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河北日报-12版:保险生活-2023年04月24日
12
苏晓虎马奎孔菲
商业车险综合改革实施两年以来,“降价、增保、提质”目标已基本实现,财产保险行业正逐步走出改革“阵痛期”,车险综改的实施也让各家险企纷纷布局非车赛道。2022年上半年,我国非车险业务占比首次过半,农险、责任险和健康险业务正逐渐成为拉动财险市场增长的新引擎。2023年,选取衡水地区某财险公司作为典型案例,就财险行业如何持续深耕非车业务并实现高质量发展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某财险公司发展解析
2019年以来,某财险公司业务结构较为健康合理,公司实现了由主营车险到车险、非车险业务均衡发展的平稳过渡,业务转型发展成果逐步显现。2019年,该公司保费收入9000余万元,其中:车险保费收入占比77%;农险保费无;非车险保费收入占比23%。2022年,该公司保费收入10000余万元,其中车险保费收入较上年下降5%左右,农险保费收入较上年增长640%左右,非车非农险保费收入较上年增长14%左右。从业务规模来看,2022年,受费改和市场因素影响,某财险公司车险业务规模下降2000多万元,但整体市场份额并未下降。从业务结构来看,2022年,非车险业务占比高达57%,较2019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车险业务占比下降至43%,这一数字远低于财险行业车险业务的占比,公司通过三年的转型发展,经营效益较为显著,业务结构相对合理。
一直以来,车险是财险公司的“吃饭险种”,但是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产品同质化的前提下,销售价格竞争成为主要竞争手段,但各公司争相“打价格战”却引致车险经营难以盈利的问题。因此,财险业发展转型势在必行,该财险公司作为中型业务规模的公司,走出了财险行业高质量发展转型的特色道路。就某财险公司三年发展成功转型的案例来看,该公司主要采取了以下举措:
(一)牢固树立效益为先的经营理念,强化非车险业务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良好的经营效益是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石,也是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通过大力发展非车险业务,该公司实现了承保盈利和转型发展。只有认识到效益性险种的发展对公司整体经营目标的重要性,才能从思想意识上树立发展非车险就是增加公司效益的理念,才会坚定发展非车险业务的信心。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营销策略,确保非车险业务持续快速增长
传统单一的营销手段已经不适应目前市场的发展变化,要适应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形势,创新营销手段,细分市场,区分不同客户群,采取不同营销策略,以期达到最佳效果。通过“车+X(非车险产品)”模式,引导销售人员开拓非车流量业务,降低车险成本,推动车险良性发展。通过“一个客户,多个产品”以及团客新模式和分客群经营,匹配对应产品、建立对应展业体系。
(三)建立和完善业务培训体系,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
提高非车险业务销售能力,就必须建立和完善业务培训体系,对广大展业人员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大家充分了解非车险各险种知识,提高展业能力,调动业务人员发展非车险业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实行政策倾斜,加大对非车险业务发展的支持力度
用规模效益、费用政策来提高展业人员发展非车险的积极性,在合理的范围内对手续费和营业费用进行适当调剂,适当加大对非车险业务的倾斜力度,降低车险费用,减少车险手续费无序竞争,刺激广大展业人员发展非车险的积极性。在销售人员基本法中,将非车险跟单绩效比例设置明显高于车险,且对于“百万医疗”等鼓励发展险种业务定期开展业务短促进行激励,如设置规模奖、创新奖等提升销售人员的展业积极性。
二、财险业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路和想法
(一)党建引领,坚持合规发展
受到商车综改及疫情影响,各财险公司的管理干部、一线人员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面临着重大考验,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要想走出困境,必须要有正确的航向、过硬的斗争本领。要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紧紧围绕银保监会“十四五规划”的战略方向,履行好基层机构的使命,推动各项工作部署落地见效。要把握好效益快速提升与依法合规经营的协同推进,把依法合规经营、防控风险作为导向,推进各项业务的健康、有序、持续、稳定发展。
(二)顺势而为,服务国家战略
要以具有创新性和适应性的产品和服务作为载体,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乡村振兴等战略形成作战版图,制定系列配套政策、方案,将服务国家战略与促进业务发展统一起来。深入学习国家战略的出台背景、实施方案,贴近行业需求、民生需求、市场需求,建立优势产品,打造“产品+服务”模式,进一步扩展丰富保险服务的内涵和外延。
(三)科技赋能,提升专业水平
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加大保险科技在险种创新上的应用,将科技手段应用于定价及风险管控等领域,不断丰富产品供给,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运用金融科技为业务链条赋能,提升自身发展能力。
(四)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
优秀的人才和素质过硬的队伍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和保障,专注创新产品开发、培训推动及各类技术支持,培养“生产型核保人”。建立容错机制,把核保人变为“找业务”的产品推广策划人,将技术优势转变为发展动能,为前线提供“武器弹药”。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建立健全教育体系,鼓励通过实际接触来提高员工的基本技能和实践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