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的论文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和受城乡二元结构所造成的城乡割据的局面严重影响,我国农村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村养老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农村养老模式探究

摘要我国从跨入新世纪开始,人口老龄化问题就日趋严重,老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逐年增长。农村的老龄人口更是以比城市更快的速度增长,另外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体系在变化的家庭结构、社会环境中受到冲击,农村的养老面临资金缺乏、老年人需求特别是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状况。因此,本文通过对江苏江阴地区的养老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一种针对农村地区的养老模式――俱乐部式的养老模式,即通过农民的自愿参加成为会员,享受俱乐部带来的福利的同时履行一定的义务,形成一个由老年人组成的老年生活互助团体。并结合农村的具体环境对其进行优势分析。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马斯洛需求层次农村养老俱乐部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

通常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该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是否占总人口的10%及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是否占总人口的7%及以上。根据这个标准,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目前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总人口的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百分点。200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农村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口比例达到8.1%,高于镇6%和城市6.7%的水平,农村老龄化人口占总老龄人口的67.4%。从统计数据来看,农村的老龄化程度比城镇更高,增长速度也更快。

根据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的剖析,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速度快,老龄化程度高;二是未富先老。这两个特征,在农村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以上的人口数据是第一个特征的写照,第二个特征在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发展的模式下也表露无疑。以最简单的恩格尔系数来看,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5%,农村居民家庭为41.0%,城乡的生活水平的差距可见一斑。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农村的养老状况不容乐观。

二、农村养老现状分析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因为这五类需求存在着重叠,故而从三个方面论述调查中的农村养老现状。

前一阶段是以《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为制度发展思路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缴费为主,辅之以乡村集体补助,这一制度没有体现国家财政的支持,实际上是农民个人储蓄,是居民自养。

其次,从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方面来看,农村老年人与城市老年人横向对比更为缺乏,纵向对比更是今非昔比。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效果逐渐显现,“四二一”式的家庭模式在农村也“崭露头角”。由生活的时代不同所导致的生活习惯、生活作息、生活节奏的不同,给代际之间的交流制造了很大的障碍,农村的生活节奏的骤变,给老年人带来的不只是生活规律的改变,更多的是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不适应、不安全和无归属感。另外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空巢老人一方面面临着生活自理问题、另一方面在孤独的环境中常常以消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琐事。这些调查中出现的情况,实际上是老人们常年得不到亲人的关爱所致,农村中经常出现的老年人自杀事件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如此。

三、根据调查现状提出农村养老模式

(一)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的基本情况

据《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各类老年福利机构数和收养老人数实现同步增长。

社区养老在新兴的各种养老模式中,是最能填补家庭养老空缺的,尤其是在情感方面。从社区的定义――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来看,社区本身也承载着生活在社区的人们的部分情感。就社区养老中联系密切的社区居家养老来说,将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相结合,老年人享受社区服务,以家庭供养为核心,社区服务为关键的模式也很适合农村地区。但是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说,社区养老还不具备硬件上的设施,活动场所、交通条件、服务人员等受到现实条件的约束,无法真正运用。机构养老因孝道的“道德”因素在农村更是受到排挤,所以农村的养老服务实际上还是家庭养老,但是如上文的现实情况分析,传统的家庭养老也正日益受到挑战,故而探求适合农村的养老模式迫在眉睫。

(二)俱乐部式的农村养老及其优势分析

通过对江苏江阴地区养老现状的分析,并结合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我认为在农村可建立俱乐部式的体现互助合作、自我治理性质的农村养老模式。

俱乐部式的养老模式即是通过农民的自愿参加成为会员,享受俱乐部带来的福利的同时履行一定的义务,形成一个由老年人组成的老年生活互助团体。

养老俱乐部的规模应控制在20人之内,这样活动场地就可以直接设在农户家中,另外虽同是老年人,但其年龄仍不能集中,而是应该相对分散,这样方便俱乐部会员实现互助,例如从体力上来讲60岁的老人可以照顾75岁的老人。俱乐部会员可享受参加俱乐部带来的归属感、并在活动中得到自我认、同获得自我实现,同时俱乐部的互助可采用类似交换券的形式使会员的权利与义务实现对等,在义务方面缴纳一定的会费、参加俱乐部重要活动等。

俱乐部式的养老模式的优势:

(1)功能齐全。俱乐部是具有相同兴趣的人进行社会交际、文化娱乐等活动的团体和场所。它具有着社交功能、心理功能、力量功能,总之,俱乐部能让身为志趣相投的团体中的一员拥有归属感、树立信心、自我满足。这基本上解决了农村老年人情感空虚、自我实现不能满足的现状。

(2)因地制宜,文化传承。在城镇化过程中,人们一味地拆旧建新、营造仿古建筑,甚至照抄中大城市景观式样,农村的传统景观遭到破坏,丧失了各地的特色和优势,导致了现阶段的农村丧失了传统农村活泼自然的居住环境与亲切自然的生活气息,和睦互助的友好邻里关系也日趋淡漠。俱乐部式的养老模式由根据志趣相投的人组成,他们对于地方的风俗人情比较了解,同时作为一个团体,他们比协会更容易活动,即他们有更多表达自身愿望的自由,只要建立合理的章程,来自俱乐部的社会力量就有足够的空间来维持地方文化的特色性。同时传统上由老年协会编写的类似地方志的地方历史书籍也可借由俱乐部完成,一方面有亲身感受,另一方面也是“老有所为”,再者可以为俱乐部创造利益。

(3)凸显主动性与互助性。一般的城市社区养老是提倡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各种生活服务,但是中国农村的村民自治一贯的做法是村民主动参与,发挥主人翁地位。俱乐部的自愿原则,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延续了农民一贯的优良作风,另外,俱乐部内部的成员有着几乎一模一样的生活背景、有着相似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更能够互相帮助而不会因互不交流、语言不通等机构养老内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彼此疏远。

(4)可操作性强。由古而来的村落是基于血缘关系形成的宗族的聚集地,现阶段农村的大多数居民彼此之间也是有着深厚的历史联系的,他们原是“本家”,虽然有着利益分歧,但是也有着相互信任的根基,在养老方面更是有着共同的利益基础。在养老保险金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节省专业人员的服务费用,在有需要时采取俱乐部成员子女轮流看护,有看护能力者照看需要看护着。俱乐部会员的可继承性也让俱乐部会员不用担心自身利益得不到充分补偿而患得患失。另外集聚的会费也可以进行稳健的投资活动,以提高会员的生活水平。

俱乐部式的养老模式是在考虑农村养老现状、农村硬件设施和居民居住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在农村开阔的自然环境和亲切的生活气息中能够发挥其优势,更重要的是能够弥补农村养老在理论与实践上的缺失。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01000743)。资金支持:北京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2011.4.

[2]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2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

[4]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26.

[5]江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江阴市居民养老保险政策解读.

[6]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272.

[7]赵立新.论社区建设与居家式社区养老.人口学刊.2009.04.

[8]赵勇,张捷,章锦河.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内容与方法研究.人文地理.2005(1).

农村养老保险研究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劳动法;建立;完善

养老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因年老或病残而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退出劳动领域,定期领取生活费用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除职工养老保险外,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险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而且农民工的养老保险体系也正在构建之中。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实施还没有到位。尽管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很多政府也都制定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实施细则,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些并没有真正在农村普及;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农民,“养儿防老”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有必要的。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对保障老年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都有积极意义。而且,它还有助于减轻农民“养儿防老”的思想,从而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贯彻执行。许多学者认为计划生育政策在中国西部农村难以贯彻执行,主要问题就在于社会保障体系残缺不全,农民养老问题难以保障。由于农村家庭的小型化,大量青壮年农民流向城市,老年农民社会地位下降等原因,近年来农村家庭养老功能正逐步淡化、弱化。而土地、家庭储蓄和农民自身的养老能力都难以担负起老年农民的生活保障。

而地方政府,以北京市和山东省为例来看,北京市为确保本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也制定了《北京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实施细则》,内容涉及到了办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手续、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个人账户计息、按月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条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手续、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保险制度的衔接、清算、个人账户继承等方面。新型农保制度首先在经济强县、全省新农村建设“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和有条件的地方进行试点。

针对当地经济社会和农民群众的实际情况,力求达到“三个适应”:适应政府和农民的承受能力、适应农民参保面的推广、适应此项工作健康持续发展。在实践中,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为宣传贯彻《淄川区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做好试点实施的准备工作,淄川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举办淄川区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培训班。全区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街道办事处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主任及工作人员、各村、居负责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财务人员都参加了培训。培训旨在提高与会人员认识和政策业务水平,为开展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奠定基础。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86-1992年,为试点阶段。1986年,民政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在江苏沙洲县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会议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决定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成为首批试点地区。第二阶段是从1992年―1998年,为推广阶段。第三阶段是从1998年以后,此阶段为衰退阶段。

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民政部门移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这个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困难,一些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甚至陷入停顿状态。官方对这项工作的态度也发生了动摇。1999年7月,国务院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决定对已有的业务实行清理整顿,停止接受新业务,有条件的地区应逐步向商业保险过渡。从以上几个发展阶段来看,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践上是并不成功的。

而且一些文献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约束性进行分析后指出,由于我国资金有限,而城市又处于经济改革的中心,在资金的竞争性使用中具有优势;而且福利国家的困境对政府的警示作用使国家不敢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入太多,因此现阶段我国尚无能力建立真正的全国范围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只能以局部地区的社会保障作为替代。

当然,养老保险制度也有其发展的一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农村居民逐渐提高了对社会养老保障的需求。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发布的《2009年零点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报告》中关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调查显示,76.8%的农村居民对新农保表现出积极的参保意愿,可见农村居民参保的热情很高。新农保目前的缴费标准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五个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已经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中有74.3%的人认为,新农保所缴纳的费用给生活带来的压力较小。而且调查显示,已经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中优先选择中高档次的居多,60%的农村居民选择300元及以上档次。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新农保缴费的合理性。

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社会保险研究所和博时基金管理公司共同发布的《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报告书中指出,我国养老保险正面临着比较严重的财务危机。主要包括基金收不抵支且缺口逐年上升,风险赔付能力下降以及养老保险基金陷入危机的省市正逐渐蔓延和加重等。尽管当前养老保险的财务危机是全世界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共同问题,但比较其他国家而言,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根源以及目前的现实条件,我国的这一财务危机显得尤为严重。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不足、提前退休带来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剪刀差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在有些农村,近90岁的老人仍然没有养老保险,他们甚至从来都没听说过这个名词。一般来说,男职工60岁,女职工55岁,女工人50岁就可以退休,提前退休的国家公务员更是还要提早5年。而在农村,许多60多岁的老人还在田间劳作,种七八亩地。他们起早贪黑,希望给同样作为农民的儿女减轻负担。相比来说,农村的老年人晚年要辛苦的多。如果碰到不孝的子女而又不再从事劳动的话,吃不饱穿不暖不说,甚至还会被打骂虐待。如果养老保险得以在这些地区普及,不仅使老年人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对他们的心理、精神也会有好处。

近两年,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特别是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还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更重要的是,要将该制度规范化,通过《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将养老保险制度提升到法律高度并进行完善。这样才能更好的实施这一利民的社会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全兴著.劳动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09年零点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报告[R].

[3]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G].

THE END
1.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探究:以丽水市S镇为例...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研究以丽水市S镇为例摘要:在人口老龄化的大环境下,居家养老是一种有效解决养老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它能有效快捷的解决里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通过资源共享的形式,让每一个个体都能享受到更加舒适便捷的养老环境,具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58158715.html
2.我国农村地区养老主要类型实践支撑及发展趋势(论文原稿).doc...帮帮文库会员刚刚分享的标题为【我国农村地区养老主要类型、实践支撑及发展趋势(论文原稿)】的精品文档已上架,欢迎广大用户下载学习,更多精品资源请进站下载。http://www.woc88.com/list-114974561.html
1.养老问题论文汇编15篇时间:2023-07-09 07:31:34 论文 我要投稿 养老问题论文汇编15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养老问题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https://www.ruiwen.com/lunwen/6801876.html
2.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和对策农村研究论文论文网农村研究论文频道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和对策论文https://www.lunwendata.com/thesis/2019/158142.html
3.我国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本文以营口市老边区为个案综合运用了实地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对我国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全文共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选题的意义及国内理论界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主要对我国农村养老问题进行了概述,介绍了相关的概念,分析了改革开放前与当今社会农村养老的异同;第三部分主要以营口...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67-1015322454.htm
4.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河北农业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是缓解农村养老现状,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推动农村家庭幸福和谐的重要举措。论文注重挖掘农村养老现状的问题研究,对定兴县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现状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深入分析,创新性的提出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可行性对策,力求提高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的时效性。 (共54页)...https://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CMFD/1018842257.htm
5.浅析关于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浅析关于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 作者:葛洲 韩蕾 论文论文关键词:农村 养老保障 问题 解决途径 论文摘要:倡导和谐社会,保障问题是基拙。我国农村人口年龄65岁以上的占人口总数的7.5%,这已经超过国际老龄社会7%的比例。城乡非均衡发展战略,二元社会结构的分割造成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几乎空白,占绝对比例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https://www.fwsir.com/jj/html/jj_20061122201123_1721.html
6.陕西省榆林市佳县赤牛坬村老年人养老问题调查研究(论文)本论文将陕西省榆林市佳县赤牛坬村老人作为研究对象,以养老问题为主题,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基于我国农村老人养老实际,总结养老取得的成就,并针对养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其成因,为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养老;研究 ...https://blog.csdn.net/QQ375279829/article/details/134391649
7.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推动下,农村地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养老服务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农村生活质量、实现人口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农村养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服务质量、人力资源配备、专业化水平等问题,成为制约农村养老服务发...https://www.zzqklm.com/w/sklw/32800.html
8....与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制度的完善方面自考开题报告范文反观日本,单在养老金的问题上就有《国民年金法》、《国民年金基金法》、《农民劳动者年金法》等相关立法.我国也应当尽快出台例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等相关法律,填补在农村养老问题上的立法空白.在农村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方面,要区仅靠务农为收入的农民、以务农和务工结合的农民和长期稳定居住在城镇的农民的. ...https://51elaw.com/lunwenfanwen/66976.html
9.试析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建设论文论文摘要:当前我国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的生活保障功能日益弱化。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对农村老人的社会关怀。加快户籍制度变迁,加大农业税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创新以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中国特色养老文化,足构建我刚农村社会养...https://www.yjbys.com/bylw/qitaleilunwen/152857.html
10.留守老人论文范文11篇(全文)留守老人论文 第1篇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 大量的乡城迁移是农村留守老人产生的直接原因,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 作为老年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正在逐年上升, 成为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 从以往的研究中看出: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没有保障, 经济来源主要是靠自己...https://www.99xueshu.com/w/ikey7tp73ia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