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虚拟样机技术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③中国93593部队,三河065200)
(①Unit75240ofPLA,Chaozhou521000,China;②Unit65370ofPLA,Changchun130000,China;
③Unit93593ofPLA,Sanhe065200,China)
Abstract:Toprovideeffectivesupportforcurrency,communionandtransplantationofVirtualMaintenanceTrainingSystem,theVirtualMaintenanceDataModelwasdesignedbasedonInteractiveElectronicTechnologyManual.AccordingtothedatamoduleofS1000D,thedatamodelwasbuilt.TheapplicationshowedthatthemodelwasusefulfordatastandardizationandtechnologydocumentpublishingoftheVirtualMaintenanceTrainingSystem.
关键词:虚拟维修数据模型;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维修过程
Keywords:VirtualMaintenanceDataModel;InteractiveElectronicTechnologyManual;maintenanceprocess
作者简介:石永亮(1986-),男,陕西宝鸡人,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装备虚拟维修。
0引言
虚拟维修训练系统与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InteractiveElectronicTechnologyManual,IETM)在装备知识与维修素材等数据方面基本一致。
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借鉴IETM的S1000D标准,设计虚拟维修数据模型(VirtualMaintenanceDataModel,VMDM),解决虚拟维修训练系统中数据重用和共享问题。
1IETM简介
IETM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军提出来的,其定义是从事武器装备系统的故障诊断和维护保障工作所需要的一组信息包,其中的信息内容和格式均以最优方式进行了组织和编排,以便于最终用户通过数字屏幕以交互方式使用。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标准当属美军标准MIL-PRF-87269和欧洲标准ASDS1000D。
2基于IETM的虚拟维修训练系统
2.1维修过程VMDM过程VMDM设计如图2所示,数据标记的具体含义以及其所包含内容的定义如下。
2.1.1procedural元素procedural元素是描述整个虚拟维修训练过程的根元素,由若干个嵌套的子元素和相应的属性构成,具有的属性包括维修过程起始步骤编号startId、用来判断维修过程是否结束的步骤编号endId、进行本次维修训练的维修操作人员姓名的operatorName以及维修人员编号operatorId,同时描述人员所应该具有的维修水平、技能skillLevel。
2.1.2step元素step是具体维修训练步骤元素,是可以重复、并列的元素,它有四个属性值:partStateType属性表示样机对象子单元的运动属性,主要包括平移运动、旋转运动和复合运动三种;stepId表示维修过程中的当前维修步骤编号;name表示当前维修操作的名称;partname表示本次维修操作的样机对象单元名称,该名称与虚拟维修样机模型中对该部件的命名一致。
2.2工具/设备VMDM工具/设备模型设计如3所示,数据标记的具体含义以及其所包含内容的定义如下。
2.2.1tool_Equipmentstool_Equipments元素是工具/设备数据模型的根元素。
2.2.2toolListtoolList元素用来描述工具/设备,是可以重复的、并列出现的非空元素,具有三个属性值和一个元素:toolpackageName描述专用工具包的名称;toolname属性值为工具设备的名称;toolId属性值为工具/设备型号编码;pic元素描述设备工具的名称、型号、在工具栏中的布局以及二维图标文件的存储路径等。
2.3虚拟样机VMDM虚拟样机,根据运动方式,分为平移运动样机、旋转运动样机和复合运动(旋转+平移)样机。本文以复合运动样机为例,进行介绍。
复合运动样机单元VMDM设计如图4所示。
3应用验证
某型复杂装备虚拟维修训练系统,基于上述方法建立VMDM,如图5所示,编辑完成的系统能够进行,使得系统的推广使用变得更为方便。
4结束语
本文参考IETM的S1000D标准对于内容数据模型的组织方法,设计了基于IETM的虚拟维修训练系统结构框架以及虚拟维修数据模型,并利用XMLSchema设计了虚拟维修训练系统的数据模型,包括维修训练过程数据模型、工具/设备数据模型、以及样机对象单元数据模型,并分析了模型中各个元素及属性的具体描述含义,最后进行了应用验证。
参考文献:
[2]李星新.虚拟维修训练的模型研究与通用平台实现[D].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博士论文,2010,06.
中图分类号:TP391.9文献标识码:A
OntheVirtualPrototypeTechnologyanditsModelingandSimulation
HUANGDi
(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enhuaCollege,Wuhan,Hubei430074)
AbstractVirtualprototypingtechnologytocomputertechnologyasthebasis,acomprehensivemulti-disciplinarytechnologytoprovidetechnicalsupportforthedesignandevaluationoftheproductlifecycle.Designerscanachieveproductdesignandproductcharacterizationinavirtualenvironment,sothatitcanrespondquicklytomarketrequirements,thusbreakingthetraditionaldesignapproach,shortendesigntime,savingdesigncapital.Thispaperdescribesthemachineryinvolvedinmodelingandsimulation,control,andco-simulationareas,collaborativemodelingandsimulationmethodsneededforthefinalcollaborativemodelingfromsingletomultipledisciplinesandareasoftheimplementationprocess.
Keywordsvirtualprototype;modeling;simulation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开发经历了串、并行开发,到基于虚拟样机的开发过程。而开发过程中解决多领域协同设计的有效途径就涉及到了虚拟样机技术。它的设计开发涉及机械、可视化、协同仿真、数据库等多个学科领域,它提供一种加快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进程新的技术方法和支持环境。
1虚拟样机技术的概述
1.1虚拟样机技术的定义
虚拟样机是在CAD/CAM/CAE和物理样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包含有所有产品的关键特征。
它是以一定关系模拟一个动态系统,在一个或多个领域模型上,依赖不同子系统的集成,采用计算机辅助的方法,以达到认识现实或辅助设计的目的。
1.2虚拟样机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
在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中,若采用实物验证的方法的传统机电产品设计。首先是对产品进行局部设计,加工出物理样机,再进行调试,再对其各种行为进行评估。若不满足使用要求则选择返回修改设计,然后再加工出新的样机,如此反复评估直至满足所需要求为止。
虚拟样机技术应用在机电产品的开发设计过程与传统设计步骤相差不大,主要差别是虚拟样机技术集合各个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在计算机上直接进行建模与仿真,它在产品设计阶段,能够对产品使用、制造、维护等行为进行评估分析,优化产品性能指标,保证设计出来的产品能够达到制造、使用和维护的要求,并且它的修改直接改变建模的数据即可。因此,虚拟样机技术的优势在于:缩短了研发周期、节约研发资本、实现资源共享。
但是,虚拟样机技术涉及的学科领域太广,技术复杂,给设计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的计算上无法得到精确的解,只能是尽量的将误差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所以技术本身的不成熟和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发展。而且在对产品进行建模时,很难建立理想的、完整的模型,因此虚拟样机始终无法取代物理样机。①
1.3虚拟样机技术的支撑环境及关键技术
图1虚拟样机支撑环境框架
在这些支撑环境中,存在一些关键技术,这些关键技术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着整个支撑环境的发展。比如多领域的协同仿真――“建模-仿真-评估/优化”一体化平台、高层建模技术、仿真模型库构建与管理技术以及分布式协同仿真技术等。
1.4虚拟样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现状
虚拟仿真技术在美国、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早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汽车制造、机械工程、医学等各个领域,产品的涉及由简单的照相机快门技术到庞大的工程机械技术,如JohnDeere公司通过虚拟样机技术找到了在重载下工程机械的自激振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方案,这同样在虚拟样机上得到了验证。
国外的虚拟样机技术已走向商业化,美国机械动力学公司的机械系统自动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是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软件。其中ADAMS占据了市场的50%以上,其它软件的还有Folw3D、ANSYS等等。
国内的企业虚拟样机技术主要是集成现成的国外软件应用上,如PRO/E、ADAMS、ANSYS等,国内企业对国外软件的依赖性强。有些单位会为了满足设计分析的需要而采用对市场上现有软件进行二次开发。
2虚拟样机的模型建立
2.1虚拟样机的设计原理
作为研究动态系统行为的有效方法,虚拟样机涉及几何信息,同时虚拟样机系统具有运动模拟、操作模拟和动力学模拟等物理边界条件,提供人机交互虚拟现实三维场景的工具。其一般设计原理可归结为如图2所示。
图2虚拟样机设计原理图
2.2机电产品的功能模型分析
影响此类机电产品系统的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是在功能逻辑上的构成方式和在物理上的组成方式。在物理组成上,机电一体化产品包含机械结构,机电接口、运动系统、计算机等多种电子、机械零部件。③
将机电一体化产品划分为控制子系统、广义执行机构子系统、检测子系统、传感及信息处理的是上海交通大学的邹慧君教授,④这就是所谓的三子系统论。如图3所示:
图3机电系统的三子系统的组成及其关联
图4广义执行机构建模步骤框图
2.3广义执行机构的建模与求解
广义执行机构子系统主要包括驱动元件和执行机构两大部分,它们的建模与求解主要分为几何建模、物理建模、数学建模、数值求解和结果分析,其步骤如图4所示。
几何建模,主要是建立所设计虚拟样机的执行机构的几何模型,它可以用几何造型软件Pro/E、UG等导入,也可以由ADAMS几何造型模块构造,但有些软件之间的相互导入需要接口模块,例如Pro/E与ADAMS之间需要MECHANISM/Pro借口模块来实现无缝连接。⑤
物理建模,形成表达系统力学特性的物理模型,对几何模型施加外力或外力矩、运动学约束、力元(内力)、驱动约束等物理模型要素。
数学建模,由物理模型组装成系统运动方程中的拉格朗日坐标或笛卡尔坐标建模方法创建各系数矩阵,得到系统数学模型。
2.4控制子系统的建模与求解
可以利用MATLAB建立控制模型。驱动执行机构的运动通常有开环方式和闭环方式两种,开环方式是在驱动器与执行末端之间建立约束关联,执行末端为反向运动学驱动;而闭环方式是以期望参考信号与传感器探测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得到控制信号。连续――离散混合信号处理的运动控制模型就是采用闭环控制方式。
2.5协同建模
控制实现的多学科协同与多体动力学的建模可以在ADAMS/Controls模块中的与控制仿真软件的接口上。它首先导出ADAMS动力学模型,然后导出动力学模型到控制仿真环境最后构建动力学一控制集成模型。
3虚拟样机的仿真实现
在建立共享的集成模型基础上进行仿真运行,有基于MATLAB和基于ADAMS两种解算方式:⑥
3.1基于ADAMS的方式
求解线性或非线性的结果在在ADAMS环境中虚拟样机控制子模型的共享模型进行仿真运行。
3.2基于MATLAB的方式
机械动力学解算通过在MATLAB环境中植入的ADAMS模块控制运用解算控制仿真软件求解器,它们通过S函数(S-function)或状态空间(state-space)进行接口变量的联系,在MATLAB/Simulink中观察并输出仿真曲线,同时,可以观察到虚拟样机的三维仿真运行动画和生成仿真结果数据文件。
4小结
虚拟样机技术为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提供了一个支持环境和新的方法,它与传统的技术相比,缩短了研发周期、节约研发资本,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产品质量,因此它目前广泛用于汽车制造、航空航天、机械工程、医学等各个领域。
整个虚拟样机技术的关键是虚拟样机的仿真和实现,从单个领域的建模仿真到多个领域的协同仿真,从几何建模到物理建模到数学建模到数值求解再到结果分析,这一系列的过程涉及到多个领域的关键技术。因此,要做好虚拟样机技术,一方面要依赖于其本身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则要求设计者本身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以及配置完备的团队。
参考文献
①李丹,李印川.虚拟样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机械,2008(6)总第35卷:2-3.
②宁芊.机电一体化产品虚拟样机协同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四川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6:21-22.
③B.Jung,M.Latoschik,I.Wachsmuth:Knowledge-BasedAssemblySimulationforVirtualPrototypeModeling.IECON'98-Proceedingsofthe24thAnnualConferenceoftheIEEEIndustrialElectronicsSociety,Vol.4,IEEE,1998:2152-2157.
一、前言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已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现代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解决TQCSE难题,即以快速交货T(Time)、高质量Q(Quality)、低成本C(Cost)、优质服务S(Service)和保护环境E(Environment)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二、面向产业需求,开设专业导论课程
三、学习ADAMS动力学仿真软件,贯穿专业课程教学过程
四、利用ADAMS搭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五、熟练使用ADAMS仿真软件,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六、结束语
虚拟样机技术在现代产品设计中不断地体现了优越性。为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专业导论课程教育、创新大赛、专业学习和毕业设计等一系列活动,可将ADAMS仿真技术融入系列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机械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能熟练使用ADAMS软件解决一些具体工程实际问题。并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使用ADAMS模拟机械新产品开发的全过程,使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毕业设计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
[1]郭卫东.Adams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辅助工程,2013,5,22(增刊1):439-444.
[2]刘晓敏,赵云伟.ADAMS软件实践教学方法研究[J].高教学刊,2015,(16):165-167.
ApplicationofADAMSinPractice-TeachingReformofMechanicalProfessional
SHENZhong-hua1,2,CHENJing1,2
1、引言
机械产品全寿命设计是衡量产品设计水平先进与否的重要指标,现代设计过程迫切需要通过工程分析手段预测产品的结构可靠性。近年来研究人员试图将虚拟设计思想更多地融人到复杂机械产品的结构可靠性设计中,借助工程分析软件对计算机中虚拟的产品样机进行应力分布、疲劳寿命和可靠性设计等,大大提高了可靠性设计水平。
利用国外先进有限元软件丰富的试验数据,应用项目组成员进行的42CrMo硬齿面齿轮的弯曲疲劳可靠性试验及资料,提出该硬齿面齿轮的结构可靠性虚拟疲劳设计方法,由虚拟零部件疲劳工作的情况快捷地得到应力一寿命(S一N)曲线,推知其疲劳寿命大样本,以供可靠性分析设计使用。
2、结构可靠性虚拟疲劳设计方法
2.1结构可靠性虚拟疲劳设计软件
进行产品零部件结构可靠性虚拟疲劳设计首先需要构造产品虚拟样机,目前国内外比较成熟实用的样机几何造型CAD软件有AutoCAD,Pro/E等,同时还有可以进行各种系统仿真分析的多体运动学、动力学软件ADAMS,SIMPACK等。
目前国际知名的通用有限元工程分析软件大多可完成对产品结构进行应力分析、疲劳寿命测试及寿命概率分析的功能,目前见长的软件有ANSYS,MSC/Fatigue,MSC/Nastran,考虑虚拟环境的CFX及FLUENT。近年来,样机的运动、动力学及疲劳分析技术正处于逐渐深人和系统化阶段,但有许多重要内容要填补,如虚拟环境的融入、几何造型、动力学、疲劳分析技术的集成及开放式。
2.2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多年来人们发展了各种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其中名义应力寿命法(S-N法)、局部应变法(E-N法)与基于断裂力学理论的疲劳裂纹扩展寿命方法,已成为三种经典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1)名义应力寿命法(S-N法)
名义应力寿命法通常称为总寿命法。该方法用于构件总寿命的预测,是以材料或零部件的疲劳寿命曲线为基础的。该方法可以考虑构件表面加工和表面处理对其疲劳寿命的影响,也可以考虑构件焊缝的疲劳寿命,适用于低应力高周疲劳问题。
(2)局部应变法(E-N法)
局部应变寿命法通常称为裂纹萌生法。该方法用于预测构件的裂纹萌生寿命。它应用了材料的“记忆特性”,计人了名义应力无法计及的载荷循环顺序的影响,使寿命估算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适用于高应变低周疲劳问题。
(3)疲劳裂纹扩展寿命方法
基于断裂力学理论的疲劳裂纹扩展寿命方法主要用于预测构件从裂纹产生到发生破坏的疲劳寿命。该方法结合模拟材料微观结构变形的数值方法,是数值模拟断裂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3、在硬齿面齿轮弯曲疲劳试验中的应用
根据项目要求对42CrMo材质的硬齿面齿轮进行了弯曲疲劳可靠性全寿命试验,试验在机械部机械科学研究院英国产INSTRON1603型电磁谐振疲劳试验机上进行。采用4级应力水平,即作4组不同应力的轮齿全寿命大样本试验,得到了硬齿面齿轮定寿命下的R-S-N曲线(见图4中实线部分)。本文以此试验为研究基础,进行42CrMo硬齿面齿轮的结构可靠性虚拟疲劳设计和试验,得到了虚拟试验的各应力水平下疲劳寿命数据,即S-N曲线。
3.1三维几何造型设计
三维CAD软件为构造精准的零部件虚拟几何造型设计打下软件基础。42CrMo硬齿面齿轮是斜齿圆柱齿轮按渐开线形成的,为从齿轮的造型机理开始就严格遵循渐开线齿面生成和加工机理,应用三维虚拟造型软件MDI公司的ADAMS能在几何形体上展成曲面和使曲面扭曲变形的功能,开发出以法平面标准渐开线齿形为基准的斜齿模拟加工过程。
3.2疲劳载荷谱分析
3.3有限元分析软件中的应力分析
建立一对轮齿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网格划分,模型主要为六节点五面体单元,单元总数为63359个,节点总数为15213个。这样有利于单元自动生成,有利于提高计算精度。有限元计算中,齿轮材料的弹性模量为4.6x107MPa,波松比为0.3。
由有限元法(FEM)分析计算出随机动载荷谱下轮齿在啮合过程中最大动应力齿轮的位置、数值及周期。
3.4基于断裂力学的疲劳裂纹寿命预测
断裂力学是在承认裂纹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疲劳强度计算(即微裂纹形成忽略),失效判据是裂纹扩展到临界尺寸时发生疲劳断裂,应力强度因子幅度可用以下关系表示
对裂纹半长a的积分求出裂纹扩展的应力循环次数,即疲劳寿命。计算N时,应力强度因子幅}k、裂纹初始半长a1、裂纹半长极限值a2由式(1)计出。其中:c为与材料有关的系数,a为几何效应因子,山为复应力变化范围。
3.5虚拟试验结果分析
以实作齿轮试验的4级应力水平作虚拟疲劳试验,求得各应力水平下的疲劳寿命数据,这样可用最小二乘法得出待试验材料齿轮的S一N曲线。
图4虚线部分为42CrMo材料齿轮采用上述虚拟技术所作的S一N曲线,试验中取5个寿命水平N=0.5x1护,1.0x1护,1.5x1护,2.0x1护,2.5x1护的应力分布。与图4中实线部分的实作齿轮试验S一N曲线对比可知,虚拟试验得到的S一N曲线与实际齿轮高可靠度下的S一N曲线比较接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结语
随着技术的进步,作为机械设计制造的仿真模拟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广泛应用于实际当中。计算机仿真技术是以多种学科理论为指导,利用相应的软件为工具,通过虚拟试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技术。随着工程机械产品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性能,降低开发成本。在这种需求下,以仿真技术为代表的技术成为工程领域一种现代化设计手段。运用仿真设计,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从实际对象的物理模型出发。设置不同的激励信号,利用相应曲线,即可对系统进行辨识。可以在产品设计设计和评估产品的性能方面,降低开发风险,缩短开发周期,提高产品性能。工程中的技术问题首先是要仿真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计算机仿真的实现
2计算机仿真在机械行业的应用
2.1仿真技术
2.2机械加工仿真
2.3机构运动仿真
[1]曾芬芳.虚拟现实技术.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2]姜虹,朱文海等.结构与控制系统协同并行设计技术研究.美国MDI公司2001年ADAMS中国用户年会会议论文.
根据对目前压实度检测系统的研究,要实现振动压路机对压实度的实时检测技术一般需要利用压路机振动轮的某一动态响应值来间接反映路基压实度的变化。此次仿真研究的目的就是利用虚拟样机技术模拟垂直振动压路机的振动压实试验,测量振动轮在碾压代表不同压实度路基模型时的垂直振动加速度幅值,为建立路基压实度和振动轮加速度幅值之间的对应关系提供数据支持。
1垂直振动压实技术的特点
(1)垂直振动压路机的振动轮在激振机构的带动下产生的垂直方向上的定向振动,对被压实材料不会产生水平方向上的干扰力。垂直振动压路机施工过程中不会在振动轮的行驶方向上产出拥土,道路的表面没有松散层和裂纹出现,因此避免了传统振动压实之后还需要使用静碾压路机进行碾压的施工环节,施工效率在同等条件下提高了3倍。
(2)垂直振动压实之后,得到的铺层材料压实度均匀,质量稳定,密封性好。垂直振动还能够确保沥青和骨料混合物具有更好的均匀性和良好的道路表面粗糙度。
(3)垂直振动压路机适用于各种压实材料及工况,广泛应用于砂土、土石填方、沥青混合料以及水泥混凝土的混合料,其作业时的击实能量沿道路的表面垂直向下传递,具有很小的道路表面波动,因此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的环境影响较小,具有一定的环保意义。
2垂直振动压实仿真的理论分析
垂直振动压路机压实路基数学模型的建立是基于以下假设的:
(1)振动压路机的减振系统和随振的压实材料被认为是弹簧—阻尼单元,而且弹簧--阻尼认为是没有质量的;
垂直振动压路机在高频低幅或者低频高幅下进行工作时,其它机械参数是不变的,只有路基材料的结构和物理性质发生变化,从振动轮垂直振动加速度的推导结果也可以看出压路机在工作时振动轮的垂直加速度和代表压实材料的刚度和阻尼有关。
3垂直振动压路机的压实仿真模拟
在垂直振动压路机的施工过程中,压实材料的物理特性是不断变化的,而在仿真环境下压实材料的这种变化是通过材料本构模型物理参数的改变来描述的。振动压实系统动力学模型中的刚度和阻尼只是压实材料的模拟参数,其数值是大都是通过经验来确定,不能通过土工试验来测定,在描述压实材料的物理性能上存在很多的不足。而在ANSYS中以本构模型为理论基础建立起的路基仿真模型更接近于路基真实的物理性能。
通过改变路基材料在不同压实度下本构模型中物理参数的值建立起同种路基材料的不同仿真模型,构成多组振动压实仿真模型模拟实际的振动压实试验。每一组模型完成一次仿真之后即可获得在不同压实度下的振动轮垂直振动加速度,通过幅频变换得到其在基频下的加速度幅值。垂直振动压路机的虚拟样机工作参数为振幅2mm,激振频率为29Hz,行走速度为3km/s。某路基材料不同压实度下本构模型的基本物理参数如表1所示。
表1路基材料的基本物理参数
利用ADAMS/View的后处理模块采集垂直振动压路机的虚拟样机在碾压压实度为67%的路基模型时振动轮的垂直振动加速度信号波形如图1~图2所示。
图1碾压压实度为67%的路基模型时振动轮垂直振动加速度信号
图2振动轮垂直振动加速度信号的频谱图
4垂直振动压路机的路基压实状态分析
垂直振动压路机在代表不同压实度的路基模型上进行振动碾压时其振动轮将会有不同垂直振动加速度响应。表2为垂直振动压路机虚拟样机在碾压不同压实度路基模型时获取的振动轮垂直振动加速度信号在基频下的响应幅值。利用基频下振动轮垂直振动加速度的幅值对路基模型的压实度进行标定50,从而实现利用振动轮的动态响应来反推路基压实度的目的。
表2不同压实度下振动轮垂直振动加速度的幅值
图6为振动轮的垂直振动加速度和路基压实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振动轮垂直振动加速度在基频下的幅值和路基压实度之间通过数据拟合建立起的线性关系式为:
Y=2.617x-65.821;R2=0.9731(1)
这种检测方法实现了对路基压实度更全面的检测,能够更好的控制施工质量,随时发现被压实路段存在的缺陷,避免了人工检测工作量大和测点不足容易出现漏检的问题。
5结束语
论文实现了垂直振动压路机压实路基的仿真过程,测得了振动压路机的振动轮在碾压不同压实度的路基模型时在垂直方向上的振动加速度,并根据数学模型计算的结论建立起了振动轮垂直振动加速度和路基模型压实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式,为建立振动轮动态响应和路基压实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仿真方法。
中图分类号:TD421.2文献标识码:C
Abstract:ThepaperanalyzesvariousdesignandresearchliteratureonhydraulicrockdrillsinChina,enumeratesmajorargumentsinsomerelatedpapers,pointsouttheimperativeproblems,andputsforwardacademicandpolicy-relatedadviceontheR&DofthehydraulicrockdrillsindustryinChina.
Keywords:hydraulic;rockdrill;design&research;opinion
1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历史回顾
我国液压凿岩机的研制起步非常早,距今已近50年。我国液压凿岩机技术研究也很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长沙矿冶研究院等就翻译了大量国外液压凿岩机专利和论文,七十年代后期,我国作者撰写了大量液压凿岩机的技术论文,直到现在,关于液压凿岩机的论文与专利仍然不断出现在各类期刊与网络上。
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方面的论文,有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学士论文,有期刊论文,也有网络论文,在整个液压凿岩机技术论文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估计有20个高等学校(其中包括3所师范大学)和近10个研究院所的作者发表过液压凿岩机技术论文,其中大部分是关于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方面的论文。专利文献更是与液压凿岩机结构设计有关。可见,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在我国并非冷门。
我国液压凿岩机的技术论文与设计研究论文大量产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我国液压凿岩机产品发展很缓慢,独立开发的产品,很少能在市场站住脚。
2我国液压凿岩机文献的分类
2.1研究型论文
2.1.1设计计算型论文
此类论文数量多。
设计计算型论文包括了仿真计算,优化设计,活塞间隙优化设计,蓄能器设计优化,换向阀设计优化,活塞缓冲设计,钎尾缓冲设计,冲击频率调节方法等等。
博士、硕士、学士的论文几乎全部属于此类。高校与研究院所作者的论文大都属于此类。此类论文数量多。
2.1.2实验研究型论文
实验研究型论文包括实验方法介绍,实验设备和仪器介绍,实验项目介绍,测试结果与测试曲线分析,误差分析等等。
此类论文中介绍实验原理与实验方法的较多。专门介绍液压凿岩机测试结果与曲线,并且进行分析的论文较少,大多散见于设计计算论文中,作为计算正确性的证明。
高校与研究院所作者有些论文属于此类,此类论文数量不多。
2.1.3材料热处理研究型论文
材料热处理研究型论文包括活塞、钎尾的选材与热处理,铜套的选材等等。关于活塞、钎尾的选材与热处理的论文较多,关于其他零件的论文数量少。
2.1.4加工工艺型论文
加工工艺型论文包括凿岩机主要零件的机加工的设备,工装夹具,量具与测量方法,工序与工艺步骤,怎样保证尺寸精度与位置精度,等等,大概是技术保密的原因,此类论文数量极少。
2.2综述型论文
2.2.1产品品种型号综述型论文
产品品种型号综述型论文包括当时国内外液压凿岩机产品的厂家,系列,型号,主要性能参数等等。
此类论文数量较多,但大多是介绍阿特拉斯、山特维克公司的液压凿岩机产品,介绍国内产品的较少。
2.2.2产品历史发展综述型论文
产品历史发展综述型论文包括介绍国内外液压凿岩机历史发展,产品型号推出的年代,市场情况等等,此类论文数量不多,但大多是介绍蒙特贝塔、阿特拉斯、山特维克公司的液压凿岩机产品历史,介绍国内产品历史的较少。
2.2.3产品技术综述型论文
产品技术综述型论文包括液压凿岩机结构类型,技术进展,等等。此类论文数量少而且内容重复较多。
2.2.4产品市场调研分析指导型论文
产品市场调研分析指导型论文包括当时国内使用的液压凿岩机产品的主要型号,市场保有量,年销售量与销售额,备件销售量与销售额,市场的细分,将来市场的趋势预测,市场对液压凿岩机的性能与技术要求。
此类论文很重要,对于国家的产业政策和企业的产品规划指导意义很大。
由于我国缺乏市场液压凿岩机产品销售数据统计,要写出高可信度的此类论文,必然要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只靠个人或一个单位的力量难以完成,最好有行业组织与行政力量的参与。
2.3使用维修型论文
2.3.1产品使用方法型论文
产品操作方法型论文包括凿岩机冲击压力,旋转压力,推进压力的优化匹配,钻头直径与旋转速度的匹配,操作方法等等。
此类论文数量不多,有北京科技大学高澜庆教授等的论文“液压凿岩机主要工作参数对凿岩速度影响的试验研究”,有广东省水利水电第二工程局梁明华论文“液压凿岩机旋转速度与凿孔直径的关系”[1],是凿岩机使用实践总结,指导意义更大。
2.3.1产品维修与故障分析型论文
煤科总院北京建井所黄园月、李耀武、郭孝先“液压凿岩机的故障分析与防治”;
广东省水利水电第二工程局何雄彬“HDl35A和COPl238ME型液压凿岩机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处理”[2];
广东水电二局股份有限公司李同明“阿特拉斯ROCD7钻机使用中易出现的问题与改进”[3];
李强“Atlas1838型凿岩机六种常见故障的排除”[4];
张兆钦“COP1238凿岩机技术特点及使用维护”[5];
田华军“HL500型液压凿岩机的日常维护保养”[6]。
2.4产品介绍型论文
2.4.1产品性能介绍型论文
产品性能介绍型论文多为介绍阿特拉斯、山特维克公司产品的论文,也有少量介绍国内海卓公司产品,乐清采矿机械厂的液压凿岩机产品的论文。
2.4.2市场应用报道型论文
国外作者关于液压凿岩机市场应用报道型论文很多,国内此类论文数量很少,有少量关于YYT26支腿式液压凿岩机工程案例,使用成本效益分析的报道。
2.5专利文献
最近的十几年关于凿岩机械的专利有六十多件,大都是液压凿岩机械的结构设计方面的专利。尚未见到有重大影响,或产生效益的专利。
3我国液压凿岩机技术研究的不足
3.1凿岩机文献的五多五少现象
通过对我国液压凿岩机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有五多五少现象。
(1)设计论文多,实验与工艺论文少;
(2)研究论文多,使用维修论文少;
(3)性能介绍型论文多,市场应用报道型论文少;
(4)历史发展综述论文多,市场调研分析指导型论文少;
(5)专利多,影响小。
3.2缺少学术交流讨论
我国大概有20多年没有开过全国性液压凿岩机技术方面的交流会或研讨会。
我们众多的论文作者,都是在自说自话,没有交流,没有讨论,更没有争论。论文提出的论点,基本没有人跟进,进行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证明或证伪,或补充,只是不加评价的引用。
我怀疑,很少有人认真阅读这众多的论文,如果不是博士生,硕士生,大学生因为做毕业论文的需要,阅读的人就更少了。我国关于液压凿岩机论文的影响力实在有限。
3.3设计理论研究与产品生产脱节
我国大概可称得上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论文数量大国,但是我国自行开发的液压凿岩机产品多数从市场上消失,现在还能在市场上站住脚,有一定销售量的产品,多数为1980年代技术引进的产品。这种情况至少说明我们的设计研究和产品生产是脱节的,或者说明我们的设计理论还不成熟,还要不断改进。
4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理论的主要论点
4.1关于凿岩机冲击机构设计理论
4.1.1三段法理论
认为活塞往复运动一个周期是由活塞回程加速、回程减速、冲程加速三个阶段组成的。4.1.2设计变量理论
将一个无量纲数称为设计变量,这个无量纲数可以是:
(2)活塞回程加速度与冲程加速度之比;
(3)活塞行程与可能最大行程之比;
(4)活塞后腔受压面积与前腔受压面积之比,很明显,第四个无量纲数最直观,最易检验。
4.1.3优化设计理论
根据以下5个设计目标,求得一个最佳设计变量。
(1)蓄能器容积变化的最大值最小;
(2)蓄能器隔膜震动次数最小;
(3)能量利用效率最高;
(4)冲程时,最大瞬时流量最小;
(5)回程时,最大瞬时流量最小。
4.2关于换向阀设计理论
4.2.1换向阀中位正开口理论
换向阀在中位时,换向阀的高压窗口与低压窗口都有微小开启,叫正开口。认为正开口有益于冲击机构性能改善。主张应该采用正开口。
4.2.2换向阀最优行程理论
4.3关于蓄能器设计理论
4.3.1高压蓄能器与活塞运动的最佳耦合理论
蓄能器的蓄油与排油量不仅与蓄能器的容积有关,而且与系统的工作频率有关,如果蓄能器固有频率选择不合适,即使加大蓄能器容积,也不能增大蓄能器的蓄油与排油量。
在蓄能器结构参数固定,凿岩机进油压力确定的情况下,可以改变蓄能器充气压力来改变谐振频率,使得系统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这个理论是极有理论研究价值与学术价值的,是一个动态的理论,是北京科技大学首先进行研究的,可惜无人跟进,这方面的论文太少。
4.3.2蓄能器一次振动理论
在活塞运动一个周期内,蓄能器隔膜只有一次振动。这个理论已经包含在第4.1.2小节的优化设计理论中了,这是一个静态的理论。
4.4关于信号孔位置
4.4.1活塞回程换向信号孔位置的计算
这个理论是由北京科技大学与中南大学提出的,这是极其重要的计算,缺了这个计算公式,无法进行凿岩机的图纸设计。
4.4.2活塞冲程换向信号孔位置的确定
这个理论是由北京科技大学与中南大学提出的,这也是极其重要的计算。既不能换向太早,使得撞击钎尾时,活塞已经被减速,也不能换向太晚,造成活塞二次打击钎尾。
4.5钎尾反弹缓冲动力计算
研究这个理论的有浙江大学张新等人,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刘智等人,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赵宏强等人,杨国平等人,难能可贵的是,张新做了实验研究,有实验曲线图。
4.6其他理论
(1)活塞密封间隙与长度优化理论;
(2)活塞空打缓冲结构计算;
(3)冲击频率无级调节自动换挡理论。
以上3种理论均有,就不一一论述了。
5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5.1换向阀的结构尺寸问题
(1)换向阀中位负开口的优缺点分析;
(2)最优负开口量的计算与实验验证;
(3)换向阀最优行程理论与实验验证。
5.2活塞与缸体结构尺寸问题
(1)活塞前后腔面积的确定及优化;
(2)活塞回程换向信号孔位置的确定;
(3)最优冲程换向信号孔位置计算与实验验证。
5.3蓄能器与活塞运动的最佳耦合理论
研究蓄能器隔膜的动态频率响应,蓄能器最佳充气压力的计算。
5.4钎尾反弹缓冲系统动力计算与实验验证
不但研究缓冲机构本身,进行静力学计算,更要研究钎尾反弹缓冲系统的动态响应,将缓冲机构,钎具与缓冲液压油路作为一个系统,研究缓冲活塞的频率响应,缓冲液压系统是否能有效吸收钎尾反弹的能量,又是否能迅速将钎头重新抵紧岩石。
5.5凿岩机反打系统动力计算
既要研究反打机构本身,进行静力学计算。更要将反打机构与反打液压油路作为一个系统,研究反打活塞的位移,运动速度与冲击能量。
5.6零件的气蚀与腐蚀问题
(1)活塞前后腔气蚀问题的计算与解决方法;
(2)凿岩机壳体联接平面点蚀的原因与预防。
6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的学术建议
6.1反求法
对国外高端液压凿岩机结构尺寸的分析,用反求法研究凿岩机冲击机构的设计计算公式与方法。反求法基本属于归纳法,反求法需要统计多台高端液压凿岩机的结构尺寸,统计数据越多,代数计算公式越接近实际,设计指导作用越大。这方面的工作似乎还没有人去做。
6.2验证法
将我们国内的设计理论,如用最佳设计变量理论,换向阀最优行程理论,蓄能器设计理论,分析国外高端液压凿岩机的结构尺寸、充气压力等参数,检验是否符合我们的理论。如果大致符合,则验证了我们理论的正确性,如果相差很大,则要寻找原因。
6.3代数计算公式研究
6.3.1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方法的分类
理论分析与公式计算,实验研究,计算机数值仿真是凿岩机设计研究的三驾马车。
三段法,最佳设计变量等属于理论分析计算。
理论分析与公式计算是凿岩机设计研究的基础,是实验研究与数值计算的的基础与指导。
6.3.2液压凿岩机代数设计计算公式的建立
公式计算必须将凿岩机的物理(实际)模型简化为力学模型,再进一步简化为数学模型,再简化为代数公式。简化必须是合理的,不能与力学模型有大的矛盾和冲突。
在不断的简化中,必然有失真,这时就要用经验系数去校正。这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对每一结构类型的凿岩机,都可以研究出一套基本通用的计算公式。
6.3.3液压凿岩机代数设计计算公式的输入输出
代数公式计算输入的是冲击能,冲击频率,冲击末速度,进油压力,输出的是活塞质量,活塞前后受压面积,活塞行程,信号孔位置,阀的结构尺寸,阀行程,开口量,凿岩机进油流量等等。
6.4强化实验研究
6.4.1液压凿岩机实验的分类
在理论分析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的力学模型,数学模型是否正确,简化是否合理,都需要实验验证。数值仿真计算就更需要实验验证了。
这里所说的实验主要是凿岩机内部机理实验,也可是型式实验,而不是出厂实验。
6.4.2液压凿岩机实验的规范
6.5数值计算研究
6.5.1数值计算的定义
数值计算就是虚拟样机技术,因此数学模型要尽可能逼近力学模型与物理模型,数值计算需要输入的数据很多,需要详细的凿岩机图纸数据,否则不能称之为虚拟样机。
数值计算又叫动态仿真,我国在数值计算方面的论文太多了。有基于AMESim的仿真,基于Simulink的动态仿真,基于MATLAB的计算机仿真,准匀加速度法仿真计算,键合图方法仿真,等等。
6.5.2液压凿岩机数值计算输入输出的基本要求
冲击机构数值计算中,进油流量必须是输入值,而压力是输出值。
数值计算输出结果不能仅仅是冲击能,冲击频率等,必须能输出活塞运动速度、位移,换向阀的速度、位移,活塞前后腔压力的曲线。并且能够描述出液压油的空化与气蚀现象。
数值计算的结果曲线应该用实验曲线验证,未经实验验证的仿真计算是不可信的。
数值计算的结果应该是真实的,不能弄虚作假,其他人也可以重复运行程序。
6.5.3液压凿岩机数值计算程序的基本要求
数值计算程序应该界面友好,参数的改变,应在界面中进行,而不应在程序中进行。
数值计算的模型与程序应该是持续改进的,和所有的计算机软件一样,应该有版本号。液压凿岩机数值计算程序应该通用工具化,不要搞成专用工具。不能只有作者自己用,换一个人就不能用。
6.5.3液压凿岩机数值计算程序的难点
虚拟样机技术是一项浩繁的工程,但是并不是遥不可及。内燃机的燃烧过程,牵涉到化学,燃烧学,热学,力学,都可以做到数值仿真,并且在发动机设计中起到重要作用。冲击机构的数值仿真也一定能做到,但是这要求有一个精干的团队和一个好的实验条件。
数值计算程序都是针对某一个特定的图纸的,因此通用性较差。不要指望适合于单腔回油的凿岩机,也能适合非单腔回油的凿岩机。也不要指望适合于芯阀结构的凿岩机,也能适合套阀结构的凿岩机。这也是数值计算应用的一个难点。我们至少应该做到,对某一相同结构类型的液压凿岩机,具有通用性。
7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的政策建议
7.1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
过去几十年,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是以高校和研究所为主体的,和企业产品开发联系较少。事实证明,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进步不大,只有以有实力的大企业为主体,厂学研结合,学校与研究所自己不搞产品生产,只为社会和企业提供知识与技术,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才是我国液压凿岩机技术与产品的发展道路。
7.2以行业协会为主体,组织技术交流
与凿岩机的生产、使用有关的行业有凿岩机械气动工具、煤炭、矿山、铁路、水电、冶金等等,在1980年代,矿山机械行业组织过液压凿岩机技术交流会,1990年代初期,煤炭建井行业组织过液压凿岩机技术交流会。
8结语
(1)对我国液压凿岩机研究文献进行了分类,5大类,13个小类;
(2)分析了我国液压凿岩机技术研究的不足,3个方面的不足;
(3)列举了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理论的主要观点,6大类,13个观点;
(4)列举了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中亟待解决的5大类共11个问题;
(5)提出了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的5条学术建议;
(6)提出了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的2条政策建议。
[1]梁明华.液压凿岩机旋转速度与凿岩直径的关系[J].工程机械,2001,32(6).
[2]何雄彬.HDl35A和COPl238ME型液压凿岩机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处理[J].广东水利水电,2001(8).
[3]李同明.阿特拉斯ROCD7钻机使用中易出现的问题与改进[J].四川水利,2004(3).
随着矿山设备的发展,矿用车辆轮胎机械手也不断更新发展,逐渐向大型化,自动化方向发展,这给轮胎机械手的设计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和难题。设计一种能够代替人力,操作简单,安全实用,适用于大型轮胎拆装、搬运需求的设备成为当务之急。这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保证作用安全。研究表明85%的轮胎机械手的破坏发生在连杆机构,这种破坏主要是连杆机构在动态载荷下发生的疲劳失效或者应力屈服破坏。为了解决轮胎机械手连杆机构的破坏难题,本文将对该连杆机构进行动态应力仿真,考场连杆机构在动态载荷的作用下连杆所发生的变化,并提出连杆机构的优化设计方案。
1、轮胎机械手发展状况
国外的轮胎机械手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第一台轮胎机械手由美国佩蒂伯恩公司生产的Super20型轮胎夹装机,该机械手具备更换运输卡车和重型设备轮胎的作用,还可以当做叉车使用;该设备显著的特点是高效,大量减少劳动量。改型轮胎机械手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前伸式夹持装置,四轮驱动装置,四轮空气制动装置和一台GM型柴油机组成。该装置的最大夹持承载能力在伸出时为4309kg,缩回时为6804kg,夹持装置能够向两侧转动45°,叉架能够左右移动127mm,以准确完成轮胎的定位。此装置能够平稳的夹起轮胎,并将轮胎准确的定位在轮毂螺栓上。
同国外相比,国内轮胎机械手发展起步比较晚,还处于生产小型轮胎拆装机阶段,对于大型轮胎拆装设备的研发还很少。广西柳工集团生产的ZL40B型装载机,使用规格为20.5-25的轮胎,充气后质量为0.4t,最大直径为1.55m。该型装载机的工作机构可以完成动臂的提升和铲斗的旋转动作。拆下铲斗,在动臂斗销的位置上安装水平放置的两只夹持臂。两只夹持臂由液压缸提供动力,可以实现张开和闭合动作。这样,装载机自身动臂的提升、铲斗的旋转外加夹持臂的开合动作就可以满足轮胎拆装的需求,具有操作方便、结构简单、安全可靠等优点。
2、ADMAS软件的介绍
ADAMS,即机械系统动力学自动分析(AutomaticDynamicAnalysisofMechanicalSystems),该软件是美国MDI公司(MechanicalDynamicsInc.)开发的虚拟样机分析软件。目前,ADAMS己经被全世界各行各业的数百家主要制造商采用。ADAMS软件使用交互式图形环境和零件库、约束库、力库,创建完全参数化的机械系统几何模型,其求解器采用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中的拉格郎日方程方法,建立系统动力学方程,对虚拟机械系统进行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输出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反作用力曲线。ADAMS软件的仿真可用于预测机械系统的性能、运动范围、碰撞检测、峰值载荷以及计算有限元的输入载荷等。
3、轮胎机械手结构组成
轮胎机械手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矿山大型车辆轮胎的拆装和搬运。动力源为液压缸,并要求液压动力在适当的荷载下运作,才能使液压工作件高效、平稳、准确的完成液压元件的各项操作动作;而且液压动力源的各项操作可以通过电液伺服控制技术使提高该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水平。轮胎机械手可以安装在装载机或叉车上,利用装载机和叉车可以将物体举高的现有动作实现垂直地面方向的移动,轮胎机械手自身可以完成对轮胎的夹持、水平移动和两个方向的翻转动作以满足大型轮胎的拆装和搬运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动作。轮胎机械手执行机构大致由手盘、手臂、转动架、平动架和固定板组成。
4、轮胎机械手工作原理
轮胎机械手的执行是通过手臂上的两支液压缸的伸缩,产生一定的夹紧力同时对两支手臂同步完成手臂的张开和闭合动作,其中最大的夹紧重量为5900kg,夹持距离为1092mm~4060mm;另外手臂上的手盘能够在360°的范围内带动负载以额定转速旋转,旋转力矩和要求转速由安装在手臂的液压马达经过减速器产生,要求旋转过程不能发生打滑现象;同样转动架以2r/min的转速旋转360°,且旋转所需的力矩是由安装在平动架上的液压马达提供;而平动架在水平左右移动所需的动力又安装在平动架和固定板之间的平动液压缸提供,并且可以在300mm的范围里移动;最后,整个装置由固定板安装在装载机或叉车上。
5、动态应力仿真
由研究表明,85%的轮胎机械手主要在连杆机构处发生破坏,而破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动载荷受力不均匀,导致连杆机构疲劳失效和破坏。针对连杆机构的在动载荷下的破坏,探究杆件在受到动载荷时杆件的应力情况。动态应力仿真的步骤是:首先建立轮胎机械手的虚拟样机模型;然后导入到动态分析软件ADAMS中,对样机模型进行约束、驱动使模型模拟整个机械手的运动;最后在ADAMS中记录模型在受到动载荷下,模型的运动状况以及杆件所产生的动态应力。
通过动态软件ADAMS仿真可以直观的轮胎机械手的动作过程,通过修改参数可以看出该机械手的连杆机构在不同载荷下所受到的动应力,根据该动应力的情况设计合理的连杆机构,同时对改进轮胎机械手提供了依据。同时仿真模型和运动过程参数可以为整个机构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继而为快速、准确方便的设计和制造物理样机奠定基础。
同国外相比,国内轮胎机械手发展起步比较晚,还处于生产小型轮胎拆装机阶段,对于大型轮胎机械手的研发还很少。主要原因是国内轮胎机械手的设计中,很少考虑连杆机构在动态载荷下的应力变化情况,在对轮胎机械手的改进和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动态载荷情况,根据动态载荷运用动态仿真软件来模拟其实际情况,这样能节约成本,缩短开发周期。
维修操作空间定量评价方法
维修是一种需要人参与的活动,适当的维修空间将提高维修效率和维修人员的舒适程度。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确定适当的维修操作空间的大小。
在设计产品时,适当的操作空间的具体尺寸需要依据维修人员的身体尺寸和操作姿态来确定。因此维修操作空间应考虑维修人员的影响因素,如实体可达性。人的上肢可以接触到的空间范围分为最佳范围、正常范围和最大范围。人体上肢的作业范围是一个三维空间,维修人员的最大操作空间和舒适度随着操作高度、手臂延伸线与人体中线的夹角角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为了便于分析人体上肢的操作范围,建立数学模型描述人体各部分的尺寸和相对位置。
软件工具设计和案例探究
该案例为针对拆卸某型号大型客机APU上六角螺母的维修空间定量评估。目的是利用所提出的方法和开发的软件工具,对维修操作空间进行定量评价,以展示方法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以及软件的可用性和可靠性。该大型客机APU的虚拟维修操作动画截图如图1所示。该大型客机APU上有12颗六角螺母,选取123号螺母作为典型案例,三颗螺母的位置如图2所示。
这三颗螺母中,显然3号周围的障碍物少,对扳手的使用影响较少,同时位置较低,距离肩膀较近,手臂只需微微向上伸出即可接触到,因而上肢舒适度较高。该螺母周围的空间无需定量评估,定性评估即可确定等级为优秀。1号螺母虽然位置很高,但是周围的障碍物少,手部可达到1200旋转。2号螺母位置较高且周围障碍物较多,维修人员手部只能达到600旋转。本案例中选取2号螺母进行分析。
第一步打开程序,连接虚拟环境,选定虚拟人并连接。第二步选定关键帧,抓取扳手之后,选取手部携工具接近、旋转卸下六角螺母、手部携工具离开这三帧内容。第三步系统提示选取第一帧的维修活动单元类型,为平移,此时软件自动计算第一帧的扫掠舒适度PV、上肢舒适度r和该帧总舒适度s,x=0,y=0,z=1,但不在界面中显示。第四步系统提示选取第二帧的维修活动单元类型,为旋转,如图3所示,此后软件自动计算第一帧的扫掠舒适度Pv、上肢舒适度r和该帧总舒适度s,x=0,y=1,z=1,但不在界面中显示。第五步系统提示选取第三帧的维修活动单元类型,为平移,此时软件自动计算第三帧的扫掠舒适度Pv、上肢舒适度r和该帧总舒适度s,x=0,y=1,z=2,但不在界面中显示。第六步系统自动根据已有的x、y、z,计算s的评价标准,(0.8x+0.75y+0.9z)为优秀阈值,(05x+0.25y+0.7z)为差阈值,该部分不在界面中显示。第七步系统输出三帧中每一帧的s值,并与s的优秀阈值和差阈值比较,给出空间评价结论。该案例中具体数据截图如图4所示。得出结论该部分操作空间维修性差,必须加以改进。
作者简介:吴晓刚(198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周美兰(196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201201107)、哈尔滨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A201200004)的研究成果。
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已成为汽车设计研究部门考虑汽车结构革新的重要原因。在国外,平均每辆汽车上的电子装置在整车成本中占20%~25%,一些豪华轿车上装有40多个微处理器,有的汽车电子产品甚至占整车成本的50%以上。许多汽车制造商都认为,增加汽车电子装备的数量,促进汽车电子化是夺取未来汽车市场的有效手段。[1]
在对汽车电子技术的教学研究中,文献[2]提出优化“汽车电子与控制”配置课程的内容、改革结构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建设和课程设计环节等改革思路。文献[3]分析了“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灵活多样的理论教学改革方案和采用项目教学法等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的建议。文献[4]介绍了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精品实验项目的设计思想、主要环节及具体实践。文献[5]将虚拟仪器LabVIEW软件应用于汽车电子技术综合性和设计性虚拟实验中,并进行了实验教学的实践。文献[6]开发了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实验教学所需要的嵌入式系统,完成了实验箱硬件及教学实验所需的支撑软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教学实践。文献[7]介绍了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设汽车电子系列特色课程的研究。
在汽车电子中,涉及到电力电子技术的内容通常称为汽车电力电子技术,并且成为了电力电子技术的重要分支。哈尔滨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下的电力电子方向,在汽车电子研究上已有了十几年的基础。在依托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黑龙江汽车电子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基地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控制和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为特色的研究方向,并培养了大量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因此,为了在本科教学中体现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办学特色,结合在汽车电子方向上的研究成果,在2010年制定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力电子方向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特别增设了“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方向选修课。本文以“汽车电子技术”课程作为研究和实践对象,通过课程结构优化设置和考核方式改革,结合现场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的教学方法,实现具有特色的专业选修课教学。
一、“汽车电子技术”课程结构
“汽车电子技术”课程开设在大学四年级上学期,为专业选修课程,2学分,共3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2学时,实践教学10学时。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础课程和平台课程设置,结合汽车电子技术的主要特点,“汽车电子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可分为6个模块,如图1所示。
第二部分,介绍汽车电子技术中常用的器件。包括光电、霍尔、电阻等各类传感器,常用于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的单片机选型及选用依据,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所用的交直流电机、电磁阀等执行器件的工作原理和控制方法。
第三部分,在以上介绍的基础上,着重介绍汽车变速器电控、ABS系统、动力转向电控等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电控系统开发遵循的标准、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编程方法,特别强调目前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所用的V流程开发模式。
第四部分,结合新能源汽车的热点问题,充分发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知识在电动汽车方面的运用。本门课与目前车辆工程专业所开设的“汽车电子技术”不同之处在于,省去了传统以发动机作为主导的汽车动力系统控制部分,强化了电驱动系统的匹配与设计部分。该部分内容除了包含对于汽车动力系统设计方法和匹配规律的介绍外,还增加了对于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控制的一般方法介绍。
第五部分,介绍汽车电器系统,包括汽车仪表系统、灯光照明系统、电动门锁系统、电动车窗、电动后视镜、电动天窗、电动座椅、车载空调系统、车载音响系统、车载电视娱乐系统、车载无线通讯系统、电子导航与全球定位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和车载网络系统等方面的内容。
第六部分是课程的最后部分,介绍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可靠性的评价标准和一般的故障诊断方法。
以上六部分构成了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汽车电子技术”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
在“汽车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有实验和课程设计两种方式。实验课作为学生在校内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学生通过实验能够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够培养一定的实践能力。我校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汽车电子技术”实验课的设置上,主要分为5个部分,如图2所示。
二、“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对于“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来说,涉及到的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单靠语言描述是很难讲清楚的,而通过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也很难清晰勾勒出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工作过程。因此本门课在授课方式上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出的动画及示意图等来展示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使教学的内容直观清晰,易于理解。
在“汽车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正常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外,还采用了现场教学结合研究性教学的授课方法。现场教学即依托我校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教育部工程中心的实验平台,使学生到工程中心参观现场演示,并试用工程中心开发的汽车电子产品实验样机。这些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对汽车电子的功能及开发有更直观的认识。除此之外,教学内容中以汽车电子产品的项目开发作为主导。例如在“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这部分内容讲授时,可自始至终以工程中心开发的汽车变速器控制单元作为对象,从汽车电子产品开发的前期调研、方案论证,到中间环节的样机开发、功能验证,再到最后环节的样机标定、测试等进行全方位的介绍。通过这样的讲授,学生对汽车电子的感性知识加深,在理论学习中的目的就会变得明确,清楚地认识到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
三、“汽车电子技术”课程考核方式
为了有效地组织教学,突出“汽车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性,改革了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我校其他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大部分是以平时成绩占30%,期末卷面成绩占70%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定。而由于“汽车电子技术”课程面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力电子方向的本科生,选课人数基本维持在40~60人范围内,这样的人数规模便于授课教师进行小范围内的专业指导,因此在考核方式上提出了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实验成绩、课程设计与专业论文撰写相结合评定的方式。与其他课程不同之处还在于,其他课程安排的课程设计都是最终给定一个独立的成绩,而作为专业选修课,本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成绩只是最终成绩的其中一部分。
目前该门课程的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占10%,作业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10%,课程设计占30%,专业小论文占40%的比例权重进行成绩的评定。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但能够充分发挥本门课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并且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结论
根据“汽车电子技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特点,结合所开设课程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教学中课程内容优化配置,现场教学结合研究性教学的授课方法;考核上提出了平时、作业、实验、课程设计与科技论文撰写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这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能够在有限的学时内获得最实用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1]李建秋,赵六奇,韩晓东.汽车电子学教程[M].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周雅夫,连静,李琳辉,等.《汽车电子与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16):190.
[3]赵科.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教学探讨[J].新西部:理论版,2011,(27):221-222.
[4]赵秀春,徐国凯,陈晓云.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精品实验项目设计与实践[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12(5):497-499.
[5]仇成群.LabVIEW在汽车电子虚拟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仪器仪表用户,2011,18(6):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