食用三无食品有关,病例症状较轻,实验室未培养出伤寒菌。只有肥大反应阳性而无伤寒杆菌的检出很难对此次疫情进行定性。
【关键词】牛肉汤;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2010年8月12日晚11时30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区卫生局通知,称有疑似食物中毒患者,正在某医院急诊室治疗。接报后,我中心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迅速赶赴医院和事发现场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事发经过
2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2.1患者调查情况。
2.1.1就餐情况:患者孙某某和仵某某2人当晚就餐食物均为10元熟牛肉(大约150g)和一碗牛肉汤(500g左右),并共同喝不到2瓶果啤。其中仵某某吃的比较快,没过几分钟,就说感觉不舒服,头晕,身体站不起来;等到孙某某把自己的牛肉汤喝完后,大概有10分钟左右,也感觉不舒服,头晕,恶心,并在饭店外吐了2次。食用当餐牛肉汤者还有多位(店主提供不出人数),没有类似病例报告。
2.1.2患者临床症状和潜伏期:孙某某伴有恶心、呕吐、头晕、呼吸困难、口唇青紫、腹痛等症状。仵某某伴有头晕、腹痛、胸闷、呼吸困难、口唇青紫等症状,并晕厥一次。两人首发症状均为食用牛肉汤后10分钟左右。
2.1.3治疗及用药情况:医生对2名患者的初步临床诊断为:“呼吸困难、青紫待查,亚硝酸盐?”。对患者仵某某首先进行了洗胃处理,随后用药物亚甲蓝和维C进行治疗;对患者孙某某进行导泻,并用药物亚甲蓝和维C进行治疗。经治疗,2名患者病情稳定,未出现严重后果。
2.2样品采集情况:我中心受区卫生监督所委托,采集到该牛肉汤菜馆当餐熟牛肉、牛肉汤各1份;医院医生提供2名患者的呕吐物各1份,其中仵某某采集的是洗胃洗出的内容物。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医生的初步诊断和特效治疗效果,报验亚硝酸盐项目。
3实验室检验结果
采集的2份样品中,熟牛肉中亚硝酸盐(以亚硝酸钠计,下同)检测结果为10mg/kg;牛肉汤中亚硝酸盐检测结果为300mg/kg;仵某某的呕吐物中亚硝酸盐检测结果为1mg/kg;由于孙某某的呕吐物太少,无法进行检验。
4初步分析
亚硝酸盐是一种常见的物质,是广泛用于食品加工业中的发色剂和防腐剂,可使腌制肉、鱼呈肉红色。如亚硝酸盐加入数量过多,或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可引起中毒[1]。大剂量的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氧化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为高铁血红蛋白,导致组织缺氧,引起肠原性青紫症,人体摄入0.2~0.5g即可引起中毒,3g即可致死[2]。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用药和治疗效果以及实验室检验结果,倾向于认为这是一起由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规定,亚硝酸钠或亚硝酸钾做作为护色剂和防腐剂,加工酱卤肉制品,以亚硝酸钠计残留量不得超过30mg/kg。本次采集患者食用的熟牛肉样品中亚硝酸盐残留量为10mg/kg,不超标;牛肉汤样品中亚硝酸盐残留量为300mg/kg,虽无明确卫生标准,但作为直接入口卤制肉汤类食品,认为可以参照酱卤肉制品亚硝酸盐残留量卫生标准判定,属于严重超标。
根据资料显示,亚硝酸盐中毒剂量为0.2g~0.5g。患者食用牛肉汤约500g,则食入亚硝酸盐约150mg;食用熟牛肉约150g,则食入亚硝酸盐约1.5mg。患者总共食入亚硝酸盐量约为151.5mg,尚达不到中毒剂量。
二是患者在医院诊治期间,均未做血液高铁血红蛋白测定,缺乏实验室诊断依据。
但笔者认为,任何食物中毒都存在个体差异,即使达到中毒剂量也未必同食者都会发病。因此,无论是根据中毒症状,还是临床治疗,倾向认定为亚硝酸盐中毒不无道理。提示我们,在食物中毒判定实践中,不能仅靠有无共餐者群体发病而妄下结论,必须结合中毒者个体差异、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实验室检验等做出综合判定。
[1]杨本兴,张玉超,梅振华.食品营养卫生与管理.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140-141
浅析山东省防氟改水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云中杰,咸树梅,陈培忠,秦玉平
浅谈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的内涵郝晓易,顾晓明
作者撰稿和投稿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温娟,曹汉礼
320名奶牛饲养从业人员包虫病调查郭清山,赛力汗
新疆白蛉生物学研究进展管立人,柴君杰,左新平,GUANLiren,CAIJunjie,ZUOXinping
抗独特型抗体及其在人体寄生虫学中的应用景涛
甲苯咪唑抗包虫病作用及其药剂学研究进展王长虹,孙殿甲,WangChanghong,SunDianjia
目前人体寄生虫病的现状和研究进展柳建发
中子活化分析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王生玲,郑强
茶叶氟研究综合报告王连方
犬种布鲁氏菌病李凡卡,刘为
伊犁尼勒克乔尔玛地区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徐琪毅,吐尔洪
新疆博湖县学生包虫病患病情况调查报告顾再芦,周建华,恰格岱,吾斯曼·尕一提,马文林,吐逊·吐尔地
烟台市参加抗洪的退伍官兵感染日本血吸虫病情况调查王淑香,秦玉君
三起肉毒中毒案例报告樊奇,李欣,尚金凤,曹儒牛
晴隆县1998年伤寒疫情分析袁勇,郑云
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调查分析薛红梅,徐立清,李积权
新疆阿克陶县农区学龄儿童地方性甲状腺肿现状调查库尔班·司马义,艾来提·玉素甫
陕西省燃煤型氟中毒流行现状调查陈宝群,李俊岭,王亚平,范中学,郑来义,李跃
山东省地方性氟中毒患者生活质量调查分析云中杰,范利华,咸树梅,陈培忠,秦玉平
新疆南疆地区儿童氟斑牙与水氟含量的调查沙拉麦提·吐尔逊太,杨扬,李菁,艾海提
海北州托勒牧场动物间鼠疫血清学监测结果韦志良,吉德洪,麻海平
新疆鄯善县两个村碘缺乏病调查结果古丽娜·吐尔地,蒋继勇,杨成忠,玛丽娅,吴健,杨德龙,姜淑梅
哈巴河县铁列克乡人群包虫病B超诊断调查报告宋涛,温浩,王云海
青海省海北州托勒牧场鼠疫防制现状麻海平,韦志良,布英特
云南省登革热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张海林,自登云,龚正达,ZhangHailin,ZIDengyun,GongZhengda
新疆叶尔羌河流域蜱螨区系调查报告邓岗领,蒋卫,叶瑞玉,乔月金,于心
巍山县永建乡小型兽类感染肝毛细线虫调查熊孟韬,杨光荣,吴兴,范崇正,陶开会,王国良,蔡文凤
德令哈市城镇和部分牧业乡中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调查分析道尔吉
石河子农牧团场8~10岁学生尿碘水平调查结果姚明琴,师茂林,吴本宇
青海省德令哈地区三年鼠疫监测结果分析李海龙,马英
特定区域和场所人间鼠疫疫区处理的讨论王晨明,李超
青海省黄南州88名藏族学龄儿童尿碘检测结果白永华,陈占财
浅析鼠疫流行与防治对策于国林,张渝疆,楚定成,戴翔
陕西省1996~1998年人间布鲁氏菌病检菌结果王丽,刘东立,张福利
海北藏族自治州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治效果韦志良,吉德洪,麻海平
陕西省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概况刘晓莉
阿克苏地区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现状及防治对策刘浩如,刘丽萍,凌贤华,周新科
德令哈市城镇居民食用碘盐调查报告道尔吉
克拉玛依市特殊人群碘缺乏病监测结果分析李君梅,李景挺,黄玉莲,林彬
南疆农村推广土盐水加碘防治碘缺乏病的现状和展望徐秉臣,楚定成,张渝疆
温泉县安格里格乡农区居民食用碘盐与人群尿碘水平调查贺建生
阿克苏市儿童和青少年肠道寄生虫病防治效果罗玉生
我国克山病病因研究的近况程云鸑,夏正国
棘球蚴病影响IgE生成的若干因素分析徐志新,郑宏,尹极峰,温浩
新疆奇台县盐厂改进加碘工艺效果观察张卫国
电镜酶技术及其在肿瘤学和寄生虫学上的应用柳建发
饮茶过量氟骨症X线表现王连方,艾海提·艾萨,张玲,何鸿超
肝包虫病临床分类的探讨(附315例分析)蒋次鹏
甘肃陇南黑热病163例临床分析王兴武,李瑛
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误诊黑热病5例报告李国茹,高斌,吴远祥
标准化动物实验设施设立及运作和管理的研究许永华,燕顺生,陈欣如,徐艺玫
量化管理在鼠疫监测工作中的应用探讨张健明,金丽军,李生明
饲料中蛋白质水平对Wistar大鼠体重影响观察徐艺玫,燕顺生,陈欣如,李如松,阿扎提
涎腺肿瘤患者中p185蛋白和p16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李良忠,王凌,王新平,王光荣,关晓航
家用饮水加碘器的研制及应用徐秉臣,热娜·吐尔地,雷刚,阿扎提·热合木
关于鼠疫间接血凝试验诊断标准的分析与讨论叶枫,郭英,马永康,黄宁波
1999年陕西省铜川市碘缺乏病监测结果报告霍青梅,乔章科
脱敏关节丸治疗慢性布鲁氏菌病100例近期疗效观察卿燕,汪赞强,任静,高如常,邰新平,程风清,木合塔尔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的应用现状陈新华,温浩,张耀新
包虫病治疗的现状概况陈根,史大中
1990~2000年新疆弓形虫病研究回顾黄星,张光明,赵华竹
石河子市居民户碘盐监测结果姚明琴,吴本宇,巫志坚
医学期刊论文的几个规范化问题阮红,徐爽
青海省湟中县1998年碘缺乏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冯苍,李全德
新疆轮台县80~90年代布鲁氏菌病流行状况吐尔洪·买买提明,吐拉汗·玉素甫,阿不拉江·吾买尔
浅析医学科技查新人员的素质与服务质量刘伟远,孙天民,邹春梅
人发微量元素测试的应用及有关问题的探讨邓娟
甘肃肃南县小学生防治碘缺乏病知识问卷调查安守义,高玉宝
新疆且末县农村居民卫生知识调查分析冀清萍,热依丽,阿里甫
新疆且末县2001年鼠疫监测与防治策略哈斯木·吾斯曼,
甲苯咪唑O/W型口服混悬乳剂的制备及理化特性研究王长虹,方永江,孙殿甲
大骨节病病尸骨髓血细胞坏死的组织学形态再观察毕华银
新疆8例黑热病报道侯岩岩,左新平,张松
骨盐除氟剂的高温再生研究(摘要)王连方,张玲,王生玲
SD大鼠天然抗日本血吸虫感染免疫特性的初步研究周东明,易新元,曾宪芳,王敏,张顺科
甘肃省肃南县大河地区1997~2000年鼠疫监测结果张玉真,高玉宝,牛卫东,展东辉,李富贵
包虫囊液接种昆明小鼠后某些细胞因子变化的观察许晏,王松,朱明,觉肯·阿海,付玉才
两种鼠疫菌培养基现场应用效果评价唐玉珍,尹家祥,罗大文,唐永朝,曾建芬,江明
中国云南省剑川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生态基本格局研究(摘要)田杰
1999年贵州省晴隆县伤寒流行特征分析袁勇
青海省泽库县包虫病流行病学评价报告何多龙,王虎
新疆额敏县首次发现水(鼠平)感染多房棘球蚴傅承,伊斯拉音·乌斯曼,焦伟,柴君杰
青海省1999~2000年鼠疫流行动态及防治对策李民,王丽
宁夏固原县1981~2001年鼠疫防治回顾与思考赵九德,赵歆雍,李勇,罗锋
三种方法检测疑似鼠疫患者淋巴液的结果分析郭英,吴明寿,张洪英,张丽云,董兴齐
陕西省咸阳市1953~2001年布鲁氏菌病监测结果分析王萍,王延续
云南省楚雄州近年克山病监测报告周凯,侯龙才
陕西省彬县大骨节病综合防治报告吕晓亚,徐刚要,梁树棠,张宝弟,马长安,朱参胜,刘惠兰,邓建侠
流动洗片暗箱在大骨节病病区应用效果分析张华芳,李亨祥,种冠峰
甘肃省华亭县西华乡碘盐防治碘缺乏病10年效果分析刘巧琳,何存寿,郭六六,梁继红
苁蓉丸剂型的改良及临床应用张志刚,刘春光,邹艳波
五种配方药笔对德国小蠊杀灭效果的观察张桂林,张建江,马德新
砷对子代影响研究进展张晨,王国荃,汪师贞
变应性鼻炎的流行病学研究近况邹红云
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吴亮,柳建发,潘雷
陕西省三原县1998年布鲁氏菌病疫情调查报告王延续,王萍
阴道毛滴虫的研究进展黄汇丰,柳建发
新疆鄯善县1990~2001年常见急性传染病疫情特征分析张伟,于红,巨衍,季玉兰
洞庭湖区29个村人畜扩大化疗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效果分析李维藻吴昭武(3)
益阳地区1989—1991年急性血吸虫病统计浅析徐云皆黄奎奇(7)
南县750例急性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分析黎昌跃(9)
1992年君山岛血吸虫病防治试点观察报告彭爱国谢木生(10)
血防宣传教育与控制急性血吸虫病发生的关系熊宗毅潘奇龙(11)
鼎城区晚期血吸虫病调查报告杨世杰(13)
友爱乡阻断血吸虫病流行的调查王国胜陈乾(15)
湖沼地区清害低产地带改造结合灭螺的效果观察晏文忠(17)
血吸虫病重流行区居民用ELISA和IHA检测结果分析田子英黄翠兰(22)
湖南血防科技应用立刻ELISA试剂盒检测血吸虫病的效果观察欧阳训华(24)
5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核心抗原的检测报告朱剑君王巧能(26)
硝苯柳胺小白鼠口服急性毒性试检朱金华张楚霜(27)
晚血门脉高压所致上消化道出血几个中医治则马异凡(29)
中药人工周期治疗排卵功能失调65例分析徐玉珍(30)
吡喹酮治疗130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的护理杨冬梅(34)
浅谈急性血吸虫病的护理谢显钧(35)
吡喹酮诱发类赫氏反应270例分析张命生(41)
湖南省晚期血吸虫病人抽样调查分析苏业群成速(1)
肝脏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近代概念伏云芳(5)
晚期血吸虫病的肝脏病理伏云芳(9)
日本血吸虫性肝硬化的免疫病理学研究:...蔡文华(14)
血吸虫性肝硬化与肝炎后性肝硬化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郭继雄(17)
B超诊断血吸虫病的价值孙可英(21)
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与肝炎后肝硬化B超观察的比较易哲生黄令霞(25)
肝硬化和非肝硬化门脉高压的直肠静脉曲张发生率Chaw.,Y曾群英(27)
晚期血吸虫病人血清生化免疫指标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李之舜(29)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诊断与治疗黄令霞(31)
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内科治疗李英达(34)
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江起雄(37)
晚期血吸虫病肝脾肿大的中医辨证治疗胡栋梁(39)
门脉高血压症的外科治疗概述蔡德有(41)
肝性脑病发病机理和治疗进展龚连春(43)
肝肾综合征蒋癸未(49)HttP://
晚期血吸虫病危重症病人的计划护理刘胜姣黄应黔(53)
李和村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第一年观测报告何作通史富先(1)
九Lun村血吸虫病新疫区流行情况调查周述田方毓川(7)
63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心电图分析沈利亚(25)
中国血吸虫病流行特征与防治策略湖南血防科技袁鸿昌(29)
湖南省血吸虫病实验诊断方法及质量控制(37)
保护灾区人民健康控制急性血吸虫病(1)
血防目标管理疫区分型定级和对策效果评价指标的研究陈焱周达人(3)
湖南省一九九0年血吸虫病疫情分析(14)
洞庭湖防洪大堤函闸进钉螺情况的调查报告(18)
益阳地区湖沼型三种亚型疫区血吸虫病调查报告马兆鹏向钢(27)
采用单纯人畜化疗防制湖汊型流行区血吸虫病的效果观察周润生(39)
血吸虫病合并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关系的探讨伏云芳黄令霞(45)
用三种免疫学试验检测血吸虫病的结果分析潘文彬(48)
B超对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肝脏损害程度分型的探讨王佩炎(49)
血吸虫病患者病原治疗期间的心理护理刘君艳(51)
粪便中曼氏血吸虫卵的分布与保存Rata.,RC郭勤(53)
洞庭湖外睾吸虫的发现及其生活史的研究张仁利左家铮(1)
南县新尚村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佘力朱寅春(5)
永福村血吸虫病疫情演变与分析张如坤田益(8)
虾虮村血吸虫病流行因素调查鲁炳坤张学毅(11)
新丰村血吸虫病疫情严重回升调查刘志明(13)
514例晚期血吸虫病临床及其流行因素分析曾荫晖(16)
非疫区耕牛在血吸虫病传播国的地位和作用方月华(19)
五氯酚钠缓释杀灭血吸虫尾蚴现场试验李迪民王利泉(22)
肠道蠕虫虫卵分离机检测虫卵效果的观察报告郭勤肖群(24)
现场应用六种血清学方法诊断血吸虫病的比较杨伏林曹鸣魁(27)
晚期血吸虫病上消化道出血外科治疗的疗效观察张明亮刘庄群(32)
脾切除治疗儿童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的远期疗效章锦忠何新民(35)
肝性胸水31例临床分析张水芳张运苏(36)
24例晚期血吸虫病并发症的护理体会聂立华张承顺(41)
湖南血防科技浅谈基层血防站的护理管理沈旭平(43)
1.112月22日下午1点30分,到达县第二人民医院,对病人进行初步调查处理,采血样本2份,于晚上11点完成艾滋病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
1.212月23日,流行病调查小组赴病人所居住的道里乡开展调查和处理,对疫点进行了消毒,采集密切接触者血样2人2份。当天,将住院病人血样送市疾病控制中心,晚上11点完成检测,结果为阳性。
1.312月24日,凌晨2时,病人因抢救无效死亡,流行病调查小组到县第二人民医院进行终末消毒,并将血样送交山东省疾病控制中心进行确认检测,结果为阳性。2调查结果
2.2临床资料患者因呼吸衰竭而致昏迷入院,体温38.6度,腹股沟双侧淋巴结肿大,外阴溃烂,血压偏底,体态消瘦。临床诊断为:①呼吸衰竭;②恶液质。
2.3实验室检测①12月22日,县第二人民医院试纸条筛查阳性;②12月22日,县卫生防疫站酶标筛查阳性;③12月23日,市疾病控制中心酶标筛查阳性;④12月25日,省疾病控制中心检测,确认为阳性。
2.4结论经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患者杨伦伦为艾滋病病人。3预防控制措施
狂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在哺乳温血动物中流行,病死率为100%,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近年来在我国有逐年增多的趋势。2010年12月22日,我县出现了1例狂犬病死亡病例,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基本情况患者张某某,男,51岁,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柴堡乡柴堡西村。据患者家属回忆,2010年11月21日患者被村中1只犬咬伤手部,未进行任何消毒处理,也未注射人用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及狂犬疫苗。12月17日出现症状,有伤口麻木、周身不适、烦躁。12月18日出现咽喉紧缩、四肢蚁走感即到中医院诊治,经医生检查未查明原因,后经询问既往史,听说被狗咬伤过,医生对诊断狂犬病没把握,即转我单位,经我单位诊断为狂犬病初期症状。医生认为住院治疗意义不大,需回家观察一天再说,即回家,病情未见好转。12月19日患者病情加重,出现吞咽困难、恐水、怕风、怕光、怕声、抽搐、等症状,临床诊断为狂犬病,12月22日在家中死亡。
2流行病学调查柴堡乡柴堡西村,有人口775余人,大多居民家庭养有狗、猫等家畜,均为放养。2010年11月20日患者被村中1只犬咬伤手部,村中无其他人被此犬扑及抓(咬)伤。狗于2010年11月21日发病,咬伤人后被打死。
3讨论一旦遭犬、猫等动物咬伤,应立即彻底处理伤口并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及狂犬疫苗。
4狂犬病的防治据报道,90年代后兴起的宠物热,已使全国养犬达2亿只,如果管理不善,这2亿只犬会给人们带来多少致死的危险,简直令人不敢想象。唯一要做的是扎扎实实搞好预防,采取综合防止措施:
4.1禁止养犬,对饲养犬要加强管理。
4.2克服群众中存在的麻痹思想,提高预防和控制狂犬病的认识。
一、职责
(一)县级卫生监督机构
1、总结、统计分析本地食物中毒发生情况,上报市级卫生监督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并提出相应预防、控制措施。
2、对辖区内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患事故进行调查处理。
(二)各级医疗机构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因食物中毒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必须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例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例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指定的医疗机构。
二、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和控制的准备
(二)食物中毒事件组织准备
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做好法定报告人的食物中毒报告管理和培训工作,制订食物中毒
事件发生后的应急方案,落实人员责任制和紧急事件值班制度。
县卫生行政部门应指定有相应技术和能力的实验室做好随时接收和检验中毒样品的准备。
各有关卫生、医疗机构应制定食物中毒报告和抢救、处理制度,保证突发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和控制所需要的人员、交通、通讯、调查和采样设备的基本需要。
(二)食物中毒事件现场调查常备用品准备
表1食物中毒现场调查常备用品
种类主要物品
采样工具
注射器、肛拭子、消毒棉签、消毒纱布、调匙、勺子、镊子、剪刀、屠工用刀、酒精灯、标号用品、75%酒精、其他消毒灭菌器具等
样品容器灭菌塑料袋、广口瓶、灭菌试管、灭菌粪便盒、样品冷藏设备等
防护用品工作衣或隔离衣、口罩、白帽子、手套、靴子等
调查用表食物中毒个案调查登记表、调查结果汇总表、卫生监督文书等
检验设备毒物快速分析设备、深部温度计等
取证工具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
参考资料各种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食品卫生相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有关专业技术参考资料等
食物中毒现场调查常备用品应指定一个科室负责配备保管,并保持用品齐全,需要消毒用品由检验室负责消毒,每周消毒一次。检验室应常备毒物检验试剂,配制好的试剂应单独存放,国家法定长假和重大活动开始前,微生物检验室应准备充足样品保存液和培养基。
(三)食物中毒事件抢救物品准备
各级医疗单位应储备一定数量的催吐、洗胃、导泻设备和特殊治疗药品,并不断补充更××,用于食物中毒事件抢救和治疗。
三、报告登记
(一)报告
县卫生行政部门接到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报告,应当及时填写《食物中毒报告登记表》,并报告县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县卫生行政部门对发生管辖范围内的下列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实施紧急报告制度:
1、中毒人数超过30人的,当于6小时内报告县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2、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者死亡1人以上的,应当于6小时内上报卫生部,并同时报告县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3中毒事故发生在学校、地区性或者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的应当于6小时内上报卫生部,并同时报告县人民政府和上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4、其它需要实施紧急报告制度的食物中毒事故。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报告。
县卫生行政部门接到跨辖区的食物中毒事故报告,应通知有关辖区卫生行政部门,并同时向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二)登记
接报后,根据《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要求,及时填写《食物中毒事故处理报告登记表》,记录中毒事故有关内容:
1、发生单位及地址
4、病人中毒表现、就诊或所处地点、救治措施及病人情况
四、组织开展现场调查
(一)食物中毒现场调查处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1、尽快查明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经过:
确定食物中毒的病例。
查明导致中毒的食品。
确定食物中毒致病因素(病原)
2、提出和采取控制食物中毒的措施。
3、协助医疗机构对中毒病人进行救治。
4、收集对违法者实施处罚的证据。
5、提出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措施和建议。
6、积累食物中毒资料,为改善食品卫生管理提供依据。
(二)调查前的准备
县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食物中毒的报告后,应立即着手在2小时内组成调查处理小组,携带表1所列的调查物品赶赴现场。调查处理小组应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由食品卫生监督人员、检验人员和流行病学医师组成。调查人员应分头对病人和中毒现场进行调查。
(三)现场卫生学、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对病人、同餐进食者的调查;对可疑食品加工现场的卫生学调查;采样进行现场快速检验和实验室检查;根据初步调查结果提出可能的发生经过及防止中毒扩散的控制措施等。
对上述内容的调查应进行必要的分组和分工,各方面调查应尽可能同时进行,必要时组成现场领导小组,分别就病人抢救、现场调查、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协调指挥。
1、对病人和进食者的调查
对病人的调查应注意以下环节:
对疑难中毒事故的调查应对有关可疑食物列表分别进行询问调查,调查时注意调查和分析发病者与未发病者的进食食物的差别。
通过调查综合提出以下信息:(1)发病人数。(2)可疑餐次的同餐进食人数及去向。(3)共同进食的食品。(4)临床表现及共同点。(5)用药情况和治疗效果。(6)需要进一步采取抢救的控制措施。
调查时应注意了解是否存在食物之外的其他可能与发病有关的因素,以排除或确定非食源性疾病。对可疑刑事中毒案件要将情况通报给当地公安部门。
2、对可疑食品的加工过程调查
向食品加工制作场所的主管人员或企业负责人详细了解可疑食物加工、制作的流程,将可疑食物各加工操作环节绘制成操作流程图,注明各环节加工制作人员的姓名,分析并标出可能存在或产生某种危害的加工操作环节。
了解厨师和其他参与食品加工制作人员的健康状况,以排除或发现食物被食品加工人员所携带的病原污染的可能性。
对现场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食品污染和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记录,必要时进行照相、录像。
3、采集样品
现场调查人员应尽一切努力完成对中毒发生现场可疑中毒食品的样品采集工作,根据具体情况采集病人排泄物、血液等样本。食物中毒检验样品及采样方法见表2。
表2食物中毒检验样品及采样方法
样品种类采样数量采样方法
粪便2ml(g)置样品容器内
呕吐物50—200g置样品容器内
血液不少于3ml静脉无菌采样
尿液30-50ml取清洁中段尿
固体食品200—500g切取一部分置样品容器内
液体食品200—500g摇匀后置样品容器内
其他样品根据检验需要视情况采集可能含有毒物的样品
样品采集时应注意以下环节:
采样的品种
一般按病人出现的临床症状和检验目的选择样品种类。样本一般包括病人的呕吐物、血液、尿液、大便、剩余的食品、食品容器和加工用具表面涂抹等,可能条件下还应采集厨师和直接接触食品人员的手拭、肛拭等。
采样方法样品应按照无菌采样方法采集。备检样品应置
对一起发病规模较大的食物中毒事件一般采集10—20名具有典型症状的病人的检验样品,同时应采集部分具有相同进食史但未发病者的同类样品作为对照。
4、调查情况的初步分析
病例确定通过现场核实的发病情况和进食情况分析,提出确定病例的标准,按确定的病例标准对现已发现或报告的可疑病例进行鉴别。
病例确定标准可参考以下方面:(1)计算病人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与体征的频率,确定病人的突出症状与伴随症状。(2)按临床发病情况,确定病人中毒的轻重。(3)按是否有医师诊断确定病例是否为临床诊断病例。
对尚未报告或就诊的病例进一步进行登记调查。
分析事件可能的发生原因
(四)中毒的控制和处理
对可疑食物中毒事件应尽早采取控制和预防措施
县卫生监督机构在接到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报告后,应当采取下列措施:
1、组织卫生机构对中毒人员进行救治;
2、对可疑中毒食物及其有关工具、设备和现场采取临时控制措施;
3、
组织调查小组进行现场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填写《食物中毒个案调查登记表》和《食物中毒调查报告表》,撰写调查报告,并按规定报告有关部门。
县卫生监督机构对造成食物中毒事故的食品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事故的食品可以采取下列临时控制措施:
1、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
2、为控制食物中毒事故扩散,责令食品生产经营者收回已售出的造成食物中毒的食品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
经检验,属于被污染的食品,予以销毁或监督销毁;未被污染的食品,予以解封。
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食品卫生监督程序》的有关规定对食物中毒事故进行调查处理,调查工作应当由卫生行政部门2名以上卫生监督员依法进行。
五、技术处理
(一)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1、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
采取病人血液、尿液、吐泻物标本,以备送检。迅速排毒处理,包括催吐、洗胃和导泻。对症治疗和特殊治疗。
2、中毒食品控制处理;
保护现场、封存中毒食品或可疑食品。采取剩余可疑中毒食品,以备检验。追回已售出的中毒食品或可疑中毒食品。
3、根据不同的中毒食品,对中毒场所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
六、食物中毒诊断依据
(二)同起食物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三)潜伏期一般较短,病程以致病病原的种类和中毒个体差异而不同。
(四)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
(五)从中毒食品和中毒病人的生物样品中检出能引起与中毒临床表现一致病原。
(六)未取得足够的实验室诊断时,可判定为原因不明食物中毒,必要时可由3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食品卫生专家进行评定。
七、实验室检验
(二)检验项目的选择根据本起中毒病人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尽快推断致病因素的性质和中毒原因,确定检验项目。
(四)必要时对可疑中毒样品进行动物毒性实验,现场应急情况下可采用简易动物毒性试验。
八、综合分析和善后处理
(一)对食物中毒事件调查过程中收集的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可疑食品加工制作情况调查资料和实验室检验资料应及时进行汇总分析,并按有关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判定依据和原则做出综合判定。
(二)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对中毒食品和肇事单位做出相应处理。
(三)根据中毒原因和致病因素对中毒场所及有关食品加工环境、物品提出消毒和善后处理意见。
(四)
[关键词]麻风病;线索调查;历史资料
为了解赤壁市麻风病患者防治及管理状况,根据《湖北省麻风病防治规划(2006-2010年)》的要求,2009年6月,对赤壁市麻风病人开展了线索调查,并开展了中期评估工作,现将调查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根据赤壁市麻风病历史资料记载的患者,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乡镇卫生院、村医、民政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开展线索追踪调查。
2结果共发现麻风病历史累计38例(MB17例,PB21例),从1938年到1985年47年间,出现麻风病例有22年(见表1),病例呈簇集状点状分布。
表11938年-1985年赤壁市麻风病发病情况
3讨论赤壁市于上世纪的1982年起开展了大规模麻风线索调查工作,到1991年共发现麻风病患者38例,通过麻风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析,首例麻风病发生于1938年,但最早确诊病例为1955年,最后1例发病于1985年。38例麻风病例中,通过专业门诊发现21例,线索调查发现5例,综合医院发现5例,群众报病,家检发现7例,发病率最高的年份,是1958年2.25/十万,由于赤壁没有麻风病防治专业机构,对发现病人由市卫生局派专人送往武汉、洪湖、嘉鱼等医疗定点专业机构医治,主要以氨苯砜治疗为主,结合中药等。1982年后由市卫生防疫站兼管此项工作,治疗工作改为住院与在家治疗相结合办法,同时也做好院外病人服药监测和管理工作,每年对治疗病人开展随访及家属检查工作。病人住院期间的生活开支、医药费用,由民政、卫生部门解决,为病人排忧解难,保证了病人的治愈率和病人监测管理工作的开展。
1987年8月经湖北省、咸宁地区联合检查组临床检查确定当时尚存10例现症病人,MB5例,PB5例,1988年元月按MDT、MB、PB方案开展治疗,接受治疗率100%。规则服药率:按MDT、MB、PB服药要求,正规服药率100%(1989年9月经省医科院皮肤研究所检查,10例均达到临床痊愈标准)。历史总治愈率,除去愈前死亡4例,治愈率为100%。
为进一步搞好麻风病人后期监测工作,1989年在省、地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对历史麻风病人系统的流行病调查工作,健全建制了三表(病历表、流行病学调查表、畸残情况表),使麻风病资料管理做到规范化,为麻风病人提供微机科学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