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人类对动物的肆意捕杀,一方面造成了动物的大量减少,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动物对人类的敌意不断增强,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动物与人类的友好关系。事实上,一直以来,人类残害动物的行为一直没有停息过,吃孔雀、吃猫头鹰、吃猴脑、吃丹顶鹤、吸熊胆,真是到了“万物皆入口”的地步!您想,这样怎么能不引起动物的愤怒呢?怎么能让动物不挺身而出、奋起反击呢?这也是造成了动物攻击人类、甚至伤害人类生命的重要原因。
其次,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自身的一些不良行为,不仅破坏了地球环境,也破坏到了动物的生存环境。工厂的污水、汽车的尾气、对森林的过度砍伐等不良行为,都对大自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时也对生存在大自然的动物造成了直接的伤害,使动物生存艰难,种类、数量越来越少,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最终使人类走向灭亡。
【关键词】环境伦理;以人为本;价值观;生态思想
二十世纪的轴心时代,是人类从无到有的造就工业化进程的大时代。人们怀揣着“人定胜天”的自信心偏见的看待自然,认为自己可以征服自然,自然也可为人类所用。然而,接踵而来的环境恶化问题,让人类不得已地面对这个现实:自然对人类发起了回击。人类才不得已放下居高不下的自尊心,开始意识到自然的重要性,即和谐共存的重要性。环境伦理就是伴随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环境保护运动而日益彰显的一种伦理思潮,它对工业化过程中导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并突破了以人为中心的狭隘的功利观念,要求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确立了新的生态价值观念,要求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对人与自然共同利益的关心。它涉及人类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何者为正当、合理的行为以及人类对于自然界负有什么样的义务等问题,提倡环境伦理源于人类对以往人类文明的反省,引发当代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危机意识。
一、环境伦理价值观
环境伦理的反思在欧洲学术界愈演愈烈,迅速出现了“现代环境价值观”与“后现代环境价值观”的分歧,进而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派之争,两派学者据理力争,至今仍是个无法解开的难题。
1、现代环境价值观:相对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思想萌芽于17,18世纪的文艺复兴,形成于欧洲启蒙运动,崛起于二十世纪工业文明,影响着现代人的环境行为。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是整个宇宙的核心,是一切活动的价值之所在,人是万物的尺度,根据人类的价值经验认识世界:(1)认为人是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一切为实现人类的利益为前提;(2)认为自然物没有其内在价值,因为价值是由人类定义的,是以人类自己的尺度作为标准去评量世界的。(3)认为伦理道德反映人与人的关系,只有人可以成为道德主体,人才能承担道德责任和实践义务。
2、后现代环境价值观:缺乏说服力的非人类中心主义
二、以人为本的生态思想
三、以人为本的环境主义
【参考文献】
[1][美]罗尔斯顿著,杨通进译.环境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纳什.大自然的权利[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3]彼得.辛格.动物解放[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1999.
来自灵长类动物的“笑声”
科学家认为我们人类的笑声,是从我们猿类祖先在打闹嬉戏时产生的一种特殊喘气声音进化而来的。来自英国朴次茅斯大学的心理学家玛丽娜达维拉-罗斯,分析了分别来自黑猩猩、倭黑猩猩、大猩猩、猩猩以及人类在被挠痒时所发出的喘气声音的录音,结果发现了这种喘气声音的异同点正体现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黑猩猩和倭黑猩猩,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而它们的喘气声音最像人类的笑声;大猩猩,与人类亲缘关系较远,它们的喘气声音不太像人类的笑声;而猩猩,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远亲了,喘气方式是最原始,完全不像人类的笑声。
不过尽管这些灵长目动物喘气声音是有别的,这种特殊喘气声音可以作为一种积极的信号,说明在打闹嬉戏时它们很快乐,而且没人真的想要去伤害对方。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打闹嬉戏都能带来快乐,有时也会变成一种折磨。例如,如果在个头都差不多的同类之间的打闹嬉戏,它们会产生这种积极的声音。如果它们的个头是存在很大的差距的话,那么打闹嬉戏就可能会变成恃强凌弱了,游戏不再有趣,它们的发出的声音也就变化了。
灵长类动物不只会笑,有证据表明,它们也会开玩笑。一个来自于美国加州的名为Koko的大猩猩,在人类的训练之下,掌握了超过2千种词语和1千种手语。这个大猩猩很擅长利用这些语言中的双关语讲笑话。例如当人问它,“hard(同时有坚硬和困难的意思)的东西你会想到什么?”它会打手势说,“石头”和“工作”。另外,它曾把它的训练师的鞋带绑在一起,并打手势说道,“来追我啊!”
来自老鼠的“笑声”
但对于动物界的其他成员,它们有幽默感吗?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的生态学和进化学教授马克贝科夫,认为大多数动物都有幽默感,也许所有的哺乳动物都会有幽默感。贝科夫指出,根据达尔文的理论,人类和动物之间的智力差距其实是一个度的问题,而不是不同种类的问题。所以说,既然我们人类具有幽默感,那么其他动物应该也有一定程度的幽默感。
贝科夫还认为,动物理解笑话,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听起来很牵强附会的观点,尤其是考虑到其他重大的科学发现。例如,科学家发现,狗可以理解什么是不公正,蜘蛛具有不同的脾气,蜜蜂会具有悲观的心态等等。
下面我们在举一个十分出名的发现来说明一下。
1997年,为了探求老鼠是否具有幽默感,美国博林格林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雅克潘克塞普走进了他的实验室,告诉他的本科学生杰弗里布格多夫,“让我们给老鼠挠痒痒吧。”在此之前,潘克塞普在这个实验室中,已经发现了老鼠们在互相打闹嬉戏时,它们会发出独特的超声波叫声,频率大约为50千赫。现在,研究人员想知道它们在被挠痒时是否可以发出同样的叫声。果然,当研究人员开始用指头去戳实验室里老鼠的肚子时,实验室里的录音设备记录下了同样的50千赫的声音,而且老鼠还玩得很开心,还不停地追逐研究人员的指头。
这是人工智能追赶人类的又一重大里程碑。正如小米CEO雷军所言,这也是人类的福音,是对人类思维创造能力的解放与增强。可以说,AlphaGo打开了全新的围棋理论的大门。在AlphaGo的协助下,人类对于围棋的理解又将有空前的提升。这是科技进步,也是时代的渴求。当人类信息以指数级别爆发增长时,我们需要有接近人类思维、有强大处理、辨别能力的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有力协助。AlphaGo的奇迹归根结底还是人类创造的,是最优秀的人类精英赋予了AlphaGo思维能力与进化基础。
超级智能机器人发展永远都是接近乃至亲近人类,而非相反。我以为,无论棋面上的赢家是谁,以AlphaGo为代表的超级智能机器人远未到傲骄于人类的地步,而相反,AlphaGo是人类创造的智能机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以,历史应当铭记这一场大战。无论如何,人工智能AlphaGo已经可以与人类“掰手腕”了,这本身就是个奇迹。但是,这不能说是机器打∪死啵而是一个人类团队的智慧战胜人类几千年经验。归根到底,还是人战胜人,这是人类对自我的一个超越。
[关键词]自然动画;《平成狸合战》;喜剧;日本风味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10年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大自然文学的动画改编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0YJA760076)。
1994年,吉卜力工作室第一次使用计算机绘图技术(CG)制作的作品《平成狸合战》,高畑勋导演选择了狸猫作为主要形象。在日本人心目中,狸猫是一种可爱、滑稽而有几分神秘的动物。日本的民间传说里是一种会魔法的顽皮生物,它们会使用一种类似障眼法的幻术,身体可以变成任意形状,还可以把树叶变成钱什么的用来捉弄人。在日本的许多商店门口可以看见手拿米酒瓶、下身的陶瓷狸猫雕像,寓意“招财进宝”,是多年来形成的风俗,也许和这一传说多少有些关系。犹如中国商店门口做招手状的“招财猫”一样,总是一副讨人喜的模样。值得一提的是,《平成狸合战》中导演让一只硕大的中国式招财猫造型昙花一现,透露了两者之间似有若无的联系。
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永恒而常新的话题,《平成狸合战》以生动丰富的情节和性格鲜明的形象来演绎这一话题,选择了从狸猫的视角来观察思考,尽管是拟人化的狸猫形象,也是站在人类的对立面来分析评价人类所作所为,这就有了观察问题的另类视角。居住在东京郊区的这群狸猫原本在茂密的森林、优美的自然田园里过着和平宁静、悠然自得的生活。因为城市的拓展,人类要砍伐森林、占用田野,建设高楼林立的住宅区,狸猫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侵蚀,家园被毁,眼看就没有他们的存身之地了。风铃森林和兀鹰森林的狸猫们为争夺最后的生存地域进行了一场大会战。双方手持刀枪棍棒从山坡冲向空地,在跑动中开始变成直立的人形,头领们还化身战国武士的装束。双方的厮杀难解难分之际,狸猫中的智者火球六婆打着手鼓唱着歌劝告双方:“不论红方胜还是蓝方胜,两方都是败方,兀鹰森林和风铃森林都会消失,大家都将无家可归到处流浪,都会死,因为森林已经不存在了。”在六婆的提示下,狸猫们爬上高压铁塔眺望,远处人类的建筑工程正蚕食森林,他们的家园已经越来越小。狸猫们意识到他们的主要威胁来自人类无止境的开发。
狸猫们团结起来,希冀运用传统的幻术来阻止人类的开发行动,保卫自己最后的家园。在我们看来,这场人与动物之争的结局毫无悬念,不论其间的过程如何,最终结果只能用“螳臂挡车”“蚍蜉撼树”之类的词汇来形容。但狸猫们起始并没有这么认为,外出三年寻找易容术大师的狸猫文太回来后已经找不到家乡的原本模样,对狸猫与人的抗争结局大惑不解:“人类怎会有这样的力量,他们也和狸猫一样是动物,他们居然将狸猫赶到走投无路?”在他们看来,狸猫是大自然的一个物种,人类也是大自然的一个物种,两者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们并没有影响人类的生存,只不过是在人类周围生活,希望能和人类和平共处,却被人驱赶得几乎无存身之地。
狸猫的困惑中表露的物种平等思想,对于人类来说,已经久违了。当人类处在原始阶段,生产力低下,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处于弱势地位,与其他物种相比没有什么优势可言,在美国动画片《冰河世纪》中人类就是得到其他强大物种同情和帮助的对象。随着人类文明史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征服自然的道路上越过了一座又一座高峰,具有超越地球其他物种的强大力量。因而,人类开始以大自然的主人自居,将其他动物贬为低等动物,自诩智商发达的高等动物,把自己抬高到一个从高处俯视众生的角度,无形中赋予自己在自然界生杀予夺的权利。在维护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时,常常挤压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人类越多绿色越少。《平成狸合战》中的狸猫们就是在人类拓展开发城市,威胁到他们的生存时,发出了自己的呐喊。
二
影片中狸猫对人类的抗争构成了线索清晰又跌宕起伏的剧情结构,形成四大段落。其一,化学复兴,蓄势待发。由于城市扩张,生活环境被逐步蚕食,狸猫在一场激烈的内斗之后终于认清生存威胁来自人类。为了保卫家园,狸猫们达成共识,复兴早已式微的“易容术”,来对抗有先进科技的人类。其二,愚弄人类,首战告捷。狸猫们用辛苦练习掌握的“易容术”装神弄鬼戏弄工地工人,取得让人心恐慌的效果,狸猫们为之兴奋不已,却成效甚微。其三,百鬼夜行,白费心机。在三位外来的“易容术”高手的帮助下,狸猫们的“百鬼夜行”令人类大感震惊又被人巧妙地利用,前功尽弃。其四,黯然收场,悲剧结局。经过一番折腾,狸猫们终于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弱小,人类似乎有着神佛般的力量,再大的反抗也无法阻止人类的开发,它们无奈地承认“人类才是兽中之王”。
狸猫中也有言行激烈的强硬派,权太就是其中最强硬的。他曾提议要杀光人类:“人类是我们的天敌,是害兽,我们要将可恶的人类打死,夹生打死,彻底消灭,将他们赶离这片土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权太的强硬增添了戏剧性,形成剧情的起伏。妙的是狸猫们的态度,既不愿附和他的过激言论,又不失友好,而是大谈人类的美食,汉堡包、天妇罗,说得权太也流下了口水,马上软下来,同意留下部分人类,以便能够吃到美味的“炸鸡”,浓烈的火药味化解于无形。
三
这场抗争的结局无疑是悲剧性的,但这部动画片除了情节的第四部分略显得有几分沉重、几分感伤而外,总体却充满了喜剧甚至闹剧色彩。狸猫们总是快乐,包括一些应当悲伤的时刻也依然是喜庆情调。乘上老秃狸的七福宝船临要去西天了也不忘捣乱搞笑让你哭不出来。结尾处,失去了家园的狸猫们在公园的空地聚会,化身人类的狸猫也脱下衣服变回狸猫参与进来,他们仍然唱歌跳舞,似乎并没有留下什么阴影。第六代金长一语道破,没有娱乐精神的狸猫就不是狸猫。
这是一个用喜剧手法,甚至闹剧手法来描述的悲剧故事,表达了迷失家园的无奈和迷茫。狸猫们终于敌不过人类,敌不过人类的开发,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家园,有的退入越来越小、不知何时会完全消失的山林,会变身术的化身为人,融入城市。但已化身为人的正吉质问:“我们狸猫和狐狸可以凭着变化活下去,可是白兔和松鼠等小动物又怎样,真的绝种了吗?”这是动物们振聋发聩的“天问”。“化身为人”毕竟只是传说、假托,其真正内涵是动物们如果无法阻挡人类开发的步伐,他们就只能改变自己去适应这个社会,用影片中第六代金长的话说“成为远离人类的人类”。在现代化和都市化的进程中,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大肆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导致动植物的家园沦丧。随着现代化的工具无休无止的作业,人类失去的不仅是这个地球上不断锐减的其他生物,还在透支自己的未来。在人类尚未清醒之前,动物们已为地球唱起了挽歌,这是这部影片通过轻松愉快的喜剧进行的严肃探讨和深刻反思。
狸猫们的抗争和呐喊也起到一些作用,环保标志被悬挂起来,狸猫经常出没的地方被特意标上记号,提醒司机们减缓速度,生态保护区开始建立,电视新闻里也在提醒人们和狸猫友好相处。这也是高畑勋和吉卜力的美好希望。
[参考文献]
[1]张先云,孙亮.自然动画:中外动画片比较研究的一个视角[J].世界美术,2011(02).
[2]孙亚.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自然人文情怀[J].电影评介,2010(07).
一、关于动物法律地位的主要学术观点
(一)动物具有完全主体法律地位说
(二)动物具有部分主体法律地位说
由于许多国家都有保护野生动物以及伴侣动物的法律,所以持该学说的学者们并不认为所有的动物都可以拥有法律主体地位,只是承认野生动物及伴侣动物的主体地位。
(三)动物为特殊物学说
此种学说并不赞同动物拥有法律主体地位,野生动物及伴侣动物也不存在例外情形,持有此学说的学者更赞同将动物作为物看,只是作为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物,而是一种特殊的物来对待并加以保护。我国有民法学者就主张根据物的不同特征将物分为几个层次:有生命的物;虚拟的物,如互联网空间;除前两种物之外的所有物。而动物就是属于有生命的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一种的特殊的物,通过不同于一般物的法律保护方式来加以保护。
二、动物法律地位主体论者缺陷的法理分析
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发展,人口大幅度增加,自然资源的日益减少,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严重影响了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已致使动物种类、数量急剧下降,导致生态失衡,人类的生存受到极大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人类,要求采取各种方法来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资源是完全正常的,但并不能因此就把动物变为人类法律关系的主体,笔者认为法律主体之扩张不能及于动物的主要理由如下:
(一)动物本身的特征决定其不能成为法律关系主体
现代科学表明,有些动物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一定程度的思维能力。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可以参照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制度为动物设立监护人或人,给予动物法律主体地位。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动物的思维程度还远没有达到“社会理性人”的标准。何为“社会理性人”,这要求他能够对自己的社会行为有认知并且对该行为产生的后果能够承担责任。而动物的思维能力并不足以达到这一标准,它们无法与人类通过可以被大众理解的方式来进行交流,也不能明白自己的行为给社会和其它成员带来的是何影响,因此,即使为动物设立了所谓的监护制度,动物的真实意思我们也无从得知,对它们的行为也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最后它们仍然无法成为实际意义的主体。
(二)法律是人类的法律
法律是人类制定的,它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调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在调整人与物的关系时,这种关系只能是一种人类作为主体而动物只能作为客体物的法律关系,如前所述动物并不能得知和理解人类制定法律的内容,那么所谓的法律对他们有何意义。
(三)动物保护是出于对人的利益的保护
人类为何要保护动物,究其真实原因就是出于对人的利益的保护。在生活中,动物可以陪伴我们,让我们心理有所慰藉;在生态环境中,动物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这两方面来看,我们保护动物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并不是为了使其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
三、保护动物不以动物法律地位主体化为前提,而将其作为“特殊的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