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经济状况本次调查中,“尚有结余”有10人;“收支平衡”有43人“;入不敷出”有17人“;不清楚”有1人。
1.2生活自理状况71位调查对象中,根据ADL得分判断:生活完全需要依赖、生活依赖明显、生活需要帮助、生活基本自理的对象分别为0,2,8,61人,从中可以看出,14.08%的调查对象存在不同程度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生活上需要他人帮助。
1.2.1受照顾情况本次调查中,“聘保姆照顾”有3人;“亲友照顾”有8人“;生活自理”的共有60人。
1.2.3选择社会养老方式本次调查中,34人愿意以后选择养老院(公立),22人愿意以后选择老年公寓(私立),7人愿意以后选择社区护理,7人愿意以后选择医院内设立的老年护理场所,1人暂未考虑。2.3.4对知晓的(公/私立)养老机构满意程度24人对自己了解的养老机构满意,37人较满意,10人不满意。
1.3健康状况调查对象中31人在过去的6个月内患有医生诊断的慢性疾病,所患慢性病[5]患病率最高的是高血压;过去1年中,有17人住过医院。
1.3.3就医选择如果就医,首诊服务,50人选择医院,15人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5人选择在家接受上门服务,另外1人选择其他医疗机构。
1.3.4今后希望获得的卫生或健康方面的服务61人次希望“定期健康体检”,21人次希望“保健医疗服务”,13人次希望“体育锻炼指导”,12人次希望“健康教育讲座”,11人次希望“康复指导”,9人暂没有提出要求。
1.4今后希望获得的精神需求方面的帮助39人次希望“组织老年学校或老年人社团”,34人次希望“有人陪着聊天说话”,28人次希望“有人陪同旅游出行”,21人次希望“提供文体娱乐活动培训”,20人次希望“提供心理咨询服务”,4人目前暂未考虑。
2讨论
失独家庭的经济支撑是养老问题的核心,稳定的经济水平是实现“老有所养”的基本保证,较低的经济水平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从调查结果来看,60.56%的家庭认为经济“收支平衡”,66.20%的家庭收入依靠“自己或配偶的离退休金”,80.28%家庭购买了养老保险。从整体看,所调查的失独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在当地仅属于中下水平,为了保障基本的生活水平,建议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制定适宜的失独家庭资金扶助标准。照料需求是老年人最基本、最重要的需求之一,其是指老年人在生活中必需的、自己不能胜任而需要他人代劳的种种服务需求。从调查结果来看,失独家庭主观认为自己能“生活自理”的有60人,但根据ADL得分判断,有61人生活能自理,这种主观和客观的评判差异是调查中允许存在的。而他们希望能“帮助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等家务”的基本生活照料需求最多,希望“提供养老院、老年公寓信息”和希望“陪同去医院看病”的人数也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失独家庭人员需要得到多样化的照料供给满足。47.89%的人愿意以后选择养老院(公立),85.92%的人对自己所知道的养老结构的满意度较高,这也促使政府应着手开始筹划针对失独家庭父母的养老机构。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问题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困境和压力。探索新形势下发展老龄服务事业的新途径、新办法,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已经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推广养老志愿活动的必要性。
(一)能增强全社会的敬老助老意识
老是不可抗拒的,每个人都将面对因衰老而引发的各种照料需求。当前,家庭孝道伦理观念在现在年轻一代不断淡化,“常回家看看”被作为法律条文写入了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有众多网友表示,常回家看看属于道德范畴,应由加强宣传,浓厚氛围,形成共同的社会认识和标准的道德建设的方式来进行。而经常组织志愿者走进养老机构、家庭、社区开展敬老、助老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引起子女的重视,加强对老人的身心照料,带动增强全社会的敬老助老意识,浓厚敬老助老社会氛围。
(二)可弥补不断弱化的家庭养老功能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期、人口老龄化进入高峰期,家庭人口结构呈倒金字塔型已日益凸显,独生子女夫妇家中有4个甚至更多老人已是寻常事。老人们都健健康康还好,一旦生病住院,年轻夫妇的压力可想而知,家庭养老功能面临严峻挑战。加上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子女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对老年人的照顾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若是子女自身在住房和经济上比较紧张,不但无心照顾老年人,有的还成为“啃老”一族,反被老年人照顾。实践证明,开展为老志愿服务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年轻夫妇的养老压力,弥补不断弱化的家庭养老功能。
(三)是适应养老方式转变的可行之举
二、推广为老志愿服务的可行性研究
(一)社会公众参与养老服务志愿活动意识不断增强
三、当前为老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为老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有效统筹
当前的为老志愿服务活动多为志愿者和单位自发组织,志愿者不仅出人还要谋划资金出处,受财力和精力限制,很少能形成长期、有序的活动模式,活动开展零星化、零散化,呈现“一阵风”的状态。如每年的3月5日学雷锋活动期间是各单位、学校开展到敬老院开展为老志愿服务的高峰期,而平时,则少有志愿团队前往开展活动。
(二)志愿服务内容与老人需求脱节
目前为老志愿服务大都是由志愿服务组织或志愿者个人单方面提供的,往往事先没有很好地与老年人进行沟通,了解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同时,志愿者因为缺乏培训,也无法提供老年人所需的服务。只能开展一些物资赠送、家政照料、陪老人聊天等简单的服务内容。
(三)社区居家养老志愿服务队伍缺乏
相当一部分人都认为,为老志愿服务就是去敬老院为老人服务。因此,当前大部份的为老志愿活动都是到敬老院组织开展。实际上,当前在社区居家的高龄、空巢、独居等老人精神生活更加空虚,生活又要处理,更需要人帮助。铜梁开展社区居家养老试点工作以来,截止目前,已建立社区养老服务站12个,其中城市社区6个,农村社区6个。各站点把建设一个场地、配置一批设施、健全一套老年资料、组建一支服务队伍等“七个一”要求当作养老服务的基本内容,为辖区居民提供了大量的服务。但这项工作目前主要是由社区工作人员兼任,社区的居家养老志愿者服务队伍还很缺乏。
(四)保障机制和激励措施不够健全
一是为老志愿服务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突出表现为志愿者参与为老志愿服务的权利和义务模糊,志愿者组织没有为活动提供人身、医疗等保险,一旦在为老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者或者是老人出现意外问题,无论是为老志愿服务的活动组织者还是志愿者在处理此类情况时都无法可依、束手无策,以致得不到有效保护。二是为老志愿服务没有很好的激励措施,如参加了为老志愿服务是否可享受评先评优、优先优惠政策待遇等,正是由于未建立健全为老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导致志愿者参与为老志愿服务的热情日渐降低。因此,要发展为老志愿服务,完善志愿者保障和激励机制是当务之急。
四、发展为老志愿服务的建议
(一)探索建立“政府+社工+义工”的为老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当前的为老志愿活动志愿者一包到底的模式是造成为老志愿服务活动停滞的主要原因。在养老志愿活动中,建议采取政府出钱出资源,引入社工开展需求调研和资源整合,志愿者单纯提供人力服务的模式。如在深圳龙岗南湾街道康乐社区服务中心,由政府提供养老活动场地,提供活动资金,聘请社会工作人员做好需求调研,建立健全社区老年人档案,做好老年人健康状况、家庭情况登记,加强与老年人的信息沟通,掌握老人对志愿服务的需求。同时,通过调查建立了社区志愿者档案,了解志愿者的活动意向及特长,合理进行资源调配,有针对性地开展志愿活动,形成健康、长期、有序的为老志愿活动模式,为社区的文明、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不断丰富为老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
开展为老志愿服务活动要遵循自愿性、公益性、实效性、规范性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就近就便,为老年人办实事、做好事,不断丰富为老志愿服务内容。如建立家庭与居家的高龄、空巢、独居老人结对帮扶的模式,提供力所能及的生活照料和帮助;在社区开展健康讲座、咨询服务以及老年义诊等活动,宣教一些有关疾病和预防保健知识,增强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和战胜疾病的信心;按照老年人的需求和特点,组织并引导老年人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活动;通过陪老人特别是独居、空巢老人聊天、读报等,加强精神慰藉和心理疏导,引导低龄健康老人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社会发展,主动实现自身价值,从更高层次上实现老有所为等。
(三)切实加强为老志愿服务队伍建设
以社区为单位,采用宣传发动、活动带动等方式,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到为老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建立一支以社区党员和低龄老人为中坚力量、学生和社会各阶层人士共同参与的居家养老志愿服务队伍,统一开展活动,统一安排培训,共同提高为老服务水平。从而改变当前存在的“为老志愿服务就是去敬老院为老人服务”的片面观点,让社区居家的高龄、空巢、独居等重点对象老人得到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目前,我国社会的老龄化速度越来越快,现有的养老服务已不能满足老龄化的速度。在2006年,在机构养
>>“以房养老”的模式及其问题分析以房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房养老: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以房养老”:探寻中国养老模式的蓝海现行养老体制下“以房养老”模式的探讨以房养老的中式分析“以房养老”的民法分析以房养老:理念\模式和经验以房养老的困扰“以房养老”的利与弊“裸奔”的以房养老“以房养老”的难度养老金融的“以房养老”视角养老金融的“以房养老”视角从养老主体的选择意愿浅谈“以房养老”的发展趋势美国"以房养老"模式的经验及启示我国以房养老模式的探索研究我国“以房养老”的模式及困境浅谈以房养老保险模式的基本理念“以房养老”模式探讨以房养老模式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范子文.以房养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国际经验与我国的现实选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21。
[3]孟晓苏.论建立“反向抵押贷款”的寿险服务[J].保险研究,2002(12):44。
[4]涂永红,刘柏荣.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28。
[5]刘云生.中国不动产法研究(第2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10。
[6]欧永成.商业银行客户知情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27。
[关键词]社会保障学;实践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1社会保障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社会保障学实践教学改革目标的确立
3社会保障学教学改革实施过程
基于社会保障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笔者在所在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教学的改革实践。
3.1课堂实践教学的实施
3.1.1社保新闻热点的解读
3.1.2课程论文的写作
3.2课外实践教学的实施
4结语
以培养学生应用型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民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课堂和社会实践的结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调查、文献检索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吸取新信息和新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引导学生去阅读、观察、讨论和思考,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社保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养结合模式;社会长期护理保险;研究
[中图分类号]F840.6[文献标识码]B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截止2015年末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提升至10.5%,同比增长0.4%,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并呈现加剧趋势。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不仅在北京、上海、天津等经济发达城市已经突出,同时在年轻劳动力输出较多的贫穷农村也相当严重,“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护”已成为今后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提出把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作为发展养老服务的主要任务之一,近年来又连续多个文件指导发展医养结合模式,以此来破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但医养结合模式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政府层面上缺乏立法保障与制度安排,在研究层面上专家学者只针对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论证[1]-[4],亟待需要一套配套的政策制度支持。从国内外发展医养结合模式的实践经验来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以较好的解决老年人护理、医疗照顾等一系列问题。
一、医养结合模式下社会长期护理保险构建的必要性
长期护理保险(Long-termCareInsurance,LTCI)是一种对被保险人因年老、疾病、意外伤残等原因导致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家庭成员或者护理机构提供康复与支持所产生的费用进行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5]。
(一)适应老年人日常医疗护理需求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升高,老年人日常护理需求也持续上升。伴随年龄老化,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呈现下降趋势,与此同时老年人的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提高,高龄老人、失能老人及残障老人对专业的日常医疗护理需求更为突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下,不论居家或机构养老都需要把医护老年人常见病的功能凸显出来,才能提升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因此,对老年人常见病的医护环节进行保障,构建专门的长期护理保险,当老年人需要预防调理或康复治疗时,可及时享受到专业的针对。
(二)减轻家庭养老照护的压力
(三)提供专门的护理保障资金
老年人日常医护费用不断升高,但当前老年人护理费用并没有完全列入医保报销目录,给老年人享受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造成了较大经济压力。许多老人在治疗完疾病后没能及时进行正规的康复护理治疗,从而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影响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护理保障资金的帮助支持。然而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医护照料费用超过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调研天津市医养结合模式机构发现,收费多在每月4000元以上,入住老人多为退休的高级干部或企业经理家属,普通工薪阶层退休老人及广大农村老人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在居家式医养结合模式,上门提供医护服务发生的费用,同样也需要统筹解决。因此,建立发展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专门的医养结合保障资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二、我国社会长期护理保险的构建
(一)我国社会长期护理保险构建的基本思路
2.广覆盖、保基本、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各地区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老龄化程度与特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与补充。伴随农村生育率快速下降及年轻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农村中“留守老人”问题不断严重,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以上老人农村占比为14.98%,城市为11.69%;65岁以上农村为10.06%,城市为7.8%[6],可知农村老年人长期护理的问题比城市更为突出,因此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定要覆盖更广大的城乡居民,使制度在建立之初就考虑到起点公平。德国模式与青岛经验中,护理保险先“依附”于医保,覆盖全民,再逐步提升保障层次;制定我国护理保险制度时,可以借鉴“依附”医保强制参保,覆盖城乡居民,提供基本的护理保险保障,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保障层次。
(二)参保对象与护理对象
考虑到覆盖人群的广泛性,受益群体的公平性,借鉴德国模式,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对象均强制参加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建立与基本医疗保险平行的基本护理保险,在基本医疗保险的运行管理经验基础上,对基本护理保险进行运行管理。
青岛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的护理对象明确定义为: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导致人身某些功能全部或者部分丧失、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入住医疗护理机构或居家接受长期医疗护理照料的参保人[7]。借鉴青岛经验,将护理对象主要定位在因正常衰老及病理性衰老导致的生活无法自理,需要接受入院及居家医疗护理照料服务的老年人,同时兼顾身患重症、瘫痪在床、需要特殊医疗护理服务的群体。
(三)保费筹集
从长期护理保险长远发展角度出发,保费筹集应该建立专项的筹资体系,由政府、企业、个人三方缴费为主,基本医疗保险结余资金、社会福利基金、非盈利组织及个人捐助为补充。同时考虑到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企业赋税能力有限,普通居民保险缴费的意识及能力不足,政府应该先承担主要的保费筹资比重(有学者测算,国家有机划地筹集护理保险基金,国家财政有能力保障护理保险的顺利运营,政府用于护理服务的公共花费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0.8%[8])。通过大力宣传与政策引导,提升个人的缴费意愿与缴费水平(专家测算,15年的护理保险缴费基本能够满足老年对护理服务的统筹需要并有部分积累,个人缴纳费率以不超过个人收入或者养老金的0.6%为宜)。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企业的发展转型,企业建立发展企业年金制度,从企业年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筹集医疗护理保险基金。
(四)服务内容
不论是德日模式,还是青岛探索经验,都先依据老年人具体的健康程度与自理能力划分不同等级,然后再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同时,根据医护服务资源配置情况,划分为居家护理与机构护理两种不同的服务方式。我国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之初,提供服务内容与水平应当与保费筹资能力相适应,与老年人实际需要相适应,在考虑老年人特殊生活习惯基础之上提供上门医疗护理服务。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不断提升医疗护理服务的服务水平与服务内容。
(五)运营管理
从政策制定、保险费筹集、基金运行到机构监管、服务评估等管理,都可以先依托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运营管理经验,同时借鉴德日等国运营管理的可取之处,初步建立与我国实际相符合的长期护理保险运行管理制度。在运营管理的具体实际中,不断丰富完善运营管理模式,使其更好地推进我国老年护理保险事业的发展。
三、构建我国社会长期护理保险的建议
(一)注重居家与社区护理保障
近年来,全国各地探索适合当前国情下的养老服务方式,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葛丽英等组织的老年服务情况调查显示,成都市金牛区1000个被调查家庭,99%的老人住在家里,有92%的老人希望社区能够提供各种养老服务[9]。提供上门的居家护理服务也是德日及青岛模式中最主要的护理服务方式,老人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比较熟悉与适应,从情感上更能接受与认同。同时,对有一定自理能力的老人提供居家护理服务,又可以减轻机构资源配置的负担,减轻子女心理方面的愧疚感。社区作为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要充分认识社区护理的平台作用,构建社区护理的配套制度与设施,形成居家与社区为基础,专业人员提供上门护理服务的模式,增强服务的多样性与可及性,切实满足老年人实际养老护理需求。
(二)鼓励志愿者队伍的参与
(三)传统中医药的融入
[参考文献]
[1]黄佳豪,孟P.“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6)
[2]孙雯芊,丁先存.公立医院医养结合模式可行性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5)
[3]郭冬等.医养结合服务老年人的可行性探索[J].改革探索,2005(21)
[4]杨景亮.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探究[D].沈阳: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荆涛.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J].保险研究,2010,6(4)
[6]蔡茜,向华丽.我国老龄化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16)
[7]袁彩霞.我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施路径研究――以青岛市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