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清同治四年)清朝成立了上海义和保险行,承保货物运输保险。这是中国人开办的最早的保险公司,虽历史悠久,却在大众口中常年遭受非议。甚至很多人听过:“一人干保险,全家不要脸”,这样极端的评价。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这个行业又经历了什么?
中国现代保险业的启蒙(鸦片战争-1912年)
列强入侵的过程中,我国的民族意识也开始逐步觉醒,一批拥有先进思想的国民开始用自己的力量尝试对抗着西方入侵。其中最早提出提高民族保险意识的先驱是魏源,在他撰写的《海国图志》中就第一次详细介绍了西方先进的保险理念,其也被称为“中国保险思想传播第一人”。正是由于这些先驱者们的宣传,保险思想也逐步被清政府内的一些进步官员所重视,1875年李鸿章主导开办了保险招商局,以政府出面的形式才逐渐拿回了一些保险份额。但直至清朝的灭亡,也未能实际改变西方保险机构在我国的统治地位。
由于清政府这一时期的软弱,在不平等的条约和巨大的资本面前,我国民族保险企业很难同西方列强竞争,而保险业的孱弱又影响了民族工业,贸易等方面的发展,各行业只能在夹缝中艰难前行。
北洋政府的反击,民族意识觉醒+国际环境风云变幻(1912年-1927年)
1912年清朝灭亡,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大总统,中国进入北洋政府时期。同时期也迎来了黑暗又混乱的国外环境,尽管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但是这一时期金融业却迅速发展,保险也有所进步。中国保险市场,外商保险公司虽占据了主体,但华商保险公司也抢占了一定比例。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因忙于战争,我国民族保险业迎来了大发展时期,从1912年到1927年,全国批准注册的工商企业有1650家,其中保险企业有31家,平均每年就有两家保险企业成立。但是,这一时期新兴列强们利用不平等条约中的特权和充足的资金继续拓展业务,最终还是确立了自己稳固的垄断地位。这一时期日本仅在关东州(大连地区)就设立191家保险企业,美国共设立21家,两国逐步挤掉了其他老牌帝国主义在华的保险份额,形成了新的垄断势力。
回顾这段时期,前期在袁世凯当政期间,北洋政府还基本具备统一调动全国资源的能力,加之西方政治环境开始动荡,给予我们很大发展机会。袁世凯一死,北洋政府陷入了分裂状态,虽然绝大多数军阀本意不想再向列强屈服,但考虑到争夺地盘的需求还是承认且新增了列强们的特权。这一时期的保险业整体虽有发展但格局并未改变。
国民政府时期,从风光开局到彻底崩盘(1927年-1948年)
20世纪20年代末,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进一步融合,各行业经济环境的改善以及国民思想的提高和政府政策、政局的变化。中国的保险业经历了10年快速发展。到1936年末我国华商保险公司共有40家,分支机构达到126家,保险代理处1688个。基本覆盖了我国各主要城市,并且有部分保险公司还开办了国外业务,在香港、西贡、巴达维亚、新加坡、马尼拉等地开设了分支公司。
拨乱反正,新时代的共和国保险之路
什么是代理人制度?通俗来讲就是专门负责销售的业务人员同保险公司签订代理合同,而非劳动合同。公司不用再为业务人员承担基本工资和社会保险,而业务人员的收入则全部来自自己的销售业绩。这样的制度极大地减轻了保险公司的人力成本和扩张风险,从此招聘不再设立上限。所以你会发现无论哪个行业兴起衰落,保险公司却一直在不断扩张。一位行业内部负责营销的领导就曾说过一句关于招聘的讲话“我们公司的招聘方法叫做镜面招聘法,这个镜面招聘并不是你们理解中,去找和你有相同点的人,镜面招聘法的意思是只要这个人能在镜子里照出人影,那就可以来做保险。”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段野蛮成长时期对于我国保险行业有着很多积极意义。首先保险市场发展为我国的保险普及,理念宣传起了非常积极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要独立面对人生中各种风险,不管我们对他的看法如何,但一笔笔保险理赔确实是帮助了很多家庭渡过了难关。其次,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特别是国企改革,出现大面积下岗潮,其中寿险企业接纳了当时非常多的下岗工人。目前寿险公司中的很多内外勤员工,就是在这一时期进入保险行业的。同时行业中也培养出了许多的高收入群体,改变了很多家庭的生活状况。最后,代理制引进后让中国保险市场迅速发展,中国诞生出了在世界范围内都极具竞争力的保险企业,后期国家在开放了外资险企进入中国后,本土保险企业也没有受到严重的冲击。整体来看,新中国的这段保险发展进程避免了建国前被西方金融统治的不利局面。而西方这种金融入侵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利用金融自由主义为幌子,在许多国家还继续进行着金融掠夺。从这一点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历经百年,我国保险行业可谓一波三折,最终才形成了独立自主的保险环境。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保险本身只是一种金融工具,并没有好坏之分。但目前我国的保险市场来,还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性。一部分人存在误解、偏见,一部分人相信但不知道如何选择。而大众更缺乏的是对保险行业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颜鹏飞。中国保险史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2]熊月之。上海通史:第八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中国保险年鉴编辑所。中国保险年鉴[M]。南京:中国保险年鉴社,1936:2.
[4]杜恂诚。中国金融通史:第三卷[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5]许毅。北洋政府外债与封建复辟[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