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加速,保险成为先行军。尤其是外资保险巨头在中国保险市场的开疆拓土正在加速。
当然,不仅安达,其他外资保险巨头也在不断加码中国保险市场,尤其是以“安”字辈为主的外资保险巨头们。今天,我们盘点一下“安”字辈外资保险巨头在中国保险市场的加码行动。
1994年,安达在中国设立第一个代表处。2000年,安达在中国设立上海分公司,后改建为全资子公司。目前,安达中国在上海、北京、广东和江苏经营保险业务。
不同于安达的收购路径,另一家“安”字辈外资保险巨头安联,则是通过在中国保险市场“自建”保险集团的方式来扩张。
据悉,谈及安联的中国保险市场布局,不能不提的就是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的设立。作为国内第一家批准开业的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安联率先拿到了“入场券”,这对于安联后续在中国保险市场的布局做了坚实的铺垫。
随着安联(中国)的获批开业,银保监会随即就批准了将原德国安联保险集团持有的中德安联人寿51%的股权划转至安联(中国)旗下。此后,2021年1月,安联保险资管获批筹建,安联又一次开行业之先河,成立了首家外资独资保险资管公司。
2021年11月,安联顺利拿下中德安联人寿49%股权,全资持有中德安联人寿。就在今年12月2日,中德安联人寿发布公告宣布,已获上海银保监局批准,公司更名为“安联人寿”,“安联”的印记更加明显。
随着安联人寿“归队”,安联(中国)开始对其进行调整,包括人事方面任命阿努莎·塔夫拉吉(AnushaThavarajah)为该公司董事长。
总体而言,安联在中国保险市场的布局虽有与安达相似之处,即通过收购股权来实现对保险公司的控股或全资持有,但与安达不同的是,安联在中国保险市场的集团化布局有自己的“大本营”,即安联(中国)。
安联(中国)副总经理陈良曾表态:“安联控股未来将实现对中国业务的战略管理,推动打造一支金融‘航母舰队’。而这艘航母的业务群将包括寿险业务、产险业务、健康险业务、养老险业务、特殊风险业务、救援业务、资管业务等安联集团的优势业务。”
除安达、安联外,安顾在华的动作似乎没有前两家保险巨头大,不过,没有放弃在华布局的机会。
资料显示,2003年,安顾曾通过旗下德国健康保险公司(“DKV”)参与人保健康的筹建。就目前看,仍然在人保健康的股东名单中。2005年,安顾又在中国设立欧乐旅行援助及欧善北亚咨询,为中国人出境旅游、公务及境外人员来华工作提供国际旅行援助及医疗服务,以旅行救援和专业健康险第三方服务机构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
不过,要说安顾加大对中国保险市场的布局,还是发生在2021年。据悉,恰逢泰山财险增资扩股之际,安顾看到了机会,于是以新股东身份通过注资加入到泰山保险股东中。2021年底,监管批准安顾集团旗下保险子公司安顾财险加入泰山财险股东行列,持有泰山财险24.89%的股权,仅次于山东高速集团,成为泰山财险第二大股东。
除此之外,在寿险方面安顾也在加紧布局。近日,德华安顾人寿发布变更注册资本的公告称,山东国投将持有的公司3亿元注册资本(占股权转让及增资前注册资本的15%)转让给德国安顾集团,同时合资公司增资资本金4亿元。
增资的同时,德华安顾人寿股权结构发生变化,山东国投持有德华安顾人寿股权将从50%降至35%,而安顾的持股比例将从50%增至65%,如果增资转股成功,将拥有对德华安顾人寿的控股权。
这样的动作也恰恰是安顾规划中的事。据安顾(中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思勇明披露,在安顾集团“2025年雄心计划”中,中国市场是未来安顾集团几年的主要战略投资市场,其中山东和北京是核心。
结语
安达、安联、安顾纷纷开启了对中国保险市场的加码,但从安盛来看,近年来在中国保险市场的动作并不太大,目前拥有合资寿险和产险公司工银安盛人寿和安盛天平财险。
不过,对于外资而言,战略决定策略动作,有进有退,友邦入股中邮保险获批,保德信传言入股农银人寿,而也有选择退出的,如小康人寿的前身中法人寿的外资股东法国国家人寿退出、中韩人寿外资股份也进行了缩减。
正如国内中小险企遭遇寒冬,面临加速转型之时,外资保险巨头加码布局,是否能给中国保险市场增加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