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而言,国内的第二产业已经获得了不断完善,第三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所占据的主流地位也在日益增强,而农业金融作为传统产业的产物,却日渐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中。可是,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且人口基数较大,所以农业金融是否可以健康发展,这完全关乎着人们的生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农业发展和农业金融发展逐渐凸显出不均衡,甚至农业金融发展很大程度上落后于农业发展,这严重阻碍了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改良,产业所产的附加值也会大大减少。现如今,“互联网+”的经济模式已经在我国大部分沿海地区出现并盛行,金融操作在互联网的加持之下,更加方便快捷,我国的社会结构也因此受到了冲击。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网络的覆盖面积也随着增大,网络的使用在农村中也随着推广,通过互联网对第二、三产业带来的影响及改变,本文也将结合现状,探究在互联网影响下农业金融的发展模式。
2、发展互联网下农业金融新模式的举措
2.2加强农民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
就目前而言,农业金融依旧以政府给与补贴,绝大部分散户经营为主,农产品在流入市场之前,经过采购商和经销商层层转手,大幅度的减弱了农作物经济的附加值,相反,还需要政府提供大量的补助津贴来保障农户生计。近些年来,淘宝生鲜、京东商城等各大主流电商上线的水果生疏也随着进入人们的生活,消费者与生产农户直接交易,避免了繁琐复杂的交易模式。农作物在新鲜时得到及时销售,同时生产农户的经济收益也大幅度提高,因此,积极引导农民加深与各大互联网交易平台的合作,增加互联网的利用率。在合作的同时,也应该将地域特色充分发挥,通过传播学,让地域特色也成为品牌特色。例如辽宁朝阳地区的大枣,福建龙岩地区的蜜柚,以及东北的大米等,在以原有产品效应为基础,在互联网上实现最大化的品牌效应,地方特色也充分得到发挥,对地方特色产业结构进行了一波深入优化,地区产品的特色化和符号化也得以实现。互联网存在于交易的各个环节,为此互联网对农业金融影响甚远。
2.3基础设施的完善建设,普及互联网的使用
作为农业金融在互联网中发展的必须条件,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建设是必须的。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虽然已经实现网络的普及运用,可是仍旧有一部分地区需要国家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宽带中国”的政策落实到位,将互联网覆盖到广大的农村土地之上,增强互联网的普及,渐渐发展农业金融网络化。在农村互联网的普及中,不仅需要建设基础设施,同时也需要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网络普及教育。于此同时,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负担,农村中也因此缺少了大量的人口动力。故此,当地政府在结合地域特色的同时,创造当地就业机会并吸引人才,促进经济发展,形成良好的经济循环,进一步将农业金融模式的主体年轻化[2]。
2.4增强网络融资理财的健康发展,激励农产品电商平台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发展农业金融的同时,还需要以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为依据,提高互联网的技术应用,使互联网和农业金融充分结合,将农业金融网络化,以此推进我国农业发展,完善产业体系的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许珊珊,许丹丹.互联网环境下的农业金融发展模式探究[J].农业经济,2018(05):95-97.
[2]王太来.互联网环境下的农业金融发展模式探究[J].山西农经,2019(09):150+152.
[3]梁卫华.浅析互联网环境下的农业金融发展模式[J].财经界(学术版),2019(14):5.
李雯.研究互联网环境下的农业金融发展模式[J].农家参谋,2020(15):20.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责任。在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国有企业的投融资活动变得更加频繁。国有企业在投融资过程中要注重管控风险,应对市场的挑战和变化。作为国有企业投融资管理的关键环节,风险管理对国有企业的稳健运营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商贸流通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地方不断深化金融支持,相继出台金融政策,不断深化金融改革,推动金融服务加快向商贸流通领域倾斜,服务领域不断延伸,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创新,金融业和商贸流通业融合日趋紧密,有力推动了商贸流通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变革。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数字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形态,正逐渐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数字金融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为基础,实现了金融服务的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对传统金融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数字金融的发展也对企业融资与风险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企业绿色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持。
品牌是针对产品、服务和文化的评价与认同,品牌价值已成为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和衡量企业市场软实力的核心指标。2022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强调将“品牌卓著”列为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当今全球平台经济浪潮的蓬勃发展和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背景下,阿里巴巴、腾讯、滴滴等大型企业都在其社交媒介、电子商务、移动端出行、生活信息服务等各领域中构建了多种多样的新型互联网平台。新兴互联网平台的健康发展,更需要企业注重自身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