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种植中药材沙棘,具体分部在龙山区寿山镇、东辽县安恕镇等地,利用闲置的荒山荒地种植沙棘树,沙棘树全身是宝,果可以制药可以酿酒,树枝干可以作为饲料等,叶可以制茶,带动了农民致富;二是搞林下养殖业,主要是养鸡、鸭、鹅、猪等。如东辽县泉太镇北营村种植的黑果花秋,他们与够够购蛋品集团联合建设“够够购+黑果花秋”,将够够购蛋鸡放养到花秋林里,提高够够购蛋品质量、效益,鸡粪增肥同时又提高花秋的经济效益,形成良性生态循环;三是搞乡村旅游业。如我市工农乡打造去顾大山庄的“十里花径”等。
结合这一现状,发展我市林下经济:应围绕种养业开展,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一是中药材,主要是沙棘、北美花楸、桔梗等适合本地环境,既可药用又可食用,既可绿化、观赏又有使用价值的品种;二是蔬菜,主要是婆婆丁、刺老芽等山野菜;三是养殖业,主要是鸡、鸭、鹅、和散养(野)猪等畜牧业;四是乡村旅游观光采摘业。
2.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分析。
调查得知,我市现有荒山面积为16578公顷,宜林荒山荒地663.9公顷。仅以沙棘、蒲公英种植与落叶松对比为例。如果将荒山种植沙棘,树下种植蒲公英,沙棘年收入27857元/公顷,落叶松年收入4000元/公顷,相比每公顷增加收入23857元,种植沙棘全市年可增加收入4亿元。林下蒲公英年又增加收入约4万元,全市又可以增加4亿元。综合利用可增加约8亿元。以上虽然是理论数据,但效益可以窥见一斑。如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郊游地点,又可以带动劳动力转移等三产业发展。因此发展林下经济是一项促进林业经济结构调整、增加林业收入的一个好项目,既美化绿化山川又转移劳动力,符合十九大精神要求,是利国利民的好项目。
解决办法:
发展林下经济举措
1.注重顶层推进。
林下经济发展涉及多个领域,需要各部门配合协调。建议市政府成立辽源市林业产业发展推进协调小组,解决林下经济发展中碰到的政策、规划、资金、用地等问题,切实推进我市林下经济发展。
2.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发展林下经济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标准化林下经济基地,形成规模和区域优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对已初具规模的、可复制的林下经营方式加以推广。
3.利用好林地转让经营政策。
结合国家林权制度改革,号召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承包林地,发展林下生产经营,要求经营者按规定支付土地流转费、无偿养护好林地。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利用林地四周农村闲置房屋,由企业与农户联手,采取松散型组织形式,开展“农家游”项目。这样既可以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又可以让企业有生存发展空间,同时农村环境也可以得到改善和整治,国家又可以增加税收。
4.制定地方性扶持政策。
东丰县政府:
一、东丰县自然条件及林地资源状况
东丰县位于吉林省中南部,辉发河上游,哈达岭余脉,属丘陵半山区,全县幅员面积2522.24平方公里。气候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4.9度,无霜期125—130天,年均降水量665.2毫米,土壤类型主要以暗棕壤为主。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为92792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80426公顷,未成林造林地6150公顷,宜林地3597公顷,其他林地面积2619公顷。
东丰县自2012年在全省率先开展清收还林工程以来,累计完成清收林地19010公顷,完成人工造林15324公顷(含经济林面积1000公顷)。
二、林业产业及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一)绿化苗木产业和苗圃经济快速发展
绿化苗木具有收益高、见效快、投资灵活的特点,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周边大中城市对绿化工作的重视,绿化苗木市场前景广阔。针对这一实际,我们想方设法发展绿化苗木产业和苗圃经济,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利用西城区原政府选址预留地,投资180万元,打造8公顷绿化苗木驯化基地,培育苗木4万株;鼓励和支持全县12个国有林场利用现有林地资源广泛培育绿化苗木340公顷;中心林场利用废弃果园与中航盛昌生态园林有限公司合作,投资548万元,培育绿化苗木22公顷,培育苗木14万株。截至目前,全县发展绿化苗木面积达2460公顷。利用仁合林场苗圃栽植各种绿化、花卉品种50多个,数量达400多万株,产品远销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区;全县建有花卉市场2个,绿化公司和花卉企业7家。
2013年,我们成立了东丰县苗木产业协会,参加协会的单位和个人有104家,其中:绿化苗木合作社6个,办理苗木生产经营许可证的43个,几年来我们还完善了生产、经营、销售体系,打造了东丰县绿化苗木网络展示、销售平台,实现林农要致富,青山得保护的良好发展态势。
(二)平欧大果榛子种植业蓬勃发展
平欧大果榛子是中国经济林协会榛子专业委员会顾问、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梁维坚教授利用东北野生平榛子和欧洲大榛子杂交培育的新品种。既具有平榛子的抗寒适应性及风味优良的特点,又具有欧洲大榛子的大果、丰产、出仁率高的特点。2015年辽源市林业局将发展平欧大果榛子作为发展林业产业的重点,先后在东丰、东辽、沈阳举办培训班5次,参加人数600余人次。2016年以来,县林业局党委把发展平欧大榛子作为林业产业的重点,制作宣传单和图册3万份,由局领导分片带队到各乡镇、村和农户家里发放宣传单,讲解利用清收还林地发展平欧大榛子的好处。截至目前,全县成立榛子合作社8个,超过1公顷以上的榛子种植户53个,发展榛子栽植6237亩,苗木繁育基地200亩。
(三)蓝莓种植初见成效
蓝莓又称越桔,多年生小桨果灌木,果实成熟黑紫色,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被誉为保健水果皇后,具有独特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我县从2012年开始引进蓝莓种植产业,2013年县林业局与吉林省林海蓝莓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那丹伯林场、横道河林场和沙河镇盈仓村种植334亩,目前已经结实,2015年产鲜果1.5万公斤,产值达70万元。2016年产果5万公斤,产值达170万元。2017年在横道河林场苗圃地扩大栽植面积80亩,在沙河镇盈仓村扩大栽植面积96亩,中心林场新栽植40亩,使我县蓝莓栽培面积达到550亩。
(四)龙牙楤木培育山野菜前景可观
龙牙楤木,又名辽东楤木、刺老芽,为五加科多年生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1.5-6m,主要分布在我国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东部,长白山、小兴安岭较多。中医认为龙牙楤木有补气安神,强精滋肾等功能。龙牙楤木植株总皂甙含量为20.40%,是人参的2.5倍,对人体有兴奋和强壮作用,对急慢性炎症、各种神经衰弱都有较好的疗效。种子含油率高达35.9%,用于工业和制肥皂,有很高的工业加工价值。
我县自2012年开始在全县7个林场栽植龙牙楤木1030亩,并且在仁合林场新建温室大棚2个1000平方米,用于培育刺老芽,春节反季节销售。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县可采割刺老芽杆儿40万根,生产刺老芽山野菜5000公斤,可安排职工就业20人,实现产值50万元。
(五)红松果林稳步发展
红松是东北珍贵用材树种,更是优良的经济果林树种,据统计,在红松的一个轮伐期,种子的价值是木材价值的6.3倍,可见红松的经济价值要高于一般普通树种的十几倍以上。
我县现有红松果林可结实面积2987公顷,按每公顷每年收入3.6万元计算,每年红松果林的销售额将达到1.08亿元,效益相当可观。
三、经济效益分析
(一)大果榛子
栽植的实践证明,平欧大果榛子栽植后2-3年开始结果,6-7年生进入盛果期,可稳定生长结实30-50年,3年生榛子开始结果每亩40公斤,4年达50公斤,每年生产量逐渐上升,8年可达300公斤,按现在榛子30元/公斤的市场价格计算,3年生榛子每亩纯利润1200元左右,4年生榛子每亩纯利润1500元左右,8年生可达到9000元左右,可见榛子种植利润可观,前景看好。
(二)蓝莓
蓝莓栽植3年后见果,5年后达到丰产期,可稳定生长结实30年,果实可鲜食、冷冻加工或制成饮料、果酒等。每亩地投入6000元,亩产可达1000斤,产值达1万元,5年收回成本,纯利润是种玉米五倍以上。
(三)龙牙楤木
刺老芽属无污染天然绿色食品,其食用部分为顶芽,是现代餐桌上难得的绿色山野食品,也可盐渍或制作罐头,有“东北竹笋”之称。刺老芽一直是出口畅销的山野菜,日本、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需求量很大,40根杆儿培育1斤刺老芽,在冬季反季节销售价格为50元/斤,可为林场及林农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四)红松果林
红松种子用途广泛,种子既可以榨油,也可以作为食用干果和工业的油料。我县距亚洲最大的红松果仁加工集散地梅河口市仅有20公里,区位优势明显,而且我县大部分红松已经进入结实期,产量逐年增多。据测算,20年生的红松每公顷每年的经济效益可达1.5万元,后续发展空间巨大。
四、未来发展规划
2018年林业局本着支柱产业品质提升、优势产业提质扩模的产业发展思路,在保护好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发展林业产业及林下经济,种植林药、林菜和林下养殖,积极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林下种植、花卉苗木、森林旅游等新兴产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采取先行先试、探索路子的办法,强化政策推动,重点以12个国有林场为依托,狠抓示范引导,积极发展林下经济项目,提高经济效益,壮大林场经济,增加职工收入,带动林农致富。重点发展以下五种项目。
(一)加快黑果花楸基地建设项目
黑果花楸,又名不老莓,多年生落叶灌木,是集食用、药用、园林和生态价值于一身的珍贵树种。果实富含黄酮、花青素和多酚等物质,其花青素的含量为蓝莓的3倍,葡萄的10倍,对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有特效。是东北地区苗木公司和广大农户引种的理想选择。
黑果花楸果实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栽植第二年开始结果,第三年单株可结果1斤,第五年进入盛果期,果实产量每亩达2000斤,稳产后,平均每株可产20公斤果实,每亩地可年产果实4500斤,预计产值达到2万元左右。
2018年计划利用林场苗圃地栽植黑果花楸,成功后该项目将作为全县黑果腺肋花楸示范基地,在全县推广。
(二)巩固和扩大平欧大果榛子种植面积
继续以国有林场示范基地和东丰镇东阳村、二龙山乡永合村、那丹伯镇双鸭子村、小四平镇钢铁村、大阳镇保胜村等榛子种植扶贫基地为示范点,形成以林业局抓总,林业站为宣传、技术服务主体,利用国有林场苗圃地培育榛子苗,作为平欧大果榛子种苗繁育基地和供应基地,乡镇示范基地为示范点的从上至下、纵横交错的种植网络,辐射带动周边农民朋友发展榛子种植,力争让榛子种植在我县全面开花。
2018年将在原有已经发展榛子栽植6237亩,苗木繁育基地200亩的基础上再扩大种植5000亩,栽植榛子总面积要达到10000亩以上,进入盛果期后每亩收入按5000元左右计算,年产值将达到5000万元以上。
(三)扩大蓝莓种植面积
我县蓝莓产业区现在主要分布在那丹伯镇、沙河镇和横道河镇,以林海蓝莓科技有限公司为主导,负责种苗、技术、产品销售。计划2018年再发展450亩,全县蓝莓种植面积将达到1000亩,进入盛果期每亩可收入1万元左右,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届时将形成“林海蓝莓科技有限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实现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打造“蓝莓之乡”品牌,形成蓝莓种植加工一体化的农业支柱产业,成为东丰农业一张靓丽名片。
(四)继续发展绿色菌菜产业
2018年继续以仁合林场山野菜复合项目示范基地为依托,探索在采伐迹地和清收还林地上栽植龙牙楤木(刺老芽)新思路。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新栽植龙牙楤木100万株,面积达1700亩,用来提供优质菌菜砧木,割杆儿培育刺老芽,年产值可达500万元。
(五)新增红松果林1000公顷
由于我县林农栽植红松果林积极性非常高,而且红松适宜我县土壤条件,充分利用全省林地清收政策,结合三北五期工程建设项目,利用清收还林地、采伐迹地大力营造红松果材林,2018年再发展1000公顷达到3000公顷以上,提前超额完成省厅”九个一百万”林业产业工程指标中的红松果材林培育任务。另外利用国家森林抚育补贴资金,完成红松果材林改造1500亩,使红松果实达40万斤以上,年产值再增加2000万元以上。
五、发展林下经济举措
(一)成立组织,实施顶层推进
为了确保全县林下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形成规模,加快推动我县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建议县政府成立东丰县林业产业及林下经济发展推进协调小组,主要负责协调和解决在我县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政策、规划、资金、用地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扎实推进我县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
(二)树立典型,强化示范引领
2018年,我县要重点打造国有林场和东丰镇东阳村、二龙山乡永合村、那丹伯镇双鸭子村、小四平镇钢铁村、大阳镇保胜村等榛子种植示范基地;大力扶持林海蓝莓科技有限公司,扩大蓝莓种植面积,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种,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巩固和加强仁合林场山野菜复合项目示范基地的建设,树立典型,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同时结合新建设的黑果腺肋花楸示范基地、红松果材林改造等项目建设,辐射带动全县各乡镇农户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提升整体实力。
(三)利用政策,多方凝聚力量
要充分利用我县开展林地清收还林工作中各项扶持政策,结合我县农村土地确权中清理出来的林地,利用发展林业经济成功的范例,积极引导广大农户根据自身特点和地域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惠政策,采取企业与农户联手、农户与农户联手成立合作社等形式,多方凝聚力量,大力发展“山庄旅游、生态采摘园”等项目,拓展企业和农户发展空间,既解决了农民就业难的问题,又可以缴税,企业也得到发展,一举多得。
(四)制定政策,多方扶持发展
制定出台《东丰县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扶持办法》,做到在政策方面给与优惠,在资金方面给予扶持,在技术方面给予支撑,形成政策、资金和技术的多元化扶持体系。以大榛子产业发展为例,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在政策管理方面:由县林业局负责牵头成立林业产业及林下经济协会,协会下设榛子产业分会,将全县发展榛子种植户全部吸纳进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平台引领作用,有效形成合力,增强各项林业产业的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2、在资金扶持方面:一是将林业产业扶持资金、农业开发资金、工程造林项目资金向发展大榛子产业种植户倾斜。二是由县政府协调信用社、农行等部门,给予栽植户以信贷扶持,积极拓展以林木资产为抵押的贷款业务。三是由县政府协调保险机构,对大榛子栽植户建立保险机制,加大保险投放力度,降低因火灾、病虫害等产生的风险。
3、在技术服务上:聘请梁维坚教授为大榛子栽培技术顾问,聘请林业苗木专业高级工程师为绿化苗木栽培技术顾问。林业局成立由林业产业科、林业总站、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专业技术人员和林场、林业站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服务队,并定期组织培训。林业产业科和林业总站具体负责种植榛子和绿化苗木的技术工作,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负责全县的全县的榛子和绿化苗木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林场、林业站技术人员负责本乡镇和林场施业区的栽植及管理等技术指导工作。
东辽县政府:
“十三五”以来,我县认真践行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大力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强力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国有林场改革步伐,实现了富民强林,经济林果、种苗花卉、林区养殖、林木林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我县以建设生态林业、发展民生林业为目标,结合林地清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全县累计建设苗木花卉基地11128亩,苗木生产企业30多家。(包括造林苗木、绿化苗木、宿根花卉、盆栽花卉等50多个品种,每年生产苗木花卉1200万株,创造产值5000多万元。)果树栽植9540亩。(包括苹果、梨、李子、葡萄等10余个品种,每年生产水果2000多万公斤,实现产值6000多万元。)刺老芽面积3500亩。大榛子面积6500亩。(2017年底结实面积达到2000亩,每年生产干果120吨。)红松果林6287亩。黑果花楸400亩。大樱桃500余亩。(花卉苗木栽植面积、果树栽植面积、刺老芽面积、红松果林面积与“十二五”相比,分别增长156.2%、33.5%、600%、16.2%。)建成水貂养殖基地一处。(预计年底出产貂皮5000多张,实现产值150万元。)梅花鹿、大雁、山鸡、肉鸽、松鼠、林蛙等养殖达到60多户,每年出栏20多万头/只。
2017年,全县完成林业产业产值16879万元,比上年增长7%。其中,特色林产品种植实现产值7662万元,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繁殖实现产值1460万元。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第一,高位推动,科学规划。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重要工作之一。2011年就提出了“五养三种一加强”的总体工作要求,强力推进种苗花卉、特色养殖产业发展。每年向乡镇、林场下达林下经济发展任务指标,把林下经济建设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明确工作责任,加强指导,认真督导检查,客观考核打分,并对考核先进单位进行表彰。同时,面向市场,立足自身实际,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以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增优为宗旨,积极引导、大力扶持花卉苗木、榛子、刺老芽、沙棘、红松果林项目建设。到“十三五”末,全县基本形成“一场一业、一乡一品”,具有独特优势的产业发展格局。
第二,政策支持,全面推动。
一是积极申请产业项目,争取资金扶持,2013年以来,共争取省级林业产业项目扶持5个,包括平岗镇平安村大果榛子基地、金州乡福善村华洋绿化苗木基地、甲山乡正义村水貂养殖、凌云乡蓝莓产业园、安石镇昌盛红松果林培育,共争取扶助资金225万元。二是优化林种结构,把采伐迹地作为林下经济发展载体,建立产业基地。渭津林场2015年利用采伐迹地,发展大榛子园290亩,投资超过100万元,现在有部分榛子树开始结果。其它林场也在2014年开始利用采伐迹地发展绿化大苗培育和红松果林建设,累计面积已经超过1万亩。三是鼓励农民利用林地清收,优先发展特色林产品种植。金州乡利用林地清收发展以刺老芽为主要品种的林下经济基地3500亩,其中仅新正村就发展刺老芽1100亩。四是以精准扶贫为契机,通过政府免费提供苗木,免费提供栽植技术,建立大榛子、沙棘、刺老芽产业园,实现精准扶贫。其中,金州乡双福村利用扶贫资金发展大榛子栽植基地600亩,安恕镇李趟村、白泉镇树安村也利用扶贫资金建起了刺老芽园、大榛子园、沙棘园。
第三,优质服务,保障发展。
一是加强培训,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每年春秋两季,聘请专家教授来我县,组织林业产业科技培训,向林业职工和林农讲授林业产业科技知识,提高林场干部职工和林农的科技素质,举办各种林业产业技术培训班30余期,参加培训6000余人次,为我县林业产业发展培养了一批技术和管理人才。二是注重引进、突出科研。在省、市产业处的指导下,利用林地清收还林,引种试验了平欧大果榛子、刺老芽、东北红豆杉、黄杨杜鹃等5个优良品种,并获得成功。从东北林业大学引进貂、貉养殖技术加以推广,在甲山乡正义村建成了我县首家水貂养殖基地,占地面积3.4公顷,目前水貂存栏8000只。三是强化指导,注重服务。县林业局在2012年成立了产业科,由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县林下经济发展进行规划指导。每年给农民免费发放2万多份宣传资料和技术手册。同时,组织林场、林业站技术人员和林农多次去铁岭、本溪、牡丹江、延吉、白山、永吉、伊通等地参观学习林下经济栽培技术,近三年组织参加外出学习人员达120人次,许多新品种、新技术在全县得到大力推广。
第四,加大宣传、树立典型。
通过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对规模大、效益好的产业项目进行宣传,引导、鼓励农民积极从事林业产业。县电视台每年对林业产业发展进行一次专题报道,在宣传我县林业产业工作建设成果的同时,也极大促进了我县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信心和热情。同时,我们积极鼓励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林下经济建设,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以多元化、多渠道、多主体投资方式,加快林业产业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今后工作思路
(一)加大政策支持。一是允许林场利用采伐更新地块、集体和个人利用清收还林地块间做绿化苗木,建设绿化大苗生产基地,经林业局备案后,在保证保留初植密度的前提下,允许采挖销售。二是允许林场、集体和个人在不破坏林地植被的前提下,利用林间空地发展林下种植和养殖,种植品种包括特色林产品、中草药等,养殖品种包括野生动物及家禽、家畜等。三是鼓励和依法保护个体私营、外来企业和营造林大户,在我县投资林业产业发展,减轻林业税费,确保经营者的合理收益。
(二)加快科技推广。主动与各大林业院校、科研单位对接,积极引进科研成果、科技项目,引进新品种,加强林业科技推广的实施力度和实用技术的转化,争取明年引进一个科技推广项目,引进一个新品种。加强林业产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推进林业科技体制创新,促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林业产业科技培训,邀请专家、教授来我县以讲座、现场教学等对林农进行实用技术的培训。
(三)加大财政资金投放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农发资金、林业资金、扶贫资金等对林业项目建设的引导带动力作用,积极搭建林业产业发展融资平台,拓宽林业发展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采取多种经营形式参与林业产业开发。
(四)完善林业产业信息和林业行政服务体系。完善林业产业信息体系,建立畅通、高效的林业产业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为广大林农、企业业主服务。加强林业政策法规的普及和林业产业政策宣传,依法对林业产业规范管理。利用互联网+的模式,积极推介林业产业产品,促进林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五)严守生态红线。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发展林业产业要以保护性开发为主,我们将进一步持续推进退耕还林,实施湿地保护区建设。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采滥挖,以及乱占林地湿地等破坏林业生态红线的违法犯罪行为,促进林业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林业局:
一、林业产业基本情况与发展现状
多年来,全市林业产业坚持多业并举,立足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大力发展规模性、效益型、生态型、高附加值的产业,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实现林农增收致富、有力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我市林业产业主要包括:
1、绿化苗木及花卉产业。截止目前,全市共发展绿化苗木及花卉1223公顷,产苗2902万株,产值3060万元。其中全市龙头绿化苗木花卉公司2个,即东辽县中德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在辽河源镇项目400公顷,投资1000万元,建日光温室1.4万平方米,苗木基地4个、面积166.7公顷,繁育绿化苗木20多个品种,年销售额预计达1000万元,利润200万元左右。金州华洋苗木花卉有限公司,地址在金洲乡福善村六组,项目总面积为39.3公顷,年产16.1万株绿化苗木,年销售收入564万元,年利润197.3万元。东丰县林业职工李国川投资建立的东丰县北方花卉基地23公顷,建有2个温室大棚,生产绿化苗木、花卉和室内观赏花卉盆景37000株盆,投资额达90万元。
3、经济林产业。全市现有经济林4572公顷,其中果树1857公顷(其中苹果932公顷、梨146公顷、葡萄254公顷、蓝莓15公顷、沙棘150公顷、其他360公顷),产量17198吨,产值8215万元。坚果类2715公顷(其中榛子1547公顷、红松果林1321公顷),产量1223吨,产值4222万元。近年来,全市利用林地清收还林发展特色经济林,引种试验了平欧大果榛子、五味子、刺老芽等5个优良品种,并获得成功。
4、林中养殖产业。一是柞蚕业是林中养殖业龙头,全市现有柞蚕林5222公顷,放养柞蚕1372把,产量223.1万公斤,产值1.1亿元,实现利润4880万元。二是全市养殖梅花鹿80户,存栏209040头、年产值31829万元;林蛙10户,430000只,产值301万元;蜜蜂8户,160万只,产值560万元;大雁3户,3300只、产值63万元;森林鸡、猪等5万只(头),产值582万元。西安区灯塔乡龙背村纪丽威林下养鸡1万只,实行电商,鸡蛋每个卖到4.60元;森林白条鸡加蘑菇和粉条包装成盒,每盒卖到188元,远销广州等全国各地。东丰县小四平镇小阳村一组孙艳秋林内养黑猪2000多头,一头猪的净利润1000元,是普通养猪效益的5倍。
5、森林旅游业。全市现有各类旅游山庄56处,营业额4554万元。其中有鴜鹭湖国家湿地公园、凤鸣湖国家湿地公园2处,面积1376公顷;有寒葱顶国家森林公园1处,面积7480公顷(公园总体规划正在报批中);有省级森林公园4处,即东辽县红叶岭省级森林公园、东辽县乌龙山省级森林公园,东丰县南照山省级森林公园、东丰县江城宾馆省级森林公园;此外还有东丰县扎兰芬围民俗文化园等旅游景点,每年全市可吸引10余万游客,年旅游直接收入近千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保守,发展意识不强。
林业干部职工思想比较僵化,受传统观念束缚较深,使林业产业发展一直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怕字当头,怕赔钱,愁没有资金上项目,迈不开步子,打不开思路,“小富即安”、“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等”、“靠”思想占主要地位。
(二)林业产业产值总量小,发展不均衡。
我市林业产业无论规模、总量,还是效益、质量都很低,个别好的项目才刚刚起步。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5.3亿元,其中,林业产业总产值20.4亿元,占全市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7.69%。
(三)产业经营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一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全市优势产业还尚未形成,即便是好的项目,也不敢上,因为没技术、没收储、没精深加工、没有市场。二是多数企业与广大农户缺乏良性互动机制,部分企业对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分析不够准确,对基地建设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不够重视,无知名品牌,对良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加工、销售缺乏有力的组织与协调,产业发展没有转变为市场行为,主导产业不突出。
(四)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产业发展。
三、具体措施
1、解放思想,树立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经济新理念。一要破除传统积淀较深的有林地面积、蓄积、覆盖率“三项”指标同步增长的林业发展旧理念,树立以发展、生态两条底线来实现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经济发展新理念;二要破除狭隘的以木材生产为主的小林业发展理念,树立开放的全方位开发森林资源的大林业发展理念;三要破除重生态轻产业,把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对立起来的思想,树立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新理念。
3、制定完善林业产业发展政策。一是建议政府对有一定规模、实现标准化建设的林业产业基地给予资金扶持;加大林产品深加工建设,建立产品加工厂、冷库等设备的投入补贴等。二是建立贷款扶持机制,面向林农、大户、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及林业小型企业贷款的扶持机制,适当放宽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积极开展包括林权抵押贷款在内的多种信贷模式融资业务。三是注重科技创新,建议省林业厅专项安排林业产业科研经费,以解决制约林业产业发展的有关科技问题。
4、筹措建立林业产业发展基金。一积极与财政部门协商,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拿出资金用于支持试点建设。二是制定林业产业发展政策,吸引和利用民间资金投资林业产业建设。三是市、县林业局要把林业产业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实施精准扶助,以点带面。四是积极引导鼓励企业、合作组织、干部职工、大户和林农等社会资本,加大对林业的投入,开发林下多种经营,全力推动林业产业化,做大做强产业龙头企业,以点带面助推绿色产业大发展,真正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生态美、百姓福”的目标。
最后,希望你继续为我市的林业产业献计献策,共推我市林业产业继续快速发展,也希望我们的合作能够成功,为国有林场的产业发展找到突破口,进而更好地发挥国有林场在林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辽源市人民政府主办辽源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