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拓展发展平台为思路,旅游基础项目得到进一步完善
一是推进两大市级项目。跟进北郊湿地前期动迁和项目进展情况,加强同新安亭公司的沟通协调,对项目开展及时地跟踪和服务。积极做好马陆葡萄艺术村乡村旅游度假区前期准备工作,与新城(马陆镇)研究确定由现代建筑设计院开展项目规划,加强与区发改、规土等部门的工作联系,制定了度假区旅游概念规划。二是指导高星级酒店规划建设。商务会议和旅游休闲设施加快推进,颖奕皇冠假日酒店和中青旅纽宾凯酒店于年内正式开业,喜来登和美爵酒店建设进展顺利。积极开展新城等重点区域酒店招商服务工作,与施泰根博阁、万豪等酒店管理公司加强沟通联系。进一步加强对保利凯悦、艾美和凯悦HyattPlace等酒店项目的跟踪服务。三是提升景区综合服务能级。完成对古猗园、州桥、马陆葡萄艺术村和南翔景区等6家A级旅游景区的调研工作,重点针对景区管理和运营等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意见。指导国际汽车城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鼓励支持宝马、菲亚特等公司发展工业旅游,进一步拓展旅游资源平台,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以促进商旅联动为导向,旅游节庆活动得到进一步创新
以服务民生理念为主旨,旅游公共服务得到进一步深入
以推进政风建设为抓手,旅游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是加强内部管理。今年旅游局领导班子进行了内部分工调整,继续完善了各项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科室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顺利完成了旅游局迁址工作,形成了相互配合的良好工作氛围。保密、档案、和财务等行政管理工作高效规范,井然有序。二是提升自身修养。认真学习十精神,号召党员同志学习王荷波、杨匏安和李林森等同志的先进事迹。组织开展机关“学习论坛”和主题培训活动,推进学习型机关创建,团队工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岗位创优当先锋,旅游发展促和谐,人人争当宣传员”为主题,完善和推进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建设,不断激发机关干部的工作热情。三是推进作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做好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保持领导和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作风。建立廉政教育培训制度,召开了2012民主生活会,深入开展基层调研,联系群众,保障业务工作有效开展。推进政务公开,落实《区旅游信息宣传公开制度》,加强旅游信息报道,切实抓好旅游管理部门政风行风民主评议中反馈问题的整改落实。
2013年,我区旅游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继续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重点,按照区委五届三次全会的部署,进一步巩固旅游产业发展成果,“创新”旅游服务管理、旅游宣传推广和旅游节庆赛事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强旅游安全生产监管、推进旅游基础项目建设、促进产业融合互进、拓展旅游综合发展平台,为把打造成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发挥积极作用。2013年全区旅游行业目标完成游客接待量1521.3万人次,同比增长15%;实现旅游直接收入23.4亿元,同比增长12%。结合我区旅游“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和旅游产业发展新形势,为实现以上预期目标,将主要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围绕“转型发展”,着力加大旅游项目推进力度
围绕“安全质量”,着力提升行业服务管理水平
围绕“商旅联动”,着力打造旅游节庆品牌特色
围绕“主题形象”,着力拓展旅游宣传推广平台
关键词:泉州;旅游节庆;品牌;整合;塑造
一、泉州旅游节庆资源条件分析
(一)自然旅游资源
泉州市自然旅游资源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山海旅游资源”,即清源山、崇武古城。
清源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62平方公里。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游客[1]。
惠安崇武古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花岗岩滨海石城,位于惠安崇武半岛上。是中国古代东南海疆的一座抗倭名城。将惠东民俗、海滨风光、石雕艺术融为一体的崇武古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二)人文旅游资源
泉州市的文化积淀非常深厚,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中最具特色的是享誉中外的海丝文化、兼容并蓄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的安溪茶文化、弥足珍贵的戏曲文化、独具特色的惠女文化。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古以来各种宗教兼容并存,东西文化交汇荟集,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天主教、印度教、基督教、摩尼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犹太教等多种宗教在泉州广泛传播,留有大量在国内外极富盛名的遗迹,使泉州成为多元文化融洽交汇、和谐共处、互促共荣的载体[3]。
安溪产茶已逾千年,形成了独特的民风茶俗,创造了古老、绚丽的安溪茶文化。勤劳的安溪茶农,培育出了驰名中外的名茶安溪铁观音,积累了一整套完整的种茶、制茶、审评、品饮的独特技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底蕴深厚,品位高雅,兼备“天、地、人”,集历史、宗教、民俗、礼仪、园艺为一堂;融诗联、书画、音乐、舞蹈、戏剧于一体;荟萃百家精华,极具地方特色,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的精品”,是中华茶文化和闽茶文化一朵亮丽的奇葩。
泉州保留着弥足珍贵的戏曲文化遗产,南音、北管、高甲戏、歌仔戏、梨园戏、打城戏、提线木偶是泉州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艺术。其中蜚声海内外的有:晋唐士乐余韵南音、宋元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和中国一绝“提线木偶”[3]。
二、泉州旅游节庆发展潜力评价
(一)泉州旅游节庆的区域影响力
泉州现有的旅游节庆中,就区域影响力而言,泉州“海丝”文化节和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是最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旅游节庆。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设有15个项目,吸引了来自六大洲28个国家与地区的3000多名嘉宾,其中,来自7个国家3个地区的18个海外南音社团、台湾歌仔戏剧团及3个福建省兄弟市南音社团,海外戏剧专家等556人参加第九届国际南音大会唱和海峡戏剧展演与交流;11个国家3个地区及国内的472名武术界人士参加南少林武术系列活动;24个国家和地区1156多名泉籍乡亲代表、青年代表和泉商代表参加恳亲系列活动等。此外,文化节还得到了台湾方面的高度重视,中国副主席林丰正先生率团参加本次活动,台湾成功大学、中华闽南文化研究会为活动的主办单位之一,台湾联合报为活动的协办单位,台湾6个南音社团和歌仔戏剧团109人、3个南少林武术团64人、专家学者23人、各界人士168人分别参加文化节各项活动。
(二)泉州旅游节庆的办节水平
总体来说,泉州旅游节庆的办节水平在全国仅处于一般状态,因为举办的旅游节庆还未形成市场竞争优势,未达到预期的品牌效应,旅游节庆的游客满意度有待提到,旅游节庆的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影响泉州旅游节庆办节水平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城市节庆的定位不明确,缺乏长期统一的办节思路,大型节庆活动的主题经常更换,每一届节庆的延续性不强。例如,泉州市在元宵节期间所举办的节庆活动,1999―2004年期间举办了六届泉州旅游节,主打泉州城市魅力;2002―2008年举办了七届的泉州“海丝”文化节,主打泉州的“海丝”文化;2010年举办泉州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主打“两岸”文化。
(三)泉州旅游节庆综合接待能力
综合接待能力是旅游节庆上规模和顺利进行的基础,是举办旅游节庆成败的关键。较强的综合接待能力、完备的接待设施,能吸引和接待更多的游客,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接待能力具体包括旅游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物资供给能力[2]。从综合接待能力的角度分析,泉州最适合举办节庆旅游的地区是泉州市区和晋江市,这两个地区也是泉州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四)泉州旅游节庆交通区位条件
交通区位条件通常指交通条件和地理位置,是举办旅游节庆的“瓶颈”,交通基础设施的状况,将会直接影响旅游区的可进入性;地理位置则影响到节庆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半径。
1.交通条件。泉州交通条件较为优越,空运、陆运交通便捷。空运:泉州晋江机场已开通20条国内航线,2008年机场旅客吞吐量140.2万人次。铁路:连接鹰厦铁路的漳(平)泉(州)肖(厝)铁路已运行多年,2008年铁路旅客发送量152万人次。福厦铁路动车组已于2010年4月26日开通,开通后缩短了泉州与福州、厦门间的距离。公路:泉州与福建省内各个城市之间的交通便捷,福厦漳高速公路、泉三高速、国道324线福厦路、省道205、212、307、308线等主要公路,构成了泉州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泉州全市的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3840公里,公路密度居全省首位,全市实现村村通公路,但是由于部分城市早期规划的局限性,泉州多个市、区、县的交通拥挤,给城市旅游节庆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
2.地理位置。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离台湾最近处仅距97海里,距金门最近处仅5.61海里,现辖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人口657.08万。泉州地处低纬度,形成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常春[3]。
三、泉州旅游节庆品牌的整合塑造
(一)旅游节庆品牌的定位
1.定位。旅游节庆的定位要建立在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市场细分和目标游客,确定旅游节庆在大多数游客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选择最适合广大游客实际需要的、乐于参与的节庆活动。在定位的过程中,确定鲜明的品牌形象,萃取旅游节庆中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的内容,逐步形成旅游节庆品牌的竞争优势。
2.定位策略。旅游节庆一般有以下三种定位策略:市场领导者定位、市场跟进者定位和市场补缺者定位策略。市场领导者定位也就是以领导者的角色来进行定位,要求此种旅游节庆要能够在某些领域占据突出的优势。市场跟进者定位就是定位在领导者之后的位置上的节庆品牌。跟进者的定位思想主要是通过借用市场领导者的影响力来发展自身的旅游产品,在旅游消费者心目中寻找一块空隙,迅速加以补充,市场补缺者定位是一种空定位,采取这种策略既能打出自己的特色又能占据市场优势。
3.泉州旅游节庆品牌的定位。笔者认为,泉州旅游节庆的定位策略应该采取市场补缺者定位,目前的节庆市场上以“海峡情”和“海丝行”为主打的节庆品牌少,真正初具区域影响力的节庆品牌则仅有2010年初举办的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和泉州海丝文化节。泉州具有得天独厚的对台地理优势和闽台血缘亲情,塑造“海峡情”旅游文化节,必须要把握住国家“建设好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契机,合理整合泉州现有的旅游节庆品牌。但是以“海峡情”为主题的节庆品牌,对于客源的吸引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泉州要塑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节庆品牌,需要结合本地独特的“海丝”文化打造“海丝行”主题的节庆活动,则能在客源的吸引力上有所扩展,在节庆活动的多元化上有所突破。
(二)旅游节庆品牌的形象设计
1.旅游节庆形象的含义。旅游节庆形象是旅游节庆形象识别系统的简称。它是由一个旅游节庆区别于其他节庆的标志和特征所构成的完整体系,或是旅游节庆在节庆旅游者心目中树立起的独特的形象。旅游节庆形象具有品牌功能,是节庆活动中最具特色的资源和产品的体现,要通过对活动进行深入的设计和打造来实现。打造旅游节庆形象要在旅游节庆的经营管理运作过程中丰富节庆本身的内涵,提升竞争优势,良好的旅游节庆形象有利于游客忠诚度的形成。
2.旅游节庆品牌形象的组成。旅游节庆形象体现了旅游节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表现形式上包括理念形象、行为形象和视觉形象。
参考文献:
凉州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副组长:李吉仁
凉州区旅游局局长
赵继洲
凉州区文体局局长
李长东
凉州区经贸局局长
杨新年
中国共青团凉州区委书记
陈德正
凉州区旅游局副局长评委组:张祥生
凉州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李吉仁
凉州区团委书记
冯天民
凉州区群艺馆馆长
王金城
凉州书画院院长
王文明
凉州区旅游局副局长
胡宗密
凉州区博物馆馆员
党寿山
一、活动目的通过本次旅游商品大赛,以市场为导向,以精品为目标,挖掘开发一批有较高品位、富含科技含量、独具地方特色、市场前景广阔的旅游商品,积极培育凉州旅游商品的客源市场,进一步完善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宣传等一条龙服务体系,不断壮大我区旅游商品的产销队伍,树立凉州旅游的品牌意识,做大做强凉州的旅游业。
二、活动名称2010年凉州区“xx杯”旅游商品开发大赛
三、主办单位凉州区人民政府凉州区旅游局凉州区文体局凉州区经贸局凉州区广播电视局中国共青团凉州区委
四、协办单位(待定)
五、组织机构大赛设组委会,组委会下设评委组、办公室。
组长:张祥生
副组长:李吉仁
黎大祥
凉州区博物馆馆员办公室设在凉州区旅游局,主任由陈德正同志担任,陈耿、许天才同志具体负责落实活动的各项工作。
五、组织实施
1、旅游商品的范围:文物复仿制品:在遵守国家关于文物复仿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开发、设计、制作的凉州各历史时期文物的复仿制品及设计样品。工艺品、纪念品:立足多种材质开发的雕塑、编织、镶嵌、刺绣、饰品、剪纸、根雕、奇石等具有纪念意义和鉴赏收藏价值的各类工艺品、纪念品(包括纪念币)。服装、生活用品:具有凉州地方特色的服装制品、生活用品及设计样稿等,包括亚麻、地毯等系列产品。绿色食品:围绕凉州农副产品开发的保健品、营养补品、绿色饮品、名优土特产品。书画作品:反映凉州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各类书法、绘画、篆刻、刻字作品。图书、音像制品:反映凉州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书刊、画册、邮票、明信片、歌曲、光碟等公开出版发行或内部印制的各类图书、音像制品。
2、评奖办法:本次旅游商品大赛设以下奖项:特等奖1名,奖人民币1000元;一等奖1名,奖人民币800元;二等奖2名,奖人民币500元;三等奖5名,奖人民币100元;另外,设优秀奖20名,最佳创意奖1名,最佳组织奖10名,均颁发给凉州区人民政府验印的获奖证书。
3、参赛要求:
(1)参赛作品应能够体现凉州文化特色、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
(2)参赛作品应能够代表本类产品,且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1〗
(3)参赛作品或设计稿应具备较强的创意,富含文化内涵。
(4)凡参赛作品,要按统一要求,保送实物及设计创意说明,并填写旅游商品开发大赛报名表一式二份。说明材料要求文字精练,要点清晰,说明作品的设计构想及创意,字数不超过400字,用二号楷体字打印在a4纸上。
4、宣传报道及后续工作:
(1)大赛将采用电视全程采访报道的形式,对作品征集、评奖及参赛作品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报道。
(2)凡获奖作品,将由区旅游局负责向辖区各旅游景区(点)、旅游商店推荐销售。
(3)对获奖作品的生产单位,将由区旅游局报请省旅游局批准定为旅游定点单位,并将其获奖作品向市“节会”组委会推荐作为2010年“天马”旅游节指定旅游商品。
(1)、凡参赛商品及设计样品,收取参赛评审费20元,贵重金属制品、书画作品、宝石制品等除收取参赛评审费外,另收作品保管费及保险费10元。
(2)、拍卖大赛冠名权,采用竞标方式向社会公开拍卖,底价为15000元;对取得大赛冠名权的企业,定为本次活动协办单位,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可作为特邀佳宾参与旅游商品评定工作,企业参赛产品由区旅游局向市“节会”组委会推荐作为旅游节指定旅游商品。
(3)、寻求企业赞助,凡愿意赞助此次旅游商品大赛的企业或单位,视情况收取1000-XX元的赞助费;凡赞助单位并免收参赛评审费,在电视宣传报道中打出赞助单位名称字幕,并由区旅游局发给旅游定点单位铜牌。
6、工作进度安排:
(1)XX年11月25日—XX年12月31日,拿出切实可行的大赛实施方案,经区政府审批印发,并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上启事,广泛宣传发动社会各界参与本次大赛;
(2)2010年1月1日—2010年3月20日,确定大赛场地,邀请专家评委,联系大赛冠名单位及赞助单位,征集各类参赛作品,借第三届“天马”旅游节展开强大的宣传攻势,对活动进行全程宣传报道,对参赛企业和个人就参赛作品进行电视专访。
(3)2010年3月21日—2010年4月5日,进行参赛作品初步筛选、分类,做好会场布展等工作,
(4)2010年4月6日—2010年4月10日,组织参赛作品的评审工作。
(5)2010年4月11日—2010年4月18日,进行参赛作品分数统计、奖项分配、文件印刷、证书制作及推荐上报工作,4月18日召开电视颁奖大会。
苏州西山,又名洞庭西山,位于苏州西南40多公里的太湖之中,全镇辖境包括西山岛及周围26个太湖小岛,其中西山岛南北长11公里,东西宽15公里,面积为82平方公里,是中国内湖第一大岛。
四时花果大饱眼福口福
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金庭镇现为太湖国家风景名胜区4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国家卫生镇、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全镇现设11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4.5万。2013年上半年金庭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781万元,全口径财政收入7751.83万元。新批内资企业13家,新增注册资本3.7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10%,其中超亿元项目1个,超千万元项目3个。
金庭与周围34个小岛构成一幅巨型的山水盆景。山明水秀,风光旖旎,森林多彩,花果飘香,物产丰腴,名闻中外,是旅游的天堂,度假的乐园。山丘上部多灌木疏林和草坡,山丘中部为松树和阔叶树混交林,山丘下部为果树和茶树。果树品种有柑橘,杨梅、青梅、枇杷、桃、李、杏、柿、枣、石榴、樱桃、葡萄、银杏、板栗等,可谓南北方干鲜果兼而有之。
金庭镇历来被称为吴中桃源,自古即是闻名海内的旅游胜地。以自然群岛风光、古村落风貌、地质奇观和吴越文化为景观,特色的生态型休闲旅游名镇。蜿蜒曲折的太湖大桥,宁静致远的岛屿风光,绿色生态的农副特产,使苏州吴中区金庭镇西山岛如今已成为最受游客青睐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随着旅游产业健康发展,这个镇加强旅游整体规划,编制太湖西山国家休闲岛和石公半岛研究策划方案,启动大户外探险基地规划。完善缥缈峰景区设施功能,新增观光巴士8辆,完成景区道路、挡墙工程,确保景区秩序安全有序。启动实施了明月湾农家乐升级改造,完成沿湖31户农家乐木棚拆除和改造方案设计。加大旅游宣传,成功举办梅花节、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端午龙舟赛等活动。近几年金庭的旅游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新鲜了,人们非常愿意来原生态的太湖小岛“洗洗肺、尝尝野味”。去年一年就接待游客318万人次,实现旅游门票收入4089万元,旅游总收入38亿元。
旅游人气持续火爆的背后是当地政府的默默耕耘,为了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金庭镇打出“生态、农业、文化、旅游”四大品牌,采取多项措施,花大力气保护生态环境,保住西山岛最宝贵的发展资源。
太湖有七十二峰,四十一峰在西山,西山主峰缥缈峰海拨336米,为太湖七十二峰之首。这里是太湖山水的精华所在,不仅有秀丽的湖光山色,更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金庭镇现存的历史文化古迹共有一百多处,其中已列为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6处。还有7个苏州市控制保护古村落(其中明月湾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处苏州市控制保护古建筑。另有明清建筑300多幢,面积约4万平方米。
金庭镇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花果山,月月有花、季季有果,丰富的茶、果、鱼、虾特产,吸引了无数的游人到这里大饱眼福口福。这里2~3月梅花,3~4月碧螺春茶,5月樱桃、梅子、杏子,6~7月枇杷、桃子、杨梅,8~9月枣子、葡萄、板栗、银杏,10~11月石榴、桔子、柿子。游人在这里,均可满载而归。这里还每年举行旅游节庆活动,主要有梅花节、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枇杷节、杨梅节、包山寺观音庙会、宠物节等,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
如今,金庭镇现有开放景点12个,它们是缥缈峰景区、明月湾古村、石公山、林屋洞(梅园)、包山寺、罗汉寺、禹王庙、古樟园、绿光休闲农场、牛仔乡村俱乐部、消夏湾垂钓中心、西山雕花楼(仁本堂)。农家乐、自驾观光、古村访古、采摘风情、登山健身等是目前金庭镇旅游的主要形式。2013年上半年,西山景区共接待游客213.9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7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