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公益型电商平台,我在举例的时候会避开一些涉及到公司内部决策或隐私机密的地方)
我认为得先理解需求是什么?然后需求会从哪些地方来?如果自己挖掘需求该怎么做?需求来了之后该怎么记录?记录以后该怎么进行分析?分析之后该怎么进行验证?验证之后怎么进行排序?
什么是需求?需求能分类的维度有很多,但我觉得应该先从源头开始分,也就是从立场的角度,可以分为用户需求和公司需求。我们一般所说的需求都是用户需求,但也不能忽略公司的需求。
根据KANO模型,用户需求可以分为基本型需求(痛点:用户有意识)、期望型需求(痒点:用户可能有意识)、兴奋型需求(兴奋点:用户可能无意识),与无差异需求、反向需求。
(网图,侵删)
举例:
期望型需求有很多,比如在吃的方面,一般城市用户希望能买到更原生态的农副产品,能吃得更健康;比如没有明确购买目的的用户在浏览商城时,系统个性化地推荐给他了想要的商品;
对于公益型电商平台来说用户的兴奋型需求,可以是用户通过使用产品能完成一些精神上的追求,比如购买农副产品,被告知能帮助到大山里的贫困户;也可以是产品上一些小的功能点让用户觉得惊喜,比如生日时的问候等。
前面提到的根据kano模型而来的基本型/期望型/兴奋型需求,平常工作中我们可能用得更多;而马斯洛理论则是将用户需求从本质上进行分解成不同层次。
这是常见的两种需求理论,我希望能将这两种理论联系起来,并通过一些实际的案例进行说明。
我认为生理需求可以对应基本型需求;安全需求可以是基本型需求,也可以是期望型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可以是期望型需求,也可以是兴奋型需求;自我需求可以对应兴奋型需求。没有一概而论僵硬的分类,需要具体事例具体分析。
A.生理需求:
如基本的吃穿住行用等,这些人类活动是需要相应的物品去支撑,现代人类不可能每样产品都自己去生产,只能购买。线下去商店购买是一种途径,通过电商平台购买也是一种途径。
举例:金钱其实也算一种生理需求,在现代社会没有金钱可能都无法很好地生存下去吧;所以,在用户购买商品的同时能得到一定的物质奖励,能对用户的消费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B.安全需求:
人们的感受器官能通过外界的一些途径获取信息,而获取到的信息结合自身的认知,可能会转化为一些使内心不安的因素。减少了安全感,自己出于本能会主动地去获取安全感。
比如对健康的担心,对贫困的恐惧,对无知的忧心等。
举例:从期望型需求来说,人们都希望能吃得更好,这个好不过不光是食物的丰富,还有食材的纯天然。抵触添加剂这样的工业品,正是源于对健康的担心。
你以前不知道吃什么对身体好,我告诉你了,你就获取了信息;但你以前认为这是骗人的,你就会不相信,产生不了对安全感的需求感。那我如果告诉你原理呢?吃了之后你的身体会得到什么,是怎么产生作用的,可能就会改变你的认知。所以安全需求也可能是期望型需求。
从基本型需求来说,产品设计时,比如用户在输入支付密码的时候加一些交互,可能会打消用户对泄露密码的顾虑,让用户能更安心的输入密码,也提高了用户对平台的信任感。
C.社交需求:
人是群居动物,对社交的需要是刻在基因里的。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心和照顾,同时也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等因素都有关系。社交包括友情,爱情,亲情等情感;也可以分为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
举例:从期望型需求来说,比如我在购买商品时能参考商品的评价,购买数量等他人留下的痕迹;购买过该商品的用户可以对商品进行评价,没买过的用户也可以对别人的评价进行点赞,评价等操作。
这些互动性的功能就能让每个用户这样单一个体联系起来,让用户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冰冷的商城,就像菜市场买菜那样热闹。
从兴奋型需求来说,比如用户生日的时候可以推送祝福,对用户来说就是来自陌生人的关心。
D.尊重需求: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也希望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和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价值。
尊重需求作为期望型需求时可以是对我人身的尊重,作为兴奋型需求时可以是对我成绩的尊重。
尊重需求是可以暗合在社交需求之中的,对我的尊重,可以是来自其他用户,也可以是来自平台。
举例:比如,如果用户只是单纯的购买了一个商品而没有与他人产生交集,又哪来的尊重呢。所以商品评价的点赞就是一个尊重需求的体现。我发布了一个评价,其他人觉得我的评价对他有用然后点赞,我看到点赞数量越高,就觉得他人对我的认可度越高。
E.自我实现需求:
指对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能力到最大程度的需求。人们希望能对自己的表现或获得的成绩非常满意。炫耀也可以理解为自我实现的外在表现。
举例:从产品设计上来说,比如我们平台的会员有不同的等级,通过一些规则能达到较高的等级,但用户也希望自己的等级能被别人所看到,不然就变成自嗨了。所以在商品的评价页面里的用户头像,查看用户的个人主页等可以加上等级,甚至加上一些交互效果。
从更高一层面来说,我们是公益电商平台,我们可以告知用户,在我们平台上购买农副产品,是可以帮助到贫困地区的卖家,为他们的脱贫致富献了一份自己的力量。这就相当于升华了单纯购买商品这一行为的意义。
公司需求也就是在满足用户需求之后,公司希望能得到一定的回报;回报可以是金钱,也可以是boss的愿景等等多方面。
这是一个大的需求方向,有了这条方向,就可以拆解许许多多的小需求,逐一去完成。就像搭建一个电商平台,就得有后台,后台就得有商家管理,商品管理,订单管理等等功能。
同时,在公司不同的发展阶段,公司需求的侧重点不同,甚至也是可以改变的。
比如我们平台是一个公益电商平台,希望通过搭建这么一个中间的桥梁,能帮助到大山里的贫困户,这是愿景;而通过收取中间的佣金能得到一些金钱回报,同时也能把生意做得更大。
比如搜索引擎的权重比例也会随着公司的发展而不同。一开始公司的需求可能是想鼓励商家多上商品,所以上新多的商家下面商品的权重分数比例会更高,展现在用户面前的几率也会更高;
商品数量丰富后,为了冲销量鼓励商家多推广,就可能累计销量这一因素的权重比例分数更高;
销量有了就得抓品质,那么好评率,差评率,退货率等因素占比又会更高。
公司需求和用户需求有很多,其中一些是相向而行,而一些可能是存在矛盾点的,甚至有一些是背道而驰的。得先满足用户需求才有实现公司需求的可能,所以公司需求也可以随着用户需求而妥协。
比如用户希望能买到便宜的东西,那公司抽商家的佣金就需要少一点,但是公司投入金钱搭建这么一个电商平台后也需要盈利才能运转。
比如公司希望促活,就要运用一些运营手段,就像发送活动的推送;如果推送的频次没把握好,可能用户就会认为这是一种骚扰。
所以,产品经理的其中一项任务就是对这些矛盾点进行不断协调,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最佳是相对的,只有不断地去试错),并尽可能的去实施(其中可能受到一些各方面的阻力)。
A.用户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会付出成本
所以要想提高用户使用产品的欲望不光得挖掘需求的深度和广度,还得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
B.只有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用户才有动力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其实这一点也可以用到需求的优先级管理里,只有最底层的功能做了,满足用户比如下单的需求了,才能去做更高层次的功能,比如运营一些活动。
C.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不同
每个产品的定位不同可以用不同的维度来对目标用户人群分层,分层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的研究不同层次人群的喜好,并针对这群用户来做功能。
比如读书类app可以通过学历来分层,而电商产品是直接产生交易,可以用收入来分层。
当然,分层也不是绝对的,得具体功能具体分析。比如我在电商平台上做一个卖书的活动,就需要以学历来分层了。
D.需求不会改变,但需求的解决方案会与时俱进
个人认为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类为了能更高效地满足自身的需求。比如购买东西,以前是人人都从事生产,你生产盐,我生产米,物物交换;后来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工业发展,通过流水线集中生产大大提高效率,但生产出来的商品会经过物流,经销商等,商品的生产成本是降低了,但物流成本增加了;再后来为了降低中间成本,迎来了电子商务时代,工厂直销等概念也出来了。
所以,需求还是那个需求,只是解决方案变了,变得更高效了。
我说这个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明“透过显像看本质”这句话,本质没变,但是显像各式各样。
E.不同情形,用户对需求的迫切程度可能不同:
比如现在疫情期间,大家宅在家里没事做,可能对视频平台会员的需求量更大;专家提醒大家要加强锻炼,这可能也是健身类app向非健身爱好者推广的一个机会。所以产品也需要随市场而不断改变,这就是为什么需要运营产品的一个原因。
有公司、市场、用户调研、用户反馈、数据分析、竞品分析等途径。
领导、同事都可以提供需求或建议,而自己可以主动挖掘需求,在下一板块讲到。
市场的政策、动态等都可以作为参考,毕竟产品做得再好不被市场接受也是浪费资源。
举例:比如之前我在设计退换货功能的时候,了解到“七天无理由退换货”这一法律政策,除了“4+1”类商品,其余商品都得支持七天无理由退换货。所以就得在后台的商品管理模块、售后管理模块中加入相应的功能。
用户调研可以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共5种方法
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
(其实数据分析也可以算用户调研里定量研究的一种,但是我觉得单独提出来可能会更好)
总结,为什么一开始是拿着脑图而不是原型图去找负责人?因为一开始连流程和功能都没确定清楚就设计原型会导致返工,做许多无用功;如果沟通过程中有一些说不清楚的,可以厚着脸皮去和他们实际工作,可能印象会更深一点。
主要是指上线后用户通过某些渠道给出的反馈。
可以在客户端里做一个反馈的功能,具体反馈内容可以在管理后台查看;也可以通过一些线上渠道,如应用商店、贴吧、论坛、知乎等收集用户的吐槽。
用户的主观反馈的优点是比较直接,他们可能会直接指出问题;但缺点就是他们反馈的始终都是他们想的,每个人说出来的话都是受到自己认知所左右的,不能全信。
所以,每个人点击app时产生的大量数据就是相对客观的参考了。DAU、MAU、留存率、频率、时长等数据都是一些基本的数据。我们可以通过数据来分析每个页面的转化率,每个页面上一些重要按钮的点击率来优化流程、UI设计、甚至按钮的文案。这里就不做展开了。
我之前做竞品分析,不光会下载一些做得好的电商app,体验他们做得好的流程、功能、设计等;也会下载一些做得不好的,把自己当成一个小白,记录自己体验不爽的地方。
我会下载一些定位相近的公益电商app,也会下载一些全品类像淘宝、网易严选之类的平台。全品类的平台参考的就不是业务了,就是一些交互设计之类的。
首先,用户需求可以看做是“目标用户”在“特定场景”下想要达到的“用户目的”,我们的产品就是为了帮助他们达到这一目的;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三个维度来入手。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维度来区分用户,比如收入、学历、年龄、性格、爱好等等诸多因素来进行区分,但具体得看你的产品或你即将要做的功能。
举例:如果在商城里要做一个高档茶叶的h5活动,那目标用户就是收入来区分;如果要做一个卖书的活动,可能就是以学历来区分。
所以区分目标用户的因素可以多种多样,也可以重合,比如20-40岁高学历高收入喜欢打篮球的男性用户。
比如我们要做一个叫“家居用品”的h5活动,那可能更多的用户在晚上下班之后,身心放松的在家里才会看到,并且和家里的家具对比之后才更有购买的欲望,所以在晚上的时候我们可以主推这个活动;
目标用户+特定场景=目的-需求
基于这个公式,我们在挖掘需求的时候,可以先在合理的范围内,设定不同的用户和不同的场景;然后将不同的用户匹配到不同的场景,就像排列组合一样,分析他们的目的;
比如设定了两组目标用户和两组场景,就可以匹配出四组用户场景,分别分析他们的用户目的,挖掘出的需求就可以记录下来。
我们日常会收到各种各样的需求,除了非常紧急的需要马上处理,不那么紧急的就需要记录到需求池里面,上面就是我平时记录的表格里的字段。下面我会挑出一些字段来说明。
像我们公司有多个项目,比如app、wap端、管理后台、商家后台,还有一些其他的项目。加上后方便查找哪些需求是哪个项目的。
比如管理后台这个项目里,有商家管理、商品管理、订单管理等具体的功能模块。
我一般分为运营类需求、bug类需求、创意类需求、优化类需求。网上可能有很多分得比较细的维度,但是个人认为这4类就足够了,太多反而会比较乱没必要。比如bug类需求就比较紧急,优化类需求就相对没那么紧急。需求的排序会提到。
我一般分为暂未开始、开发中、已完成未上线、已完成已上线。目的是为了方便随时跟进。
如果有特殊情况,比如这个需求可能暂时不做了,就可以写在备注里。
为什么我把需求记录放在需求分析的前面?很多时候需求一窝蜂来的时候,可能没办法很好的反应过来或者很全面的去进行分析,这时就可以先记录下来。
比如你找做app原型时突然有人提出后台的需求,或者在需求评审的时候团队成员提出需求、他认为更好的解决方案;这时你没办法马上做出准确的判断,等等情况。
之后再进行分析时,如果该需求实现的意义不大就可在备注里描述清楚;但是,一定要对需求提出方或你的上级进行一定的沟通反馈,这是责任划分,避免事后扯皮,同时,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