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青蛙的折法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纸青蛙的折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2、第二步,沿着正方形的其中一边对折。

3、第三步,双层的长方形折纸(双层是为了增加弹跳力),沿着一角折成三角形,打开,沿着另一个角也折成三角形。

4、第四步,打开,翻转到背面,沿着之前折三角形留下的印记,对折一半的位置。

5、第五步,翻转到正面,沿着刚才对折一半的痕迹,压进去,折成三角形。

6、第六步,同第三步到第五步相同,另一边也折成这样的三角形。

7、第七步,其中一个等边三角形的锐角,沿着三角形的顶点折一个小三角形。其他同理。

9、第九步,翻转到正面,其中的一双脚的顶点折成一个不正规三角形,另一边同样的折法。

10、第十步,把后边对折上去,再上一步的不正规的三角形的钝角放入其中的缝隙当中去。

11、第十一步,翻转过来,沿着四条腿的中间对折。

儿子元元3岁那年,他见到元元正好奇地翻弄着一张白纸,心里一动,走了过去,对元元说:“来,儿子,爸爸教你折纸飞机。”元元妈在一边惊讶地表示反对,说:“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折纸?你教不会的。”

他瞪了元元妈一眼,责怪道:“你动摇军心。没有学怎么可以下定论?我的儿子我清楚。”听着他义正词严的话语,元元妈没再多说什么。

他按步骤耐心教,元元笨拙地跟着做,最后,元元真折出了一架粗糙的纸飞机。

颇有成就感的他,准备顺势在儿子面前显摆下自己的军事知识,再讲讲飞机的种类,元元的心思却完全没在飞机上,一边玩弄着手中的纸飞机,一边兴奋地问他:“爸爸,你还会用纸折什么?都教教我。”

那架纸飞机让元元从此与折纸结了缘。

2

元元开始迷上折纸,家里的白纸被元元搜罗来,递给爸爸,鼓励爸爸想出更多的东西教他折。

他搜肠刮肚地在记忆中搜索自己会的折纸,到最后,却只能承认,自己的看家本领儿子全会了。

技穷的爸爸和妈妈带着元元到书店,为元元买来了好几本儿童折纸的书,然后,爸爸又教儿子如何看图折纸。

元元在他帮助下,竟然能独立地看着书折了。不久,那些他也不会折的纸蝴蝶翩然出现在儿子的手中,在儿子笑意盈盈的脸上,他感受到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喜悦。

3

元元一晃上小学了。

这时,他才觉得当初教元元折纸飞机原本就是一个错误。

元元成了折纸控,店里卖的所有的折纸书,他全会折了,本来不大的房间里摆满了元元的成型了的、待成型的折纸作品,桌上、床上、地上……到处都是,一向有洁癖的他见到这些东西很是心烦。

最可怕的是,老师频繁请家长,告诉他元元上课也在折纸,他开始对元元这一爱好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当元元又在家里埋头折纸时,他终于爆发,对元元愤然吼道:“不要折纸了,家里的折纸堆积如山,你上课也不专心,折纸能为你成绩加几分?将心思用在学习上!”

元元申辩:“我折的第一架纸飞机还是你教的呢。”

他恼怒地一挥手,说了句元元觉得云里雾里的话,“这是一架偏离航道的纸飞机。”

是啊,如果说学习功课是学生的航道,元元的这一兴趣已经偏离了航道。

元元见到他暴怒的样子,不敢言语,悄悄地将纸收了起来。从此,元元不再在他面前折纸。

但他不知道,元元妈却背道而驰,悄悄地支持着元元。他不在家时,元元在妈妈的掩护下,在网上搜折纸视频学折纸,他掌握了很多折纸知识,还学折了不少国外的折纸作品。

4

元元读小学三年级时的一天,他带元元上街去玩。下楼时,进了电梯,电梯里也有一个孩子,手中拿着折好的绿色纸青蛙,栩栩如生。

元元盯着这纸青蛙分析,那复杂的折痕不像是一张纸折成的,似乎是用几张纸粘接而成,好奇地问:“你这青蛙是用一张纸折成的吗?”

孩子点点头。

元元在一旁说:“你这种折法,是日本的神谷折纸吧?”孩子如同发现了宝藏,惊喜地说:“是的,你怎么知道?”

元元遇到知音,浑然忘记了旁边站着反对自己折纸的爸爸,滔滔不绝地说:“我在网上看到的,我也会折。其实折纸本来起源于中国,但是将其发扬光大的却是日本。可惜我们中国人自己将这项技艺慢慢丢弃了,中国至今没有国家级折纸协会,我长大了,一定要成立中国折纸协会,教大家折纸。”

5

竟有人邀请10岁的儿子去讲课,这是多大的荣耀。元元妈迫不急待地把这事告诉了儿子,元元激动地跳了起来:“耶,好棒哦,我有工作了。”

元元妈觉得这是锻炼孩子能力的机会,元元性格内向,如果有勇气站在讲台上讲课,这就是一种成功,何况现在正好暑假,小学放假,而幼儿园有假期班,不会耽搁元元学习。她欣然同意了下来。

元元的第一节课教小朋友们折纸飞机,他站在讲台上,举起一张纸,耐心地示范折出每一个步骤,认认真真地讲解。

窗外站着元元妈,她看着儿子,想起了多年前儿子折的第一架纸飞机。那时,他的小手是多么的笨拙,他的神情是多么的认真,一如现在坐在下面的小朋友们。而今,儿子真的长大了,她的心里升腾起温暖和感动,眼眶慢慢地湿润了。

元元和妈妈谁也不知道,就在这时,元元爸正在给园长一本在网上买到的《神谷折纸》,这是一会儿园长要给元元的礼物。

我喜欢折纸,一张普通的白纸,三折两折,就能变成一只栩栩如生的青蛙,一只“汪汪”吠叫的小狗或者一只振翅欲飞的小鸟。。。。。。

昨天晚上,我梦见和爸爸妈妈,一起坐在清波荡漾的湖面上的游艇上,十分有趣。于是,我一早起来就决定自制“湖泊”!我接了一盆水,拿出一张白纸,快速折了一只“白船”又用红色的蜡光纸折好一只“红船”,分别放在“湖面”。我轻轻拨水,制造波浪,两只小船便在盆里飘荡着,一红一白非常漂亮,我的心随着小船的颠簸荡漾起来。可好景不长,那只小白船渐渐地停在水中央,一动不动,仔细一看,发现小白船正在一点一点的下沉,而小红船还在自由自在的飘荡。这让我惊讶不已。

四年级:李成烨

【关键词】提升;作文;水平;“四想”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语文教师感叹作文不好教,学生对写作文也不感兴趣,总害怕写作文,或者说是担心写不好作文。作文教学真的就那么难吗?其实不然。仔细观察目前的作文教学,很多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拔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既不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平时又不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造成了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一来无话可说,二来没有情感。那么,什么样的作文教学才能提升学生作文水平呢?笔者经过实践,认为应该做到“四想”。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想听

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习作教学,这次习作的要求是让学生介绍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然后写一写这个熟悉的人曾经做过的一件事。在作文教学一开始,我就对学生说:“我想向大家介绍我们班一位同学的事迹,大家听一听,看看能不能听出我说的是哪一位同学。”学生一听这一次的作文是让他们猜同学,兴趣一下子来了,纷纷对我说:“老师,你快说,我们一定能猜出来。”这时,我就在班级学生中挑选一位进行介绍,先从外貌说起,然后说他的性格,他的品质,并说了一件他曾经做过的好事。因为是介绍本班的同学,所以学生也就非常乐意听了。这个情境的创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想听的动机。

二、捕捉机会,让学生想说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在写作过程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俗话说:“言为心声”。说话是学生思维与内心想法的一种外化形式,学生心中怎么想的,他们才能怎么说。要想学生写出好的作文来,就得让学生先说出来。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创造让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多说。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表达能力,提升作文水平。

比如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教学,这一次的习作要求是让学生先说一说自己都会做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回忆一下这些本领都是怎么学会的,在学的过程当中,都有哪些趣事体会,然后写出来。为了给学生的表达开一个好头,我自己在课堂上用一张纸折一只青蛙,而且边折边介绍我学习折青蛙的过程,以此寻找让学生说的机会。我的话才说了一半,就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也会折这个青蛙,当时是我妈妈教我的。我在学折青蛙的时候,还发生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呢!”我一听马上话锋一转说:“真的吗?你太了不起了,那就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来折这只青蛙的,然后再向大家说一说你学折青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吧。”这位学生刚说完,就有很多学生举起了小手,纷纷想向大家介绍自己会的本领有哪些。这样,这一次习作就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顺利完成了。

三、博览群书,让学生想读

比如,人教版小学三个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习作要求是让学生畅想一下未来人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住的房子、坐的汽车等等都是什么样子的。然后让学生选择一件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展开想象,并写出来。学生受自己知识水平与认知水平的限制,再加上他们以前也从来没有听说过、没见过这些东西,所以写起来就有一定的困难。在写作之前,我先让学生到学校图书室借阅一些科普类的书籍阅读。并在教学前,我向学生推荐了几篇描写未来人们生活的作文,让学生阅读。这样,学生对未来人类的生活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调动了他们的思维力与想象力,较好地完成了这次的作文。

四、走进生活,让学生想写

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要从听、说、读、写等方面扎实有效地进行训练。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得以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朱水根.新课程小学作文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6(8).

周六,晓晓家来了一个小妹妹,比晓晓小1岁。妈妈刚把晓晓的洋娃娃拿出来给小妹妹玩,晓晓就一把抢过去,说:“这是我的娃娃!”妈妈愣住了,一脸的尴尬……

镜头二:

慧慧从外婆家回来后,兴冲冲地对妈妈说:“妈妈,今天表哥教我折青蛙,我给你折一个吧!”接着马上找来白纸开始折。可是,在折叠过程中,她忘了其中的一个步骤,怎么也折不出青蛙来。于是,慧慧把手中的纸撕得满地都是,继而放声大哭。

看到这两个镜头,我们不禁要问:谁铸就了孩子的这些不良性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性格的形成和完善,主要取决于后天各自所处的生活环境。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性格。人的性格最初是在家庭中发展起来的,家庭对幼儿的教育与影响,对幼儿的性格有很大的影响。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从出生到5、6岁是性格形成的最主要阶段。

由此可见,家长在孩子的性格塑造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导演”角色,家长如何“导”,孩子就会如何“演”。

■家庭教育内部或与幼儿园教育态度的不一致造成了孩子的双重人格,形成阳奉阴违的不良性格。当孩子知道父辈与祖辈或家庭与幼儿园对自己的态度和要求不一致时,会在父辈与祖辈或家园有选择性地表现自己。另外,由于教育要求的不一致使孩子对行为标准的认识混乱,从而导致孩子使用双重标准要求自己,形成两面性格。

■有专家研究发现: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孩子则多表现为任性、骄纵、自私、缺乏独立性和耐心;家长对孩子过分照顾,事事包办,孩子的性格则大多消极、被动、胆怯、缺乏责任感,遇事优柔寡断;父母对孩子过分严厉,孩子则极易产生恐惧和逆反心理,盲从或不诚实,或逃避或反抗;父母对孩子冷淡、置之不理,孩子则大多喜欢惹事生非、好攻击、挖苦别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忽冷忽热,反复无常,孩子则多表现为情绪不稳、多疑、缺乏判断力。父母对孩子爱而不娇,严格而又民主,孩子的性格多表现为独立、活泼、直爽、协作、亲切、机灵、有毅力和创造精神。

■近年来,“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理念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大力推崇。如今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味地表扬孩子,无视孩子的错误,过于注重孩子即时的心理满足。久而久之,导致孩子对挫折和受批评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要么恼怒、大发脾气,要么丧失信心、沮丧,干脆放弃。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这棵幼苗能得到足够的阳光、空气、沃土。因此在塑造孩子良好性格的过程中,需要做的是尽量避免上述情况出现。

保持教育态度与要求的一致性

建立明确的家规,以明确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要求。如规定孩子9点睡觉,那么家庭成员就要共同督促孩子执行。当孩子犯了错误违反了家规后,家长应该一致的批评、说理,千万不能出现父母批评他,而长辈却站出来帮孩子的情况。另外,与幼儿园教育建立“统一战线”,与老师密切配合、及时沟通也是必要的,共同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

爱孩子应该爱得适度

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与发展的最基本的心理需要,父母不但要爱自己的孩子,而且应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然而,在爱孩子的这个过程中,父母给予的爱应当适度,如果孩子一遇到困难就马上去帮助,这种剥夺了孩子探索机会的“爱”并不能带来其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客观评价孩子,正确处理表扬与批评的关系

动作型智力

3岁的强强用纸折叠了一个青蛙和一堆幸运星。妈妈见了大吃一惊,她从来没教他折这些东西。“这是你折的吗”妈妈的语气充满怀疑。强强点头。“那你倒是说说看,怎么折的”强强说不出来。“说不出来啦到底是不是你折的小孩子可不许撒谎!”妈妈口气一硬,强强更不知道怎么说了,索性把头低了下去……

为妈妈支招:像强强这种“嘴笨”的孩子,强迫他用语言来说明过程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强强能做出这些东西,绝不是手巧这么简单,而是依仗一种智能――动作型智力。与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人不同,强强这类孩子是通过动作来发挥自己才能的,对于整个操作过程及其中原因,他却不一定能全面地说出来,他的注意力、理解力全部集中在动作上,在其中体验到了成功和乐趣。所以妈妈应鼓励他,让他知道这也是一种才能,也是件了不起的能力。语言型智力

3岁的兰兰属于那种特别能说的孩子。“你真能说,可是没有实践不行呀!”妈妈对讲得头头是道的兰兰说。“实践,什么叫实践”兰兰不明白。“实践就是实际行动。”妈妈说。“我明白啦!收拾玩具,打扫卫生……”兰兰立刻接口说了下去。

为妈妈支招:妈妈总觉得兰兰光说不练,不是个完美孩子。然而兰兰的健谈,说明她很聪明,至少富有语言型智力。这类孩子的特点是反应问题快,并且能用语言巧妙、适时地表达出来。这一优点,应该受到充分的爱护和培养。家长不但不应指责,还应该通过语言游戏来指导她以求更大发展。至于实践方面,有机会可以母女同做“收拾干净”的游戏,这样孩子就会更充分地理解“实践”的含义,兰兰的发展也会更加均衡、健全。

社会型智力

3岁半的洋洋在街上见到一个孩子在哭,马上对妈妈说:“妈妈,他迷路了。”“你怎么知道”妈妈很奇怪。“因为他是一个人,而且好像在找人……”“如果你是他该怎么办”“我就去找警察叔叔,告诉他我叫‘洋洋’,我迷路了……”

为妈妈支招:洋洋有相当高的观察判断能力,他断言那个孩子迷路,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收集了各种可作论据的事实后得出的结论。他能根据别人的行为,推测其心理及原因,并能作出正确理解和判断,这就是他的社会型智力在发挥作用。

[关键词]原生态我的数学儿童灵性

一、梳理“我”准备

师: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一个蛋糕分成两份,一份是二分之一。

师:分?随便分成两份?

生1:两份要一样多,要平均。

师:平均这个词说得好!

生2:我还知道二分之一的横线是分数线,1是分子,2是分母。

师:大家都知道了二分之一,谁能把它写出来?关于分数,你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生3:以前写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竖式都是从上往下写的,分数怎么从下往上写啊?

师:谁知道为什么?(全班沉默)关于分数的读写顺序,就像汉字的笔顺一样是一种规定。

生4:长方形纸能折出三分之一吗?

生5:能!把长方形这样竖着(用手比划),能折出三分之一。

生6:不能吧?

师:问得好!待会咱们动手试试。

生7: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二分之一?

生8(肯定地):是的!

生9:不规则的图形怎么折呀?

师:有意思!先保留着这个问题,学完了这节课看看你们能不能解答。

生10:二分之一为什么比四分之一大?

生11:四分之一是不是二分之一的一半?

师:大家提的问题太有价值了!太善于思考了!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分数。

二、“我”尝试

1.学分之一

师:这样分,其中的每一份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吗?(课件出示不平均分)

生1:不是!要从中间分。(课件出示)

生2:两份要一样多。

生3:要平均。

师(举起蛋糕模型卡片):谁来平均分?(学生对折,教师剪开模型,学生上讲台演示并叙述“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大家通过预习都知道了2是分母,1是分子。谁能解释分母2表示什么意思?分子1表示什么意思?

生4:2表示平均分成了2份,1是表示其中的1份。

师:在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些词特别重要?(生答“平均分、每份、它”)“它”指的是谁?

生5:这个蛋糕。

师(拿出一个小小的蛋糕模型):黑板上的半块是它的二分之一吗?

生6:不是!你手里的这个蛋糕太小了。

师:是吗?它的二分之一有多大?折折看。(学生对折)对于分数,一定要说明白这一份是谁的几分之一。

2.折出长方形的二分之一

师:这张长方形纸,你能折一折,把它的二分之一涂上颜色吗?(学生展示作品)为什么涂色部分形状不同,但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

生7:每个人的两份都一样大。

生8:因为都是平均分成2份,涂了1份。

生9:还可以这样斜着折!(平均分成两个梯形)

师:是不是随便怎么斜着折都可以啊?这样斜着折(折出不相等的两个梯形),行吗?看来斜着折出它的二分之一还有窍门呢!这个奥秘我们以后会研究到。

三、“我”探究

1.认识几分之一

师:除了二分之一,你还想探究几分之一?怎么来探究呢?老师有一个建议。第一步,想一想,创造的这个分数表示把一张纸平均分成几份啊?取其中的几份?第二步,折一折,提醒自己“是平均分的吗?”数一数“总份数符合要求吗?”第三步,涂一涂,把其中的几份涂上阴影?第四步,说一说是怎样创造这个分数的,同学之间互相介绍。请大家用手中的纸片来创造出你喜欢的分数。如果你发现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请到讲台上展示。

师:有创造出三分之一的吗?想一想,可以创造出长方形纸的三分之一吗?

生1:可以。折的时候看准了。

生2:用尺量,得出的数再除以3。

师:真会动脑筋!全班47个图形中,尽管形状不同、大小不同,但都创造出了很多分数。现在,谁能解释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它的二分之一?”

生3(肯定地):是!

生4:只要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

生5:不规则的图形也有它的二分之一?

生6:有,就是一半。

生7:那怎么折呀?

师:折起来很困难,但是在数学上确实是存在的。谁知道分数线是谁发明的?(学生摇头)赶快找,书上有。

2.比较分数的大小

师:今天有两只小猪过生日,如果兄弟俩平均分这个蛋糕,每人分到多少?怎么能忘了亲爱的爸爸妈妈呢?如果四个人平均分,每人可以分到多少?观察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你发现了什么?小猪的6个好朋友也来庆祝生日了,10个人平均分呢?假如有100个人来平均分(课件出示),每只小猪分到的蛋糕太少了,为什么大家还在笑呢?

四、“我”检测

1.书上想想做做1、2。

2.想象力达人秀:看到右图的涂色部分,你联想到哪个分数?

3.习题:小伙伴们吃完蛋糕,出去散步。从这里开始走,起点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小猫一下就溜到了终点。它跑了完整的一条路,可以用1来表示,小猪呢?(课件出示:小猪才跑了这条路的二分之一)小猪跑到哪里了?

师:小青蛙跑了这条路的四分之一。它跑到哪里了?(学生指)为什么在这里?

生1:把二分之一再平均分,一共分成4份。

师:四分之一是不是二分之一的一半?这个问题问得真好,谁能回答?

生2:是二分之一的一半,把二分之一再平均分成2份,就是四分之一了。

师:奇迹发生了(显示这条路变长了),小猪走过的还是现在这条路的二分之一吗?(学生答“应该是三分之一”。教师演示三等份)青蛙呢?(学生用手比划后发现是六分之一。课件演示把长方形路面演变成一条线段)

生3:我发现今天认识的几分之一的分数都在0和1之间。

生4:为什么这些分数的分子都比分母小?

生5:都是取1份的呀!

师:太聪明了!又有新的问题了!

生7:那有没有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

生8:有!我看到过二分之四。

生9:有没有分子分母相等的分数?(有学生说四分之四)

生10:有没有最大的分数?

师(板书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们将带着新的问题继续探索分数的奥秘!今天大家回家后把自己最得意的收获变成问题,考考爸爸妈妈,听听他们的想法;每人准备一两道小题目,明天带来考考同学,比比谁有水平。

【我的思考】

“认识分数”这一课的经典版本太多了,而我这节课所要表达的是一个字――“我”。“我”的含义有两层:一是学生的自我能动,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要努力实现学生个体的主动建构;二是教师的自我能动,教师之“我”已经与数学相融,“我”的学科精神与气质将激励、引领、成全每一个儿童。教师听完本课后说得最多的是:“太好了,孩子太有灵性了,那些问题、那些想法连我们都没有想到。”

在“我准备”这一环节,我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做有三个目的:1.激发学生自主思考;2.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3.便于找准最佳教学起点。在传统教学中,或是教师直接设问,或是创设情境,或是复习铺垫,无论哪种方式其实都是教师“自作多情”地认为这些做法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而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却发现以前教师所认为重要的问题学生并不感兴趣,学生关心的是“分数怎么会倒着读、倒着写呢”等这些孩子气的问题,他们迫切希望能从教师那里讨一个说法,于是就产生了强烈的需求,这样的课堂自然能够生发动人的灵性。

在“我探究”这一环节,教师首先要对“我准备”环节中的问题进行过滤和分类。简单的问题边问边解决,复杂的问题留着过后解决;重要的问题重点解决,非重点的问题可以个别交流。这一环节,是最考验教师教学功力的。教师知识面要非常广,对教学内容要非常熟悉,反应还要特别快。课上有学生问分数是怎样产生时,就能马上让学生翻开书查找资料。

在“我检测”这一环节,充分尊重了儿童的认知特点,展开了趣味盎然的练习。想象力达人秀、小动物走路,这些形式多样的练习尊重儿童的认知特点、思维习惯和审美情趣,并且所有的形式都紧扣内容,有意思且有意义。上这节课,真可谓酣畅淋漓。某些时刻,我已经分不清到底是数学造就了儿童的闪亮灵性,还是儿童造就了数学的魅力无限,“我”与数学早已水融!

一般意义上说,要完全实现“数里有我”,绽放儿童的灵性,需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常态之“我”与公开之“我”的关系。随着各种新的教学模式纷至沓来,我们要把持住的是彻底的真实与纯粹。这节公开课的亮点不是套用什么新模式,而是学生童趣的、灵性的、真实的“我”思考。“数里有我”,这个“我”所追求的不是公开课舞台上的明星秀,而是和数学学科中的认数一样,静下心来一一计数,满十进一。公开之“我”就是常态之“我”。任何直奔“展示秀”而去的绚烂,不是我们追求的灵性,而是影响儿童数学学习品质的劣性。

第二,学生之“我”和教师之“我”的关系。把课堂的主动权让给了学生,学生自主提问、质疑争辩,很容易偏离教学的核心目标,此时是任其自由发挥,还是适可而止、聚焦核心?我认为,教师应瞄准恰当的时机介入,点拨、提醒、归纳,营造高质量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教师之“我”服务于学生之“我”,又不过于迁就宠溺,保持着温和的理性。只有在这种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中,师生的生命灵性才得以尽情彰显。

折纸是一种手脑需要协调并用的活动方式,学生在折纸时不能只是死记步骤,依葫芦画瓢地进行操作,还需要发挥想象力,把平面的图画用折纸的立体形式加以展现,因此折纸教学要求学生不光心灵还要手巧。

那么在折纸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折纸的乐趣,并放飞心灵,提高动手能力呢?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一、走近实物,观其形,体会其神韵

我们平时的折纸教学,主要以自然物为主,譬如蝴蝶、小狗、小猫、千纸鹤、青蛙、玫瑰等,这些实物在我们生活的周围都可以接触到,可是真正由实物到剪纸,中间有一个跨越,即需要引导同学们与实物进行亲密接触,通过亲身观察、体验实物,获得一种立体的形象感。这样同学们在折纸时,脑海中思考的、手中折出来就不仅仅是抽象的纸质作品了,而是鲜活灵动的各种自然物了。

譬如,某老师在教孩子们折玫瑰的时候,特意带班里的孩子到校园里观察了玫瑰花的形状和用手触摸了玫瑰花瓣的质感,并要孩子们摸摸玫瑰花的花刺,嗅一嗅玫瑰花的芳香,用语言描述一下对玫瑰花的观感。在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中,孩子们对玫瑰花的印象越来越清晰,因此当回到课堂上真正折纸时,老师在黑板上略略一分步讲解过程,动手简单示范一下,同学们很快就折出了造型漂亮、精致的“玫瑰花”,有的同学还用不同颜色的彩纸尝试折叠出了不同颜色的“玫瑰花”,最后摆到一起,颜色各异的“玫瑰花”折纸摆在一起,组成了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二、赋予折纸课堂以游戏的色彩

折纸的作品如果只是为了完成后摆放在那里作为作业或者供参观访问,就太单调无趣了。要想让同学们对折纸艺术有兴趣、有悟性,我们应该把平淡的折纸课堂转变为游戏的课堂,让孩子们动起来,感受由自己的创作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譬如,大家儿时都玩过的纸飞机,折叠完后,班里的孩子们会努力把自己的纸飞机投向天空,看纸飞机满天飞,兴奋地追逐、嬉闹,放飞纸飞机的同时,孩子们也放飞了童真,放飞了想象力。又如,大家儿时玩过的非常简单的“东西南北”,一个同学变换花样,一个同学猜对方变换的方向,有时候折纸内里的“东西南北”上还会写上不同的话,有鼓励的、调侃的、贬低的还有猜谜的等,同学们如果碰巧遇到了鼓励的、幸运的话,会很开心,如果遇到的是贬低的、调侃的话,会感到沮丧,孩子们小小的心情就寄托在“东西南北”的猜测上了,现在想来都非常有趣。再如,会跳的纸青蛙、放在水里飘远的“乌篷船”、连成串的“千纸鹤风铃”、放在许愿瓶中的“许愿星”等,都是非常好玩的折纸作品,把这些折纸作品与游戏结合起来,孩子们一定会在玩中学,在学中体会到开动脑筋的乐趣。

三、用折纸作品美化班级环境

折纸是一种可鉴赏的艺术,班级是同学们学习的地方,把折纸作品用来美化班级环境,可以增强同学们的自豪感和开发他们的智力。例如,有的班级墙报、壁报,就是用折叠的花朵、小动物、五角星或者其他可以构成边框的折纸作品连缀而成的,立体而美观,同学们看着自己的作品在班级得到展示,一定非常高兴。

另外很多班级光荣榜上的人名后面的积累功劳用的小红花等都是同学们自己折纸做的,还有的班级同学们用彩色塑料吸管和折叠成的玫瑰花做成的花束装载玻璃瓶中放在老师的讲桌上或者窗台上,都极好地妆点了班级的环境。

四、通过多种方式开阔眼界

折纸教学是一种很灵活的教学方式,单纯把孩子们的视野固定在课堂上,固定在薄薄的教材上是不行的,需要教师放开教学思路,引导孩子们从多种角度积累素材,开阔眼界,增长本领,进而变得心灵手巧,富有创造力。

如有的学校开展视频教学,搜集网络或影视上,关于折纸的视频片段播放给同学们看,通过名家对折纸教学的指点,使同学们掌握基本的折纸技巧,进而能一通百通,折叠出形象神似的好作品。有的学校采用组织比赛的方式,校内比赛、校间联谊比赛等,让同学们在鉴赏他人作品的基础上,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折纸水平。

折纸与美术是不分家的,在折纸前,可以引导同学们勾勒出物体的大体形状,把分步折叠的步骤尝试自己画一下,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同学们提高折纸技能。

关键词和谐课堂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Let"Harmony"BecometheMainThemeoftheMathematicsClassroom

LUDeming

(WuxiZhuhaiExperimentalPrimarySchool,Chongqing405800)

AbstractHarmoniousclassroomshouldgivestudentstheopportunitytosayandcorrectmistakes,coupledwiththecorrectguidanceofteachers,withtheirenthusiasmandsinceritytounderstand,probationstudents,withtheirbroad-mindedstudentstoembraceandacceptthethoughtsandfeelings,sothatstudentsgetagooddevelopment.

Keywordsharmony;classroom;students'development

和谐的课堂是以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以形成教学相长、民主和谐的良好学习氛围为保证,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发展为追求的教学活动。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得到发展,就应该给学生说的机会,改正错误、纠正错误的机会,教师要正确引导,才能实现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对此,笔者有如下几点感悟:

1给学生搭建说的平台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生中最深切的禀赋,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有这样一种流传:学生放学回家,中国家长问“今天听没听老师的话”?美国家长问“今天有没有向老师提问题?有没有把老师问倒?”这是两个国度的家长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思维方式,同时也反映出两种不同的人才教育观念。

在刚学习5以内的减法时就发生了这样精彩的一幕:“一幅主题图(荷叶上有一只青蛙,有四只青蛙正往水里跳,要学生看图提问并解决问题)学生很快地异口同声的答到:“54=1”。我对这些同学的解法给予了表扬。突然一个同学说:“老师,我做的和他们不一样。我是这样做的:51=4”。我迟疑了一下,同学们也顿时哈哈大笑,可这位同学还要举手说出自己的想法,我看你怎么说。“那你说说为什么?”“我是这样想的,原来有5只青蛙,荷叶上有1只,跳到水里的有几只?所以5减1等于4只”。我恍然大悟,摸摸他的头说:“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随即把鼓励的掌声送给了他。

2给学生提供改的机会

教是为学服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出错,教师一要宽容,要善意地对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二要研究,要善于研究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因为“失败乃成功之母”,错误中会有成功的启示。

我在组织分数应用题复习时就遇到了这样的情景:“美术小组有40人,美术小组的人数比音乐小组多1/4,音乐小组多少人?”还是有不少学生有这样的答案:40祝?+1/4)。学生的错误是没有找准是以谁为单位“1”,正所谓“正确的思路也许相似,错误的思路则各有各的不同”。在弄清错误产生原因的基础上,耐心、细心地引导学生纠正错误,此时,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只列式不计算:(1)“小明一分钟跳绳180个,小明一分钟跳的比小红多1/4,小红一分钟跳多少个?”(2)“小明一分钟跳绳180个,小红一分钟跳的比小明多1/4,小红一分钟跳多少个?”

思考:这两道题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最关键是哪句话,如果一样,为什么?如果不一样,不一样在什么地方?这样学生就能正确分辨出在各题中谁是单位“1”,进而明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自然地纠正了所犯的错误。

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教育的灵感。机智和智慧就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形成和积淀的;因为出错,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3给学生创设交流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有独特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学习者,是数学知识的自主建构者,而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更应该让学生充分进行交流和思考,老师要为之创设良好的氛围。

在教学“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课堂上,我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相同大小的正方形纸,要求折出这张纸的1/2,并涂上颜色。我看见杨昕同学折出了1/4,请他上台展示,“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折的吗?”“我把这张纸对折再对折,折了一个1/4,老师,我折错了。”我摸摸他的头,示意他回位坐上去。

一个学生发言了:“老师,杨昕知道自己折了个1/4,说明他学会了今天的知识。”我看着杨昕同学,说:“我也是这样想的。”这时,杨昕慢慢抬起了头,眼睛里透出一丝光亮。我趁热对他说:“你能在1/4的基础上修改一下,得到1/2吗?”他信心十足地拿着彩笔再涂了一份,得到了2/4。“对了,老师真为你高兴。”

顿时,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她,教室里响起了齐刷刷的掌声。杨昕的脸上泛起了红光,仿佛自己一下子聪明了许多,自信心油然而生。

事实上,学生的自信、聪明、顿悟、创新,都是在一次次热切的期待中,关切的话语中,热情的鼓励中,温馨的交流中诞生并成长的,作为教师,就要善于捕捉时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交流氛围。

4给学生营造倾听的氛围

一摊散乱的书,作业本,试卷.

执笔:你教会我坚强.

[春]

眼泪是梦的寄托,湿润花开的季节.

我低头哭泣,身旁的花草被风斜斜地吹.

你说不可以哭,假如你走了谁来安慰我.所以从现在起我不可以哭.

我抬起头泛红的眼睛看着你,点点头.我很乖,对吗不哭.

你擦干我的眼泪,笑着说X很乖,你会永远呆在我身边看住我,不流泪.

我们对着天空许愿,永远在一起,永远是朋友,永远不会哭.

你,我——都不可以哭——最初的承诺.

[夏]

荷叶像小伞,遮挡着迎面的风雨,保护着你我的夏天.

池塘边一群可爱的青蛙轻唱,合成一曲可爱的音乐.

树枝上一帮调皮的知了高喊,合成一首调皮的歌曲.

捉迷藏.会不会太幼稚了,小毛孩玩的不会.你陪我玩就好了.

跌倒后的伤痛,不哭,因为你在我身边.

你,我——都不可以哭——友谊的见证.

[秋]

皓大的月亮爬上枝头,眨巴着眼睛.

上次我病了,你折了一百只纸鹤,在一个小小的袋子里,扑腾着翅膀.

这次我要折一百个星星给你,每一个星星,都写着一句话:

某人:你一定要快点好噢.

某人:我等你和我一起玩.

某人:你在医院要乖乖的.

……

窗外的落叶盘旋而落.

蓦然的一种感伤.但是我不会哭.你说过,不可以哭.

你,我——都不可以哭——真心的祝福.

[冬]

轻碎的细雨诠释秋的宁静,等待了一个季节.

最终,你走了.

牵着命运的线,手握无法剪断的思念.

白色的床单是另一个世界,在那个白色的天堂,有眼泪吗

你折了一颗星星——

X,记住噢,朋友是一生的,没有任何地点的界线.所以,你不可以哭……

THE END
1.折纸:小狗的头超值套课教程虎课网为您推荐折纸:小狗的头视频教程、图文教程、素材源文件下载,学员课后练习、作品以及评价等内容。折纸:小狗的头教程讲师:思佳纳课堂,难度等级:中级拔高,视频时长:1分23秒 查看全部 相关教程: ae小狗教程ae动画小狗教程ai折纸字体教程插画狗狗教程狗狗手绘教程ae小片头教程折纸字体设计教程word设置纸张大小教程ps小纸...https://huke88.com/course/80819.html
1.3D打印狗狗新鲜出炉,快来看看!经过几天的精心制作,两只可爱的3D...3D打印狗狗新鲜出炉,快来看看! 经过几天的精心制作,两只可爱的3D打印狗狗模型终于完成了! 触摸着这些充满创意的成品,真的很有趣呢!快来一睹为快吧! 3D打印狗狗新鲜出炉,快来看看! 经过几天的精心制作,两只可爱的3D打印狗狗模型终于完成了! 触摸着这些充满创意的成品,真的很有趣呢!快来一睹为快吧!https://www.yoojia.com/article/4241305773659395724.html
2.动物类身上有彩色的斑点,能够站立起来的小狗,与传统的折法有一点区别。 卷曲的小老鼠 将身体卷曲起来的小老鼠,是不是在睡觉啊? 小公鸡 雄赳赳、气昂昂的小公鸡!雪白的羽毛,头上顶着一朵鲜红的皇冠,仿佛是王者归来,呵呵 长臂猿 猿是动物中的高空“杂技演员”兼“歌唱家”,虽然体形纤小,站立起来身高不足1米,但前肢特别...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429/16/321647_25452367.shtml
3.折纸立体小狗的折法图解手工折纸大全小狗的折法折纸简单 折纸大全之小狗的折法 可卡狗 一张纸折出一只小狗折纸入门教程 最简单的菠萝折纸手工作业最合适教小朋友折了 可爱儿童动物折纸警卫员小狗折纸图解纸的折法 动物折纸教程小狗初级折纸儿童折纸儿童专题小精灵儿童网站 哈士奇小狗动物3d立体diy手工折纸模型摆件其他类型纸模 ...https://www.puchedu.cn/zhezhi/860e579133b13d8a.html
4.用折纸折一个宠物狗怎么折?此时,折纸已经完成了一个基本的折法,形成了小狗的身体部分。你可以注意到,上半部分是小狗的头部和两只耳朵,下半部分则是四条腿。 3. 细化小狗的特征 现在,我们需要将折纸宠物狗的特征进一步细化,让它更加栩栩如生。首先,可以用笔在小狗的头部画上两只大大的眼睛,增添一些生动感。接着,用剪刀修整一下小狗的腿部,...https://www.chongwugo.cn/39418.html
5.幼儿园大班手工课活动策划方案(通用15篇)1.引导幼儿自由拆解折纸作品探索学习风车折法,培养幼儿仔细观察、大胆表现的能力。 2.通过折纸作品的变式操作激发幼儿对折纸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手眼协调的精细动作。 【活动准备】 1.正方形纸若干、风车作品若干,A4纸、胶棒若干。 2.区域活动投放折纸灯笼、折纸风琴的成品、半成品以及材料(熟练掌握四角对中心折和撑开...https://www.ruiwen.com/gongwen/fangan/1017546.html
6.美术教学设计教案15篇(1)、欣赏比较,感知平行折、辐射折、米字折、揉纸折欣赏用不同折法染出的作品。 (2)学生自己进行尝试新式折法 (3)学生尝试用新式折法按自己喜欢的风格进行染纸制作 (4)、作品展示 请学生自由评价作品,并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进行想象。 三、课堂延伸 https://m.wenshubang.com/jiaoan/2804816.html
7.怎么做立体小狗狗图解儿童卡纸制作乖狗狗卡纸手工制作可爱小狗的方法图解,微蹲着身体、摇着尾巴、讨好的表情,似乎正在热情迎接主人的回家! 用卡纸分别剪出狗狗身体的各个部分,然后将它们粘贴在一起,做成立体的小狗狗! 狗狗鼻子的剪纸展开图。 狗狗头部的剪纸展开图。 把头部剪纸如图折叠一下。 https://www.aizhezhi.com/zhezhi/2470.html
8.童书·新书这是紫禁城[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著,[比利时]戴维·范德默伦编,[法]达尼埃尔·卡萨纳韦译,中信出版集团 《人类简史》知识漫画,改编自全球畅销书《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该书出版十年之后,尤瓦尔·赫拉利教授带着崭新的问题,用漫画故事的全新方式再次回看人类历史。这一次赫拉利教授进入书中,化身为向导,穿越到远古历史的真实...https://m.thepaper.cn/renmin_prom.jsp?contid=9625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