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万毕业生超100万学财经,下个“金饭碗”指向何方?

每年中国的财经类大学毕业生超过100万,而银行、证券、基金业的就业增量或不到15万。如果100万人都以进入这些机构为目标,已经出现的内卷态势,可能还会加剧。

在经济脱虚向实,政策指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硬科技、新能源等方向,而房地产、互联网等行业在存量博弈中利润趋降的大势下,“进大厂,不如进工厂”或将成为年轻人新的选择。

2021年,中国高校毕业生的规模达到了909万人,创下历史新高,且2020、2021两年累计新增75万。

与此同时,这一年的高考报名人数则连续第三年超过1000万。这意味着,4年后的高校毕业生规模还将持续上升,通往顶尖机构的机会之争,也将更加激烈。

其中,尤其是909万人中占比超过10%的经济、财经类毕业生,如果有志于进入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发展,那么,在近年这些机构岗位需求持续收缩的大背景之下,可能在求职中面临机会减少、门槛提高的内卷困局。

一、供需PK:金融圈的内卷还将加剧?

今年高考期间,一条关于某顶流基金的基金经理的朋友圈推文——“把我当年全省第一、数学满分的实力和运气用意念传送给大家,希望大家都能考个好成绩,欢迎报考清华大学”,引发一众基金经理们的接龙,纷纷亮明了自己的高考状元身份。

虽然后来推文主角澄清这并非本人发布,但各大基金经理学霸的身份却不假。

盘点金融圈两大王牌职业——券商分析师和基金经理的学历可以发现,他们大多为国内外知名院校学霸的“出厂配置”。

从基金经理的学历来看,96%为硕士及以上,本科仅占4%。北复清交、上海财大、人大、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中央财大和武大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均为基金经理和分析师主要的毕业院校。可见,名校文凭依然是金融圈重要的入场券。

不过,仅有名校文凭并不足够。有圈内人士表示:“十年前,本科毕业生还有机会进入银行总部、券商、基金公司;如今,本科学历基本直接就会被HR忽略,就连硕士学历也只看清北复交和常青藤名校等。”

而要在券商研究、投行、基金投研部门谋求一份心水职位,即便基本学历配置集齐了国内外名校本科、硕士背景,也并非易事。毕竟,这样的职位多伴有高起薪的加持。今年有传闻称,有证券公司应届生每月底薪将涨到3.8万元。

基金当然也不多让。2020年为公募基金大年,基金公司的管理费用也水涨船高,如易方达2020年的管理费用合计达到了56.5亿元,而其员工人数仅有910人,华夏、汇添富、天弘、兴证全球等基金公司的员工数也不足1000人,其管理费用均高于35亿元。其中,兴证全球的员工人数仅有295人,利润之丰厚可见一斑。

集中了状元级人马的基金经理,薪酬更一直为人所艳羡。2017年一份针对公募基金的薪酬调查显示,其平均年薪为169万元,年薪在千万元级别的也不在少数。

高薪厚职之下,金融圈为众多职场新人向往,其另一标签——“内卷”也因此越贴越牢。

金融圈内卷的原因何在?剖析供需双方的容量,或可找到答案。

1.需求:金融圈的职位容量有多大?

我们且从大学毕业生求职的角度,选出金融圈三大最受青睐的子行业——银行、证券、基金,来看其目前的职位容量和可能的增量。

首先来看银行,这是资产体量最大的一类金融机构,也是一个重要的求职目标。

据中国人民银行各年度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国内银行从业人数在2010年共有308万人,以后每年以大概20万人的速度增加,到2015年共有379万人。随后,银行业从业人员的就业增量趋缓,2016年仅同比增长不到1万人,2017年报复性增长15万人,2018年首次出现负增长,到2019年,银行业从业人员总计396.61万人,同比增加3.33万人(表1)。

统计银行业2010年到2019年这10年的就业增量,大概为109.2万人。2018年后,银行从业人数首次出现下降,特别是中部、西部、东北地区近几年均呈下降趋势。这或与近年银行大刀阔斧开展数字化转型,大幅削减员工数量有关。

工、农、中、建四大行在2017年的员工总数达到了157.75万人,到2020年则为155.75万人,3年间减少了约2万人。目前,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的员工人数最多,均超过了43万人,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的员工数分别达到了35万人和31万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员工数也达到了17.8万人。

再来看看证券行业的情况。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从业人员基本信息公示数据,目前全国范围内共有129家证券公司,合计从业人员共有34.2万人,其中,一般证券业务有20万人,分析师仅有3469人,投资顾问6.5万人,证券经纪人有6.06万人,保荐代表有7183人(图1)。

值得一提的是,证券从业人员2018年为34.43万人,较2017年下降6321人,出现近年来首次下降,2021年又继续下降到34.2万人。这背后,是一般证券业务人员、证券经纪人这两类基础性从业人员减少,而证券投资咨询业务(投资顾问)、证券投资咨询业务(分析师)及保荐代表人等“含金量”高的岗位仍稳定增加,说明券商的“人海战术”告一段落,行业转型倒逼人员结构优化。

具体从证券公司来看,国信证券和广发证券的员工人数最多,均达到了1.15万人,国泰君安、中信建投和中信证券也超过了1万人。

进一步看基金行业的情况,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从业人员信息公示数据,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共有137家,员工总人数为2.6万人,其中,基金经理有2477人,投资经理有1118人。截至2021年8月10日,公募基金的基金数量已经达到了8320只,资金管理达到23.03万亿元。

其中,嘉实基金和易方达的员工人数最多,分别为912人和910人,华夏基金也达到879人,南方基金有737人,工银瑞信、广发基金、汇添富的员工人数也超过600人。

在私募基金行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有24561家,包括私募股权、创业投资、私募证券投资等,从业人员约为15万人。截至2020年末,私募基金的管理规模也超过了16.96万亿元。

从资产规模及净利润来看,银行业均为最高,而从人均净利润来看,公募基金最高。据Wind统计的87家公募基金公司的财务数据,其净利润达到457.9亿元,人均净利润达到176万元,这也或可解释这一行业薪酬高的原因(表2)。

由此我们可以推算,目前包括银行、证券、基金业在内的从业人员,大概为450万人。而有机构计算的国内9大类金融机构员工总数显示,2013年末我国金融业人口总数约762.7万人,约占全国就业人口的1%。

进一步根据《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数据测算,银行业2010年到2019年一共新增88.61万人。根据《中国证券业发展报告》数据测算,证券业2010年从业人员为20.99万人,到2021年新增员工13.2万人。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该协会2012年成立时,国内基金从业人员注册规模为1.3万余人,以此计算,到2021年公募、私募新增16.3万人(图2)。

也就是说,2010年到2019年间,这三个行业新增了约118万人,平均到每年,大概13万的就业增量,而且,这还未考虑银行、证券业近年人数不增反减的情况。即使考虑退休带来额外10%的岗位需求,或也不超过15万。

从数据看,银行在三大行业的员工人数中占了大头,提供了超过75%的新增岗位,证券、基金业本身容量偏小,因此,对于很多立志进入其中的毕业生来说,竞争更为激烈。

2.供给:每年超过100万财经类毕业生的竞赛

教育部最新的统计数据同样截至2019年,分学科来看,本科阶段共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共12个大类专业。

其中,2010年至2019年的十年间,经济学毕业生约占总体毕业生人数的6%,2015年达到了6.12%,之后有所降温,2019年为5.96%。从人数看,2014年之后每年超过20万人,十年间总计有205.8万经济学本科毕业生(表3)。

此外,在包括博士和硕士的研究生阶段,经济学毕业生约占总毕业生数的5%,2010到2019年的十年间,总共有25万经济学研究生,2019年后,每年约有3万人(表4)。这意味着,即使经济学本科毕业生全部升学读研究生,每年依然有20万人进入就业轨道。

从供需双方的数据可以看出,2010到2019年,银行、证券、基金行业一共新增118万个岗位,但在教育端,则有超过200万经济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如果他们都希望涌入这三个行业,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这还不算专科学历的毕业生数量,事实上,2019年,仅专科学校“财经商贸大类”的毕业生数量就达到了75.5万人,是各专业大类中人数最多的学科,毕业生占比达到了20.7%。这一比例相比本科、研究生阶段的经济学专业毕业生比例,高出约15个百分点。

而且,2019年,这一专业的招生人数更达到86.4万人,创了近十年的新高。也就是说,三年之后,“财经商贸大类”毕业生的数量还会攀升。

毕业生占比在10%以上的还有医药卫生、装备制造、教育与体育、电子信息四个大类学科(表5)。

如果将2019年专科、本科、研究生的经济学、财经大类毕业生加总,共计超过了100万人,在当年822.5万大学毕业生中的占比达到了12.4%。

2019年,中国金融业增加值为7.7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7.8%;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为8.4万亿元,同比增长7%,占GDP的比重达到8.3%。经济、财经类毕业生占全国毕业生的比重达到了12.4%,普通专科财经类毕业生占本阶段毕业生的比例更达到20%以上,大幅超过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

不过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招聘中,也并不是只招收经济、财会类毕业生。比如,在券商、基金的投资、研究岗位中,针对医药生物、电子、通信等行业的投研人员,更倾向于招聘与这些专业匹配度较高的毕业生。此外,近年头部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的发展中,更是展开了对计算机、人工智能、数理基础学科、统计等专业人才的争夺。大量综合、风险控制岗位也需要人力、法律等专业毕业生的加入。

从新财富历年的统计来看,资本圈核心职群所学的专业TOP10,除经济学、金融学外,还包括理学、管理学、工学、法学、计算机等(图3)。

从教育部公布的招生情况来看,经济、财经类专业较高的招生规模依然在持续,而需求端金融机构的就业岗位并未呈扩张之势,可以预见,金融圈的内卷还将进一步加剧。

3.金融、IT依然是高薪职业,但科技正在崛起

以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来考察,虽然2020年超过60%的行业人均薪酬有所下降,但包括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类上市公司的员工人均薪酬依旧最高,达到了46万元,同比增长8%。银行业排名第二,2020年的平均薪酬为34.6万元,但同比下降了9.2%(表7)。

银行业员工平均薪酬下降,或许是因为近年来其盈利能力呈下降趋势。据中国银保监会数据,虽然银行总体税后利润从2015年的19738.1亿元提升到2020年的22625.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77%;但资产利润率从2015年的1.1%降到了2020年的0.7%,资本利润率也从14.3%下降到8.8%,整体盈利能力下降。

同时,受疫情影响,休闲服务业员工的平均薪酬也下降19%,而家电行业的平均薪酬涨幅较高,达到了16.9%。另外,房地产、传媒、建筑装饰、计算机等行业的平均薪酬也都高于20万元。

目前,在A股40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74家公司的员工平均薪酬高于50万元,其中近一半是中金公司(601995)、华泰证券(601688)、中信证券(60030)这样的金融机构。中金公司2020年的人均薪酬达到114.98万元,同比增长29%,华泰证券和中信证券也分别达到92.71万元和81.16万元。

此外,化学制品行业的安迪苏(600299)2020年人均薪酬为65.6万元,半导体公司汇顶科技(603160)和芯原股份(688521),人均薪酬分别为51.4万元60.8万元。

随着半导体、新材料等一批科技概念公司的崛起,其员工数量和人均薪酬或将进一步提升。

除员工薪酬外,非银金融、银行业的高管薪酬也远高于其他行业,如非银金融公司总经理的平均薪酬高达265.9万元,财务总监和董秘的平均薪酬均高于160万元,管理层年度薪酬总额的行业平均值也达到2578万元。其中,中金公司总经理的薪酬达到1598.2万元,财务总监和董秘分别为593.85万元和797.3万元。

银行业包括总经理、财务总监、董秘在内的高管的平均年薪也在120万元以上。其中,平安银行(000001)的总经理和董秘的年薪分别达到787.17万元和576.69万元。

同时,房地产、医药生物、钢铁、建筑材料、农林牧渔、电子行业高管的薪酬也位于各行业前列。万科(000002)、金龙鱼(300999)、迈瑞医疗(300760)等公司高管的年薪也均在350万元以上。

此外,互联网公司的薪酬也不断提升,吸引大批人才涌入。2020年腾讯员工的平均薪酬高达81.1万元,相较2019年的84.5万元略有下降。据华为2020年年报数据,其共有19.7万名员工,共支付了1391亿元的工资、薪金和其他福利,相当于人均年薪70.6万元。

腾讯、华为的人均薪酬是A股金融行业的2倍,更远高于其他行业。

据艾媒咨询数据,2020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排名TOP10专业中,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位于前四,均高于1万元,电子信息工程、工商管理、药学、市场营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也位于前列(图4)。由此不难理解,计算机、人工智能、软件工程、自动化等专业的报考热度与录取分数持续提升。

图4:2020年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薪酬专业排名

二、产业变迁:谁在崛起,谁在转型?

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岗位竞争,人与机器的竞争也见端倪。

在产业转型升级之下,随着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用工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近5年,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不断削减人力,进行智能化改造,以应对人口红利消失之困。盘点A股4300多家上市公司2019、2020年员工人数变化可发现,有1797家公司2020年员工数同比下降,占比41%,金融机构也不例外。

1.机器换人,金融业裁员进行时

在A股40家银行业上市公司中,有6家2020年的员工人数相较2019年出现下降,其中包括四大行中的三大(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以及兴业银行、青农商行和渝农商行;员工人数增加不到100人的有8家;仅有10家银行的员工增量大于1000人,其中,宁波银行的员工数增加最多,达到6954人,招商银行次之,达到了6184人。

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2020年的员工人数相较2019年减少最多,分别减少了5319人和5011人。农业银行2020年的员工数达到45.9万人,在A股上市银行中为数最多,但已经连续5年下降,相较2015年顶峰时的49.9万人,已经削减4万人。

其中,农业银行的员工人数减少,主要是削减了柜面人员。据年报数据,2015年,农业银行的柜面人员占比达到了29.8%,在岗员工数量达到了约15万人,随后逐年减少;到2020年,柜面人员占比下降到18.1%,降了近12个百分点,在岗员工数量为8.3万人,减少了6.7万人。而营销人员有所增加,2015年至2020年间增加2.6万人至13.7万人,占比从22.1%增加到29.8%(表8)。

同时,农业银行员工的学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2015年,专科及职业技术学校、专科以下两个学历段的员工人数占比达到了52.8%,到2020年,这两个学历段的员工数占比为40.2%,下降了12.6%,而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员工数相应增加,2020年达到60%。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工商银行。其近十年的员工人数最高值是在2014年,达到45.9万人,随后除2019年小幅增加外,均在下滑,2020年的员工数相较2014年已经减少了近2万人。

工商银行年报中提到,目前正在深化金融科技组织布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2020年金融科技投入238.19亿元,金融科技人员为3.54万人,占全行员工的8.1%。

在发展金融科技的战略下,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及裁员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包括花旗、汇丰等银行都宣布了裁员计划。彭博汇总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银行宣布裁员超过6万人,2019年则达到了近8万。在中国,银行业目前主要削减的也是机器替代性较高的柜面人员。

在保险行业,控股天安财险的ST西水(600291)员工减少最多,2020年仅剩37人,少了17239人,面临退市风险。金融行业高风险的特征,也一定程度决定了其中职位高压、高风险与不稳定兼具。

此外,中国平安(601318)也减少了1万员工。据年报数据,其保险类业务从业人员减少了约1.9万人,而银行类、资产管理类和科技类业务从业人员均有小幅上升。

证券行业的申万宏源(000166)、东北证券(000686)、国盛金控(002670)等公司员工人数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余员工增加的非银金融上市公司,增加幅度也非常小,大多在几十和几百之间,其中,中信证券(600030)的员工人数增加最多,多了3104人。

2.专科毕业生流向金融业的比例大幅下降

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大幅削减柜面人员、调整员工学历结构的背景之下,每年七、八十万的财经类专科毕业生受到影响最大。

在财经类大专院校中,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江西财经职业学院被公认较为出色,我们且看这些院校的毕业生流向了哪里。

从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变化趋势来看,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于“金融业”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在2017年,有40.2%的毕业生流向金融业,2019年下降了到30.4%,下降了10%,这或许就是银行业大幅缩减柜面人员的最直接结果(表10)。

同时,毕业生流向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开发及租赁业的比例均呈上升趋势。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的“就业质量报告”也显示,该校2019届毕业生有5364人,女生占66.7%,总体就业率为82.79%,就业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制造业,三者之和达到70.52%,金融业仅有3.74%。

由此可见,即便是较为出色的财经类大专院校的毕业生,求职进入金融业的比例也呈大幅下降趋势,转而进入教育、租赁和商务服务、制造等行业。

3.互联网接力金融,成为最受毕业生欢迎的行业

当然,过去几年扩招最为明显的当属一路高歌猛进的互联网行业。不断涌现的造富神话,让其成为当代年轻人的“金饭碗”,晒大厂offer也成为小红书的主流内容之一。

过去几年,各家互联网大厂员工规模快速膨胀。

腾讯控股(00700.HK)2020年的员工达到8.59万人,相较2017年增长近一倍。快手(01024.HK)成立于2014年,2020年披露的员工数达到2.15万人,相较2019年增长31.2%。阿里巴巴(09988.HK)年报披露,截至2019年、2020年和2021年3月31日,全球员工数分别为10.2人、11.76万人和25.15万人,近两年翻了一倍还多。

短短几年间,互联网已接力金融,成为“清北复交”以及海外名校毕业生青睐的就业方向,特别是华为、阿里、腾讯、字节等引力节节攀升。

据“清华大学2020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华为、腾讯、阿里是其毕业生就业排名前三的雇主单位(图5)。此外,字节跳动、网易、美团、微软签约就业人数也在20人以上。

北大的情况也类似,据其“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华为、腾讯、北大、河北省委组织部一起成为录用其毕业生人数排名前四的单位。

头部院校毕业生的争夺,推升了互联网大厂的招聘要求,新的内卷正在上演。比如,清华大学能进入阿里的,主要是硕士和博士阶段的毕业生,至少2020年与阿里签订就业协议的61位毕业生,均为硕士和博士学历,本科生则与阿里无缘;而与华为、腾讯签订就业协议的清华毕业生,本科生的占比均不足6%。

如今,经历20多年成长,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厂商已经各自拥有了万亿市值江山,但在用户增长见顶、数据安全和反垄断等政策规范之下,其发展也正在迎来拐点,未来,大厂offer的高含金量还能够维持多久,下一个“金饭碗”又指向何方呢?

三、未来的职业方向:进大厂不如进工厂?

《青春时光》杂志(YouthTimemagazine)对各国最受欢迎的大学专业做了一项全球调查,或可给我们一些启发。

而在德国,男女分化较为明显,除工商管理、医药均受男女欢迎外,最受男生欢迎的是机械工程、工业工程、电气工程等工程类专业,德语研究、法学、教育学最受女生欢迎。这背后是,获得工程学学位的毕业生月收入相对较高,且就业范围广,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德国大学生的选择,或可给予我们更多启示。

然而,我们准备好了吗?

1.电子、医药生物、制造等行业扩招,高技能人才紧缺

近3年,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纷纷开启裁员的同时,在A股上市公司中,农林牧渔、房地产、电气设备、公用事业、综合、计算机、医药生物、电子、轻工制造等行业上市公司的员工人数增速超前,均超过15%。

农林牧渔的正邦科技(002157)、牧原股份(002758)2020年的员工人数相较2019年均翻了一番。

电气设备行业的员工人数涨幅也位于前列,行业内的锦浪科技(300763)、新强联(300850)等增幅均在一倍以上。

近年来,半导体、电子元器件、光学光电子等电子细分行业迎来快速增长,截至2021年8月5日,A股半导体上市公司超过70家,北京君正(300223)、冠捷科技(000727)等企业员工增速也较为明显。

不仅新冠疫情刺激了医药生物企业的发展,在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医药生物行业发展的态势将长期向好,这也或将进一步刺激这一行业的用工需求和薪酬待遇增长。

此外,据人社部数据,为了更好服务于用人单位招聘用工和劳动者应聘求职,同时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供数据参考,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102个定点监测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收集汇总并制作发布了“2021年第二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

在这100个职业中,39个属于第六大类——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38个属于第四大类——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17个属于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社会对技工的尊重也在世界首屈一指,蓝领、白领与公务员之间的社会地位没有高低之分,技术工人薪水稳定优厚,高于全国平均薪酬水平,不少行业甚至远高于普通公务员。

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在德国非常受欢迎,有超过一半的中学生会选择职业教育。“德国制造”和“德国经济”的金字招牌,离不开源源不断输送制造业人才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及千千万万崇尚“工匠精神”的技工人才。

未来,伴随中国芯片、新能源、智能汽车等先进制造产业的升级,高技能人才需求和重要性也将提升,或许不仅是接受职业教育的群体,对于更高学历的人群,进工厂也会成为不错的选择。

THE END
1.未来十年最吃香的行业有哪些?附中国未来十大热门专业2024年参考目前哪些专业即热门又吃香?据了解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国内很多专业都迎来了爆红时刻,那么未来十年最吃香的行业有哪些?本期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中国未来十大热门专业,供考生参考。 一、未来十年最吃香的行业有哪些? 1、健康管理领域 健康管理师准确定义为从事个体或群体健康的监测、分析、评估以及健康咨询、指导和...https://m.gk100.com/read_20435.htm
2.未来十年就业前景好的专业都有什么未来十年就业前景比较好的专业有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类专业、口腔专业、建筑类专业等。当然大家在选择专业的时候还是要以自己的实际情况为主,专业的选择尤为重要,因为关乎到未来的就业方向,因此学生和家长 一定要认真了解,谨慎选择。 未来十年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整理 ...https://www.bestjiaoyu.cn/ask/215825.html
3.十大理科最好就业的大学专业计算机可以算是一个发展前景十分乐观的一个行业,随着经济与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行业发展越来越好,所以软件工程专业可以说是理科男生的十大热门专业的第一名了。而且软件工程这个专业和其他理工专业相比,难度也是稍微低一些。开设软件工程专业的学校很多,但是建议大家选择的时候选择那些师资能力比较强的学校。 https://www.oh100.com/kaoshi/gaokao/daxuezhuanye/153365.html
4.www.jxmzxx.com/appnews/559583官网资料显示,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华融”,股份代号︰2799)前身为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于1999年11月1日,是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化解金融风险,促进国有银行改革和国有企业脱困而成立的四大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之一。2012年9月28日,本公司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0月30日,中国华融在香港...http://www.jxmzxx.com/appnews/559583
5.职业生涯规划书15篇(经典)康复治疗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书4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不错,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只要我们为我们人生找好一个支点,那么我们的生活定会五彩缤纷。对于我——一个刚度过了4年的高中生活,带着梦想来到大学校园学生,一切事物都充满了活力与生机。虽然,高中时期设计过无数次的大学梦实现了(...https://www.pinda.com/zhichang/zhiyeguihua/425120.html
6.学生职业规划(通用15篇)我计划我的职业目标分为短期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的建构必须为长期目标服务。对于中专生的我来说,首先要加强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另外就是不断拓展课外知识,因为毕竟还有2年的时间。然后在2年之后就业。待定! “机会往往只青睐于有准备的人”。我将把我的终极目标分为近期、中期、长期目标三个阶段实施。https://www.cnfla.com/zhiyeguihua/2543144.html
7.关于大学生职业规划关于大学生职业规划4 从了解自己到重视自己,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负责。这样的负担虽然沉重,但若能以快乐、轻松的态度去面对,且通过这样的过程,适当的分析自己的过去与未来,进而替自己立下目标。如此一来,理想就会离我们很近。 一、大学毕业后的十年规划 https://www.gdyjs.com/jiuye/zhiyeguihua/265780.html
8.什么专业就业前景好?在我国,发展短短几年的物流行业也出现了普通操作工人供过于求而专业职业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矛盾。物流专业培养的优秀管理人员,能够系统地优化设计与物流管理相关的运输、仓储、货运代理。专家提醒,物流专业是复合型专业,因此考生应该对管理学、经济学和信息技术等知识比较感兴趣,同时也应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功底。https://m.yjbys.com/qiuzhizhinan/show-532145.html
9.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3000字范文(精选12篇)主要职业领域: 审计,税收,会计 个人职业通路设计: 成功考取注册会计师或在一家经济效益及发展前景都还不错的公司就业,不断积累经验,拓展人际关系,最后到达自我的成功标准。 2、未来人生职业总规划: 根据可能的职业发展道路,对未来十年作初步规划,如下: 20xx-20xx年,拿到毕业文凭,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https://www.fwsir.com/fanwen/html/fanwen_20140416165102_245423.html
10.专业的职业规划书(精选10篇)其次,在未来的1年—3年期间,我会获得很多的生活阅历以及广大的人脉关系,丰富自己所学的知识,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及更多的工作经验。成为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师,并且在3年后创下属于自己的成就,我想我还是蛮有信心的。 三、职业分析 1、学校环境分析 我所在读的学校是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https://www.ruiwen.com/zhiyeguihua/6666471.html
11.专科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排名:学什么专业前景好人们已经习惯了网上购物,在近几年,物流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据有关调查,未来几年物流人才是市场需求的高峰。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非常好,包括物流系统化管理人才和物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熟悉国内进出口市场业务的中介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和物流软件开发设计人才、商务谈判代表、外语...https://m.zhijiao.cn/news/detail/81479
12.教育信息简报2016年第2期总第317期●未来五年,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9 ●中国大学校长具有一流学术素养11 ●教育部:推动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创新发展12 ●2018年教育部将支持地方建200所优质高职院校12 ●中国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助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12 ●教育部:警惕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陷阱13 ...https://lib.synu.edu.cn/2018/1106/c1897a55160/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