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回顾】大话NASH新药研发!——2022年的进展和希望!|肝病新药联盟直播第1期
正文共:14448字38图
药时代编者按
今年,2022年,是张江科学城建设发展30周年,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里程碑时刻。2022年11月15日,2022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张江生命科学国际创新峰会隆重召开。峰会以“聚势而立·链接全球”为主题,引领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在张江汇聚交流,吸引全球优势资源在张江汇聚合作,打造具有全球地标意义和引领作用的生命科学产业国际会议。
其中,作为峰会重要分论坛,主题为“创新引领前沿”的“张江创新药前沿技术论坛”聚焦全球前沿技术领域,围绕出海战略等焦点话题展开探讨。
药时代荣幸作为合作媒体,对峰会活动进行宣传报道。
11月17日,药时代创始人、肝病新药联盟联合主席兼秘书长郭劲松博士受邀主持了当天下午的圆桌讨论环节,与思诺金医药商务拓展副总裁周思翔博士、济民可信业务发展部总监董丹女士、徕博科资深策略规划总监林旻女士、毕马威合伙人苏隽女士、华泰保险生命科学产品线总经理陈静陶女士同台切磋,就“新药出海正当时,如何劈波斩浪直抵彼岸?”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主持人郭劲松博士的开场白
衷心感谢组委会的邀请,感谢益诺思宋宇彤宋总热情洋溢的介绍!
不入张江,焉得辉煌!我非常高兴、荣幸在咱们张江主持这个圆桌会议环节,与五位专家和广大朋友们一起切磋探讨,我们共同努力,创造更大的辉煌!
首先,我请五位专家一一做一个自我简介和公司简介。之后,模拟高考,我为专家们准备了“必答题”和“选答题”。“必答题”请受邀专家帮助回答,“选答题”则由专家决定是否参与。第三个环节是问答互动环节,请在座的朋友们提问,专家们解答。这个机会很宝贵,所以我隆重推荐现场的朋友们提前准备问题,向专家提问。最后,请每一位专家用一句话总结,欢迎引用一句诗词、一首歌曲的名字或一句歌词。
这是我们自己的舞台,大家一起享受这个过程,没有压力。
五位专家的简介
思诺金医药商务拓展副总裁周思翔博士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思诺金公司,我们是非常年轻的公司,今年3月底才成立,是启明创投孵化的,目前主要的聚焦于帮助国内的企业把优秀的产品licenseout给国外的公司的企业,我们的几位创始人均是BD行业的老兵。我们团队的成员分别有不同的分工,有的是专门负责对接MNC,有的专门负责对接国外中型或小型Biotech公司,还有专门对接国际顶尖的投资机构为他们的被投公司和准备创立的新公司推荐项目。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跟国内的二十家公司合作,管理了大概50个项目。今天早上我统计了一下,对于已完成数据包准备及开始对外推荐的近20个项目中,已经收到了5个termsheet,还有几个项目在尽调中,希望思诺金能够帮国内企业做更多的deal。
谢谢大家!
济民可信业务发展部总监董丹女士
大家好!我叫董丹,负责济民可信的BD业务,我2018年5月加入济民可信,在此之前服务过一家跨国药企——拜耳,还有一家本土上市公司——康弘。我加入济民可信的很大原因是济民可信从2018年开始转型升级道路上的第一个篇章。
济民可信大家可能有所耳闻,他是一家本土的医药企业,成立于1999年,原始的积累都来自于中成药和仿制药;2018年开始,集团在张江建立研究院,很快搭建了一支超过500人的科学团队,覆盖大分子、小分子和创新制剂开发,这算是济民可信创新转型的第一个里程碑节点。创新和国际化是集团现在的核心方向标,目前基本完成了上半场——转型,下半场的升级之路任重道远,我们很期待和各位同行一起见证中国生物医药在全球的崛起。
毕马威合伙人苏隽女士
华泰保险生命科学产品线总经理陈静陶女士
“高考必答题”
郭劲松:我们今天的圆桌讨论阵容非常强大,五位专家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甲方乙方》。
接下来我们进行深入探讨,就像我刚才介绍的,我为五位重磅专家准备了“高考必答题”和“高考选答题”。我们知道有5个“W”,即What、Who、Where、Whice、When,还有一个“H”,即How。刚好五位专家,我就请五位专家每个人负责一个,或者是W或者是H。
第一个“W”是“What”,什么是出海?相信这个答案应该很简单,我来快速总结一下。
WHAT?
对于任何一家中国企业而言,所面对的市场不外乎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走出国门,开拓海外市场就是出海。在过去这几十年里,“必须走出去”几乎成为了所有企业的共识,中国企业出海,已经形成一股新的浪潮,涌现出了优秀的成功者,华为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华为凭借丰富的全球化发展经验,成功将其软硬件产品以高端化定位打入了海外市场,服务全球1/3以上的人口,也就是说20多亿人在使用华为的产品。
回到中国药企,出海的初衷和目标就是将自己的药品推向海外市场,比如欧美市场、“一带一路”市场,在那里上市销售,用中国研发的药品惠及全球患者,与此同时获得商业上更大的回报。中国药企在仿制药和改良药方面的出海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今天我们的讨论聚焦创新药出海。
WHO?
接下来,第二个W,“Who”,出海适合哪些企业?是不是全民皆适合出海呢?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周总,请周总帮助。
周思翔:郭老师的问题是哪些企业或者哪些项目可以出海,我感觉很多国内创新药企业都可以考虑出海。我们可以回故一下过去十多年来,随着国内很多对于生物医药行业比较利好的政策颁布,很多顶尖人才带着最新的理念和技术回国创业,投资人也看到了生物制药领域的发展趋势,还有创业板、科创板以及港股18A的资本环境的利好,这些因素直接推动了我国的生物制药行业经历了黄金10年。然而,我们也要面临一个现实的现象就是内卷,国内太多企业布局了非常类似的项目,而且国内在2019年以后陆陆续续出台了一些政策,可能也从另一方面鼓励药企出海。哪些企业适合出海或者哪些项目适合出海,国外的公司会选择国内哪些公司或者哪些产品合作,以我的经验和现在做的一些事,给大家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总结一下。
对于大分子领域,临床需求体现在对于PD-1和PD-L1治疗不好的疾病,及产生耐药的疾病。国外公司期待看到利用新的机制提升现有PD-1、PD-L1的疗效。比如现有的治疗手段是否能跟细胞因子结合起来。很多细胞因子在临床上单个治疗可能都有效果,但是它们最大的问题是安全性和生物利用度的问题,半衰期短,无法提高剂量,甚至因为过度修饰导致ADA产生。如果能把细胞因子和TAA或免疫检查点结合起来,是不是又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对于ADC来说,DS-8201效果非常好,但是它的安全性也是个问题,很多公司也在寻找下一代安全性更好的ADC。
第二个维度是竞争形势和产品差异化。如果你的产品是陷入红海竞争,有很多同靶点类似的产品,这样就相对很难寻找比较好的差异化。
另外一个维度是产品的阶段,太早的产品,国外公司肯定不会下手,很多国内公司找到我们,他们的产品可能还没有进入毒理实验,非常早期,这种项目国外公司很难考虑下手。因为只有看到初步的动物模型数据或者是上人的一些试验数据,国外公司才会更感兴趣。一般来说接近IND申报或者在临床阶段的产品会吸引潜在的买家。
第一,数据包都是由科学家整理的,研发人员往往会以自己的知识和对项目的理解为基础去准备数据包,他们会假设看这个数据包的人都跟他一样的水平,但实际上差太多,我们对接的都是各个公司的BD,他们不一定有比较深的科学研究背景,所以你用的文字描述要设法让不熟悉你研究领域的第三方能很快理解,并不产生歧义。
最后一个维度是专利保护情况,这一点国内企业已经越来越重视。
郭劲松:信息量非常大!我感觉周总的这张“高考”考卷的正反面都被写满了~~。还请周总用一句话总结一下答案,什么样的企业适合出海战略。
HOW?
董丹:郭博问的“How”,这是个蛮长的话题,我想把它稍微总结一下。我们在做出海决策的时候,大概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
1、首先是企业的战略
2、企业的核心能力,或者说是自身的优劣势
3、产品的创新度
仅就创新药而言,出海有三个模式,其实也是对应的三个阶段:
3、商业化出海。自己在国际市场持证,建商业化团队,自己做品牌。这个阶段我们叫它“中国品牌”。
中国IP、中国制造和中国品牌,这是出海的三种模式,也是三个必经阶段。
济民可信的创新研发也是刚刚起步,我们现在还处于第一阶段,所以大家看到我们的出海大都是选择Licenseout给国际合作伙伴。
选择IP出海的优势是什么呢?
第一:加速,加速产品的国际化开发。中国药企目前大多还处在“仿创”阶段,“仿靶点,创分子”,大部分产品属于fastfollow,好一点的属于MEBetter,少部分的属于BIC或FIC,如果希望国际化,速度是关键。
第二,降险。风险来自于哪儿?新药开发九死一生,开发失败,那就一切归零。此外,产品的价值,如果仅体现在中国市场,那是不够的。如果可以Licenseout,借助合作方的能力进行全球开发,不但能回笼部分资金,还能使产品价值最大化,大大分担风险。
第三,学习。对中国企业来讲借船出海是一个学习过程。无论是被MNC尽调;还是MTA,让潜在合作方来验证你的分子是不是具有差异化并符合国际标准;一直到交割之后参与到全球多中心研究,对我们来讲这个经验积累的过程是非常珍贵的。
最后,落到近两年的话题,经济寒冬下,说得严重点,借船出海可能是某些Biotech公司的救命稻草;至少它可能会决定你的估值,做公司的背书,等等。
这是非常值得大家去尝试的模式。
当然,我们最终的目标,包括济民可信,还是希望做中国品牌,这需要一个过程。近些年我们也很欣慰、很自豪的看到少部分中国药企,比如百济神州,建立了自己的国际开发团队,陆续有产品在美国获批,同时也产生了国际收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总之,做好战略定位、厘清自己优劣势、识别全球的竞争格局是决定如何出海的关键要素。谢谢!
WHICH?
接下来是“Which”。一家中国药企有很多产品,这些产品组成管线,pipeline,我们药时代创造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词,叫龙线,dragonline或loongline。请问林总,中国制药公司如何制定出海的整体战略和规划,如何决定重点pipeline产品哪些适应症优先出海?
郭劲松:谢谢林总的解读!有一个数据让我感到很欣喜,那就是咱们公司服务的国内客户越来越多。2015年被公认为是中国创新药元年,过去几年里中美双报、全球申报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我相信咱们徕博科作为全球第一大CRO,在支持中国创新药企业的国际化方面的优势会变得越来越明显。
WHEN?
刚刚提到的竞争环境,给大家举一些例子,比如大宗药适应症的患者量,未来商业落地的价格区间,第三是市场准入,还有目标市场有多少个这样的玩家,都需要在前期做调研和铺垫。在刚刚提到的立项阶段,要以结果为导向的思路去思考我的临床试验开发如何布局,我在目标市场的临床试验类型,要对它有清晰的了解。举个例子,比如说比较重要的目标产品简介开发制定。第二,目标市场如何准确、有效、持续的获取监管情报。第三,如果我的临床试验需要多地布局的话,之间是怎么样合作。第四,比如说当地对CMC的要求也要提前了解。第五,GMP的认证,实操层面的检测落地是怎么样的游戏规则,这都是比较重中之重的。我们也在跟一些创新药的founder聊的时候,他们也提出目前对于出海的态度还是以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他们提出可能会有两个挑战的地方。
1、对于目标市场当地的法律法规可能大家不是太熟悉,尤其是研发过程中风险性的估计不太充分。举个例子,有些目标市场的监管要求对技术和方法论的要求会比较高,中国的实验数据可能无法被用于国外的申报过程中。
2、大家普遍会认为药企跟CRO的服务机构合作过程中,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性过程,特别是如果对接好几个市场的临床试验研究机构的话,当地的规则以及和当地的CRO机构去对接合作也是比较复杂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如果一个企业要计划恩有出海意向的话,那在资金程度许可的情况下,在研发程度、研发精度能够配合的情况下,肯定越早规划越好。谢谢大家!
WHERE?
接下来是最后一个W,“Where”。
刚才苏总也提到了目标市场、目标地,究竟选择哪一个?大家首选都是欧美市场,陈总在海外市场这分析,包括临床试验的风险评估、预判和应对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请陈总从这个角度为我们解读,首先应该选择哪个目标市场呢?
不管选择的目的地在哪里,对于创新药来讲,我们的企业至少要做好三方面的应对准备,来评估我们是否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出海到达前端的目的地。
总结来说,我们出海的企业都是扬帆远航的勇者,我们非常自豪能作为行业成长的陪伴者,金融服务供应者,为扬帆的勇者们护航,见证涅槃。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谢谢!
问答和“与专家共进午餐”大奖!
来自药明康德的姬国靖先生踊跃把握机会,提出了很棒的问题。
姬国靖先生提问
姬先生:刚刚听周总、董总介绍了licensein、licenseout,看了数据还是非常亮眼的,我正好有个问题,希望向专家请教。我们这边主要集中做小分子以及核酸新药,我们也紧跟时代步伐。周总刚刚讲到操作的pipeline里大约将近有四、五十个案例,我想了解一下,今天也大致听了一些会议,看到小分子这块的确很少,大多集中在红细胞、血小板这些新的诊疗手段。您所操作的这些case里,小分子比例分别占多少?单双抗占多少?ADC、寡核酸分别占多少?
姬先生:从去年以来,小分子在整个体系里占得比重越来越低,包括现在单双抗也比较少了,更多的集中在ADC,因为您的经验更丰富一些,或者说您对未来的立项有什么指导吗?我们也做个参考和学习。
郭劲松:感谢姬先生对我们圆桌论坛的信任和大力支持!为了表示感谢,我临时增加一个环节,那就是抽奖环节。我们推出一个奖项,叫做【与药时代专家共进午餐】。请您选一位您希望有机会共进午餐的专家,我作陪,我买单~~。今天只有一个名额,这个名额可以转让,也可以拍卖,一年内有效~~。
姬先生:各位专家非常优秀,我毕竟也是做合作开发的,还是周总吧。谢谢!
周总谦让,向姬先生推荐董总。郭劲松见机表示,那就两位专家都邀请,尽快安排。
寄语与展望
郭劲松:我们的“高考”严重超时了~~,请每位专家用一句话快速总结一下。
周思翔:从过去几年来看,趋势是每年licenseout项目数量逐年递增,过去几年甚至现在,很多企业是个体行为,出海可能是一种孤帆远航,我们希望在将来国内的企业都具备开发出很优秀的产品,百舸争流。同时我们也希望思诺金能够在过程中为国内企业做一点贡献,谢谢!
董丹:回到今天郭总问我的问题How,我们做研发和制造的有一个词用得比较多,叫QBD,QualitybyDesign,我今天的总结词叫GBD,GlobalizationbyDesign。这句话也可以作为留给我们医药同行们、留给我自己的一个问题,如何从源头设计我们的国际化?GBD——我们大家一起共勉的话题。
林旻:在准备的时候,郭博曾提到,是不是可以找一首诗词或歌词来进行总结。我当时脑海里想到了许巍的《旅行》,歌词里有一句是“是谁画下这天地,画下你和我”。这很像我们今天面临的环境,法规、资金、市场等整个大环境不断在变化、起起伏伏,但同时也给了我们各种各样的机遇,让我们有机会利用我们的资源和经验,能够在国际舞台上书写下属于我们自己的美丽画卷。
苏隽:谢谢郭总,谢谢今天的主办方!虽然现在是一个资本寒冬、经济下行的时代,但是我们毕马威经济学家还是非常看好我们healthcare和Biotec的领域,因为毕竟是抗周期的行业,不像消费、互联网行业。所以我们敬重这些科学家,希望创新药在未来出海的道路上越走越好!谢谢!
陈静陶:出海的勇士不用孤帆远航,我们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我们出海的底气,提升我们出海的国际化标准,确保出海扬帆的企业可以安全到达彼岸。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