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大学在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等领域发展迅速。在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中,学校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18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居全国高校第三。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浙江大学A类学科数居全国高校第一。根据2019年3月ESI公布的数据,学校8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排名前1‰,居全国高校第一;5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排名前50位、7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排名前100位,均居全国高校第二;1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排名前万分之一,居全国高校第三。校友中当选为两院院士的有200余人,其中改革开放后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的学生当选两院院士的数量在全国高校位居第一。
亮点一:“1+7+N”的2019年招生方案
“1”对应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84年的混合班,现任院长是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朝晖。竺可桢学院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田,是浙江大学对优秀本科生实施“特别培养”和“精英培养”的荣誉学院。现有班级包括混合班、人文社科试验班、求是科学班、神农班、巴德年医学试验班、交叉创新平台、公共管理英才班、图灵班、智慧能源班、机器人工程班、智能财务班等。
“7”是以优势学科为引擎,借鉴竺可桢学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学科群大类尖端精英平台。今年,浙江大学在工科大类里设置了卓越人才培养班,吸引专业志向明确的优秀考生报考,每班招收人数一般不超过20人,设置独立培养方案。
亮点二:新增专业与班级
今年新增两个专业:一是人工智能专业,该专业将在竺可桢学院图灵班招生,另一个是机器人工程专业。
竺可桢学院增设了“图灵班”,依托计算机学院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围绕“全科式基础强化”“全方位科研训练”“全程化导师引领”“全球化资源导入”和“专业化学科培养”的“四全一专”特色培养模式,实施计算机拔尖人才的培养方案。图灵班首席教授包括“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图灵奖的获得者WhitfieldDiffie教授和四位院士。学生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信息安全三个本科专业中自主确认主修专业,以培养计算机领域未来的一流学科引领者和战略科学家为目标。
2018年7月,图灵奖得主WhitfieldDiffie教授全职加盟浙大。图为WhitfieldDiffie在浙大开讲“密码学”。
同时,竺可桢学院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主动对接社会需求而增设新财务和新金融两个招生类别,分别在智能财务班和数字金融班招生。
除此之外,浙大今年还增设了中法数学英才班,在数学求是班中招生,与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实行“3+3”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未来20年之内,有希望成为竞争菲尔兹奖的高端数学人才。
亮点三:给力“六更”,浙大助你成就更好人生
一是分类招生,更加自主的专业选择。
二是复合培养,更加宽广的发展潜力。
学校实行“一横多纵”的培养模式,切实推进“通-专-跨”人才培养理念。“一横”指前期开展通识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跨学科的思维方式训练和批判性的思考能力以及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多纵”是指后期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和跨学科培养。近日,浙江大学发布了《浙江大学通识教育白皮书》,面向新一轮通识教育改革的要求,浙江大学制定的通识课程体系必须课包含了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创新创业类、自然科学类等6类,通识选修课包含了中华传统、世界文明、当代社会、科技创新、文艺审美、生命探索和博雅技艺等“6+1”类,特别强调国际视野与中国实践,着力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思维方式训练和批判性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学习与传承中华文化的能力。
三是科教协同,更加持久的创新创业能力。
学校设有国家级、省级、校级和院级四个等级的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培养学生深度钻研的意识和创新研发的能力与素质;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培养学生持久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国际机器人足球比赛、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互联网+”等国际国内各大赛事中屡次问鼎,在2014-2018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排行榜中位列榜首。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举办四届,浙江大学累计获得总冠军2次,金奖13项,金奖总数居全国第一。
四是海外学习,更加强劲的全球竞争力。
学校承诺为每位本科学生在校期间提供一次海外高水平大学的交流学习机会,目前已经覆盖到74.4%的本科生,并在经费资助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海外交流包括联合培养、交换生、暑期学校、科研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实践实习、创新创业、竞赛、国际会议、主题交流、文体交流、访问考察等项目,全力提升学生国际视野和全球格局。
学校专门设立国际校区,创新采用“一对多”合作办学模式,与多个国际一流合作伙伴共建若干联合学院。目前,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已正式对外招生,学生可同时获得两所学校双学位。
五是个性发展,更加灵活的跨专业辅修计划。
设立覆盖全校大部分专业的辅修、双专业、双学位学习项目,2018年开始特别开设一批微辅修项目,构建学生无门槛自主修读、多样成长、多元学习的生态环境。学校新近制定了充分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和跨界知识融合的教学环境与教学制度,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体验感、成长感和获得感,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拥有宽广的发展潜力。
六是全面融通,更加协同的四课堂培养。
加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第四课堂协同培养。以课堂教学改革、名师上课等增进学生与老师在第一课堂(主阵地)的互动交流,掌握系统的知识与技能;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校园文体活动等第二课堂形式联合不同专业的学生,增强创新与团队合作精神;以“一带一路”中国大学生公益联盟、红色寻访、双百双进等品牌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等第三课堂形式联接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在实践创新中成长;第四课堂则是着力推动学生海外学习交流,提升全球化认识与思维能力。
亮点四:广阔的深造、就业前景
根据QS全球高等教育集团发布的2018年度全球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名,浙江大学位列全球第38位。浙江大学2016~2018届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为96.5%,一直稳定在较高水平。近年来,本科毕业生海内外升学率和升学质量也都稳定在较高水平,在境内“双一流”高校(A类)升学的人数占境内升学总人数的92%以上;出国(境)深造的毕业生中,赴世界排名前100位境外高校深造的人数占境外深造总人数的55%左右。从用人单位来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阿里巴巴集团、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科学院及下属研究机构、新华通讯社、安永(中国)会计师事务所、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是本科生就业的重要去向。
亮点五: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每年的12月31日是浙大学子共同的节日——学生节,全校师生用欢乐大巡游、欢乐迎新餐、新年狂欢夜等活动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开展如高雅艺术进校园、学生科技文化节、校园主持人大赛、“十佳歌手”大赛、“求是杯”辩论赛、校园文学大奖赛、新青年论坛等校内品牌文体活动。组织学生多次在全球重大挑战峰会竞赛、“我与亚运”主题演讲比赛等国内外赛事上摘取荣誉。
现有校级学生社团165家,如深受学生喜爱的红十字会学生分会、三农协会、黑白剧社、梵音剧社、跆拳道协会、街舞社、京剧社等等,持续打造社团建设月、社团文化节、社团开放日等活动,为学校多彩校园文化增色添彩,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发挥特长的广阔舞台。
亮点六:吃住在浙大是怎样的体验?
浙江大学拥有20余个风格多样的食堂与餐厅,全部由学校后勤集团负责运营。中餐西点、米饭面食、风味小吃、咖啡茶饮等一应俱全,可充分满足全国各地不同口味学生的饮食需要。食堂菜品丰富,花色齐全,物美价廉,安全营养、可口美味。食堂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在这里可以体验刷脸吃饭、智能结算、无感支付、自动计算卡路里、记录分析每餐营养摄入等先进就餐系统。在浙大,食堂不仅是生活空间,也是学习交流空间,食堂经常举办各类美食交流、营养推广、手工制作、烹饪教学活动,致力打造美好校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