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到银行存款,事后家人发现竟是保险;业务员怂恿老人隐瞒病情投保,一旦患病却无法索赔……部分老人因遭遇保险业务员“不友好”对待,苦恼不已。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提出,金融机构应提供有温度的金融服务,护航老年人幸福生活,将金融教育宣传活动与推动金融服务适老化相结合,主动适应老年群体金融需求,聚焦老年人常用的金融产品、专门针对老年人的银行保险服务政策进行教育宣传,增强群众获得感。
作为普通消费者,中老年人在购买保险时应该着重注意哪些方面?
◆案例
隐瞒病史投保致保单失效
今年50岁的钟女士在2017年购买了某保险公司的返还型重疾险。“当时村里的小刘过来推销保险,反复上门了很多次,跟我说这个保险好,每次都会给我带来一些小礼品,感觉不买都说不过去。”钟女士说,在同村保险代理人小刘的推销下,她最终购买了这份重疾险。
该保险只保癌症,保额为10万元,保至70岁,缴费15年,每年缴纳保费2443元。按照保险条款,70岁内,若被保人患上癌症,则能获得理赔金10万元;若是到70岁未患癌症,则退还缴纳的15年保费共计36645元。而保险条款和内容,钟女士几乎一概不知。“他当时没有跟我说保险的内容,只告诉我有病保病,没生病的话交多少钱就返还多少钱。”
钟女士以为买保险是给老年生活增添一份保障,殊不知她的保单实则已经失效。钟女士介绍,今年过年期间,她向从事保险工作的侄子提起了这份保险,侄子听完后察觉出事情不妙。原来,钟女士投保前就患有子宫肌瘤和腰椎间盘突出,投保时没如实告知保险公司健康状态。
“当时小刘让我隐瞒自己的疾病,保险公司不会知道的,等两年之后,就有两年不可抗辩条款保护,生病了就会赔给我。”钟女士说,小刘为了推销保险,让她以健康体签署了保险合同。
提醒:如实告知避免理赔纠纷
10万元银行存单竟是保单
曾婆婆今年74岁,2018年底,她前往家附近的某银行办理定期存款。家人事后发现,所谓的存单竟是保险单。
曾婆婆的孙女刘女士说,婆婆原本准备将10万元钱存三年的定期,却不知为何定期产品变成了保险。“当时银行的人告诉我婆婆钱存着也不急用,现在有活动,也是定期存款,多存几年,利息比三年期的定期高很多。”刘女士说。
曾婆婆刚开始也有点犹豫,后来银行经理告诉她,这个活动不光利息高,现在办理还能送一台电动车。刘女士说,当时婆婆也没想那么多,觉得在银行存钱是安全的,而且利息比定期存款高就没有反对。在银行经理的指导下,曾婆婆在单据上签字,办理完一系列手续,银行工作人员将赠送的电动车送到了家中。整个过程中,银行工作人员均未告知曾婆婆购买的是保险产品。
提醒:银行推荐产品多了解再决定
在曾婆婆的案例中,银行工作人员存在销售误导。一方面,故意混淆了存款和保险的概念,并未告知老人提前支取会有现金折损的情况;另一方面,这类增额终身寿险本质上是人寿保单,购买保险需签署健康告知,曾婆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署了健康告知,没有如实告知健康状况,若6年后做退保领取,可能问题不大,但若其间不幸出险需要理赔,保险公司可能会按未如实进行健康告知而拒赔。
市保险协会提醒老年人,增额终身寿险是一款不错的保险产品,可以作为理财、养老金、财富传承等,但是投保前一定要做全面的了解,适合自己再进行投保,不要盲目购买,以免对家庭财务造成损失。此外,到银行存钱一定要警惕,特别是老年人,理财经理推荐的产品要仔细了解清楚,最好是拿资料回来跟子女商议之后再做决定,不能只听收益就马上投资。
购买保险应理解保障内容
由于年龄、身体状况等原因,中老年人可选择的商业险产品较少,因此,中老年人的保险问题需要单独筹划。一般来说,由于保险公司的投保门槛并不是统一的,因此,中老年人如果有投保需求,可以多了解几家保险公司的产品门槛、保障范围等,有针对性投保更容易成功。
在具体产品方面,老年人可以考虑一些投保门槛较低的保险产品,如意外险、长期护理险、住院医疗险等。
业内人士建议,在投保时,中老年消费者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投保应量力而行。中老年人布局保险计划时,最好结合自身经济承受能力选择保险产品,量力而行,切记不要造成经济负担,本末倒置。此外,中老年人投保时,最好与子女商量,让子女帮忙分析产品特点,避免因子女不同意而退保,造成损失。
其次,在购买保险时,投保人一定要遵循诚信原则,对保险公司的问询如实告知,尤其是既往病史等,如果在投保时故意隐瞒,后期需要理赔时,保险公司可能不予理赔,从而丧失保险的作用。
再次,每款保险产品条款不同,因此投保时,一定要详细了解条款内容,如保障范围、保险责任、除外责任等,这样对于产品才能明确了解,出险后能否获得理赔也心中有数,可以保障自己的权益不受到损害。
最后,一定要重视犹豫期。多数保险产品会规定犹豫期,投保人投保产品后,如发现保险和所需不符合可以申请退保,如犹豫期之后申请退保会造成经济损失,因此投保产品前要清楚犹豫期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