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学科设有社会保障理论、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保障管理三个研究方向,研究的内容涵盖社会保障制度、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理论及政策、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保障与公共管理、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等研究领域。该学科团队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关系、薪酬、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
二、加强学科团队建设
《社会保障学》学科师资力量较为雄厚,梯队结构合理。在现有的10名专业教师中,教授3人,占专任教师的30%;副教授1人,占10%;讲师6人,占60%;所有教师均为硕士研究生;在读博士7人。社会保障学科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职称、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学历(学位)层次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社会保障学科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服务社会的原则,许多教师兼有社会职务。
三、以科研为主导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四、加强了对外交流与合作
社会保障学科同自治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盟市劳动和社会保局,兄弟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许多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广泛和良好的合作关系。本学科点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多次派教师参加全国劳动领域改革与发展理论研究会,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论坛研讨会。通过加强与他们的合作交流,不断取得科研进步,提高了学术水平。
五、学科发展目标明确
力争在3—5年内将社会保障学科建成内蒙古自治区高层次的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和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心。具体采取的措施手段:
1.加强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扩大学术影响。鼓励教师以提交学术论文的方式积极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学术机构举办的各项学术活动;广泛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发起并主办2-3次全国性高层学术理论研讨会,展示我专业的科研成果;提倡并要求教师开展高层次的科学研究,同时创造各种条件,为教师在学术成果的出版发行方面提供方便。5年内,力争人均年发表学术论文5篇,出版学术著作3部,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立项重点课题3项。
2.加强学科团队建设,不断提高学历层次。鼓励中青年教师考取博士,有计划地选派40岁以上教师到全国或国外进修学习,更新知识结构。5年内使现有45岁以下的教师力争全部取得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