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一个会议,面对领导与同事零碎的发言,你不知道如何简练地做会议笔记;
看完一本书,感觉收获很大,但是让你总结一下这本书,你好像说不出个123;
做完一个项目,老板让你说说从这个项目中吸取到什么经验,你语无伦次不知头绪在哪?
出现上面这些问题的本质原因,都是因为你缺乏“归纳总结”能力!
什么是“归纳总结”?
任正非曾说过:“人的思想就是一根根的丝线,丝线没有多大用处;打一个结,就是结晶;打四个结就是一个格子,多打一些结才能成为渔网,有了渔网才能抓鱼!”
他所说的打出“结晶”就是“归纳总结”能力!
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在哪里都是香饽饽~
ID:sanyeppt
01.由多到少的mini“结晶”
如果你是职场新人,你得从mini“结晶”开始织起:
什么是mini“结晶”?
假如你给老板口头汇报,你罗里吧嗦说了几句之后,老板不耐烦地说:“快说重点!”
这个“重点”就是你首先要学会打的mini“结晶”~
再比如,你在台上演讲下面这页PPT:
你啪啦啪啦逐条讲解,老板在下面又不耐烦了,“行政人事部的下半年重点到底是什么?能不能一句话讲明白?”
这里的“一句话讲明白”也是一种mini“结晶”~
那么,该如何训练打mini“结晶”的能力呢?
首先你得学会“由多到少”的文字提炼能力,能少写一个字就坚决不多写~
比如,下面这位高效能训练营学员的作业,有些框里的文字还是比较累赘:
“市场需求调研”完成可以精简为“市场调研”,“前期预研及可行性评估”可以精简为“前期评估”:
其次,你还得学会“一句话说清楚任何事”,这一点能够训练你化繁为简、抽丝剥茧的抓重点能力;
比如:
一句话说清楚一页PPT的核心观点;
一句话概括一次会议的核心精华;
一句话表达自己想说的观点或者结论......
一日之寒非冰冻三尺,训练“一句话提炼能力”,你得勤学苦练~
02.由无到有的小“结晶”
脱不花说过一句话,我特别赞同~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远远大于人与猪之间的差异;因为人和猪之间的基因差异,是恒定的、可量化的,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则会大到完全超乎你的想象,乃至无法预测。这种巨大的差异,最主要是认知差异造成的。”
上面所说的打mini“结晶”,能帮我们塑造化繁为简抓重点的能力,但无法帮助我们提升认知~
该怎样快速提升认知呢?
答案就是你要去创造“从无到有”的新“结晶”~
举个例子,
你在听课时,边听记录老师讲的知识点,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些知识对于你来说还是丝线,不是“结晶”,因为你没有内化它~
你看完一本书,照搬书里的目录画了张思维导图,心里还沾沾自喜,这张思维导图太有成就感了;
其实,这张思维导图除了帮你增强记忆,也没有在你的大脑里形成“结晶”,因为你没有重构这本书~
打“结晶”,不是摘抄、搬运和复制~
那是别人的“结晶”,形成不了你自己的“渔网”。
你得要创造新的“结晶”!
怎么创造呢?
1)联想比记录更重要
我们不仅记录知识点,更要联想这个知识点可以应用到哪些方面。
2)不图读得多,只求读得精
不试图消化所有知识点,只记住对自己有醍醐灌顶的,然后记住它、应用它。
3)推翻原有目录,重构目录框架
画思维导图笔记,不要照搬书里的目录,自己重新创造新目录框架。
通过这些做法,你慢慢就织完了很多的小“结晶”,有了它们才能逐渐形成渔网所需的“格子”~
03.由经历到经验的中“结晶”
告诉你一个形成“结晶”的捷径——复盘总结:
把你的各种工作经历都去打成结变成经验法宝,形成中等大小的结晶网络~
那么,什么时候需要复盘呢?
一定要等到做完一个大项目或者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吗?
不一定!
当你今天成功招到一个人才,你可以复盘总结:
自己是如何做到的?流程是什么?话术是什么?
当你今天搞定了一个难搞的客户,你可以复盘总结:
自己在哪些方面打动了他?下次遇到这样的客户该怎么做?
当你今天给领导交了一份材料,他把你批评了一顿,你可以复盘总结:
这份材料哪里做得不好?领导的喜好是怎样的?他为什么有这样的喜好?下次该怎么样做这种类似的材料?
以上这些场景都是小复盘,可以帮助你渐渐养成“工作经历经验化”的好习惯~
如果你完成了一个大项目、组织了一场大活动、做了一次重磅论坛,那就需要大复盘~
怎样进行大复盘?
最简单的做法是,按照柳传志发明的“四步法”:
1)回顾目标:当初的目的或期望是什么;
2)评估结果:和原定目标相比有哪些亮点和不足;
3)分析原因:事情成功和失败的根本原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方面;
4)总结经验:需要实施哪些新举措,需要继续哪些措施,需要叫停哪些项目。
04.由现象到本质的大“结晶”
通过小复盘、大复盘可以帮我们构建知识体系,但无法帮我们成为领域内的顶尖高手~
因为顶尖高手都要具备洞察本质的能力。
那么,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
举个例子:
你给客户A讲解了产品方案PPT,他很满意,当场和你签订了合同;
但是,你拿着同样的方案PPT讲给客户B听时,他却毫不动心还走神~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你没有意识到写PPT的本质是“一切从听众需求出发”~
如果说听众的需求是“病痛”,那么方案PPT就是“药”~
客户A与客户B的“病痛”完全不一样,你怎么可以开同一种药?
再举个例子:
你的下属一直是勤勤恳恳的,但最近工作总是拖延;
有可能,拖延是现象,部门奖励制度是本质;
你设置的部门奖励制度对于他来说不公平,他自然而然失去了驱动力~
从这两个例子中,你看到了:
现象是具体的,本质是抽象的;
现象是个性的,本质是通用的;
现象是变化的,本质是不变的。
从现象到本质,是最难的打结晶方式,但却唯有它才能帮我们真正织成“大网”。
用言简意赅的文字去沟通与表达,这是打mini结晶;
把学到的知识重新总结,创造出小“结晶”;
从工作经历中不断吸取经验,打成中“结晶”;
从现象中洞察到本质,不断形成大“结晶”,最终形成自己的“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