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小伙伴,本期我们不谈产品,不聊工作,不说技术。
外购药是指需要去非医院开的药房甚至外面药房购买的药,常见有人血白蛋白、静丙球(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外购情况呢?
一是因为某些药物虽然用途广泛,但是医保使用范围有限制,医生开不出来,例如人血白蛋白。
二是因为社保考核药物费用在于总体治疗费用的占比,俗称药占比。
所以很多时候医院不敢开贵的药,就直接不采购了。
进入医保药品目录也没用,医院药房里没有。
01药品都有哪些分类
第一次拿到医生给的院外购药处方单时,反应是:
啊!为什么要到外面的药店买药?
医院不是有药房吗?
医保可以报销吗?
这些药在哪里买?靠不靠谱?
处于懵逼状态的我,也趁机会了解了一下:
医院医疗费结算按甲、乙、丙、丁、戊、己这几大类项目结算。
甲、乙、丁、戊、己类项目的属于公费医疗(160,180)、企业离休范围,也就是医保可以报销的项目。
其中用于治疗的药品是甲、乙、丙这三类项目中,参照医保药品目录报销:
甲类药100%报销,药效一般,但是费用低
乙类药按一定的比例报销(10%-30%),药效较好,费用高些
丙类药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不可以报销,全自费;丙类药品的药效极好,副作用低,费用较高。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登记的有20万+种药品,即是国内市场上可以买得到的药品。
在医保目录用药内的甲类药+乙类药有2675种。
不在医保目录用药内的丙类药有19万+种,其中国产药18万+种,进口近9000种。
则医保内可报销的药品仅2675种。
要自费的药品是19万+种,即大病要用到的特效药、进口药全都在丙类。
普通部住院按药占比的要求下处方,但为了治疗效果不排除会建议患者外购特效药、进口药。
02什么情况下需要外购药?
达不到医保用药指标
举个例子:某位肺癌患者在做完肿瘤切除手术后,白蛋白水平是31g/L,急需补充白蛋白,而人体白蛋白正常水平是40g/L,35-40g/L可以不用输。
病人白蛋白高于30g/L,输白蛋白不合医保规定且不予报销。
院内用药,医生要打申请说明违规使用原因。
社保考核药占比,用药超标会处罚医生、科室、及医院。
通过医院外买药,病人花一样的钱得到较好的治疗,医生不违规。
为了病人的康复,院外购药院内用,医生要承担院外药风险。
医院药房里没有药
医院药房因用药的患者过多,药品供应不及时,导致医院没有存货。
像骨髓瘤、淋巴瘤患者因免疫力低、白蛋白的营养摄入慢,导致的腹水、水肿需要用一定量的人血白蛋白、静丙球。
或是并发炎症大量患者用的美罗培南(消炎药)等出现断供的情况。
除此之外,公立医院根据药占比的政策,用药患者少,医院直接不采购。
说说3个药名:
伏立康唑,医保乙类药,这个药不同的产家,价格不一样。
有1200/盒12粒,也有3000/盒,价格高达6000/盒的也有。
要求是:限有明确的重度免疫缺陷诊断并发严重真菌感染的临床证据;曲霉菌肺炎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潜台词的意思是:达不到这个要求不能报,在外面药店买。
西达本胺,医保乙类药,要求是:限既往至少接受过1次全身化疗的复发或难治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患者。
价格按片计算:343元/片(5mg/片),一盒24片8232元,每周吃2次,每次6片,一个月要2盒。
注意:此药是有协议有效期,也就是说协议到期后,若是谈判不成功,有可能不在医保乙类内。
培门冬酶,医保乙类药,要求: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一线治疗。
也就是说针对儿童的,成人/老人要用药不一定能报销。
当然医院在进药的时候也会根据实际用药情况,会直接不采购。
但在治疗的方案内,医院又没有药怎么办呢?
须通过外购的方式来解决。
医院有药,但用药量少
还有就是医院有药,而患者本身使用的量不多。
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是根据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免疫情况来计算匹配用药的剂量。
例如患者仅需要用地西他滨10mg/次,
但是医院的药品标准是25mg/支的,每次只用10mg,
而又没有其他患者要注射的话,那余下的15mg就会被浪费掉,
而且费用依然是按25mg来计算。
出现这个情况,医生会建议通过外面的药店购买10mg/支的来配合治疗方案。
若是刚好遇到药品是属慈善项目的,而患者本身又达到这个条件的,可通过向药商申请买一送一的赠送。
这种方式既能节省医院内用药的成本,也能为患者节省药品费用的支出。
在急诊中心
不仅是住院会用到外购药,急诊中心也有需要使用外购药。
而急诊的用药范围会比住院用药的限制要求更严格。
同一家医院,门急诊可以开的药品与住院开的药品是不同的。
就拿同为消炎药的美罗培南和舒普深这2个药品来说。
美罗培南是住院才能用的药,而急诊只能用舒普深。
当然美罗培南的药效会比舒普深好些,价格相对也会贵些。
(不同医院对这2个药的使用要求也不同,此例仅限我了解过的医院)
对恶性肿瘤中有一定了解的,会清楚在什么情况下会去急诊中心临时治疗。
血液内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化疗都是多期的,上一次与本期的住院化疗间隔期为14天至1个月。
在间隔期未满达不到住院的要求,或是普通病房的床位很紧张,而检查结果达到危险数值,主治医生会建议患者优先去急诊中心就诊。
若是白细胞数值低于1.0*10^9/L(正常指数是4.0-10.0*10^9/L)或是血小板过低,属于比较危险的指数,一旦发烧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
这个时候,患者必需打升白针(药品名: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来提高白细胞到正常数值。
升白针有长效的,也有短期的,考虑到患者自身条件不符合在急诊住院,主治医生一般建议使用长效的升白针。
急诊产生所有的医药费医保不能报销,医生结合病人经济情况建议外购(买一送一的优惠政策)
还有凝血四项中的纤维蛋白原低于1.0g/L(正常指数2.0-4.0g/L)同属于危险值,需要通过注射纤维蛋白原提升到正常数值。
急诊没有纤维蛋白原,一样要到外面的药店购买。
若是急需要,而又没有药的情况下,或是连国内都没有上市的进口药又是通过什么渠道能买得到呢?
032段小经历
经历1
印象很深的是在春节前后,医生的治疗方案含有培门冬酶这个药,但是医院里没有,需要外购。
当时我只知道通过国药可以买得到。
咨询国药后,了解到:临近春节,公司放假只能先预定,连仓库都没有货,不确定什么时候有药。
我并不把希望放在一家店里,便同时联系多家,有在朋友群里咨询的,也有向朋友了解的,都没有渠道购买。
情急之下,再找回专业做人血白蛋白服务的医药代表,看看她是否能推荐其他的渠道帮忙买到。
向我提供了不下10家医药代表的联系方式,一个一个联系。
最后联系到广州医药大药房负责华南区的医药代表,可以在短期内从其他城市的门店调货到医院附近的门店支持。
经历2
恶性肿瘤在现在并不稀见,很多的患者是带病生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拿钱换命。
而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也会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调整方案。
陌生的药名一个一个地出现——维奈托克。
有了第一次找药的经验,应该很容易吧。
想像是美好的,事实是残酷的:联系了一轮所有认识的药商,跑了医院附近所有的药店,这药国内没上市,没得买,怎么办?
我通过2种渠道拿到5家医药代表咨询:自己通过网络找到的1个,朋友提供专做进口药的有3个,病友提供了1个。
逐个咨询对比,发现这个药有多个版本:缅甸版的、印度版的、老挝版的、爱尔兰版的……
连发票收据都没有,要求一手交钱,一手交药,内心不安,不敢轻易购买。
有2个不确定性:
一是安全性问题:购买这个药,没有凭证,吃出毛病来,由谁来负责?——买家负责,敢买吗?
二有不同版本价格不一样,不确定哪个版本是真的有效,哪个版本是没有效,敢吃吗?
同时我也向自己所在公司医疗部的同事咨询——明亚保险经纪公司
此时的我真切觉得服务体验的重要性:药商先咨询患者的病理及医生的处方,也就是要先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与需求,才会售卖。
这并不是简单的买卖,而且更贴合需求的采购。
我当时脑子里闪过的是“责任”二字。
在与同事交流那一刻,特别暖心,至少让我感受的是背后有整个团队在帮我找药。
那一刻我最大的感触是:在有温度的大家庭里是种幸运!
04写在最后
当拿到医生开的处方笺的那一刻,面对陌生领域,我用的都是最笨的方法:了解—>寻找—>对比—>购买—>登记—>用药。
在咨询进口药时,我开始害怕:吃了这个药出问题怎么办?谁来负责?不敢轻易决策!
这段经历让我清楚地了解到医疗费用的体系:医院内产生的费用+外购药产生的费用。
外购药占比不是一笔小数目,小则几万,大则上百万都有,全部自费。
同样,了解到社保的局限性,医保是基础的保障并不代表可以解决所有医疗费用的问题。
“外购药”虽是简单的三个字,却让用药的患者走了不少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