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直面惠民保夹击,百万医疗险如何绝地反击?合规是第一要务!
“网红”总是容易引发争议,有时也会引来诟病。百万医疗险就经历了这样的遭遇。
目前,惠民保在全国推广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从1.0版跨入2.0版。而就在此前,曾经的百万医疗险违规信息被披露出来。
8月2日,银保监会披露罚则,针对“一战成名”的百万医疗险涉及到的问题包括条款、费率以及销售等,是2017-2018年出现的违规问题。
如今,争议的风口仍存,当下百万医疗险不仅面对的是严格的监管规定,更有来自市场上其他替代险种的冲击。
“网红”百年医疗险,该何去何从?
百万医疗险曾经踩红线
行政处罚决定书列出众安四大违规行为。
·自营网络平台宣传销售页面欺骗投保人
·第三方平台宣传销售页面欺骗投保人
·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保险条款、保险费率
·编制或者提供虚假报告、报表、文件、资料
其中,第一、二条银保监会将问题直接落脚在百万医疗险方面。例如,众安官网与App销售“尊享e生医疗险2017”“尊享e生旗舰版”“女性尊享百万意外险”等5种产品的宣传销售用语与条款或事实不符;通过第三方网络平台销售“重疾险”“600万医疗保障”的宣传销售用语与事实不符。
众所周知,作为金融产品的保险,销售是其实现后期保障的必经之路。不过,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加之产品同质化的严重性,要想突出重围,获得消费者青睐,宣传是必不可少的。但部分公司为了吸引更多客户注意,往往容易让宣传方式变形走样,从而被扣上欺骗投保人的帽子。
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百万医疗险领域,这一现象或更严重。
百万医疗险当属短期健康险范畴。今年年初,监管曾指出短期健康险存在的四大问题:部分产品缺乏定价基础,保额虚高;部分公司销售行为不规范;核保理赔不规范;无序竞争,不利于全社会形成正确的健康保险消费观念。
争议风口迎最强监管
说起百万医疗险的成长史,总要回到2016年的那个夏天。
一款“尊享e生”以其“超低保费、超高保额”的吸引力,打破沉静许久的健康险市场,同时也让百万医疗险在医疗险市场迅速成名。被称为“国民医疗险”的这款百万医疗险,在行业内也引发了一众模仿者跟随。有数据显示,在百万医疗险“鼎盛时刻”,有上百家险企入局。
《2020年中国百万医疗险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19年百万医疗险用户规模达6300万人,2020年这一数字突破9000万。这一低价格、高保额的产品,给不少人暂时提供了保障。
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发,激发了国民的风险意识,健康险需求大幅增加。随着国民健康保障意识的持续觉醒,该报告认为未来几年百万医疗险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市场增长率基本可维持在20%-40%区间,保费规模有望于2025年突破2000亿元。
可见,这个诞生于医疗市场中端需求旺盛、网络助推给力下的百万医疗险,市场前景依旧。但事物的发展总会有分叉路,百万医疗险亦如此。
据悉,近年来,监管一直针对短期健康险的保险条款作风险提示或出台新的监管规定。例如:
2018年4月
2018年6月
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互联网渠道短期健康保险续保问题的消费提示》,明确短期健康险不含有保证续保条款等方面情况,提醒消费者对此类产品要谨防宣传误导。
2021年1月
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自5月1日起,停售不符合新规定的短期健康险。
从火爆到熄火,再归于平静,百万医疗险一直在争议中徘徊。但要解决争议,做好合规才是首要前提。
惠民保冲击下的转型升级
有人说,百万医疗险的“春天”已过,“寒冬”正在到来;也有人说,百万医疗险依旧保持高位增长。且不论百万医疗险目前发展到底如何,单从监管层面看,对百万医疗险的合规问题并未放松。
与此同时,与百万医疗险旗鼓相当的另一款医疗险出世,也给其发展带来了一定压力。
如此环境下,百万医疗险要想突围,自身必须要有过硬的“内容”,而升级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例如,在同质化比较严重的市场上,保险公司需要推陈出新,创新产品保障;在核保核赔管理方面,加强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加大对骗保等风险的识别等;在后期,保险公司要以服务提升产品价值,形成“服务即产品”的理念等。
目前,百万医疗险正在不断转型升级,其中科技赋能颇为明显,除了普通的医疗保障外,开始讲求更精准的定位。例如,近期众安打造的慢病管理样本首推肝病百万医疗险,嵌入一体化保障模式。
面对激励的竞争,百万医疗险可能在夹缝中生存,需要不断转型升级。不过,合规意识仍是第一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