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建议(精选5篇)

二、江西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合一的意义

1.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实现城乡统筹,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农民一个平等的社会地位、解决农民“国民待遇”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江西是农民工等劳务输出大省,面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农村老龄化现象加剧的情况下,只有实现城乡统筹,才能应对这些挑战。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要求建立起城乡合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而已经建立起来的城乡居民合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就是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同等待遇,最终实现全民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它的建立不仅是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和我国快速发展城镇化的挑战,更为重要的是为建立起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投入机制,真正实现统筹城乡和经济社会发展。

2.切实实现养老公平,推进社会公平化进程。新农保与城居保的并轨,使得城乡居民皆可一视同仁地参加同一种养老保险制度,而不再受户籍限制,这一举措无疑消除了城乡之间的歧视性标签,也取消了附在户籍上象征身份与利益的观念,从而真正体现出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享受一致的养老保险待遇,切实维护了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力,践行了十提出的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了社会公平化进程。

3.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合一意味着加速消除户籍和“身份”带来的养老保障差异的进程,有利于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据人社部统计,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亿人,同期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仅为4543万。换言之,绝大部分农民工都游离在这一制度之外。其原因之一是之前的新农保和城居保给在城农民工养老保险带来制度上的不便。因此,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合并,使广大农民工和城镇非从业居民进可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并享受相应的待遇,退可由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兜底”,以此达到可进可退,三方共赢的局面,并不断深化和完善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跨地区流动就业、往返城乡就业便捷。

三、江西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机构人员工作经费紧缺、编制偏紧,致使服务水平不高。在调查中,县乡社保机构工作人员普遍反映人员编制偏紧,在实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前,县乡社保机构人员编制与实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之后基本没有增加。据新余市反映,机构与人员编制还是1993年的编制,但工作量却大大增加。省政府也在口头承诺要增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编制和人员,但至今没有能够落实。人员编制少,工作量大,其结果势必造成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不高。一项新的社会保障项目的实施,必然要求要有相应的工作经费为保障,由于工作经费主要由县级财政解决,,每一个新的社会保障项目都要有相应的工作经费作保障,但是在现行财政体制下,县乡财政大都是吃饭财政,使得县级财政所能给予实施新的社会保障项目的工作经费十分有限。据调研得到的情况,每一个参保农民的工作经费不到0.3元,这样低的工作经费如何保证这一项目的宣传到位、工作到位,乡镇从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工作人员不固定。参保人员基本信息的录入、比对时断时续,基本材料的上报无法按时完成,且错误较多,这将会给现今的管理工作和今后的待遇支付造成严重问题。

1.加大政府补贴力度,提高缴费标准,使其真正起到养老保障的作用。从目前农村居民实际缴费档次来看,大多农村居民都是选择最低档次100元缴费。据测算这样的缴费标准根本起不到养老保险的作用。养老保险政府补贴按最低档补贴只有个人缴费的30%,缴费档次越高,政府补贴的比例越低,基础养老金要到60岁以后才能享受,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吸引力也不大。不少从事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部门、经办人员和村民,普遍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养老保险的补贴力度,同时随经济发展逐年取消100元、200元、300元的缴费档次,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真正起到养老保障的作用,以应对我国快速老龄化的趋势。为此,建议江西省每年提高一个档次的最低缴费标准,并加大政府财政补贴力度,每年增加10元的财政补贴,同时建议中央政府基础养老金也能同步增长,这样才能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真正起到养老保险的作用。

3.落实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提高服务水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展开,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从事这一工作的基层人员直接面对广大城乡居民,其服务质量的高低、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声誉。因此,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服务水平,将好事办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事情。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3.1在乡镇、街办设立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专门机构,建议由省政府统一规定,进行定编、定员、定工作经费,其职责就是专门从事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工作,每一个社会保障项目的工作由1-2个人主办,其它人协办,使其工作既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既能做到彼此工作相对独立,又能做到基本信息共享。同时要规定每一个岗位工作人员必须工作满3年后才能调动,以确保工作人员稳定,其工作态度、服务水平,定期由乡镇、街办组织考核,实行绩效管理。

3.2在村(居)设立社会保障公益性岗位,提高村(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设立公益性工作岗位,给予一定的报酬,是对这些基层工作的一种认可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其工作的责任感。同时,也要加强对这些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其工作技能,解决现在基本信息失真的问题。

柳佳龙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主要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与运作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尚存在一些缺陷,城乡

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层次低且投资渠道单一,不利于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着重提出了完善监管机制、进行多

元化投资等对策。

关键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多元化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现状

2009年以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本着保基本、广覆盖的

原则,其覆盖面不断扩大,参保人数不断增多,城乡居民养老保

险基金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12年末,国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试点基金收入1829.2亿元,支出1149.7亿元,基金累计结余2302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100多亿元,并且还会以每年1000多亿

的速度增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取得了巨大成绩,基金规模

不断扩大,于此同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也面临着巨大的保

值增值压力。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与运作主要问题

阻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健康、稳定运行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包括个人账户运作不良、基金管理层次低、基金投资渠道单一等。

(一)个人账户运作不良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运作不良主要体现在:首先,个

人缴费环节过多,且各地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各缴费环节没有明

间的不确定性,也影响到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其次,养老保险

档案已按市乡两级建档、存储和管理,但一直没有建立个人缴费

记录卡,给投保人缴费查询、办理养老金领取及退保手续带来一

定的难度

[1]。再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增速有待提

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采用多档次自由选择的缴费方式,在运行

过程中绝大多数居民偏爱最低缴费档次,不利于基金规模扩大,

同时,该缴费形式给预期现金流量以及基金规模估计带来难度,

从而不能进行高效的现金流量管理与资产配置。

(二)基金管理层次低

当前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暂行县级管理,参保

人缴纳的保费在县一级归集,投资管理由县一级社会保障部门负

责,而县级管理机构缺乏专业的投资管理人才、投资主体资格和

风险控制体系,县级政府只能选择风险最小的银行存款与国债进

行投资运营。

(三)基金投资渠道单一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是居民的养命钱,其保值增值至关重

要。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渠道过于单一,局

限于银行存款与购买国债。银行存款、国债都属于固定收益类投

资工具,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只能用于这两种投资,主要面临

的问题有:首先,投资国债与银行存款的收益率较低,在通货膨

胀的年份里很难保值。其次,国债与存款的信用风险虽然较小,

但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仍然存在。因此,将农保资金全部投

资于银行存款和国债,实际上是不利于风险分散。2004-2011年

八年间,我国一年期存款利率平均为2.69%,而农村居民消费价

格指数平均为3.64%,一年期存款利率远低于民消费价格指数上

涨的幅度。换言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压力巨大,更何

谈增值。

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与运作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层次

以县为中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体制中,县级城乡居民

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实际上担当了基金受托管理人的角色,但县级

管理机构缺乏专业的投资管理人才、投资主体资格和风险控制体

系,且易于受到当地行政干涉。我国应尽快提升管理层次,由县

级管理向省级管理推进,并最终实现全国统筹管理。可借鉴国外

经验,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逐步从财政部门转移

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主管部门,建立相对独立的机构承担社会

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和保值增值责任。

(二)建立“四位一体”监管机制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运行至今,尚未发生重大挪用与贪污事

件,但是我们应警惕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上发生的挪用和贪污现

象,防患于未然,建立四位一体的监管机制。所谓四位一体是指,

政府部门、国家权力机关、法律法规、社会公众四大主体,对城

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与运作进行全方位监督。其中,政府部

付、投资与运营等进行全面监管;国家权力机关监督是指在人大

常委会内部设立专门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委员会,专门对农

法律,并依法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进行监督;社会公众监督是指

织,利用社会舆论等方式,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支付、

运营等进行的监督。

(三)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法律体系

从严格意义上讲,到目前为止,我国没有一部从整体上专门

规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我国应尽快完善城乡居民养

老保险法律制度体系:首先,制定基本法,制定专门的《城乡居

民养老保险法》;其次,完善现有的居民养老保险行政法规和行

政规章,这一层次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法律规范将是主体。具体

包括:《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条例》、《城乡居民养老基金运营条

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监督条例》等

[2]。

(四)拓宽投资渠道与多元化投资

根据马可维茨组合投资理论,进行多元化投资,有利于规避

非系统性风险,做到风险最小时收益最大化。

[3]从城乡居民养老

保险基金的安全性与效益性出发,结合国内当前资本市场发展程

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多元化投资渠道主要有三类:首先是

低风险与收益双低类,如国债、银行存款以及中央银行票据等;

其次是风险与收益双高类,如股票、企业债券、期权期货、境外

投资等;最后是中风险中收益类,如金融债券、基金等。我国应

尽快出台明确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与运作办法,拓宽投

资渠道,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状

况,权衡风险性与收益性,选择适当的多元化投资渠道,在保值

的基础上实现最大增值。

参考文献:

[1]汤晓阳.新农保基金的管理和运作问题探讨[J].政府管理研

究,2010.5.

[2]靳鑫.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法律制度完善[J].山东干部

函授大学学报,2010,(2).

[3]林洁.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现行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及

建议[J].黑河学刊,2010.7.

作者简介:

关键词:城乡居保资格认证问题对策

一、城乡居保资格认证概述

城乡居保资格认证是指经办机构证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领取人员符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要求的资格认定活动。根据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政策规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领取人员应从养老保险待遇领取的次年起,定期接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逾期没有办理资格认证手续,经办机构暂停发放其养老保险待遇的发放,待其补办手续后予以继续发放,并补发其停发期间的养老保险待遇。

城乡居保资格认证是防止养老保险基金流失、杜绝冒领养老金情况发生、强化基金管理的有效手段,是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重要环节。

二、城乡居保资格认证的特点及其发展要求

第一,城乡居保资格认证对象数量大,且居住分散,资格认证只能委托基层组织实施。城乡居保资格认证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城乡居保资格认证对象数量巨大,一个县区城乡居保待遇享受人员数万人以上,多为农村留守老人,且居住在偏远的山村,还有一部分老人因高龄、残疾和疾病等原因不能行走,这些因素无形增大了城乡居保资格认证的难度。如果由县级社保机构实施认证,根本无法实施。这就决定了城乡居保资格认证只能向下延伸,而不能向上集中,由基层组织实施更为妥当。

三、城乡居保资格认证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基层城乡居保资格认证队伍未建立和经费得不到根本保障。从上面分析城乡居保资格认证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可知,城乡居保资格认证必须依靠基层组织来实施,并提供方便可行的入村到户的资格认证服务。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地方基层都未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经办队伍,更谈不上建立基层资格认证队伍,更层次的原因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经费未得到根本保障。财政预算没有考虑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及其资格认证的特殊性,按正常情况拨付经费,基层不能聘请专职工作人员或聘请兼职人员因待遇过低而不能认真开展工作,从而使城乡居保资格认证失去了根基,难以开展。

一、江苏省整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加快江苏省社会保障城乡统筹步伐,消除影响人口合理流动的制度障碍,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江苏省从2009年以来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2011年底建立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充分考虑了两项制度基本框架的一致性,为统一整合做了准备。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以使城乡居民享有同一的政策标准和基本公共服务平台,有利于在更高层面上实现城乡统筹,从而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2.有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在此过程中,应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与整合。如果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按照原有的“碎片化”模式存在,则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更多劳动力从农村涌入城镇,地区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加大等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因此,江苏省“新农保”和“城居保”的整合不仅有利于消除城乡差别、促进城乡融合,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推动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江苏省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城镇偏低,建立全省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促进人口流动、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增强社会安全感将产生深刻影响,对新型城镇化进程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有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江苏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也是全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从江苏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分城市、镇、乡村的人口数来看,城市约为252.99万人,镇约为177.88万人,城镇总和为430.86万人,乡村约为424.98万人。城镇和乡村相比,老年人口绝对数已经大体相当。这一现象反映出当前城镇和乡村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大致持平,由于一直以来城镇老年人口社会保障水平高于乡村,因此乡村老年人口的老龄化、高龄化问题及其社会养老保险问题更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从江苏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分城市、镇、乡村的人口数占江苏省总人数的相对比重来看,城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江苏省人口总数的比重为3.22%,占江苏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29.56%;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江苏省人口总数的比重为2.26%,占江苏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20.78%;乡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江苏省人口总数的比重为5.4%,占江苏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49.66%。可见,乡村老年人口不仅绝对数量大,相对比重也高。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每一位老年人都关联着一个或几个家庭,在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有效整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覆盖城乡居民、公平均等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不仅直接惠及城乡老人,也惠及众多家庭,可以使全体城乡居民公平地享有基本养老保障,让城乡居民共同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整合的历程

1.江苏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与发展。江苏省的“新农保”试点起步于2003年,省内各地结合实际纷纷开始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到2006年末,江苏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人群达189.97万人。2007年起所有省辖市都了进行“新农保”试点。到2007年末,累计已有36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保制度建设试点,参保农民达194万人。

2.江苏省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与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一直未被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所覆盖。2011年6月13日,国务院了《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于2011年7月1日启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2011年10月20日,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布《江苏省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苏政发[2011]144号),全面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即“城居保”,将所有城镇无社会养老保险的居民统一纳入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到2011年底,江苏省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省13个省辖市均已实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3.江苏省“新农保”与“城居保”的整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是大势所趋,苏州、南京等地先期已经做了大量的尝试和实践,因此,江苏省“城居保”和“新农保”制度上的整合起步较早。截止2012年10月底,江苏省的苏南、苏中、苏北13个市已基本完成了“城居保”和“新农保”制度上的合并,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省级标准即将推出,这意味着江苏省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不久的将来会逐渐趋于一致。

2013年11月20日,江苏省政府2013年第144号文件(苏政发〔2013〕144号),正式颁布《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江苏省“新农保”自2009年开始正式实施以来,参保人数逐年增加,2009年~2011年参保人数分别为591.37万人、1514.56万人、1557.4万人;基金收入2010年~2011年分别为140.06亿元、140.9亿元;基金支出2010年~2011年分别为76.45亿元、100.5亿元。2011年10月20日,江苏省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正式出台;2012年,《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已经开始将“新农保”和“城居保”的参保人数和基金收支情况进行整合统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各项统计数据:2012年~2013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479.4万人、1445.4万人;2012年~2013年基金收入分别为153.5亿元、187.2亿元;2012年~2013年基金支出分别为109.7亿元、147.7亿元。

三、整合前后的制度比较

1.主要的相同点。三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参保方式均为自愿参保;筹资模式均为完全积累;缴费模式均为缴费确定型;账户管理方式均为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领取条件均为年满60周岁按月领取。

2.主要的不同点。覆盖群体不同:“新农保”覆盖农村居民;“城居保”覆盖城镇非从业居民;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农村居民和城镇非从业居民。

个人缴费标准:“新农保”为100元~600元6个档次,“城居保”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致,为100元~1200元12个档次。

基础养老金标准:“新农保”和“城居保”均为每人每月最低60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最低80元。

统筹层次:“新农保”为县级统筹,“城居保”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均为市、县(市、区)级统筹。

四、整合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1.易于做到制度覆盖,难以实现人群覆盖。江苏省从2009年以来实施“新农保”制度,到2011年底建立“城居保”制度,已经考虑了两项制度框架的基本一致性,为统一整合做了预先准备。由于这两种制度的参保方式均为“自愿参保”,整合之后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仍然采取了“自愿参保”方式。因此,当前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易于做到制度覆盖,却难以实现人群的全面覆盖。要想实现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覆盖所有人群,还需要就现有制度做进一步的调整。

2.城乡养老金待遇水平差异和差距较大。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将缴费标准统一整合为100元~1200元12个档次,个人账户终身有效。这使城乡居民缴费有了同等的机会和自主选择权,无论来自乡村还是城镇,居民可以在同一标准中选择参保,并享受对应的待遇。

但是,统一制度所带来的机会和权利的均等并不能有效地消除城乡差异和差距,由于不同制度间的差异较大,以及居民选择的缴费档次不同等原因,城乡居民的养老金待遇水平参差不齐。以江苏省苏南的JY市为例,部分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退休人员,每月养老金可达6000元左右;部分参加“城职保”的退休人员,每月养老金可达3000元左右;部分被征地农民加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后,每月仅有约500元左右的养老金。此外,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居民,由于主观选择缴费档次不同,以及各地区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有高有低,也导致了养老金待遇水平差距较大。苏北的SN县,90%以上的人都选择缴费100元档次,缴费额偏低,目前月领养老金为100元左右,无法满足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3.统筹层次低。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处于城乡分割的二元模式,“碎片化”的特征明显,加上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提升统筹层次一直是一个难题。江苏省目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市、县(市、区)为统筹地区,跨越实行省级统筹管理的条件还不成熟。统筹层次低带来的是转移接续困难、手续繁琐、管理服务职能分散、标准参差不齐等问题,不利于人员流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城乡融合。

5.信息系统建设滞后。“新农保”和“城居保”的整合、与其他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都有了明确的政策,当前信息系统的建设成为重点问题。做好信息系统的整合将对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劳动力市场的健全和完善都有好处,也会为今后实现全国统筹打下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江苏省各市均大力强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省、市、县(区)、乡镇、村五级网络互通,参保人员的信息全部进入信息系统管理,个人账户建帐率接近100%。但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后,对信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涉及城镇居民、乡村居民、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等群体的基本信息资料登记和管理,养老金的计发和领取,以及不同险种间的转移接续等方面,信息系统建设将面临挑战。

五、对策建议

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于江苏省提高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促进人员流动、应对老龄化、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都有重大意义。针对以上在整合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变自愿参保为强制参保。江苏省目前已经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上的全覆盖,但由于参保方式为“自愿参保”,由于各种原因,仍有大量未参保群体游离在外。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有100元至1200元12个缴费档次,不同收入水平的城乡居民均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档次缴费。因此,变自愿参保为强制参保,不仅可行,还将增强城乡居民参保意识,提高参保率,真正实现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人群全覆盖。

2.缩小城乡差异和差距。江苏省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城乡差异和差距由来已久,缩小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职保”、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差异,以及自身内部的城乡差距,需要多管齐下。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让有能力的城乡居民合理选择缴费档次,长缴多得;发挥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的引导作用,让参保者享受到切实的养老金待遇。

3.提升统筹层次。目前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市、县(市、区)为统筹地区,跨越实行省级统筹管理的条件还不成熟。如果能实现省级统筹目标,《江苏省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实施意见》将得到有效落实,有利于保障劳动者在城乡之间流动时的养老保障权益、促进人员在城乡间流动、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也为将来实现全国统筹打好基础。

[关键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是我国新农保制度和城居保制度合并实施后形成的养老保险基金,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核心条件,因此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能否实现保值增值是该制度成败的关键。自2011年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全面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以来,据人社部统计,2012年年末城乡居民保险基金结余为2302亿元,2016年年末基金累计结存5385亿元,基金规模快速扩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2012年的48370万人增长到了2016年的50847万人。因此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群、基金规模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能否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不仅关系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发展,更影响着城乡居民的老年生活水平。

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困境

1.1基金统筹层次低,管理分散化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试点实践阶段从县级统筹起步,待条件成熟时再逐步向市级或省级统筹过渡。但有鉴于中国城乡多样性、复杂性和机构设置的特殊性,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基金大部分停留在县级统筹阶段。在县级统筹状况下,县级社会保障部门成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主体,基金的收缴、管理、支出及监督的权力都掌握在县级单位手里,造成了基金管理的分散化,也给基金投资和监管环节的有序运作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分散的碎片化基金无法发挥投资的规模化效应,现代的多元化资产配置策略也无法灵活运用,基金投资风险大且收益无法保证。过低的统筹层次使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管理出现投资管理人才匮乏、管理信息不畅、管理流程僵化、监管不力等问题。

1.2资金筹资不力,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1.3缺乏成熟投资运营机制,基金保障效果不良

1.4监管机制存在漏洞,基金违规问题凸显

2解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管理困境的对策

2.1提高基金统筹层次

较低的统筹层次不仅给基金管理带来很大的制约,使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发展明显受制于地方财力,将进一步拉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地域差距,也限制了社会养老保险的城乡均等和地区均等,造成新的不公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当然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需要国家政策和中央及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统筹层次:第一步要逐步从县市统筹向省级统筹过渡,第二步要由省级统筹最终实现全国统筹。鉴于我国各统筹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基金贡献水平不同等因素的制约,在向全国统筹的进程中如何协调各个统筹地区的利益是改革的重难点。实行全国统筹后,可以通过合理划分市、省及国家各级管理机构的责任,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效率。县市级社保机构负责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具体经办业务。省级社保管理机构负责各市、县的基金调剂和管理部分后备金。国家社保部门负责基金管理政策的顶层设计,引导基金管理在各个环节的发展方向。[1]

2.2健全基金多方筹资机制

合理划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缴费责任。进一步明确合理的缴费激励机制,对于早缴费、多缴费、长缴费的参保人予以适当的缴费补贴,合理设计缴费补贴激励梯度以达到激励缴费的效果。政府在资金运行中的财政给付责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担居民的缴费责任,影响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能力以及居民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认可程度,从而影响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公平化进程,因此应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责任。[2]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地方经济、集体经济,使得集体补助落到实处。建立常态化的待遇调整机制,结合工资增长水平、城乡居民消费指数等指标设计科学的待遇调整机制,促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给付水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也能有效激励群众的参保积极性。

2.3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投资运营机制

要想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就必须促使基金向市场化、多元化、专业化的方向改革发展,集中投资运营下的信托管理模式是必然选择,该模式的实质就是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多元化投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可以作为政府主导的集中基金管理机构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进行统筹管理。鉴于政府部门在基金投资运营能力、金融市场风险控制能力的局限性,建议由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作为委托人选拔有资质的外部机构投资者作为人来负责具体的基金投资运作。为了兼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政府尤其是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必须肩负起监管的责任,一方面,通过适度政策优惠吸引资本市场中具有成熟管理经验的机构法人积极参与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另一方面,制定严格的养老保险基金经营机构资格选拔条件,对基金投资的规模、投资品种、投资风险及收益做明确规定,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力求监管适度,确保基金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

2.4健全基金监管机制

健全基金监管机制是确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依法管理运作的保证。首先,要修订滞后的基金监管政策,尤其要加强金融混业背景下对社保基金投资的监管,为基金监管提供法律依据;其次,革除过分倚重行政监督的弊端,构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统领下的多元监督机制,优化专门监督细则,加强人社、审计、税务、财政等部门间的协同性,避免过高的监管成本和过低的监管效率带来的麻烦,对基金管理的各个环节及业务流程进行无缝隙监督,提高专门监督的实效性;再次,明确以政府为主的监管主体,建立专门独立的外部监管机构,保持监管权力的独立性原则,吸纳高水平监管人才,确保内部监督落到实处;最后,建立严格的信息公开、披露制度,提高基金管理信息透明度,加强宣传和政策引导,充分调动参保人、群众及媒体等社会监督的力量。

[1]雷娜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模式的对比分析[D].西安:西北大学,2010

[2]栾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制度困境与破解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THE END
1.养老保险制度的意义养老保险制度的意义在于为老年人提供经济保障和社会保障。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首先,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帮助老年人解决经济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收入来源逐渐减少,生活费用也逐渐增加。养老保险制度可以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养老金,帮助他们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减轻经济压力。 https://m.xyz.cn/toptag/huaxiarenshoubaojianhui-57703.html
2.论文开题:浅析我国商业养老保险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课题名称 浅析我国商业养老保险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1、本课题的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在市场经济下的今天,企业可以通过把自身多余的资金用来投资商业养老保障,还可以通过融资的方式和个人储蓄性养老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减轻社会保障的政府负担。目前,在整个社会养老体系中,市场化运作的商业养老保险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https://www.wm114.cn/wen/156/310790.html
3.2021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显示,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分别呈上升趋势,其中,城镇职工人均养老金水平已达2.09万元,新农保为859.15元,两者相差24倍之多。为此,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关于2013年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和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汇报,决定合并...http://www.z8000w.com/guiyang/guiyang27803.html
1.养老保险的意义有哪些养老保险的意义有哪些,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养老保险的意义有哪些的知识,跟着华律网小编一起看看吧。 1、有利于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通过建立养老保险的制度,有利于劳动力群体的正常代际更替,老年人年老退休,新成长劳动力顺利就业,保证就业结构的合理化。 2、有利于社会的安全。养老保险为老年人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使老年...https://mip.66law.cn/laws/509061.aspx
2.养老保险的意义养老保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利于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 2、有利于社会的安全。 3、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养老金,又名退休金、退休费,是中国的一种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养老金定义为:在劳动者年老或丧失劳动能力后,根据他们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和所具备的享受养老保险资格或退休...https://www.gskanglexian.gov.cn/klx/zfxxgk/xzbmxxgk/xzrmzf/swx/fdzdgknr/CZCL/art/2022/art_3f57b269bef048a9a9d7812f31ed03bc.html
3.养老保险工作的意义(精选8篇)摘要: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当前社会整体经济框架结构在发生不断变化的同时也带动了乡镇居民的整体生活结构,再加上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更凸显了乡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意义。笔者分析了当前乡镇居民养老保险推进现状,同时就乡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意义与推进措施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改进与优化提出了相应的看法...https://www.360wenmi.com/f/filem2ugwn4q.html
4.养老金的意义保险养老金在某种意义上保证了社会稳定。所以现在很多人在进行工作的时候,会特别的关注保险养老金,因为这对于自己的晚年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保险养老金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因为大量的保险养老金储备起来,可以进行国债和基金等等保障的形式,这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通过这样的形式让保险养老金得到...https://www.shenlanbao.com/he/2687
5.养老保险有哪些分类?养老保险的意义是什么?——中国太平洋保险...说到养老保险,很多人都知道这份保险的意义重大,那么到底养老保险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养老保险有哪些分类、养老保险的意义是什么的知识,请看下面的介绍。 养老保险有哪些分类 一、职工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金额=缴费基数*8%,其中缴费基数是参保人上一年度月均收入结合当地上下限确定。 https://m.cpic.com.cn/c/2024-04-23/1861002.shtml
6.养老保险的意义与价值叶国凤律师精选解答养老保险的意义与价值如下:1、通过建立养老保险的制度,有利于劳动力群体的正常代际更替,老年人年老退休,新成长劳动力顺利就业,保证就业结构的合理化。2、养老保险为老年人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使老年人老有所养。 法律依据 《社会保险法》第十六条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按月...https://m.64365.com/tuwen/843241.aspx
7.个人养老金重要意义7、促进经济发展:养老金制度能够刺激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综上所述,养老金制度在保障老年生活、减轻家庭负担、促进社会公平、增加储蓄意识、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劳动力素质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60岁的老人,如果按照不同档次补缴养老保险,他们每月可以领取的养老金会有所不同... ...https://hr.gan-ren.com/hc/hxthrthsmremhmhsshe.htm
8.深度解析:养老保险加领知识大全:深度解析加领养老金养老保险的...养老保险的意义 养老保险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社会保险制度,它可以帮助老年人在退休时获得一定的养老金,保障他们的生活需要。此外,养老保险还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减轻家庭的负担,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是养老保险以及怎么交的相关知识点的介绍。在缴纳养老保险时,我们需要注意缴费时间...http://zhyanglao.net/xinwendongtai/6598.html
9.关于保险的意义与功用买养老保险的意义 1、有利于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 通过建立养老保险的制度,有利于劳动力群体的正常代际更替,老年人年老退休,新成长劳动力顺利就业,促使就业结构的合理化。 2、有利于社会的安全 养老保险为老年人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使老年人老有所养。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人数也越来越多,养...https://www.oh100.com/peixun/baoxiangongguren/251892.html
10.业界交流丨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丨全科互知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养老保险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中保证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受到制度、人口、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养老保险收支压力进一步加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充分发挥养老保险的...https://www.qkhz.net/home/index/chapter_detail/id/28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