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的浏览器内核为:,此内核非推荐的浏览器内核,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使用。
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推荐的游览器(360极速模式或Chrome)。今天不再提示
各位学员:
2018年12月第一批选修课程已经上线,欢迎大家选学,后期将陆续推出更多课程。本期课程名单如下:
党的建设
1.走进“心中的梁家河”——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及启示
(1)人生第一步
课程时长:8分钟
课程简介:1969年1月,八一中学20多个同学踏上知青专列,辗转三天来到了延川县文安驿公社。其中,习近平等15名知青被分配到了梁家河大队。在那里,习近平度过了七年的知青岁月。本课主要讲述了青年习近平是如何迈出人生第一步。
(2)系好第一扣
课程时长:11分钟
课程简介: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到,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本课讲述了青年习近平如何在梁家河为群众办实事,系好第一扣。
教师简介:陈小娟,中共长沙市委党校马列教研部讲师
2.如何扎实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课程时长:101分钟(上下两讲)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对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提出背景进行了深刻理解。首先,介绍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周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自觉。其次,介绍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调整内容和特点,详细讲解了如何扎实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包括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总体保障措施四方面。最后,阐述了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重要意义。
教师简介:曹鹏飞,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
党风党史
3.全面从严治党视角下的西柏坡精神
课程时长:100分钟(上下两讲)
课程简介:本课程首先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的成果,分析了七届二中全会精神,特别是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明确弘扬西柏坡精神是新时代、新重任的必然要求;阐述了西柏坡精神对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指出弘扬西柏坡精神,永远保持“两个务必”,才能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防范和化解“四个危险”,才能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有效解决“三个不纯”的问题,才能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实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促进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教师简介:陈晓云,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影像研究中心主任
政治建设
4.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
(1)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课程时长:6分钟
课程简介: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本节课先介绍了“改、革、创、新”四个字的由来,并具体分析了“增强改革创新本领”的具体含义。
(2)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加强和改善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
课程简介: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和改善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本节课介绍了“法”字的由来,并详细阐述了法治思维的具体内涵以及领导干部如何做到依法执政。
(3)增强群众工作本领,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
课程简介: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本节课从“群”“众”的甲骨文释义讲开,阐述了新时代如何做好群众工作。
教师简介:李志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
5.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
课程时长:177分钟(共四讲)
课程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改革蹄疾步稳。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司法改革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本课程从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脉络、十八大前后司法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司法体制改革中的方法论、阶段性成效、未来展望等方面,为我们作了深入分析和解读。
教师简介:熊秋红,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6.完善法规标准体系,推进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建设
课程时长:83分钟(上下两讲)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建设的定位与内涵,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应当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政府部门。分析了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建设在法治意识和能力、制度体系、“放管服”改革等方面的实践发展情况;介绍了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建设的实践发展,包括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队伍素质形象明显提升、依法维护正当合法权益和社会管理秩序两方面内容,并对交通运输管理中的一些典型的复议和诉讼案例进行了解析。
教师简介:张雅萍,交通运输部法制司副司长
7.基层“留才难”的困境及创新对策
课程时长:114分钟(上中下共三讲)
课程简介:本课程首先对基层和基层公务员做出了界定,介绍了基层的特殊性,提出了基层公务员的三个重要特点,从政治、行政、法律和社会管理四个方面对基层公务员队伍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基层公务员“招不来”的现状和原因,探讨了基层公务员“留不住”的问题,从宏观角度提出了基层“留才难”的三个原因。接着,从微观角度具体提出了我国基层干部队伍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新时代要创新理念、创新路径,提出了合理拓宽入口、有效提高待遇、加强内生动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以及职业发展激励五大路径来解决“留才难”的问题。
教师简介:任文硕,中国人事科学院研究员
8.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历史经验
课程时长:131分钟(上中下共三讲)
课程简介:本课程提出,奋进在法治中国建设新时代,要找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历史定位,认识到法治中国建设的重大意义。中国文明的特质包括人文传统、伦理中心、中庸协和、延绵韧性,受中华文明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华法系也有其独特的特点。分析了儒释道思想对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影响,对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异同作了比较。本课程指出,从起源和实践看,法治是一种“地方性知识”,世界各国的法治发展没有统一标准和模式,分析了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新加坡六国法治模式的定型与发展,介绍了中国法治建设的道路与特色,重点讲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八大模式特征。
教师简介:冯玉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经济建设
9.什么是区块链
课程时长:5分钟
教师简介:程立,蚂蚁金服首席技术官兼蚂蚁金服国际事业群首席运营官
10.互联网商业时代的农村机会
课程时长:102分钟(上下两讲)
课程简介:随着互联网商业时代的到来,未来属于既懂传统商业又懂互联网的人。农业创业是草根创业者的一片蓝天,农创人在新时代要学会农产品营销,了解农产品的技术,发掘农产品的品牌价值,把握农产品消费的趋势变化等。
教师简介:吕不白,《农说吕不白》创始人、金牌创业导师
11.提升中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
课程时长:93分钟(上下两讲)
课程简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当前,中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如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货币高位运行影响货币政策独立性,中小企业融资难。因此,需要出台稳定汇率市场、债券市场政策,防范新的金融风险因素,提升中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
教师简介:陈建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世界经济室副主任、教授
12.“一核两翼”与雄安新区建设
课程时长:99分钟(上下两讲)
教师简介:陈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13.《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解读
课程时长:92分钟(上下两讲)
课程简介:本课程首先介绍了对乡村振兴战略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认识,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的总论、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加快农业现代化三部分内容以及各版块之间的关系,介绍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的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几部分重点任务,讲解了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和规划实施的要点,最后介绍了学习、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需要注意的基本点。
教师简介:姜长云,国家发改委宏观院产业所副所长
14.中国经济基本面情况分析
课程时长:23分钟
课程简介:本课程指出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新的变化,其基本特征是内需增速变缓,并根据上半年的经济走势认为下半年的经济走势面临着不少的风险和挑战影响,主要表现在中美贸易摩擦、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转向、去杠杆背景下潜在风险的释放和固定资产投资将面临下行的压力四个方面。最后,提出在去杠杆过程中要把握好力度,坚持结构性去杠杆,区别轻重缓急,具体要集中力量清除僵尸企业债务、把扩大内需作为下一步战略基点等。
教师简介:王一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15.观察人民币“取向”的三个角度
课程时长:12分钟
课程简介:本课程提出人民币国际化是靠人民币价值决定还是靠价人民币价格决定的问题,表示货币贬值对经济是有利的。认为人民币的基调是以贬值为主,因此美元的升值是假象,美元的贬值是真实,人民币的升值是真事,人民币的贬值是假象。强调人民币双边走势以贬值为主对中国利大于弊。
教师简介:谭雅玲,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
社会建设
17.“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地方实践——浙江经验借鉴
教师简介:张学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
生态文明建设
18.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如何做好污染土壤修复与治理?
课程简介: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于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风险,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本课重点介绍如何做好污染土壤修复与治理工作。
(2)如何治理城乡生活垃圾?
课程简介:我国城乡生活垃圾总量大、产量高、成分构成复杂、含水率高、热值低、占地面积广等问题十分突出,“垃圾围城”“垃圾围村”趋势不断扩大。生活垃圾污染严重危害城乡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城乡居民身体健康、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不仅制约了城乡可持续发展,而且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生活垃圾也成为当前十分严峻的社会环境问题。党中央高度重视城乡生活垃圾处置问题,十九大提出“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的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农村垃圾列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中。本课就如何治理城乡生活垃圾作出详细阐述。
(3)实施生态环境统一监管
课程简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本课阐述了新成立的生态环境部的职责等重要内容。
(4)如何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课程时长:7分钟
课程简介: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于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好六项原则。其中包括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本课从多个方面阐述如何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教师简介:马中,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深化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推进长江经济带“三线一单”编制
课程时长:103分钟(上下两讲)
教师简介:万军,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战略规划部主任
20.从“供给侧”与“需求侧”看风景园林与城市事件
课程时长:82分钟(上下两讲)
课程简介:本课程上讲首先介绍了我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其次,介绍了城市事件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指出当前快速城市化下的危机与挑战,说明了城市与规划之间存在一定的供给关系。最后,阐述了对当前风景园林供给侧的认知,提出了风景园林供给侧调整的思路策略。下讲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分析了风景园林供给侧调整的实践,主要介绍了山西省晋城市环城生态圈规划、山西省晋中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内蒙古通辽市西拉木伦公园改造三个案例。
教师简介:张云路,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艺术鉴赏
21.当代中国电影的文化批评
技能提升
22.公务礼仪
课程时长:64分钟(两讲)
课程简介:介绍公务礼仪
教师简介:韩晓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特聘商务礼仪讲师
安徽干部网络学院
2018年12月17日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承办单位:安徽组织干部学院(安徽干部网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