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RoboBusinessPitchFire大赛中取胜的Glidance公司,也凭借导盲机器人Glide在CES2024中赢得了机器人类别的“创新奖”。它集成了用于导航和躲避障碍的尖端传感器,通过手柄上的触觉和音频向用户发送指示,Glide能够像导盲犬一样帮助视障群体。
鉴于培养及维护一只专业导盲犬的价格昂贵,很多人甚至称之为“用爱心包裹的昂贵生意”。但现实是,受限于成本,数百万部分失明和盲人没有导盲犬,不过在现在,像Glide这样的自动化设备可以用来改善这一窘境。
Glide机器人是如何工作的?
“这就像抓住别人的手一样简单和熟悉。”Glideance表示,Glide使用一系列车载传感器、摄像头和人工智能来分析周围环境,并引导用户远离危险。手柄中的触觉反馈传感器向用户发送反馈,指示他们何时应该减速。Miller表示,该设备将与导航APP配合使用,用户可以简单地输入目的地,并让设备引导他们走向目的地,这与自动驾驶汽车没有什么不同。
根据导盲犬饲养者GuidingEyes的数据,2017年,在美国,只有2%的部分视力和盲人拥有导盲犬。尽管这些小狗通常是免费提供的,但训练和繁殖它们的费用可能高达每只5万美元,而且只有大约一半的小狗通过了训练。工作导盲犬通常也会在五六年后退役并更换。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得对这些狗的需求远远大于供应。从理论上讲,引导机器人可以填补部分空白。
米勒说:“人们问我,为什么它没有四条腿和爬上台阶,原因是如果它有,你将花费75000美元。如果我们要在规模上产生影响,我们必须利用自动驾驶汽车行业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技术,但要制造一种功能强大、价格合理的超简单设备。”米勒将使用Glide的体验描述为类似于抓住另一个人的手臂进行指导。米勒说,当设备出厂时,用户可以在自发或指令模式下操作。前者适用于大致知道自己想去哪里的用户,但使用Glide可以保持直线行驶,避免潜在的危险障碍。
Glide创始人本是视障者
Glidance的创始人兼CEO阿莫斯·米勒(AmosMiller)自己也是一位视障者,Glide也正是出自他的手,他希望帮助视力丧失的人重新获得独立。因为,一种叫做色素性视网膜炎的遗传病米勒在20多岁时失去了视力。当他完成计算机科学学位并开始高科技职业生涯时,米勒便逐渐失去了视力。因为,他视力丧失的经历使他对视觉障碍者的需求有深刻的理解和同情。
以此同时,他坦诚自己也是一名导盲犬使用者,也尝试过使用导盲杖,但他并不擅长使用导盲杖。尽管导盲犬是一个很好的助力,但当你不熟悉一座车站的布局,但又要等待30分钟才有人来引领你时,就会感到无助和令人不安。因而,米勒下定决心,要让Glidance彻底改变盲人的独立出行方式。
在其团队努力下,开发了Glide,这款全新的机器人导航助行设备利用AI与传感器来引导人们前行,使他们在遇到障碍物时能够自如规避,让盲人朋友能够感知周围环境,找回自信和独立的生活方式。
对于盲杖这项技术,米勒觉得这是伟大的发明,但还不够好。因为要想有效使用盲杖,需要发展一种被称为"海岸线"的技能,凭此来察觉并避开障碍物。具备这种技能,无论在城市中还是建筑物内,都必须积极利用全部感知能力来定位自己的位置。
在最初的设计阶段,Glide的构想是利用轮子上的电机引导用户前进,但这种被动状态使用户失去了自主性。最后,他们决定去掉车轮上的马达,让用户推动设备前行,这一设置大受用户欢迎。这也降低了系统的复杂性,氛围单位的重量,减少了对大型电池的需求,降低了总体成本。
值得一提,Glide集成现有的地图电商功能功能,拓展盲人的活动空间。他不会自己将Glide转变为一款导航助手。他将Glide与现有的导航应用程序一起协作工作,用户只需在Google上设置目的地,其步行方向就会作为路径点发送给Glide,Glide则会引导用户走到指定的餐厅。同时,他们也计划将Glide集成到类似Target(美国零售商)的应用中,帮助用户更好地进行购物。
发力导盲机器人研发正当时
近年来,人口红利的日渐消失,自动化生产需求的不断释放,让机器人在工业制造业领域迎来了十分迅猛的发展,以搬运、码垛、切割等机器人产品的崛起为标志,一个百亿规模的庞大市场快速形成,潜力蓝海正在迎来持续转化与释放。而伴随着工业机器人发展的逐渐成熟,以及应用场景的日益扩大与深化,机器人的商用价值也开始迎来新的变化。应用场景从工业领域向服务领域延伸渐成趋势,医疗、教育、家庭服务等机器人产品加速落地,服务机器人日渐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宠。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许多盲人、低视力人群,他们由于受到视觉障碍的限制,出门和行走极其不便。当前,我国视觉障碍者的数量居于世界前列,盲人超过500万人,低视力者也有数百万之多,几乎每年视觉障碍者人数都会新增上百万,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20年我国视力残障人士将达到5000余万,社会和谐度和幸福度将遭受重大考验。
本来,依靠辅助设施掌握行走的方式和特征,是视障人士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盲人和低视力人群数量的急剧上升,他们的导盲需求开始不断增多,对导盲工具与基础设施的要求也显著提高。
眼下,我国对于导盲工具的研究普遍落后于国外,国内的研究重点基本是在拐杖方面下功夫,如北京理工大学研制的“导盲杖”,在导盲机器人上的研究相对而言明显不足。具体原因是由于移动式导盲工具所需要的技术要求更高,研究导盲机器人需要注重以下四方面的功能。但未来加大投入与力度将是必然趋势。一旦我国导盲机器人的研发进入正轨,将对现有导盲设施和现状带来颠覆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