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鼠又名鼯鼠、小飞鼠。是一种珍稀动物,美国卡罗莱纳州飞鼠已被列入濒危动物名单。飞鼠的前肢和后肢之间,有一层像降落伞一样的膜连接,因此它们可以像滑翔机一样在空中飞行。北美洲和欧亚大陆的飞鼠属啮齿目松鼠科,有12~35种。非洲大陆的飞鼠则属于啮齿目鳞尾鼯鼠科,其特点是在尾根部有一些鳞片,是用来攀援的器官。
身体小型,头短圆;前后肢之间具皮翼。眼大,耳短圆;体重100~190克;体长156~198毫米;后足长33~35毫米,耳长15~18毫米,须长达60毫米,体重80~120克。颅长37~41毫米;基长35~37毫米,颧宽21~24毫米;乳突宽18~19毫米;腭长17~19毫米,眶间宽7~8毫米;鼻骨长1l~13毫米;听泡长10~11.7毫米,上颊齿列长7~8毫米。
毛柔细。体背面灰土黄色、棕土黄色或浅锈褐色,略带有光泽,毛基灰黑色,有狭窄的黑色眼圈;触须黑色;皮翼背面黑色,其前缘呈棕土黄色,后缘色较浅几乎污白色;尾扁,毛蓬松,上面淡棕橙色,杂以黑褐色,其近端两侧淡黄至橙色;前后足背面黑褐色,眼下方、唇、颏及体腹面和四肢内侧面均为污白色,杂有棕土黄色,毛基烟灰色。耳基部无簇毛。毛色有季节变化,冬天色浅、夏天色深。
颅骨吻短。颅上部圆弧形。脑盒宽大。眶上突前方有1深凹刻。鼻骨前宽后窄,其后端与前颌骨后端约在同一水平线上。额骨后缘略为弯曲或接近一直线。眼眶较大。听泡发达。上门齿明显向后弯曲,门齿孔后端达左右眶下孔前缘连接线。下颌骨后端下面部分很发达,隅突(即角突)甚宽。齿式与松鼠属一样。第一上前臼齿很小。第二上前臼齿约与第一上臼齿一样大。上臼齿与松鼠属的较为相似,但第一上臼齿最前面横嵴与后露2个主要横嵴同样高。下臼齿基本上也和松鼠属的相似,只是齿冠小而皱褶和小齿尖略发达。乳头4对。齿式1.0.2.3./1.0.1.3.=22。上门齿向后弯曲。上臼齿低冠。
栖息于温带、寒温带山地林区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独居或两鼠同居。营树栖生活,能在树枝上攀爬和在树间滑翔,远达50米。以松子、橡实、浆果、嫩树枝叶为食,秋末常储存坚果等食物过冬。主要在傍晚和夜间活动,白天有时也活动。没有冬眠现象。在高树的树洞中营巢,窝离地面3米以上,圆形,内铺有苔藓、枯草及羽毛。4~6月繁殖,每年1胎,每胎2—4仔。春季和秋季换毛。
飞鼠的食物和松鼠很相似,吃各种果实,爱干净,睡觉前后总要梳理一番,前爪脚底板和尾巴根是最下功夫的地方。
飞鼠生活习性有“六大”特点:
一是不垒窝,居住现成的岩壁石缝或洞穴中;
二是喜安静,胆小;
三是有“两怕”,既怕寒冷,又怕高温;
四是昼伏夜出,觅食鸣叫;
五是定点排便;
六是滑翔。一旦遇到敌害及特殊情况,展开飞膜从上往下滑行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