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狂犬病暴露后规范化处置100%预防狂犬病发病
二、狂犬病暴露后规范化处置遵循“黄金三原则”
李主任强调,我国能取得如此的防控成就,狂犬病暴露后规范化处置至关重要,遵循“黄金三原则”:
(1)尽早进行伤口局部处理,如伤口的冲洗、消毒、清创;(2)尽早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3)需要时,尽早使用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部分狂犬病高发省份的监测显示,90%以上的暴露就诊人群为Ⅱ级和Ⅲ级暴露,均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所有Ⅲ级暴露患者和免疫功能严重低下的Ⅱ级暴露患者均需要注射被动免疫制剂,如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目前我国狂犬病疫苗免疫程序有两种,分别是“5针程序”和“2-1-1程序”,部分研究和临床应用显示,两种程序在免疫效果、安全性、使用人群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5针程序”免疫效果不受免疫球蛋白影响,GMC峰值水平高
2017年一项万人研究比较5针程序和2-1-1程序免疫效果,两种程序接种狂犬病疫苗后,第7天两者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IU/ml)没有差异,5针程序0.47IU/ml略高于2-1-1程序0.34IU/ml;在第42天GMC达到峰值水平,5针程序12.29IU/ml显著高于2-1-1程序9.59IU/ml(P=0.001,显著差异)。
此外泰国进行过一项研究,采用2-1-1程序接种狂犬病疫苗,同时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随访1年,监测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阳转率和滴度。结果显示,14天血清阳转率为100%,抗体滴度>0.5IU/ml;90天血清阳转率下降至80%,360天仅为50%,抗体滴度<0.5IU/ml。因此不建议2-1-1肌肉注射法用于重度狂犬病暴露后的患者。该研究表明,2-1-1肌肉注射法,用于III级暴露者难以保证长期保护。
印度尼西亚多中心研究中将患者分为三组,一组采用2-1-1程序单独接种狂犬病疫苗;另外两组在采用2-1-1程序接种狂犬病疫苗的基础上,分别同时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或马免疫球蛋白。结果显示,无论与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马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同时接种,在免疫第28天血清阳转率仍不能达到100%。
四、“5针程序”接种狂犬病疫苗安全性更高,使用更便利
在疫苗使用安全性方面,李主任指出2-1-1程序第一次需要接种2剂次,剂量大导致不良反应风险高,尤其是前2针。在2017年5针程序和2-1-1程序的万人研究中已证实:2-1-1程序组整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5针程序组显著升高(χ2=38.675,P<0.0001);2级和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2-1-1程序组明显高于5针程序组;接种前2针狂犬病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1-1程序12.7%,显著高于5针程序8.9%(χ2=78.558,P=0.000)。
同年,国家CDC发表在BiomedEnvironSci杂志的研究再次证实:学龄前儿童使用2-1-1免疫程序接种狂犬病疫苗,较5针程序不良反应显著增加(P<0.005)。
李主任提到,很多时候狂犬病暴露后需要接种破伤风疫苗。2020年海峡药学期刊一项安全性观察研究结果显示:2-1-1免疫程序与破伤风疫苗联合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增加(P=0.031)。而5针程序提供更多的接种部位,可以避免这种联合接种而导致不良反应。
最后李主任总结,5针程序和2-1-1程序均是指南推荐程序,2-1-1程序在实际应用中受种者依从性会比较高。但基于上述研究结果,5针程序抗体峰值水平显著高于2-1-1程序,在安全性方面显著优于2-1-1程序,同时5针程序适用人群更广泛。所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狂犬病暴露后患者,请合理选择免疫程序进行狂犬病疫苗的接种。
会议直播中李主任与参会人员进行了精彩的互动,并解答了狂犬病暴露后处置的常见问题:(1)如果手指被咬伤,需要同时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和接种狂犬病疫苗,此时5针程序较为便利,因为5针程序提供了更多的接种部位,同时减少免疫球蛋白(抗体)与疫苗(抗原)之间的相互作用。(2)老人和儿童狂犬病暴露后患者接种狂犬病疫苗,考虑其自身免疫功能应该优先选择5针程序,首次只需要接种1针,相对更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