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数年,国际合作与相互保险联合会(英文简称“ICMIF”)再度就全球相互保险市场发展情况进行深度描摹,并发布《全球相互保险市场份额2023》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不出所料,相互保险作为全球主流的保险商业模式之一,依旧生机勃勃——自2007年至2021年,相互保险保费发展速度(46.3%)要超过全球整体的保费发展速度(36.8%)。2021年,全球相互保险的总保费达1.42万亿美元,其中寿险保费6790亿美元,占比48%,非寿险7370亿美元,占比52%。
中国保险市场体量很大,但相互保险市场份额却很小。截至2021年底,相互保险在全球保险市场中的占比为26.2%,剔除中国市场的影响,这一比例攀升至30.0%。
相互保险作为世界主流之一,中国相互保险的际遇显示其在未来仍具备广阔想象空间。尤其是伴随人口红利消退,中国保险市场正逐步从增量逻辑转向存量逻辑,客户地位空前崛起,更加看重“以客户为中心”,而不以纯粹利润为导向的相互保险将在这一趋势下显示出更多优势。
01
2021年中国相互保险市场份额仅0.2%,发展潜力可待释放
回溯世界保险发展史,古代人们基于共同对抗风险的需求而建立了多元的互助组织,又在此基础上逐步发明了“保险”这一风险保障制度,也因此,在现代保险制度蓬勃发展的数百年中,相互保险始终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市场地位,也诞生了一批优秀的相互制保险企业。
现如今,在许多发达国家,相互保险依旧占据着不小的市场份额,甚至很多耳熟能详的世界保险巨头,也依然坚持采用相互制形式。
根据《报告》提供的数据,2021年,美国是相互保险资产规模最大的市场,资产总额达3.87万亿美元,中国保险业界人士相对熟知的美国纽约人寿、美国西北人寿、美国利宝保险等,都是相互制保险公司。
日本是全球第二大的相互保险市场,2021年资产总额达2.15万亿美元,其市场排名前三的保险公司均是相互制保险公司。
法国排名第三,2021年相互保险资产总额达到1.21万亿美元,同样超过了万亿美元,勒芒相互保险集团、法国安盟相互保险公司、法国互助保险公司等均是法国相互保险公司中的典型代表。
相较于发达市场相互保险起步早、规模大的现实,中国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相互保险起步较晚,不过近年来也一直在持续探索当中。
2005年1月11日,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正式开业,成为国内首家相互制保险公司,其是在黑龙江垦区14年农业风险互助基础上组建的。
此后,自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险”才又开启了新的转机。
2015年1月,原中国保监会发布《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明确相互制保险组织监管规则;2016年6月,中国保监会正式批准了三家相互保险机构的筹建,包括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汇友建工财产相互保险社,标志着相互保险的国际传统和主流保险组织形式在中国开始新一轮的实践探索,中国多层次保险市场体系的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
然而,此后随着保险业监管开始转向“防风险”,保险法人机构批设基本陷入停滞,相互制保险公司也因此受到影响。直到2023年2月中国渔业互助保险社成立,才令国内相互保险市场再添新丁。
尽管探索不断,但相较全球平均水平,乃至新兴市场平均水平,中国相互保险市场依然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如下图所示,根据《报告》提供的数据,2021年在全球相互保险市场中,中国相互保险市场份额仅为0.2%,甚至低于印度的1.1%,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当中的“相互保险洼地”。
02
客户主权崛起时代,相互保险优势愈发凸显
除了五家持牌的相互制保险公司之外,在很多地区及行业存在着大量的互保组织,例如很多省市为服务三农都组建了农机互保协会,并实际提供农机互助保险服务。一些地方甚至还以村镇为单位组建了农村保险互助社等等,为村民提供各种互助保险服务,并产生了不少创新模式。
此外,在一些细分业务领域,由于风险较高,针对性强,股份制保险公司很少涉猎,“互保协会”因此有了生存空间。在国内最著名的包括船东互保协会、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中国渔业互保协会等等,他们也都实际承担着相互保险的职能。其中,渔业互保协会为了更好地发展,已经正式申请获批成立“中国渔业互助保险社”。
作为一种有着强大生命力的商业模式,相互保险在缓解公司利益冲突、减少逆向选择、防范道德风险、降低运营成本等方面有着较为显著的优势,在国内保险市场的未来发展中大有可为。
一方面,以客户为中心时代会更加凸显相互保险优势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股东、员工以及客户利益三角如何平衡是个大课题。近年来,随着行业从增量市场步入存量市场,客户地位开始空前崛起,利益的天平开始更多向客户倾斜。
相互保险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其会员不仅是公司客户,同时也是公司的所有者,可以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统一了股东、客户二者之间的利益,客户利益和服务品质在根本上得到保证。因此,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时代趋势之下,相互保险的优势会进一步凸显。
以国内唯一主营人身险业务的相互保险组织——信美相互人寿为例,其没有股东,客户投保一年期以上的长期保险产品后即成为会员,变成信美的“所有者”,借助其一年数次召开的“会员代表大会”参与公司重要事项的决策,其他会员也可以通过APP上的会员“顾问团”等线上、线下路径,随时监督质询、建言献策。
除此之外,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使得相互保险更加透明,除按照上市公司标准定期公开披露外,为了更好倾听会员的声音,与会员加强链接,以区域恳谈会、会员联谊会、线上会员日、走进会员企业等多种方式,主动增加与会员的沟通与互动,倾听会员意见、增进相互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信美相互人寿在会员需求调研的基础上,于2022年正式推出了轻资产合作式康养模式,也吸引了不少康养类会员企业与信美相互人寿达成合作,实现了“会员服务会员,会员共建生态”,提升了会员对相互保险组织的感知度和满意度。
会员参与决策与监督,也有利于相互保险组织稳健经营、节约成本、快速盈利。信美连续三年盈利,并于2022年实现累计盈利,就是个很好的例证。
另一方面,数字化进程让相互保险如虎添翼
相互保险更类似于一种去中心化的共享经济模式,其天然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高度契合,也正是因此,国内的相互保险公司往往非常看重数字化在经营当中的应用。
仍以信美相互人寿为例,其自诞生伊始就确立了“数字化+相互制”的公司定位,搭建以会员为核心的组织架构、系统架构、服务体系。在全面实现全景在线化、实时数据化两个阶段之后,信美相互人寿正通过构建数据模型、智能分析系统、开放式系统架构,稳步迈向数据智能化的3.0阶段。
仅2022年一年,信美相互人寿就取得了诸多数字化成果:发布“数据指标字典”,升级“经营管理驾驶舱”,提升数据分析质量和数字化管理能力;自研推出“易码”保险低代码平台,助力互联网运营开发成本降低50%;上线法律合规数字化看板,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对合规风险进行智能化监控、识别和分析,全面提升合规风险监测预警智能化水平。
可以说,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给相互保险的商业模式插上翅膀,不仅大幅降本增效,更提升了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令其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焕发生机。
03
完善相互制顶层设计,释放市场活力
站在国际视角,发轫于用户真实需求,独特的经营模式和竞争优势,让相互保险这一商业模式历经数百年风霜而始终坚挺,并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开出更加繁盛的花朵,有望成为保险业新的增长引擎。
相互保险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中国多层次保险市场体系的建设,打造更加多元化、差异化、专业化、特色化的保险市场格局。
相互保险在国内有着良好的需求基础,截至目前在管理机制上,无论是在偿付能力监管,还是业务监管,都采取与股份制保险机构趋同的规则,保证了相互保险公司与股份制公司具有同等安全性。但与此同时,相互保险的融资和经营也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有待监管更大支持。
随着相互保险在国内不断发展,建议未来可以从顶层设计、监管规则等方面入手,为其发展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释放相互保险市场活力,令其在“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引导上发挥更大作用。