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在中央财政补贴政策支持下,我国农业保险积极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稳定农业生产、维护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21年4月13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张跃华教授受邀作客我院“乡村振兴大讲堂”活动,以农业保险为核心内容,为我院师生带来题为“农业保险理论基础、政策逻辑与乡村振兴案例分析”的讲座。
张教授通过文献回顾系统梳理了农业保险的理论基础,并以农业保险的实际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农业保险在乡村振兴中如何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对农业生产进行支持。
首先,张跃华教授在讲座伊始介绍了农业保险研究的基本方法。作为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农业保险研究既综合了保险经济学和农村金融等经济学方法,又依托于广泛的田野调查,以弥补现有微观数据库的变量不足。农业保险研究通常以农业保险为自变量,考察其对农民生产行为(如收入、生产规模、食品安全质量等)的影响,从而证实农业保险作为财政支持手段的有效性。
接着,张教授简要分析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现实背景。随着中国加入WTO,在粮食进口影响中国粮食竞争力的背景下,农业保险作为WTO规则所允许的农作物收入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农业生产受灾时保护农民收益安全,降低农作物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此后农业保险的政策作用得到进一步重视,2004年至2020年,中央1号文件连续17年明确指出要尽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我国农业保险大部分保费由政府承担,本质上作为国家的农业支持政策,农业保险被赋予较强的政策目的。在这一部分介绍中,张老师还通过三亚台风影响水稻育种产量的例子,对比差异化种植等传统风险规避机制与农业保险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
此外,张跃华教授对农业保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总结,主要包括农业保险特殊性(活标的物)、农户与保险公司的信息不对称、农业风险的系统性风险问题以及政府干预的挤出效应等其他因素。
最后,张教授以农业保险创新案例分析作为讲座结尾,向大家介绍了“农业保险与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联动机制”这一案例。在该案例中,保险公司对病死猪的赔付高于市场上死猪收购价,会提高农户购买农业保险以降低死猪成本、实现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的积极性。张教授总结该案例指出,农业保险是具有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及精准扶贫等多项利好的有效支农政策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