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各位朋友们,这次科普贴的题目挺吓人,但我们的目的是:想让您,享受长寿的幸福,又能科学的做好健康管理。
癌症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突然发现的。
我想,现在对这句话大家还是挺认同的。
癌症的诊断也许只需要一秒钟,但它的产生和发展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如果我们把癌症放在一个人出生、成年、衰老、死亡的尺度下,我们会意识到,对抗癌症不是一次格斗,甚至不是一次战役,而是一场战争。
我们先来了解,癌症产生的生物学原理,身体细胞到癌细胞的叛变是怎么发生的。
简单来说,就是基因突变
人体形成的过程,就是从一个受精卵经过持续的分裂,变成百万亿数量级,而且功能划分清晰的身体细胞的过程。在每一次分裂,细胞里的遗传物质DNA都需要被精确复制一份,然后平均分配给两个后代细胞。
当然了,在正常情况下,DNA自我复制的精度是非常高的,平均每复制10亿个碱基才会出一个错。所以绝大多数的身体细胞都能继承一份非常精确的遗传物质,并且根据它里面的信息,忠实地执行自己的生物学使命。
DNA复制错误的概率虽然很低,但显然不是零。细胞在分裂过程中产生DNA复制错误,就是所谓的基因突变。
不过你不用太担心,突变出来的癌细胞很容易被「免疫细胞」盯上。如果说癌细胞是小流氓,那免疫细胞就是警察了。在你身体好的时候,免疫细胞会把癌细胞干趴下。
但当你老了,免疫细胞也会退休,癌细胞就会卷土重来。从小流氓分裂成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黑社会。然后,“黑社会”就容易发展成了癌症。
在人类世界里,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能增加基因突变的概率、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让癌症的发生更容易。
而且更要命的是,这个事情还是无可避免、无法控制的。那就是人类的寿命在变长。
在工业革命之后这一两百年里,世界人均寿命一直是在缓慢提升的。从2000年到2015年,短短15年人类平均寿命就提高了5岁
古代的皇帝,很少得癌症。因为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39.8岁,癌症还没形成,皇上就死了......不是御医好,而是死的早
‘活得更长当然是好事,这是生活水平提升、医疗水平进步、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这个好事儿同时也带来了癌症发病率的增加。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类自己让自己活得更好、活得更长,活到了更容易得癌症的年龄。
年龄是癌症发病的重要因素
无论男女,50岁后癌症发病率就会陡然攀升;平均而言,在80岁那一年得癌症的概率差不多是20岁时候的50倍。
很多人认为中国是个癌症高发国,但其实中国的癌症发病率并不高,全球排名70左右。真正癌症高发的地方,都是发达国家。“全球癌症发病率排行”如下图:
如果说抽烟喝酒会损害健康、导致癌症,那我们可以不抽烟不喝酒。但是如果说活得长会导致癌症,我们总不至于为了不得癌症心甘情愿早点死吧。当然不行!
本文后半段的重点来啦
也许我们能够通过某个手段,让年龄和衰老这两件事分离。让人在年龄增大的时候,身体保持年轻,或者至少衰老得慢一点儿。这样一来,我们应该就可以健康地变老了。
这个后门就是“少吃”。或者说得更学术一点,叫热量限制。
拿猴子的实验为例,2017年的最新数据显示,节食的猴子能活到40岁,破了猴子世界的长寿记录。
但是热量限制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不光延长了动物的寿命,看起来似乎还把动物衰老的过程整个减慢了
也就是说,节食生活的动物,会比同年龄的、吃饱肚子的动物各方面都要年轻一些,不管是肌肉的力量、心脏的功能,甚至是毛皮的光泽都是这样。
而癌症的发病率也是如此。在猴子的研究中,节食能让同年龄的猴子的癌症发病率降低50%。
为什么减少衰老会导致癌症发病率降低,还在研究当中。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肯定是自身免疫系统的功能被加强了。所以,从今天开始就控制下自己的胃口,是一个很好的健康管理的原则。
互动交流
你愿意为了长寿且健康,而时刻提醒自己节食吗?
A:我是不折不扣的吃货,什么都不能阻止我对美食的向往
B:我是了解我自己的,虽有心想节食,奈何身边的干扰因素太多;估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可能性大
C:我会保持节食,到60岁还要被人称作“**姐&小哥哥”
说明:
本系列健康讲座知识,参考了薄世宁的《医学通识50讲》和王立铭的《众病之王的解决方案》,由同业大咖整理,非常感谢。
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科学的书籍,既能一窥科学世界的美丽,又避免了大量枯燥的文字叙述。以下是我为你推荐的适合高中生看的科普类书籍,。
适合高中生看的科普类书籍一:上帝掷骰子吗
作者:曹天元
这本书带读者做一次量子之旅,从神话时代出发,沿着量子发展的道路,亲身去经历科学史上的乌云和暴雨,追逐流星的辉光,穿越重重迷雾和险滩,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们并肩作战。
除了回顾基本的历史背景,还将向着未来探险,去逐一摸索量子论面前的不同道路,闯入人迹罕至的未知境地,和先行者们一起开疆扩土。让人惊叹的,不仅仅是沿途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绚丽风景,更来自于人内心深处的思索和启示——那是科学深植在每个人心中不可抗拒的魅力。
适合高中生看的科普类书籍二:自私的基因
作者:[英]理查德·道金斯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的突破性贡献在于,把根据自然选择的社会学说的这一重要部分,用简明通俗的形式,妙趣横生的语言介绍给大家,这是第一次。
他惊世骇俗地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不是个体而是基因。人类窥见了社会关系中基本的对称性和逻辑性,在我们有了更充分的理解之后,我们的政治见解当会重新获得活力,并对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柱。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必将对我们受苦受难的许多根源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适合高中生看的科普类书籍三:从一到无穷大
作者:[美]G.伽莫夫
《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科普经典名著之一,1970年代末由科学出版社引进出版后,曾在国内引起很大反响,直接影响了众多的科普工作者。
作品以生动的语言介绍了20世纪以来科学中的一些重大进展。先漫谈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然后用一些有趣的比喻,阐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四维时空结构,并讨论了人类在认识微观世界(如基本粒子、基因)和宏观世界(如太阳系、星系等)方面的成就。
适合高中生看的科普类书籍四:数学之美
作者:吴军
适合高中生看的科普类书籍五:众病之王
作者:[美]悉达多·穆克吉
《众病之王:癌症传》是一部饱含人文主义色彩的社科文化著作。作者悉达多穆克吉历时六年,凭借翔实的历史资料、专业文献、媒体报道、患者专访等众多信息,向读者阐述了癌症的起源与发展,人类对抗癌症、预防癌症的斗争史。作者借由医学、文化、社会、政治等视角透露出一种社会化关怀;生动、文学性的写作手法展现出鲜活的人物和历史事件,让读者为之动容。
适合高中生看的科普类书籍六:见微知著
《见微知著》从爱因斯坦和波尔的EPR之争开始,沿着量子力学发展的道路,带你去经历科学史上的乌云和暴雨,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们一起思考,大胆开拓思维。《见微知著》以极具诙谐和提问式口吻叙述了经典物理和量子力学的碰撞,以及量子力学从无到控制整个微观世界的艰难发展历程,回顾了诸多量子力学经典实验.。读过的朋友,一定现在还记忆犹新,回味无穷。
作者用“80后”的语言描写量子力学与科学家们的探索,虽这本书写的是量子力学,但提出了众多新颖的观点。认为量子力学世界是确定的,对电子双缝实验,薛定谔的猫,物理场的统一,波粒二象性,钟慢尺缩效应等都做出自己的理解。正如作者说:“科普的功能是告诉大家知识,更是要启发大家“。
高中读书网整理提供。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快转发到相亲相爱一家人
抗癌食物前十名
网上经常流传各种各样的抗癌食物榜单,排在前面的有西蓝花、大蒜、芦笋、胡萝卜、绿茶、洋葱等。但要说第一名,这些食物都排不上,最强的是什么呢?
红薯!
在各个榜单上,红薯都常年雄霸冠军。甚至还有升级版,有人进一步区分,发现熟红薯比生红薯更防癌,中午吃红薯比晚上吃更防癌。
红薯真的有防癌功能吗?也对,也不对。
想单独靠吃红薯就不得癌症,肯定是不行的。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食物被科学证明能够降低癌症发生率。
而目前,对于红薯这个所谓的防癌食物,有三种常见的吃法,都是错误的。
第一种,坚信吃红薯就能防癌,只要多吃红薯就是给买了个保险,于是开始放纵,抽烟、喝酒等坏习惯都来了。
红薯不是神药,天天折腾自己的身体,妄想靠吃点儿红薯来抵御烟酒的伤害,实在是太异想天开了。
第二种,听说红薯能防癌,是个好食物,就专吃红薯,别的都不怎么吃了。肉、蛋、奶都不防癌,干脆不吃。这些人,估计还没有等到验证红薯是不是真的防癌,就先因为多种营养素缺乏、重度营养不良而得上别的病了。这种防癌吃法,完全是得不偿失。
第三种,在日常饮食习惯不变的基础上,每天多吃一个红薯。事实上,这种饮食很可能导致热量摄入过度,长此以往,很容易长胖。而体重超重和肥胖会显著增加超过10种癌症的风险,比如肝癌、直肠癌、乳腺癌、胃癌,等等等等。这样吃红薯,到底是防癌,还是致癌呢?
其实,这些防癌排行榜里面的食物都挺好,挺健康的,多吃点儿也没问题。但凡事不能走极端,要想指望光靠每天多吃两个红薯、两朵西蓝花、两颗大蒜就不得癌症,那就不靠谱了。各国的官方营养膳食指南,包括抗癌协会的推荐,都提倡均衡饮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应该都来点儿,这样才是最好的选择。
吃红薯的正确方式
虽然光吃红薯不行,但正确地食用红薯,配合其他食物,确实有可能达到防癌的效果。
红薯确实是好食物。作为主食,它和我们常吃的大米和白面相比,含有更多的膳食纤维。强有力的科学证据表明,多吃含有膳食纤维的食物可以预防直肠癌。同时,摄入红薯这样含膳食纤维高的食物,更容易产生饱腹感,从而避免过多的食物和热量摄入,防止体重增加和肥胖,这也能降低多种癌症风险。
所以,到底应该怎么吃?很简单,正确的做法是把红薯作为主食,替代我们日常膳食中的部分米或面。
这样吃红薯,理论上确实是能降低患癌风险的。
说到这里,你应该就能看出来了,吃红薯防癌的本质,不是吃红薯这个食物本身,而是膳食纤维的摄入与能量的控制。而膳食纤维含量高,并不是红薯的专利。控制能量,也不是红薯的独有特点。如果一种食物含有大量膳食纤维,能帮助控制热量摄入,那它就可能是防癌食物。
真正防癌的,是整体的膳食模式和生活方式。当我们讨论吃或不吃、多吃少吃某种食物时,不能单看这个食物本身,而应该从膳食摄入和生活习惯的整体角度来考察它对健康的影响。最忌讳的,就是标榜明星食物的万能性。
如果要多吃某一种类的食物,应该习惯先问一些问题,比如对整体能量摄入有无影响、能带来什么好的营养成分、同时需要减少哪些食物的摄入,等等。整体的膳食模式对健康的影响,远比单独某个食物或者营养素更为重要。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单一食物,单独神化或贬低任何食物,都是耍流氓。
信息爆炸时代的冷静思维
大家都希望吃得健康。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环境中,无数关于吃的话题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各种说法此起彼伏,今天说吃这个好,明天又传吃那个不好。而网络上的信息,无论真实还是谣言,一旦传播开,就很可能引发公众的焦虑,甚至让一些食物遭到哄抢。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的时候,盐被抢光了;新冠出来的时候,大蒜被抢光了。
抵制谣言的诱惑,需要提升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在如今节奏飞快的社会中,快速判断信息成为常态。碎片化的信息与标题党新闻,让我们越来越倾向于获取简单快速、直接明了、更绝对化的信息。如果缺少理性化和科学化的思考,就特别容易被简单和绝对化的信息吸引,并且帮助传播。
但真正科学的结论,需要考虑前提条件和具体场景,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真相,从来都比谣言更复杂。世界跑得很快,我们应当慢下来,多思考,不要被各式各样的信息绑架大脑。这样的话,我们不仅会收获健康,还会减少焦虑,收获平静。
一开篇,作者就对读者阐明了本书的核心观点:癌症最重要的是预防,介绍了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概念。正文共分为八个部分,首先介绍了关于癌症最基础的一些知识,然后,从先天基因,到饮食,再到身边风险、感染危害,按照由先天到后天,由自身到他人的逻辑组织知识点,进行关于癌症的病因、传播的科普知识。在此基础上,第六部分着眼于体检筛查,详细地介绍了各种癌症如何尽可能地通过体检筛查的方式预防。目前,年度体检已经比较普及,该部分可谓极具指导性。最后,本书还贴心地对关于癌症的常见流言及误会加以澄清,帮助读者树立起对癌症的科学认知,并介绍了其他国家在防癌抗癌方面的一些经验,在疾病面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当紧密团结,努力协作。
此外,作者还精心整理了各类癌症筛查速查表,作为给读者的实用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