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及时了解掌握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最新情况,近期陕西调查总队在农村居民收入偏低的商洛市和铜川市开展专题调研,通过部门座谈、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了解农村居民增收情况及面临的困难。调研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商洛、铜川农村居民增收形势整体稳定,两市农村居民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有劳务技能水平偏低、规模化经营力度不足附加值低、现代农业带动力不强等。
一、商洛、铜川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情况
今年一季度,商洛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46元,较全省低787元,绝对值排名全省第11位;同比增长17.7%,增速排名位列全省第3位。一季度铜川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02元,较全省低731元,位列全省第10名;同比增长17.9%,增速排名位列全省第1名,农村居民收入实现稳步增长。
(一)就业稳定,工资性收入恢复性增长
去年同期受疫情影响,农民工务工受阻,今年以来农民工务工人数持续回升。截止5月底,商洛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稳定,农民工就业43.4万人,就业地区以珠三角、长三角、西安及周边为主,其中珠三角地区月平均工资为4500元,长三角月平均工资为4300元,西安及周边月平均工资为3500元,本市区建筑类小工日工资已上涨至130-150元。
2020年末,铜川共有农村劳动力18.94万人,其中外出转移就业9.17万人。2021年春节期间累计返乡农民工约4.3万余人,截止3月底,全市返乡农民工外出务工已达3.8万余人,占88.4%,其中省外转移就业0.8万人,省内市外转移就业2.6万人,县域内就业0.4万人。今年正常返岗返工,务工时长增加,工资性收入恢复性增长。
(二)产业发展良好,经营净收入稳定增长
今年以来,两市农村产业蓬勃发展,经营净收入稳定增长。商洛市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截止5月共发展食用菌2.28亿袋,完成全年计划60%,同时新建木耳基地92个、大棚3600个,栽培春木耳7560万袋,1-5月木耳网络销售金额达到1400万元,占全年计划销售额的46.7%。畜牧产业不断增强,一季度出栏生猪39.69万头,出栏肉鸡385.14万只,肉牛、肉羊出栏2.15万头和10.13万只。
一季度,铜川市加快食用菌微喷降温技术的应用推广,极大地提升了食用菌夏季生产抗高温能力,食用菌产量同比增长54.5%,提质增效明显。新兴中药材产量大幅提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27万亩,产量0.16万吨,同比增长42.3%,中药材产业成为农民增收又一亮点。畜牧业生产向好,猪、牛、羊出栏分别增长50.4%、0.7%和14.3%,肉类总产增长53.2%,禽蛋产量增长6.9%。
(三)社会保障基础牢固,转移净收入持续增加
政策补贴、政府兜底力度持续加大,社会保障基础不断稳固,转移净收入持续增加。商洛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达到115.5元/月,截止4月底,全市按月领取养老金人数35.42万人,发放率100%;今年5月1日开始执行新最低工资标准,全市月最低工资标准上调100元,调整后的二类、三类工资区标准分别达到1850元/月、1750元/月。
截止5月底,铜川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0.67万人,参保率99.1%,待遇领取人数8.15万人,60-69周岁每月153元,70-79周岁每月173元,80周岁以上每月193元。70岁以上老人还有高龄补贴,70-79周岁每月50元,80-89周岁每月100元,90周岁以上每月200元。
(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助力财产净收入稳步增加
商洛市已建立土地产权交易服务中心68个,其中县级7个、镇办61个,土地流转方向以发展食用菌、茶叶、中药材、烤烟等特色产业为主。洛南、商南实地调研情况看,洛南县土地流转以“户对户”种植烤烟为主,流转价格为200-300元/亩;商南县以“户对企”种植茶叶为主,流转价格为240-700元/亩。2020年末,铜川市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29.24万亩,占全市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2.75%。主导产业发展带动了土地流转,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情况
(二)家庭承包地大多种植粮食作物
接受调查的166位农村居民中,家庭承包地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占63.3%,土地流转占15.1%,种植经济作物的占14.5%,撂荒占3.0%,其他占4.2%。
(三)农民认为缺乏技能、资金是影响其增收的主因
调查显示,48.2%的农村居民认为缺乏专业技术或学历水平低是影响其增收的主要因素,47.6%认为缺乏资金是影响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38%认为是缺乏劳动力,36.8%认为是农产品价格过低。
(四)农民增收需从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大技能培训等方式发力
调查显示,认为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是促进增收有效方式的农户占到47%,38.6%认为是加强专业技术培训,34.3%认为是拓宽务工渠道,33.1%认为鼓励农民资助创业返乡创业,32.5%认为需要招商引资办工厂,进行农产品加工以增加收入。
(五)绝大多数农村居民收入较去年持平或增长
调查显示,83.7%的农村居民表示今年收入比去年持平或增长,其中有18.7%的收入增长10%-20%,7.8%的收入增长20%以上。
(六)各类农户家庭均认为今年收入有望继续增长
三、商洛、铜川农村居民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
(一)劳务技能水平偏低
商洛、铜川两市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以外出务工为主,但受农民工素质不高、技能水平低等限制,多数农民工从事建筑、运输等体力劳动,涉及管理和技术工种较少,工资水平整体较低,增长空间有限。
商洛市人社部门数据显示,全市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群体学历层次、技能等级偏低,就业渠道单一,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体力型岗位,以建筑业、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工资增长空间受自身能力限制的现象较为普遍。商南县农村富余劳动力8.4万人,从文化程度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数比占54%左右,高中文化程度人数占40%左右,大专以上人数仅占6%左右;从技能等级看,初级技能认证1.4万人,占16.7%,中级技能认证0.27万人,占3.2%,高级技能认证仅0.05万人,占0.6%,其余为无技术登记认证人员。
铜川市农民工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5.5%,初中文化程度占56.1%,高中文化程度占16.3%,大专及以上的仅占12.1%。
(二)自然条件差,农业资源禀赋不高
商洛地处山区,人均耕地面积少,地块较为分散,农田水利设施配套不足,土地质量不高,全市农业生产经营多以家庭小作坊生产为主,规模化经营程度不够,机械化耕作推进难度较大。农产品附加值低,初级原料生产比重大,缺乏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近年来,随着商洛自然生态环境好转,山区野生动物对农作物损毁较为严重。
(三)现代农业带动力不强
商洛、铜川两市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链条短,带动农民增收作用不强。受疫情影响,部分企业推迟复产复工且出现不同程度的限薪、降薪,影响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农业规模化发展格局未形成,耕地流转步伐缓慢,农民流转土地租金净收入增量少,增收新动力不足。苹果、樱桃等果木栽培技术不一,优果率不高,质量不稳定,也制约农民增收。
(四)地方财政收入少,惠农政策保障力度不足
商洛、铜川两市地方财政收入总量较小,与支出需求的结构矛盾较为突出。2020年商洛市财政总收入33.94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89.72亿元,财政自给率仅为11.7%;2020年铜川市财政收入42.77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32.01亿元,自给率为32.4%。地方财政收入规模较小,对惠农政策支撑不足,在满足中、省政策标准的前提下,进一步出台新政策或政策标准加码,难度较大。
(五)生猪价格大幅下跌影响农民增收
二季度猪肉消费进入传统淡季,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加速探底,5月底生猪价格为16-18元/公斤,较2月30-31元/公斤,降幅超过四成。同时,生猪主要养殖饲料玉米持续高位运行,价格为3.1元/公斤,养殖户养殖成本增加,养殖效益大幅下滑,处于盈亏的边缘,影响农民持续增收。
五、商洛铜川农村居民增收的建议
(一)抓好稳岗就业,促进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
实现稳定就业是提高居民收入的基础。一是鼓励重大项目、企业工厂、扶贫车间扩大产能、扩充岗位,促进更多人员实现本地就业;二是加大劳务输出组织力度,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强化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组织保障;三是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机会;四是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
(二)推进产业融合,带动经营和财产净收入增长
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契机,持续推进农村三产融合。一是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现代农产品加工业,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财政加大支持力度,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把加工产业链留在农村,拓宽农民本地就业渠道。二是积极发展农村新业态,开发农业休闲体验、乡村旅游、农村民宿等农业多种形态,提升居民经营净收入。三是鼓励金融行业拓展农村居民理财投资渠道,增加低风险理财品种,提高农村居民富余资金盈利能力,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三)加强保障力度,促进转移净收入增长
一是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稳定和提高脱贫户收入,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长效机制,加强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实现已脱贫人口的持续稳定脱贫,保障其收入水平。二是建立基本养老金长效增长机制,促进转移净收入持续增长。三是要持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确保农村居民转移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四)强化政策支持,吸引人才返乡创业
一是加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针对性的开展技能培训和专业培训,不断提升农民职业竞争力。二是在小额贷款、创业基金等产业、金融、农业保险政策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吸引更多有返乡创业意愿的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催生更多本土就业岗位。三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吸引更多人员回流创造硬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