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状】蚂蟥呈扁平纺锤形,有多数环节,长4~10cm,宽0.5~2cm。背部黑褐色或黑棕色,稍隆起,用水浸后,可见黑色斑点排成5条纵纹;腹面平坦,棕黄色。两侧棕黄色,前端略尖,后端钝圆,两端各具1吸盘,前吸盘不显著,后吸盘较大。质脆,易折断,断面胶质状。气微腥。水蛭扁长圆柱形,体多弯曲扭转,长2~5cm,宽0.2~0.3cm。柳叶蚂蟥狭长而扁,长5~12cm,宽0.1-0.5cm。\r\n本品呈不规则的段状、扁块状或扁圆柱状。背部表面黑褐色,稍隆起,腹面棕褐色,均可见细密横环纹。切面灰白色至棕黄色,胶质状。质脆,气微腥。烫水蛭取净水蛭段,照炒法(通则0213)用滑石粉烫至微鼓起。\r\n本品呈不规则段状、扁块状或扁圆柱状,略鼓起,背部黑褐色,腹面棕黄色至棕褐色,附有少量白色滑石粉。断面松泡,灰白色至焦黄色。气微腥。
【鉴别】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5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水蛭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紫红色斑点;紫外光灯(365nm)下显相同的橙红色荧光斑点。\r\n
【含量测定】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1g,精密称定,精密加入0.9%氯化钠溶液5ml,充分搅拌,浸提30分钟,并时时振摇,离心,精密量取上清液100μl,置试管(8mm×38mm)中,加入含0.5%(牛)纤维蛋白原(以凝固物计)的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缓冲液[注1](临用配制)200μl,摇匀,置水浴中(37℃±0.5℃)温浸5分钟,滴加每1ml中含40单位的凝血酶溶液[注2](每1分钟滴加1次,每次5μl,边滴加边轻轻摇匀)至凝固(水蛭)或滴加每1ml中含10单位的凝血酶溶液[注2](每4分钟滴加1次,每次2μl,边滴加边轻轻摇匀)至凝固(蚂蟥、柳叶蚂蟥),记录消耗凝血酶溶液的体积,按下式计算:式中U为每1g含凝血酶活性单位,U/g;C1为凝血酶溶液的浓度,μ/ml;C2为供试品溶液的浓度,g/ml;V1为消耗凝血酶溶液的体积,μl;V2为供试品溶液的加入量,μl。中和一个单位的凝血酶的量,为一个抗凝血酶活性单位。本品每1g含抗凝血酶活性水蛭应不低于16.0U;蚂蟥、柳叶蚂蟥应不低于3.0U。饮片
【炮制】水蛭洗净,切段,干燥。
【性味】咸、苦,平;有小毒。归肝经。
【归经】归肝经。
【功效】破血通经,逐瘀消癥。用于血瘀经闭,癥瘕痞块,中风偏瘫,跌扑损伤。
【用法用量】1~3g。
【注意】孕妇禁用。
【储藏】置干燥处,防蛀。注:[1]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缓冲液的配制取0.2mol/L三羟甲基氨基甲烷溶液25ml与0.1mol/L盐酸溶液约40ml,加水至100ml,调节pH值至7.4。[2]凝血酶溶液的配制取凝血酶试剂适量,加生理盐水配制成每1ml含凝血酶40个单位或10个单位的溶液(临用配制)。
【摘录出处】《中国药典》
【出处】出自1.《神农本草经》。[br]2.《蜀本草》:(用水蛭)勿误采石蛭、泥蛭用。石、泥二蛭,头尖腰粗,色赤不入药。误食之,则令人眼中如生烟,渐致枯损。
【拼音名】ShuǐZhì
【英文名】Leech
【别名】蛭蝚、至掌、虮、蚑、马蜞、马蛭、蜞、马蟥、马鳖、红蛭、水琪、蚂蝗蜞、黄蜞、水麻贴、沙塔干、肉钻子、蚂蟥
【原形态】1.日本医蛭,体长30-50mm,宽4-6mm。背面呈黄绿色或黄褐色,有5条黄白色的纵纹,但背部和纵纹的色泽变化很大。背中线的一条纵纹延伸至后吸盘上。腹面暗灰色,无斑纹。体环数103。雄性和雌性的生殖孔分别位于第31-32、第36-37环沟,两孔相间5球。阴茎露出时呈细线状。眼5对,排列成马蹄形。口内有3个腭,腭背上有1列细齿,后吸盘呈碗状,朝向腹面。[br]2.宽体金线蛭,体大型,体长60-120mm,宽13-14mm。背面暗绿色,有5条纵纹,纵纹由黑色和淡黄色两种斑纹间杂排列组成。腹面两侧各有1条淡黄色纵纹,其余部分为灰白色,杂有茶褐色斑点。体环数107,前吸盘小。腭齿不发达,不吸血。雄、雌生殖孔各位于第33-34、第38-39环沟间。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栖息于水田、沟渠中,吸人、畜血液。[br]2.生活于水田湖沼中,吸食浮游生物、小形昆虫、软体动物及腐殖质,冬季蛰伏土中。[br]资源分布:1.分布很广,我国南、北方均有。[br]2.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1)日本医蛭扁长圆柱形,由多数环了组成,多弯曲扭转,长2-5cm,宽0.2-0.3cm。背部暗绿色或黑棕色,有5条黄棕色纵线,入水易见;腹面灰绿色。前端稍尖,后瑞钝圆,两端各具一吸盘,后吸盘更显着且较大体轻脆,断面胶质。气微腥。[br](2)宽体金线蛭呈扁平纺锤形,由多数环节组成,长4-10cm,宽0.5-2cm。背部黑褐色或黑棕色,稍降起,有黑色斑点排成5条纵纹,入水清楚,腹面平坦横黄色,两侧棕黄色。前端略尖,后端钝圆,两端各具一吸盘,后吸盘大而明显。质脆易断。气腥,味咸。[br]显微鉴别粉末特征:①表皮层细胞略呈五边形,排列紧密,色泽黄,不甚透明。②纤维长短不一,成束或单个存在,透明。③纵肌纤维断面成群或单个存在,中空,外层增厚,可见了增厚纹
【化学成分】日本医蛭和宽体金线蛭含17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其酸7种,占总氨基酸含量39%以上。以谷氨酸(glutamicacid)、天冬氨酸(aspartiacid)、亮氨酸(leucine)、赖氨酸(lysine)和缬氨酸(valine)含量较高。氨基酸总含量约占水蛭干重的49%以上。此外,水蛭主要含蛋白质、肝素(heparin)、抗凝血酶(antithrombin),新鲜水蛭唾液中含有一种抗凝血物质名水蛭素。(hirudin)另外水蛭还含有人体必需常量元素钠、钾、钙、镁等,并且含量较高。还含有铁、锰、锌、硅、铝等共28种微量元素。
【毒性】1.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纯水蛭素,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对血压、心率和呼吸速率都没有影响,无过敏反应,在血浆中也未发现水蛭素的抗原。KlockingHP等用重组水蛭素(Recombinanthiradin)进行了广泛的毒性研究。在4周内,每天给动物用药lmg/kg,与对照组甘露醇相比,水蛭素不影响动物的一般行为,对肝肾无影响。不影响血小板计数和功能,不影响白细胞计数和分化作用,对红细胞系统也无影响。未发现出血现象,无抗体形成,未见病理组织学的变化。静脉注射的LD50>50mg/kg。[br]2.皮下注射给予小鼠的LD50为15.24±2.04g/kg,而有效量(终止妊娠在75%以上)1.25g/kg,时LD50的1/2,表明安全范围较大。
【炮制】1.洗净、闷软,切段、晒干。[br]2.炒水蛭:取滑石粉入锅内炒热,放入切段的水蛭,炒至微微鼓起,取出,筛去滑石粉。[br]3.油水蛭:取洗净水蛭,置锅内用猪油炸至焦黄色,取出,干燥即成。[br]4.《蜀本草》:水蛭,采得之,当用jin竹筒盛,待干,又米泔浸一宿,后暴干,以冬猪脂煎令焦黄,然后用之。[br]5.《日华子本草》:水蛭,须细锉后,用微火炒令色黄乃熟。
【性味】味咸;苦;性平;有毒
【归经】肝经
【功效】破血逐瘀;通经消症。主血瘀经闭;症瘕痞块;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每次0.5-1.5g,大剂量每次3g。
【注意】体弱血虚、孕妇、妇女月经期及有出血倾向者禁服。
【附方】抵当汤《伤寒论》:破血逐瘀;抵当丸《伤寒论》:破血逐瘀;桃仁丸《圣惠方》:攻逐破血;地黄通经丸《妇人良方》:破血逐瘀;夺命散《济生方》:破血逐瘀
【摘录出处】《中华本草》
【出处】《本经》
【别名】蛭蝚、至掌、虮(《尔雅,),马蜞(陶弘景),马蛭(《唐本草》),蜞、马蟥(《本草图经》),马鳖(《本草衍义》),红蛭(《济生方》),蚂蝗蜞(《医林纂要》),黄蜞(《本草求原》),水麻贴(《河北药材》),沙塔干、肉钻子(《中药材手册》),门尔哥蚂里(朝名)。
【性状】①水蛭呈扁长圆柱形,长2~5厘米,宽2~3毫米。腹面稍高,体多弯曲扭转,通常用线穿起,多数密集成团,全体黑棕色。质脆,断面不平坦,无光泽。气微腥。②宽水蛭呈扁平纺锤形,长5~9厘米,宽0.8~2厘米。背部稍隆起,腹面平坦,背腹相贴呈拘挛状,前端稍尖,后端钝圆。背部黑棕色,体两侧及腹面呈棕黄色。质脆,易折断,断面呈胶质状而有光泽。有土腥气。③长条水蛭呈狭长扁平形,或呈线状,长8~12厘米,宽1~5毫米。体两端均细,体表凹凸不平。背腹面均呈黑棕色,因加工时两端穿有小孔,故吸盘不易辨认。质脆,断面不平坦,无光泽。有土腥气。以上三种药材,均以整齐、黑棕色,无杂质者为佳。全国大部地区均产。此外,四川尚产一种水蛭,为水蛭科动物细齿金线蛭的干燥全体。呈扁长条形,长约2~3厘米,宽约3~5毫米。全体绿褐色或黑褐色。背面有黄色条纹明显者,当地习称"金边蚂蟥"。认为品质最优。
【化学成分】水蛭主要含蛋白质。新鲜水蛭唾液中含有一种抗凝血物质名水蛭素。
【炮制】水蛭:洗净、闷软,切段、晒干。炒水蛭:取滑石粉入锅内炒热,放入切段的水蛭,炒至微微鼓起,取出,筛去滑石粉。油水蛭:取洗净水蛭,置锅内用猪油炸至焦黄色,取出,干燥即成。①《蜀本草》:"水蛭,采得之,当用竹筒盛,待干,又米泔浸一宿,后暴干,以冬猪脂煎令焦黄,然后用之。"②《日华子本草》:"水蛭,须细锉后,用微火炒令色黄乃熟。"
【性味】咸苦,平,有毒。①《本经》:"味咸,平。"②《别录》:"苦,微寒,有毒。"
【归经】入肝、膀胱经。①《纲目》:"肝经血分。"②《要药分剂》:"入肝、膀胱二经。"
【功效】破血,逐瘀,通经。治蓄血,症瘕,积聚,妇女经闭,干血成痨,跌扑损伤,目亦痛,云翳。①《本经》:"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无子,利水道。"②《别录》:"堕胎。"③《本草拾遗》:"人患赤白游疹及痈肿毒肿,取十余枚令啖病处,取皮皱肉白,无不差也。"④《本草衍义》:"治伤折。"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0.5~4钱。外用:置病处吮吸;或浸取液滴。
【注意】体弱血虚,无瘀血停聚及孕妇忌服。①《日华于本草》:"畏石灰。"②《本草衍义》:"畏盐。"③《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摘录出处】《*辞典》
本网站未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