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答: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注重实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发挥的作用,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消极,不过分,不要为所欲为,不要无所作为,坚持在尊重规律的客观性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上述材料指出:人类每天都在产生垃圾,一句“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让人茅塞顿开,垃圾可以回收利用,乃再生资源。这样垃圾问题基本解决。上述材料中的“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既看到垃圾是废物的一方面,又看到正确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将垃圾“变废为宝”,全面的看问题,这是材料的合理性。而焚烧和掩埋等传统的处理方法只看到垃圾的一方面,片面的看问题,没能正确处理垃圾问题,这是材料的不合理性。上述观点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2)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答:矛盾分析方法是指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解决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点、抓关键、看主流。
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正视矛盾,认识到人类每天必然产生大量的垃圾问题,我们不能回避矛盾,根据矛盾的特殊性处理垃圾问题,“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把垃圾变废为宝,分类处理垃圾问题,我们的实践活动就能成功。
所以说,“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2.(2012、34)
(1)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4分)
答: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的关系。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
材料1讲述的是丹麦的物理学家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碎花瓶理论”之所以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是因为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碎花瓶理论”是对碎花瓶这一个别事物中所包含的一般特征的概括和反映,这就使得人们能够举一反三地认识和处理其他事物。此外,上述材料还能体现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所以,我们可以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
(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4分)
答: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发展的过程,不仅是相对不断趋近绝对的过程,而且还是不断同谬误作斗争并战胜谬误的过程。真理和谬误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和相互转化,是促进真理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真理的无限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真理也具有具体性。
“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实质上反映了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既要看到真理,又要看到谬误。“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并不是抹杀真理和谬误之间的区别,而是指没有单纯的、绝对的错误,是指由于不能辩证地对待错误而失去在错误中发现真理的可能。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
(3)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有何启示?(4分)
答: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启发,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发展中找出路;用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对待任何理论首先要做到理论符合实际,坚持真理,发展真理,同时做到理论创新、与时俱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相统一,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和推动实践活动的开展,只有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的实践活动才能成功。
材料1讲述的是丹麦的物理学家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材料2讲述的是迪迪·艾伦给电影剪辑时,犯了一个非常不应该的错误,但她发明了“错位剪辑”用到了这部影片的每一个切换的镜头中,引起了一场电影剪辑艺术的革新!
所以,我们应该像材料中的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和迪迪·艾伦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的实践活动就能成功。
3.(2013、34)
(1)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像成老人”两事例所体现的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6分)
答: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主体具有能动作用。
上述两个材料都是讲的是换位思考的小故事,“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像成老人”两事例充分显示出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作用,突出地表现了主体在认识中进行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的重要作用。
(注:如考生从认识主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认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性进行分析,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用自己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对我们从事实践活动有何意义(4分)?
答:“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对我们从事实践活动的意义在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让生活更美好。为了有效地改造世界,就要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按规律办事。要坚持以人为本,采取科学的方法,不断创新。
4.(2014.34)
(1)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中“巧”在何处?(6分)
答: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即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上述材料中,秸秆养菇——菌渣制肥——林果肥育——生态改善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大循环”,“巧”就巧在人们能敏锐地发现事物固有的联系,并能动地建立新的联系,进而利用这种联系来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这是材料的合理性。上述材料中有一些农户为图方便,仍然偷偷焚烧秸秆,没有看到秸秆能变废为宝,孤立地、片面的看问题,这是材料的不合理性,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此外,上述材料中的故事还能体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原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2)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和矛盾时,上述事例对你有何启示?(4分)
答案1:上述事例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在处理人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要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要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发展中找出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在生活中解决难题和矛盾的关键,只有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和矛盾,如果不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不能解决生活中难题和矛盾,所以,必须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上述材料中,秸秆养菇——菌渣制肥——林果肥育——生态改善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大循环”,材料中的主人公巧妙地运用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形成了“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的产业链“大循环”,充分体现了上述方法论的要求。
所以,我们应该像材料中的主人公那样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的实践活动就能成功。
答案2:上述事例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在处理人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要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要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发展中找出路;用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待任何理论首先要做到理论符合实际,坚持真理,发展真理,同时做到理论创新、与时俱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相统一,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
(注:如果考生能围绕上述材料的主题,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以分析论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5.(2015.34)
(1)联系自身实际,分析为什么“互联网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潘多拉的魔盒”取决于互联网的“命运共同体”?(5分)
答: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
正如材料1指出的:互联网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当然,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网络信息安全、网络犯罪等,甚至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形成了新的挑战,这就是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的最好体现。此外,上述材料还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所以说,互联网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潘多拉的魔盒?这取决于“命运共同体”如何认真应对、谋求共治。
(2)怎样以辩证的思维方式认识与处理“蚂蚁”与“大象”的关系?(5分)
答:辩证思维方式要求我们要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要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发展中找出路;用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正如材料中指出的:互联网时代的传统龙头企业(“大象”)和互联网上的小商户(“蚂蚁”)作为矛盾的双方,各有其优势和不足。“大象”和“蚂蚁”都要应势而变,培育“互联网思维”,改变原有的生产经营模式,互相吸取对方的优点,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互联网构造的平台上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6.(2016.34)
(1)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5分)
答: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要飞跃到理性认识。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这一认识运动过程和基本规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正如材料1所说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所以,“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来自实践,充分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也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集中体现。材料2所说的,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所以,来自于实践的“四个全面”对新的实践又具有指导引领作用。我们要坚持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此外,“四个全面”的每一个“全面”都是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循环往复的演进过程,所以,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还体现了认识过程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原理。
综上所述,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2)“四个全面”重要战略思想体现了怎样的辩证思维?(5分)
答:辩证思维要求我们要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要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发展中找出路;用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正如材料2所说的,“四个全面”既是重大的战略布局,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思想,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既有战略目标和又有战略举措。“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不仅是因为它的提出和形成是一个过程,而且它的协调推进也将是一个过程。“四个全面”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与发展的思想,揭示了“四个全面”之间及各个“全面”战略目标和举措之间的联系与发展。我们要反对形而上学的观点。“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还体现了矛盾分析方法,它既直指当前我国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主要矛盾,抓住了发展中的“牛鼻子”,又对各种矛盾心中有数,以通过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来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我们要反对“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均衡论的观点。此外,“四个全面”还体现了整体地、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树立了全局观。
7.(2017.34)
(1)从真理和价值辩证关系的视角看,为什么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会产生多种多样的看法和评价?(4分)
答: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再者,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2)如何理解“用好人工智能,关键还在人类自身”?(6分)
答:上述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活动中对待任何理论首先要做到理论符合实际,坚持真理,发展真理,同时做到理论创新、与时俱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相统一,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要尊重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尊重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及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科学技术作用的双重性。
正如材料中反应的人工智能技术与其他科学技术一样,都是人类文明进步和创新的成果。在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中,应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让科技为人类造福,这是材料中的合理性。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消极现象和后果,这是材料中的不合理性。科学技术能够通过促进经济发展造福于人类,科学技术的作用既受到一定客观条件,也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往往是因为人们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强有力的控制手段所造成的。无论何种科学技术都是人类自身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产物,如何运用主要取决于人类自己。
8.(2018.34)
(1)如何理解“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5分)
答: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的关系。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且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也具有不平衡性,在复杂的矛盾系统中,矛盾可分为主、次矛盾。主要矛盾是指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处于服从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矛盾的两个方面有主、次之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主、次矛盾及矛盾主、次方面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正如材料1所说的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充分体现了上述原理。所以,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根据矛盾主要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原理,说明为什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5分)
答:根据矛盾主要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原理,告诉我们在处理人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坚持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要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发展中找出路;用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抓住了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抓住了解决事物矛盾的关键。
正如材料1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所以,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9.(2019.34)
(1)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分)
答: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要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能够使一定的认识变成直接的现实,从而能够检验认识与客观事物之间是否符合。被实践证实了的正确理论和逻辑证明,对于新的认识活动以及探索论证真理具有重要作用,但不能取代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谈谈你对“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的认识。(5分)
答: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有确定性和绝对性;实践检验真理又受到一定的具体条件的制约,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性。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这要求我们对待任何理论首先要做到理论符合实际,坚持真理发展真理,同时做到理论创新、与时俱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相统一,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正如材料所说,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创新。充分体现了实践是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创新,创新的理论在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良性互动过程。
所以说,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10.(2020.34)
(1)分析自然界中“一物降一物”平衡法则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原理。(5分)
答: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的关系。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且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正如材料所说,人类在在同病虫害的斗争,科学家们开始在生物防治领域寻找新的突破,利用自然界的某种生物来控制有害生物,大大减轻了对环境和农产品的危害,提升了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品质。生物防治的方法,其实就是充分利用了自然界“一物降一物”的平衡法,充分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原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生物之间的“一物降一物”现象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的关系,“一物降一物”的平衡法则是矛盾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此外,“一物降一物”平衡法则还体现了普遍联系的原理。
(2)为什么说“跳出传统思维模式,创新之路会越走越宽”?(5分)
答:”根据上述原理,告诉我们在处理人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发展中找出路;用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对待任何理论首先要做到理论符合实际,坚持真理,发展真理,同时做到理论创新、与时俱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相统一,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正如材料所说,人类在在同病虫害的斗争,科学家们开始在生物防治领域寻找新的突破。利用自然界的某种生物来控制有害生物,大大减轻了对环境和农产品的危害,提升了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品质。生物防治技术成为农业病虫害治理的又一项创新之举。所以,要在实践基础上跳出传统思维模式,提高主体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事物能动性、创造性认识的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推动实践和认识的发展,有利于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所以说,“跳出传统思维模式,创新之路会越走越宽”。
11.(2021.34)
(1)分析“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一论断所蕴含的唯物辩证法原理。(5分)
正如材料所说,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我国要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也就是要“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其中蕴含着矛盾的对立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原理。作为矛盾的双方,“危”和“机”、“危机"和“新机”、“变局”和“新局”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相伴相生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此外,“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还蕴含着事物发展的可能与现实的关系。
(2)运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原理,说明“主动求变”与“准确识变”之间的关系。(5分)
答: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人的实践活动中,应该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在正确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正如材料所说,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我国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就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就要正确处理“主动求变”与“准确识变”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主动求变”和“准确识变”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准确识变”是在实践基础上认识事物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的过程,“主动求变”是在科学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基础上发挥人的能动性、掌握工作主动权的过程。
(注:如果考生从其他角度作答,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2.(2021.34)
(1)运用必然与偶然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小概率事件并非零概率事件。(5分)
答: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必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不可避免性。偶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事物的发展包含着必然的方面,也包含着偶然的方面,是必然和偶然的统一。
(2)面对复杂局面应如何运用好辩证思维?(5分)
答: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辩证思维就是要用联系、全面、系统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系统观念,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发展中找出路。用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的发展规律。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应对我国发展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其中隐藏的重大风险挑战,是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迈进的必然要求。发展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既要求我们牢牢把握机遇发展自己,又要求我们树立辩证思维,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