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行水发汗)小青龙汤(仲景)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太阳表证未解,心下有水气者用之。或喘或咳,或呕或哕,或渴或利,或短气,或小便闭,皆水气内积所致。)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干姜、桂枝
《伤寒论》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水散为气,气可复凝为水。心下不曰停水,而曰有水气,此乃饮水所化之留饮,形虽似水而有粘
麻黄(去节)桂枝芍药(酒炒)细辛甘草(炙)干姜三两半夏五味子半升此方全为外有风、内蓄水而设。所以不用石膏者,因水停胃中,不得复用石膏以益胃之寒。故一变而为辛散,外去风而内行水,亦名曰青龙者,亦取发汗,
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渴,或咳,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此方主之。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桂枝(三两)半夏(半升)五味子(
痰喘证宜此,俟气平就枕,然后以消痰润肺养阴开胃之方以次调之。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斤)半夏(半斤,汤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
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芍药(三两,味酸、微寒)五味子(半升,味酸、温)干姜(三两,味辛、热)甘草(三两,炙,味甘、平)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半夏(半升,汤洗,味辛、微温)细辛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10克)芍药三两(10克)细辛三两(3克)干姜三两(10克)甘草炙三两(6克)桂枝三两(10克)五味子半升(6克)半夏洗半升(10克)〔煎服法〕原方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
桂枝三钱麻黄二钱干姜三钱白芍三钱细辛五分半夏三钱五味一钱甘草一钱温散寒水,外去风寒,内泻水饮之大剂。
温经通络,袪风除湿,活血止痛。用于风湿痹痛,腰背酸痛,四肢麻木,经脉拘挛等症。
降血压,降血脂,散瘀血,解暑热。适用于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
温热病,头痛、骨肉烦疼,口燥心闷者;或是夏月天行毒,外寒内热者;或已下之,余热未尽者;或热病自得痢,有虚热烦渴者。
补肾壮阳,填精益髓。用于肾虚精亏,阳痿早泄,梦遗滑精,腰膝酸痛,小便频数。
滋阴养心,益肾化瘀。治思虑伤心,便下赤浊。
降肾气。主治①《伤寒论》: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②《圣济总录》:伤寒发汗后,腹下气满,小便不利者。现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的呕吐和更年期综合征。
顺气降逆,消食化痰。用于积食不化,胸膈胀闷,咳嗽痰多,饮食减少。
润肠通便,下气止噎。噎膈之症见大便燥结,饮食良久复出。
小青龙汤是张仲景治喘的名方,现普遍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后世医家多运用含有麻黄的小青龙汤治疗气喘。但《伤寒论》小青龙汤方后加减中说:“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目前通行的明代赵开美复刻宋代治平本《伤寒论》中记录了不同编校者对此截然不同的观点。
此患者是个典型的溢饮。她的水肿并不是阳虚水饮不化的状态,声音洪亮,脉也有力,所以直接排除了常用的真武汤。患者水肿以四肢为主,除了水肿,更让患者难受的是沉困,且舌苔水滑,明显的水饮象。《金匮要略》云:“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就是最主要的症状。水无常行,四处流行的特性,跟这个条文有很多共同之处,只不过是这个病例中水饮留到了四肢而已。
桂枝加附子汤证可以看作是桂枝汤证陷于阴证者,所以加入附子。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可以认为是麻黄甘草汤证陷入于阴证者,所以加附子。之所以加入附子,是由于其强壮温阳的作用,可配伍桂枝等以温阳解表。正如清代医家张璐在谈到桂枝加附子汤时说:“用桂枝汤者,和在表之营卫,加附子者,壮表之元阳。”明确指出了附子“壮表之元阳”,即附子有强壮温阳之功效。
《内经》云:“人年过五十则阳气自半”“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外感风邪是导致上呼吸道感染,进而引起肺心病以及心力衰竭之罪魁祸首。治疗本病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之法。小青龙汤为张仲景《伤寒论》治疗外感风寒,内有痰饮之名方,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此方可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疾病。
患者年老体弱,久患肺病,致使肺脾肾三脏阳气虚损,又新感外寒,寒邪内侵致发本病。肺阳不足,又见寒邪内侵,则津液不能正常运化,变而为痰,故见咳嗽,咽痒,咽部痰声辘辘;脾肾之阳不足,津液运化失常而下流于肠,故见胃脘痞闷,大便日三、四行,便稀;阳虚而推动无力,又寒邪凝滞,致使气血不畅,故见舌红暗,脉紧而力不足,两尺弱甚;阳气不足,津液运化失常,不能正常化生充养心阴,久久则见心阴不足,心失所养而心悸不安,脉数而细。
小青龙汤方证出现在《伤寒论》第40、41条,《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23、35条,以及《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第7条。上述条文中,除最后一条以吐涎沫为主症外,均以咳喘为主证,病机为寒饮蕴肺,外寒束表。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毛进军教授也在《经方心得》中指出,小青龙汤是主治外寒里饮、水寒上逆而致咳喘的良方。
曹某,男,37岁。初诊日期:3月27日。患者过敏性鼻炎病史5年,每于春季花粉期发作。刻下:鼻痒、眼痒,鼻塞流涕,涕清量多,偶感咽痒,咽中有痰,遇冷或刺激性气味喷嚏不断。无明显汗出,怕冷。纳
林某某,女,7岁。剧烈阵咳,数十声连续不绝,咳至面色青紫,腰背弯曲,涕泪俱下,须吐出粘痰方告平息。过一二小时,咳声复起,如此反复发作,一昼夜二三十次,绵延月余,累服地霉素等无效。脸有浮肿,
王某,男,8岁。2021年12月18日初诊。主诉:流清水鼻涕2月余,加重3d。患儿间断流清水鼻涕2月余,3d前受凉后加重。刻诊:流清水鼻涕,晨起喷嚏频作,鼻塞、鼻痒,头痛,常自汗,不咳,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