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救护车”成了留学生的“吐槽点”?原来美国的大部分救护车服务是商业运作,很多医保不涵盖此项服务费用。
此外,如果留学美国,入学时可以在学校买医疗保险,但学校保险通常只包括一些常规医疗的赔偿,赔偿的金额一般不会太大。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医疗体制,留学生的就医经历也不同。求学国外,到底如何看病,听听他们怎么说——
你在美国生病,保险公司会笑
熊楚钰
这是一个一般人听了会沉默,留学生听了会流泪的话题:“在美国看病。”
在来美国之前也曾经耳闻过这里医疗系统的复杂,但是自以为自己不会有大病,又是学生,理应在学校的庇护下安然无恙。
上大学的第一年买了学校提供的高额保险,也没有常去校医室,除了一两次在没有提前预约的情况下去急诊,交了10美元保险不负担的挂号费,一切都算称心如意。为了防止传染病和潜在疾病,学校提供多种疫苗注射,其中包括在国内还没有上市的HPV疫苗;学校也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24小时的心理咨询热线和免费的一对一或者小组咨询服务。
大学的第二年我退掉了学校的保险,换成了第三方保险公司,折合算下来价格竟然是学校保险的1/3以下。留学生一直是美国大学致富的渠道之一,除去自费的高额学费与住宿费之外,保险费也十分有利可图。由于留学生出门在外必须在美国办理保险,而学校提供的保险大多较贵,留学生买第三方保险就成了必然。于是,有一些大学理直气壮地不允许留学生使用任何学校以外的第三方保险。
然而我很快就发现,第三方保险公司与学校相比,精明程度并不相上下。
使用保险公司的保险套餐不到一年,我遭遇了一些小伤小痛。为了确保自己在异国他乡没有大碍,每一次遇到紧急情况不知所措的时候,比如手被门夹了、腿被开水烫了、耳朵发炎了……我都会尽快去校医室看病。可是即便是针对这些外伤的药(价格不会太贵,都在100美元以下),保险公司也罕有承担全部费用的时候。不知道根据什么样的规则,对于不同的药,它有时候承担全部药费,有时候承担部分药费,有时候不承担任何药费。学校药房与保险公司之间的沟通显然有问题:当我拿药的时候对自己被收取的费用提出质疑时,药房并不能给我任何合理的解释,只是敷衍地给我一张表格,让我自己填表寄给保险公司申诉。
因此,药房的收费在保险公司的干涉之下变得令人困惑,有时候甚至提心吊胆。虽然医生开药的时候会简单介绍药的功能和使用方式,但是直到我到药房取药,我并不会得知药的价格。我的心里也会闪过一些念头:药会太贵吗?外伤的话是不是可以自然好?保险公司能陪多少……我想我已经足够幸运,没有在美国伤筋动骨过,因为通过身边人的事例我得知,一旦涉及手术或者某些高科技仪器的诊断,医疗费就会一路飞涨,继而很难被任何方式的保险承担了。一个朋友在美国长了智齿,医生简单看了一下她的口腔情况,就收了一笔钱;然后又劝她去拔几颗牙,她算了一下,那个费用足以让她买往返机票回国拔牙。
另一个朋友在美国看病的故事也十分曲折。他的膝盖以前在国内做过手术,因为在美国偶然扭到,害怕旧病复发,就先去了校医室拍片子。校医漫不经心地告诉他“我觉得你的腿应该没什么问题”之后,他出于对校医态度的不信任,与保险公司沟通,确认自己的医疗费会被承担的情况下在校外看了几次医生并做了磁共振检查。事后,保险公司却发给了他高达几千美元的账单,并告知他这些费用都需要他自己承担。在账单明细里,他发现保险公司把他的看病经历都重复算了账,比如一次磁共振检查被写成一天之内做了3次,4次医生门诊被写成了11次,价格相应叠加。他在反复与医院、诊所医生、保险公司三方交涉之后,终于松下一口气:保险公司承认写错了账单,而最终他自己需要承担的医疗费大约在200美元上下。
总而言之,还是衷心祝愿广大留学生平安健康。不需要在美国看病当然是最好,但是一旦身体出现异样,还是应该权衡利弊,尽快利用身边资源,确保自己没有大碍;一旦发现收费不合理的情况,应该及时采取行动,为自己维权。
(寄自美国)
一言难尽的法国医疗
叶睿
在法国呆了4年多,我生过大大小小的病。大则呼吸困难送急救,小则感冒头疼自己治。法国的医疗也真是让人一言难尽。
来法第二年的中秋节,我由于呼吸困难被朋友送进了急诊室。经过长达5个小时的等待和一夜的折腾,终于在第二天下午得出结果。医院效率低下、身体难受不说,高达1000欧元的账单也让我“消受不起”。所幸,当时预科的老师让我们购买了最贵的医疗保险,才免于破产。
急诊的经历让我意识到额外医疗险的重要性。法国医疗采用先付费后报销的制度。而基本社保仅报销诊费的小部分,因此大多数人会购买保险公司的额外险来报销诸如住院及牙科、眼科等专科的费用。额外险根据每月保费不同,报销的百分比也会有所差别。
如果说急诊的惨痛经历是医疗资源不足导致,那么家庭医生的不靠谱则让我无语。法国的社保需要选定家庭医生,以离家近为宜;部分公立大学还会建议学生选择校医,这对留学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个制度保证了每个人都能享受医疗服务,但经验告诉我:并不是每个家庭医生都是好医生。
2016年初,我不知为何出现了间歇性过敏反应。每天晚上11时,身上就会起一点荨麻疹。起初不太严重,心想吃几天抗过敏药就能好。但1个月后,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荨麻疹出现的频率还更高了。虽然小时候也得过这个病,但早已痊愈。不知道又是什么导致了过敏,于是我预约了家庭医生咨询。
我问:“我养猫两年了,有没有可能是猫毛导致过敏?”
医生说:“那不可能,两年都没问题,不会突然出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