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国内外研究现状(精选5篇)

李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西有限公司投诉管理。

邓迅,广西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外合资上市公司及其风险概念的界定

1、中外合资上市公司的概念界定

合资公司是指两个或多个企业联合起来成立的第三方公司,它是介于市场交易和企业兼并之间的一种中间组织形式(Jacquemin&Slade,1989)。合资企业不仅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分别提供不同的资源而形成的联合拥有的独立企业组织,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进入由单方不能完成的项目的一种合作联盟方式。中外合资上市公司(Sino-foreignjointventurelistedcompanies,简称SF-JV-LC)作为中、外双方(或多方)合资经营的股权式国际战略联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规定中外合资上市公司是:任何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即外方合资者)按公正、平等、互利的原则,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即中方合资者)建立的共同投资(其中外方资本所占比例最少不低于25%)、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并受中国法律管辖和保护的具有法人地位的联合企业。

3、关于中外合资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细分研究

4、关于中外合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测度与评价研究

国内关于财务风险的研究比较迟,但在财务风险评价及防范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国内学者在关于单变量预警模型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学者陈静(1999)4以27个ST和27个非ST公司作为对比样本,选取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和流动比率4个财务指标,进行单变量分析。随后,国内学者应用线性判定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和逻辑回归分析三种方法,分别建立三种评价财务风险、预测财务困境的模型(吴世农、卢贤义,2001)。同时,国内学者也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炼最有代表性的财务指标,从而抓住分析中的主要矛盾的方法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评价(张爱民等,2001),研究发现主成分分析模型也具有较好的预测性。2002年周敏等人提出的基于模糊优选和神经网络的财务危机测定与预警模型,能够实现对财务危机状态的测定,并且不需要主观定性地判断企业的财务状态,因此在企业的判定状态方面更加合理。国内学者在财务风险的评价模型中也引入一些非财务指标。如:引入了公司治理、关联交易和对外担保等非财务指标(王克敏,2005)大大提高公司了财务风险预测准确率。

国内外学者们先后提出的财务风险测度的方法与模型中,单变量模型简单易于操作、可行性高,但单个指标无法全面地反映公司财务特征及总体情况。多元线性判别模型虽然克服了单变量模型的缺点,而且解决了非线性的问题,但未能考虑到企业的具体发展能力和经营情况。逻辑回归模型是人们对多元线性模型改造和发展而形成的,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多元线性模型的缺陷,但也存在局限如:逻辑回归中的Logistic模型克服了线性模型受统计假设约束的局限性,但计算过程太复杂,近似计算多,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Probit模型的研究思路和Logistic模型很相似,具有相似的缺点。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是将神经网络的分类方法应用于财务预警,计算结果一定程度上优于上述三方法模型,但仍然未能明确测定公司发生财务风险的概率,且预测精度不够。

5、关于中外合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防范研究

国内外的学者对财务风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国关于企业财务评价体系的研究大致存在两个趋向:一是关于财务评价理论的规范性研究,主要是提出了一些评价的框架体系;二是实证研究,初期的研究主要是对国外Z模型的介绍和分析,此后有学者开始引进国外的研究方法对财务失败预警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研究存在的不足有:1、财务风险评价研究等缺乏行业针对性,2、从实证分析角度研究,从整体研究到具体行业分析角度的研究比较少。因此,以中外合资上市公司为研究背景,在对中外合资上市公司整个企业群体财务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这个企业群体中的各行业的财务风险分析,再到典型个案的研究分析。从整体到行业,再到个案的作为研究的主线全面深入的分析中外合资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并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宏观层面、行业中观层面、以及企业微观层面分别提出相应的财务风险防范策略和措施的研究是有必要和意义的。(作者单位:1.广西大学商学院;2.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西有限公司投诉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宏艳,李莉.关于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的探讨[J].会计师.2008-09-01

[2]王花荣.企业财务风险问题原因及规避应对[J].现代企业.2009-09-15

[3]赵寅珠,张锐强.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0-02-20

[4]曹力,陈丽和郭素娟.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财经界(学术版).2012-01-25

[5]JensenM.C.MecklingW.H.(1976).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costsandownershipstructure[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3(4):305-360.

[6]WarfieldT.D.John.J.WildandKenneth.L.Wild,“ManagerialOwnership,AccountingChoicesandInformativenessofEarnings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Vol.20,PP61-91,1995”

[7]Parker,S.,Gary,F.P.andHoward,F.T.(2002),“Corporategovernanceandcorporatefailure:asurvivalanalysis”,CorporateGovernance: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BusinessinSociety,Vol.2No.2,pp.4-12.

[8]赵磊,彭大庆.基于公司治理指标的财务困境预测研究[J].财会通讯.2009-07-25

二、新能源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一)新能源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的成因

(二)我国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1.管理层尚未形成正确的财务风险管理理念

国内有关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报道相较国外还较浅显,企业内部对财务风险管理的认识参差不齐,甚至某些管理层不知道财务风险管理为何物;另外,管理层对财务风险识别滞后,重视程度不足,也缺乏对财务风险的定期监控、复核和评估。

2.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

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有以下方面。一是现金预算控制制度不完备。现金预算对于加强财务风险的识别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进行现金预算,可以避免因资金不足带来的偿债压力、资金过剩导致的机会成本增多、收益下降的现象。二是企业存在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因管理层上下级之间信息交流不畅,管理人员会出现故意误解、、等现象。

3.我国能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健全

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新能源企业内部机构设置不健全,组织结构不完善,缺少专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和管理部门,无明确的财务风险承担主体。调查发现,新能源企业中仅有大约50%设有合理的组织结构,其中有专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的仅有1.45%,超过80%的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中无风险管理人员,更不用说有专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和风险管理经理。

4.新能源企业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偏低

三、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研究现状

四、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建立的意义

[关键词]上市公司负债筹资风险预测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一些著名的企业纷纷在高速发展的阶段突然倒下,除体制、机制和经营原因的影响外,其自身的财务风险管理无不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据研究,我国上市公司中ST公司面临严重财务危机的同时,其财务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负债筹资风险表现的尤为明显[1],故加强上市公司负债筹资风险的预测研究对有效防范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针对负债筹资风险预测的专门研究很少见及,故加强这个问题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具有探索性、前沿性的课题。

一、上市公司负债筹资风险预测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最早从事财务预警研究的是Fitzpatrick(1932)的单变量财务危机预测研究,此后Smith和Winakor(1935)、Merwin(1942)、Beaver(1966)等人进行了类似研究。但单变量分析根据不同的财务指标进行判断有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且单个变量所包含的信息不足以反映企业的整个财务状况。这些缺陷严重影响了单变量模型的适用性。

为克服单变量分析的局限性,Altman(1968)首次将多元判别分析(MDA)的方法引入到财务危机预测领域[2]。类似的研究还有Dambolena和Khoury(1980)、Laitimen(1991)等。多元判别分析虽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其对预测变量的分布性质施加了一些统计上的限制。

由于多元判别分析无法估计企业破产的概率,研究者设计了线性概率模型(LPM)。Meyer和Pifer(1970)最早将LPM运用于银行业的财务危机预测,Laitinen(1993)也做过类似研究。

为克服MDA和LPM都受到统计假设限制的局限性,研究人员引入了多元条件概率模型,包括Logistic模型和Probit模型。Martin(1977)首次运用Logistic模型来进行银行破产预测。这一方法后来被Ohlson(1980)用于预测企业的财务危机。Zmijewski(1984)使用了Probit的分析模型。

随着现金流量表用于评价企业整体财务状况愈加受到重视,各国学者开始讨论现金流量指标是否能用于企业财务危机预测。Nosworthyetal.(1980)认为“现金流/总债务”是一个显著的单变量判别指标。Caseyetal.(1984)却认为单独使用现金流量指标进行财务危机预测效果不佳。

Laneetal.(1986)运用生存分析对银行破产进行预测。这一方法后来被ChenandLee(1993)用于预测企业的财务危机。

由于统计分析方法受制于其假设前提,而这些假设前提在财务领域中已被证实具有缺陷,所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一些非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于财务预警研究。Coatst和Fant(1993)利用神经网络理论建立财务预警模型。Backetal.(1994)却并不认为神经网络模型具有比多元判别分析和Logistic分析更加明显的预测效果。Altman(1995)研究认为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在风险识别和预测中的应用并没有实质性地优于线性判别模型。

此外,Frydman(1985)运用决策树等更为复杂的机器学习方法来建立模型,联合预测模型、递归分割算法、近邻法、分类树方法、专家系统法、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也被应用于该方面的研究。一些综合分析法如历史事件分析法、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和沃尔比重评分法等也被应用于财务预警研究中。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预测研究起步较晚,吴世农、黄世忠(1986)曾介绍企业的破产分析指标和预测模型,接下来近十年该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直到1995年刘淑莲等介绍了Z―Score模型,为我国开展有关企业财务风险预测研究重新打开了篇章。

周首华等(1996)在Z分数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考虑了现金流量变动情况指标,建立了F分数模型,准确率达70%。

陈静(1999)分别采用单变量分析和多元判别分析方法进行财务危机预测。

陈晓、陈治鸿(2000)采用Logistic模型,通过试验1260种变量组合,发现负债权益比、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利润/总资产、留存收益/总资产对企业财务危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吴世农、卢贤义(2001)比较了多元判别分析、线性概率模型和逻辑回归模型的预测效果,发现逻辑回归模型的预测能力最强。

张爱民等(2001)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了另一种预测企业财务失败的模型――主成分预测模型,并对上市公司财务失败的主成分预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杨保安等人(2001)利用BP神经网络对中信实业银行的30个企业客户的财务风险状况进行了判别分类,证明其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张友棠(2004)摒弃了传统的财务指标,构建出了基于现金流量基础的全新的财务指标――现金盈利值和现金增加值,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构建了财务预警指数测度系统和分析系统。

吴应宇等(2004)做了基于因子分析的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的修正研究。认为利用因子分析在指标信息处理上的优势以及逻辑回归拟合模型准确度较高的优点,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应用于预警研究之中。[5]

张玲等(2004)做了基于经济附加值的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警实证研究,主张将经济附加值指标应用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预警实证研究和行业业绩分析。

二、我国上市公司负债筹资风险研究的现状分析

我国有关企业负债筹资风险预测研究的基本现状如下:

1.企业财务风险预测的研究对象,目前多集中于整体财务风险,然而诸如举巨人集团等企业导致财务危机的直接原因在于其无法足额偿还到期负债。负债筹资风险的研究多只是含义、成因和控制的探讨,目前还没看及有关针对企业负债筹资风险进行成因分析、风险预测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系统的研究。

2.我国有关企业财务风险预测研究起步远晚于西方国家,这使得我国在目前及以后相当一段时期都将以引进和学习国外财务风险预测理论和方法为主。研究内容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有关财务风险预测系统建立的研究;一是有关财务风险预测模型的实证研究。

3.我国有关财务风险预测指标的选择、筛选、修正等方面争议较大,同时财务风险预测的指标也不仅限于财务指标,一些非财务指标也被尝试使用;针对统计方法必须前提假设而现实条件又不能完全满足的情况,一些针对性地放宽前提假设条件的方法被引入财务风险预测模型;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一些非统计方法也被尝试构建财务风险预测模型。

三、上市公司负债筹资风险预测研究须明确的几个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研究我国企业负债筹资风险须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关于负债筹资风险含义的界定

对于企业财务风险含义的认识各不相同,本文认为应首先针对财务风险预测建立明确的概念体系,然后在这个框架内开展财务风险预测研究。因此需要首先明确企业负债筹资风险的含义,研究其形成原因和表现形式,探究其可预测性,然后再有针对性地研究其预测和控制。

2.关于负债筹资风险的标志性事件

4.关于负债筹资风险预测方法

国内有关企业财务风险预测的研究越来越多的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定量分析进行风险预测,但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较晚且还很不成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定量分析预测负债筹资风险的可靠性,故有必要建立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负债筹资风险预测模型。

参考文献:

[1]李亚光: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研究[D].贵阳:贵州财经学院企业管理硕士点,2006

[2]AltmanEdwardI:FinancialRatios,DiscriminantAnalysisandthePredictionofCorporateBankruptcy[J].JournalofFinance,1968,Sep

[3]周首华:企业财务预警方法与机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11-15

[4]张爱民祝春山许丹健:上市公司财务失败的主成分预测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1(3)

【关键词】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财务预警机制

1风险概念的阶段性发展

国外对风险问题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1895年,Haynes从经济学意义上提出风险的概念。他认为:“风险一词在经济学和其他领域中,并无任何技术上的内容,它意味着损害的可能性。某种行为能否产生有害的后果应以其不确定性界定,如果某种行为具有不确定性时,其行为就反映了风险的负担。”

世界上第一个对风险进行理论探讨的经济学家是美国学者威雷特,1901年他在其论文《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中给风险下了这样的定义:“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

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奈特在他所著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对风险的涵义作了进一步阐述,他认为风险不是一般的不确定性,而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他指出,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风险和未来风险都可以借助数理统计分析来计量和测定。

研究风险的国内外学者站在不同的学术视角,给出了风险的内涵。由于概念具有本质性的特点,清晰阐释概念是对风险的政策制定提供有效指导的先决条件。笔者认为可以将风险理论特征归纳为五点:风险的不确定性;风险的客观性;风险的复杂性;风险的动态性;风险的可度量性。

2财务风险的内涵及分类

2.1财务风险的内涵

学术理论界对企业财务风险存在两种认识:一是企业财务风险是由于企业财务活动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结果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二是财务风险是企业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本文将前一种观点称为广义财务风险,将后一种观点称为狭义财务风险。

广义的财务风险从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角度出发来界定财务风险,认为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带来财务活动成果与预期收益的偏离,这种偏离一般是指财务活动成果的减少,带来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的降低。

狭义的财务风险认为企业的财务风险是由于企业负债经营引起的,风险的中心在于货币资金的运动,这种运动以货币资金为起点,也以货币资金为终点。

2.2财务风险的分类

依据划分标准的不同,可对财务风险进行不同分类。按照财务风险的可控程度,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按照能否通过多角化的方式分散,分为不可分散风险和可分散风险;按照风险发生的状态,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按照风险设计的层次和范围,分为微观风险和宏观风险;但通常上人们按其成因及性质将财务风险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利率风险及汇率风险五类。根据上述分类标准,本人更认同将财务风险按成因及性质进行划分。

3财务风险的识别与控制

3.1财务风险识别

叶冬梅(2006)提出财务风险预测的主要方法是充分认识、分析企业内外部的经济信息,利用财务比率,建立财务风险评价模型,进行财务风险分析,及时向决策者提交风险分析报告,形成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贺妍(2008)认为风险分析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根据风险大小和事件的重要性设定优先次序,以合理安排资源配置。

3.2财务风险的控制

3.2.1确定风险反映态度。确定风险反应态度的出发点是降低企业风险管理成木,提高风险管理效益。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其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对风险的控制力度也就不同。

3.2.2风险预防方法选择。回避风险法:综合评价各种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选择风险最低的方案;降低风险法:努力通过措施使其降低;分散风险法:通过联营,多种经营及多元化投资等方式来分散企业财务风险的方法;转嫁风险法:通过某种手段,将风险转移给其他单位承担。

3.2.3风险处理措施选择。风险成本摊入:企业可将一部分风险损失事先以成本加价的形式摊入成本,将风险自行消化;建立风险基金:对于出现的偶然性很大而损失有限的风险,有计划地提取一定数量且独立于企业运营资金之外的货币资金,防止风险发生对企业正常运营资金的影响,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图1公司财务预警机制——初始指标4企业财务风险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4.1研究不足

财务风险理论研究已取得较大成果,但也缺乏对实践的普遍指导意义,研究存在着些许不足之处:(1)鉴于研究财务风险的学者有着不同的专业学术背景,研究视角各异,使得该理论内涵的界定仍然存在较多的争议;(2)研究的内容大多以浅层次的描述和分析为主,缺乏更深入的对财务风险内部综合性的定性和定量研究;(3)缺乏对多层次财务风险的特殊性进行深度探讨,致使财务风险差异性很难得到准确划分。

4.2未来展望

纵览财务风险管理研究与实践的现状,笔者认为未来还可以从以下角度对财务风险开展研究:(1)风险管理的思想和视角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可以从现代企业价值链管理与金融管理的新视角来做新的理论发展研究;(2)从主要以规范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向实证研究方法转变;(3)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衡量和指标的确定应采用动态和系统方法相结合,运用动态的视角观察企业内部与外部的环境确定企业面临的风险。

[1]何茜.外资企业WCDP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2

[2]许焕升.风险管理的方法工具[J].管理视角,2008,(4):48-49

【关键词】企业并购并购现状并购风险风险防范

一、并购的含义

一般意义上的并购包括兼并(Merger)和收购(Acquisition),简称M&A,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以产权转换为手段,以达到并购中权利主体控制权的出让和取得的权利让渡行为,体现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战略部署和规划,寻求自身变革。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并购中存在的风险,目前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并购风险的成因和表现上,Chakrabarti(1990)认为并购风险产生于企业并购过程中对于产品的认知,对产品市场、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方法上的不同[1];Robert(2001)认为,企业并购中的风险主要是由于并购双方的组织与战略决策不协调一致、缺少合理的整合规划和实施等[2]。Healy(1992)通过对1979年-1984年发生的50大并购案进行统计研究,发现并购后的企业的经营业绩并没有上升,还存在经营业绩无法弥补成本增加、并购后管理质量不佳等运作风险[3]。

三、中国企业并购发展现状及风险

(一)中国企业并购发展现状

清科研究中心(Zero2IPOResearch)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企业近几年的并购案例数及并购金额都呈现较为快速的发展,尤其是2009~2011年,中国企业并购金额扩大一倍以上,案例数更是2年实现翻四倍的增长速度[6]。细分来看,我国企业国内并购和跨国并购的数量和金额也均在2011年达到顶峰,国内并购保持多年的活跃态势,而跨国并购的金额则明显领先。

虽然2012年我国企业并购案例数量和金额都有小幅度的下降,相比2011年的顶峰慢慢降低了速度,然而预测未来,企业以并购的方式进行资源整合仍将成为自去年11月份IPO停止以后我国企业继续发展壮大并“走出去”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国企业必须加强并购过程中对风险的防范,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

(二)并购风险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企业并购风险有如下分类:

一般来说,根据风险类型分类较为细致,也易于理解,下面便对我国企业并购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详细分析。

1.政治风险。我国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来自东道国的政治及法律压力,这种压力有时甚至是决定跨国并购的最关键因素,因此,合理地规避政治风险显得尤为重要。政治风险是指由于东道国政府各项行为而对跨国企业并购过程及后续经营产生不利影响的不确定性:包括东道国内部的动乱、政权不稳定性,还有并购双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差异,都会使得跨国公司在进行并购时遇到障碍。当地政府为了某种政治目的或是为了减少跨国企业对本国企业的冲击,采取严苛的管制,使得跨国并购企业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结果不佳。

3.整合风险。并购后并购双方面临人力、物力、财力及文化的整合,想要快速实现并购前的战略目标,必然需要应对来自多方面的困扰,整合期间可能遇到的管理机制冲突、人员的不配合、公司文化的不协调都会对并购的成败产生负面影响,并反应在经济效益上。因此并购不是一锤子买卖,需要具有统筹兼顾的全局观,预防可能出现的连锁反应,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达成并购的最终目标。

四、并购风险的防范

(一)企业增强风险意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ERM)

并购是否成功需要长期持续的观察,并购协议的签订并不意味着风险的转移。要想通过并购获得丰厚回报,我国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摒弃一些短期的功利意识和行为,并做好整个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这种管理体制将企业并购中可能造成政治风险、财务风险、整合风险等的各个单元都纳入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进行测量,从而定性定量地对并购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如此一来,将有效地防范并购风险对企业可能造成的伤害。

(二)政府完善政策体系,降低政策法规的阻碍

(三)双方注重人才培养,促进业务与文化整合

参考文献

[1]ChakrabartianizationalFactorsinPostacquisitionPerfor-mance[C].IEEETransactionsonEngineeringManagement,1990(37):259-268.

[2]RobertJ.Borghese,PaulBorgese,M&AfromPlanningtoIntegration:ExecutingAcquisitionsandIncreasingShareholderValue[M],McGrew-HillTrade.2001:132-156

[3]Healy.DoesCoporatePerformanceImproveAfterMerger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92(02):135-137.

[4]刘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及其风险分析[J],时代金融,2008(11):100-102.

[5]叶厚元,邓明然.企业跨国并购风险传导的因素及特征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09):72-75.

THE END
1.深度洞察:中国保险市场现状趋势与未来发展全方位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加强保险业作为金融体系的必不可少组成部分正在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本文将基于提供的语料库全面分析中国保险市场的现状、趋势以及未来发展。 一、中国保险市场现状 1.市场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我国保险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依照统计数据全球保险市场的总规模已经超过了...http://www.slrbs.com/jrzg/aizhishi/163773.html
2.2024年财产保险未来发展趋势预测2024年版中国财产保险市场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财产保险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增长,涵盖房屋、汽车、企业财产等多个领域。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推进,保险公司纷纷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优化风险评估模型,提升理赔效率和服务质量。个性化保险产品和定制化服务成为行业https://www.cir.cn/R_JinRongTouZi/15/CaiChanBaoXianWeiLaiFaZhanQuShiYuCe.html
1.中国保险与外国保险的差距,有哪些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保险市场是保险公司的生存环境,也是保险公司发展的重要依托。在外国,保险市场相对成熟,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保险产品。而在中国,保险市场相对较新,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相对较弱,客户在选择保险产品时往往受到较大的限制。 https://www.shenlanbao.com/zhishi/5-586069
2.中美保险产品体系对比研究国研网数据库[摘要] 中美同为保险大国,但我国保险产品在功能性、普及性、高端性、时代性等方面与美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反映出当前我国保险供给质量较低,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要。例如,2021年美国财险公司净承保保费中,居民产品险和企业产品险分别占比为49.8%和50.2%。 [关键字] 保险产品,中美两国,理财产品,保险市场,保险...https://www.sjzkz.com/DRCNet.Mirror.Documents.Web/DocSummary.aspx?DocID=7153252&leafID=26601
3.中国保险市场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1980年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保险业飞速发展:1980年以来,中国保险业务以年均34%的速度增长,2001年全年保费总收入达2112.28亿元,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2%,保险密度(人均年保费收入)为168.98元(1985年这两个指标分别为0.42%和3.16元);有中外保险公司53家...https://www.fwsir.com/jj/html/jj_20070328221732_27609.html
4.巴曙松:中国保险资管境外配置渐成趋势观点中国保险资管规模历经多年发展,已激增至超过10万亿元,而与金融行业其他资管业务一样,境外资产配置渐成趋势。 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现状 回顾过去近十年,保险业总资产年均增长率和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年均增长率都超过20%。按照资产规模计算,保险资产规模仅次于银行和信托。截至2015年底,银行理财规模超过23万亿元,信托资产规模...https://www.phbs.pku.edu.cn/2017/viewpoint_0227/3914.html
5.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中国籍驻外人员降医疗如何保障但中国籍驻外人员数量庞大,群体纷杂,各国医疗体系、政策法规和医疗环境与国内存在较大差异,如何解决中国籍驻外人员的防疫和健康保障问题,是进一步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挑战。 中国籍驻外人员境外医疗保障现状 当前,中国籍驻外人员的在当地的医疗健康主要依靠各国强制社会保险(如越南法规要求当地企业员工必须参加强制...https://3w.huanqiu.com/a/c36dc8/3xrwXikxZ1G
6.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摘要:中国保险行业起步较晚,我国的现代保险业不过30余年的发展,保险市场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中国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保险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产寿险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转向寿险为主的格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财产保险的市场潜力挖掘不够,寿险公司的利差损较严重。因此,正确...https://www.unjs.com/lunwen/f/20170716000008_1395285.html
7.封面文章:商业护理保险发展分析(2022年第3期)(二)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截至2022年4月18日,市场上共有39家保险公司销售商业护理保险产品,在售产品共110款。按照产品经营主体类型来看,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和人寿保险公司。其中,人寿保险公司数量最多,达到29家,在售产品39款,占产品总数的35.45%。健康保险公司有7家,虽然少于人寿保险公司,但推...http://www.cisf.cn/fxgc/zdtj/3461.jsp
8.保险欺诈保险百科财产保险中的机动车辆保险常常是不良动机投保的主要险种。震惊中国保险界的特大欺诈案犯罪特征最为典型,广东胡氏四兄弟多次到各家保险公司投得机动车辆险,并伪造证明材料,在两年时间从9个保险营业网点先后34次骗取近200万元的保险赔款。世界其他各国,诸如美国、日本、瑞典、德国、英国也都有保险欺诈案的记载和总结。https://www.dby.cn/detail-103771.html
9.美国保险公司运用金融衍生品的经验及启示期货频道通过回顾美国保险公司以及中国保险公司的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以及运用实例,将两者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我国保险公司在投资结构等方面受到监管政策的约束,权益投资和海外投资比例无法达到国外水平。对于保险资管来说,其资产组合呈多元化发展,考虑到其客户或者资金端的风险偏好特性,运用金融衍生品来对冲市场风险是重要的风险管理手段...https://futures.hexun.com/2019-08-13/198186560.html
10.巨头竞争的格局中,中国中小保险企业如何破局?近期,麦肯锡探讨分析中国中小保险公司如何在这一巨头竞争的格局中觅得自身发展之道,其认为对于中小保险公司而言,未来机遇大于挑战,中小保险公司要做到“小而美”,切记“小而全”,要对自身禀赋和短板有清醒的认识。 据中国保险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中国70%财险市场份额由中国人民保险、中国平安、太平洋保险和中国...https://www.iyiou.com/news/201901239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