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手存单一手保单的背后,是这一届年轻人人生态度的转变,就如同投资大师查理·芒格所说:“走到人生的某一个阶段时,我决心要成为一个富有之人。这并非因为爱钱,而是为了追求那种独立自主的感觉。”
年轻人花式存钱奇招屡出
工作4年的楚楚则表示,不敢把钱投入高风险的理财方式,但是又不满足于把钱存在余额宝或者银行定期,相较而言,大额存单的利率会比同期限的定存高一些,而且急需用钱的时候还能转让,不损失利息。
机构统计“Z世代”用户人均2.3张保单
除了热衷存钱,年轻人还盯上了保险产品。去年5月份开始,还在读大三的唐慧宸研究起了以前从没接触过的保险知识,给自己配置了重疾险。“我的年纪不算大,也没有生过什么病,现在买保险还是比较便宜的。”唐慧宸表示。
22岁刚毕业的陈明霞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购买了保障终身的重疾险,保额20万元,他购买该保险一年需缴费2700多元,分15年交,而如果是他50岁的父亲购买该保险则要将近6000元,15年合计就相差50000元左右。“不仅便宜,由于年轻人是未来的家庭经济支柱,为年轻人配备保险,相当于给未来的家庭拴上了保障。此外,年轻人由于身体素质较好,也更容易通过健康告知,从而更容易投保,购买的范围会更广。”陈明霞头头是道地分析道。
尽管还处于刚刚踏上社会的年龄,有的年轻人已经开始考虑起了为退休生活攒钱。网络中,年轻人们一度兴起计算自己养老退休金的风潮。而为了能让自己“体面退休”,部分年轻人研究起年金险等各类商业养老保险,《2023年中国互联网保险消费者洞察报告》指出,在未来1-2年内,20-30岁的年轻人计划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比例最高。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从蚂蚁保、京东保、泛华以及众安保险等多家互联网保险机构了解到,近年来,25岁以下消费者的占比呈稳定上升的趋势,而26-35岁的人群更成为保险消费主力人群。蚂蚁保“金选”服务的运行报告显示,年轻人已经成为在互联网上购买保险的主力,购买“金选”保险的用户有4成都是90后。众安保险报告则指出,“Z世代”用户人均购买了2.3张保单。
年轻人热衷理财,为人生留下“底牌”
存钱,买保险,这两项理财支出似乎与人们对年轻人的传统印象大相径庭。这一届年轻人不再是“月光族”和“消费主义”的代表,年轻人的理财观念和人生态度正在经历一场变革。
程序员林鑫则表示能从社会心态上理解大家为何会如此配置财产。“如今年轻人会更加现实,为了保障自己想要的生活,需要留下自己的‘底牌’。”林鑫说道,“有了钱才有拒绝的底气,才能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为了追求“想要的生活”,许多年轻人直言将财富自由视为自己的工作目标。
“底牌”在孟雨这里又被称为“安全感”,而“安全感”在当代年轻人的精神世界中越来越重要。孟雨这样说:“我很害怕急用钱时手头没有钱时窘迫的感觉,为了‘安全感’我会强迫自己多存点钱。”
【投资技巧】
1、学会资产多元化配置
“过多的资金配置在存款及保险方面,投资理财收益偏低,可能跑不赢通胀水平。”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建议,年轻人不断学习投资理财知识,接触不同的金融产品,尽量将资产配置在不同类型的金融产品之中。
“总体来说,全面的资产配置规划应该包括活钱管理、稳健投资、保障管理、进取投资四个部分,通过把控合理的比例来满足投资增值和风险管理。”该财富顾问建议,流动性方面,建议保持一部分资金(可满足3-6个月的生活费用)在活期账户,以应对紧急情况。其他资金可以按需分配到定期存款、保险等稳健类产品中,根据未来可能的大额支出(如购车、购房)来确定期限。
刘银平也强调道,具体配置比例要根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可用于投资的资金金额、流动性需求等,一般来说,现金类理财资金要能满足至少3~6个月的个人或家庭生活开支。
2、多比价寻找高息存款
对于如何找到高息存款,则可以从不同期限、不同产品、不同渠道进行对比。
不同银行的存款利率也有差异,年轻人存款之前可以比较当地不同银行的利率差异,选择利率较高的银行。根据存款保险制度,50万元以内的本息是可以得到全额赔付。
3、投保越早越划算
4、投保勿盲目上网“抄作业”务必做好健康告知
对于当下年轻人买保险喜欢网上“抄作业”的现象,业内人士建议投保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去投保。比如,重疾险对于刚工作的年轻人来说保费较高,若中途无能力支付将会面临断保。此外,重疾险的关键在于保额,若收入不高可考虑以保额为优先考虑,暂时不考虑对多次赔付、特殊病种额外赔付以及豁免等附加保障,做好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