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宠物走进国人的家庭,成为重要的生活伴侣。《2023-2024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宠物犬、宠物猫的数量分别达到5175万只和6980万只。中国畜牧业协会宠物产业分会副会长阎金胜认为,中国已经迈入全民养宠时代。
活跃的网络话题背后,既是庞大的市场需求,也有不少消费"踩坑"的经历。近年来,国内宠物保险快速发展,为"铲屎官"和他们的爱宠提供了医疗、意外、第三方责任等多元化风险保障。然而,在被视为"养宠必备"的同时,宠物保险也不断受到"智商税"的质疑。
宠物保险成"铲屎官"必备
闻栎和她的同龄人群构成了宠物保险市场的主力军。《2023宠物数字化保险发展趋势洞察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数据显示,90后、95后为宠物险投保的"主力圈层",占比超过60%。其中,女性占比更高,达70%。
其实,给宠物上保险并不是新鲜事,瑞典早在1924年就对一条宠物狗签发了世界上第一张宠物保单。但在国内,宠物保险仍是新事物,目前发展仅20年左右,且早期的宠物保险多为第三方责任险,即针对宠物给第三者造成的人身伤亡、医疗费用、财产损失、法律费用等给予赔付。近年来,逐渐出现了以宠物健康为核心的医保、大病医疗、意外医疗险等险种。
(常见的宠物保险险种图源:支付宝)
而随着人宠关系向"伴侣"、"家人"等互动性关系转变,宠物保险市场快速发展,涉足其中的保险公司也尝到甜头。以众安在线(06060.HK)为例,其于2020年推出宠物保险后,该业务连续三年快速增长。年报数据显示,2021年度宠物保险年化保费突破1亿,同比增速超250%;2022年宠物险年化保费约2亿元,同比翻一倍;2023年宠物险总交易额达5亿元,同比增长近150%。今年上半年,众安在线的宠物险同比增长超2.8倍。
赔付难、纠纷多,宠物保险亟待完善
除了情感因素,宠物"看病难"、"看病贵"也是宠物保险业务快速增长的原因,"人感冒花58元,猫感冒花580元"。如果做检查、手术,花销更是要千元起。然而,很多养宠人发现,买了保险并不一定能获得保障。
对于宠物保险产品而言,精准识别宠物的身份至关重要,但难度也很大,目前常见的技术有鼻纹识别和植入芯片。不过,有的宠物保险产品在售卖时要求并不严格,"购买还是比较简单的,只提供照片、名字,没有要很多信息。"闻栎对《消费者报道》记者说。
准入门槛低也为理赔争议埋下伏笔。林霖(化名)对《消费者报道》记者称:"我的猫叫‘卡宝’,给它买了一份宠物保险,但去看病时候医生误把名字写成‘卡板’,保险公司就不给我理赔了,我也无法证明我没有另外一只叫‘卡板’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